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肿瘤并发颅内出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脑膜瘤4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实质性血管网织细胞瘤、多型性胶质母细胞瘤各1例;伴硬脑膜下血肿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脑室内及脑内出血各1例。  相似文献   

2.
正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其起源于神经上皮细胞,占颅内肿瘤的40%~([1]),大脑半球的胶质瘤占51%。其组织分型多样,分化程度不同,可将病理类型分为星形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等。多数肿瘤临床上具有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晰及容易复发的特征。其病灶数量多,病灶影响范围较广,且预后较差,因此临床上及时、准确地诊断对病人的治疗选择及预后都  相似文献   

3.
魏璇  金国宏  李德刚  张国栋  李晓强 《山东医药》2012,52(16):15-18,103,104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束成像(DTT)在星形细胞瘤、脑膜瘤与转移瘤肿瘤实质区的应用价值,通过对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各向异性分数(FA)的测量分析,观察脑白质与纤维束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对32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其中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12例、良性脑膜瘤10例、转移瘤10例,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与对应区正常脑组织的平均ADC值和FA值,分析其ADC值和FA值的差异并观察3种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的影响。结果星形细胞瘤、脑膜瘤或转移瘤患者组内肿瘤实质区与对侧正常脑组织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星形细胞瘤、脑膜瘤、转移瘤患者肿瘤实质区的FA值分别为0.07±0.03、0.14±0.05、0.16±0.07,P<0.05。星形细胞瘤及转移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较对侧正常脑组织高(P<0.05);脑膜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与对侧正常部位无显著性差异(P>0.05);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和转移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TT图中星形细胞瘤和转移瘤多数表现为纤维束部分中断、受压、偏移或变形移位;脑膜瘤纤维束呈现为稀疏,移位。结论测量肿瘤实质区ADC值及FA值可用于鉴别脑内和脑外的肿瘤,如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的鉴别或转移瘤与脑膜瘤的鉴别,其中ADC值有显著的鉴别意义;DTT可清晰显示正常白质纤维束和肿瘤的解剖关系,有利于术前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4.
老年性颅内肿瘤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报告218例老年性脑肿瘤,对其临床表现、病例特点及预后进行总结。方法 218例病人中男138例,女80例,平均年龄65.6岁,全部经手术治疗。结果 病理类型:脑膜瘤64例(29%),胶质瘤63例(28%),垂体瘤35例(16%),转移瘤32例(15%),听神经瘤17例(9%),血管母细胞瘤3例(1.5%),颅咽管瘤2例(0.9%),非何杰金氏淋巴瘤2例(0.9%)。结论 老年人脑肿瘤发现率呈逐步升高趋势。肿瘤主要位于幕上,临床表现不典型。治疗上应采取积极态度,手术是首选治疗,术后可辅以放疗、化疗。老年人脑肿瘤手术并发症多,发生率高,术后应重视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肿瘤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PB)-3变化的价值。方法脑肿瘤患者239例为研究组,其中良性肿瘤149例、恶性肿瘤90例。良性肿瘤包括脑膜瘤87例、颅咽管瘤62例;恶性肿瘤包括脑胶质瘤39例、侵袭型垂体瘤27例、转移瘤24例。另选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采集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IGF-1含量,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IGFPB-3含量。结果研究组血清IGF-1和IGFPB-3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血清IGF-1和IGFPB-3含量高于良性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膜瘤组和颅咽管瘤组血清IGF-1和IGFPB-3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胶质瘤组、侵袭型垂体瘤和转移瘤组血清IGF-1和IGFPB-3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肿瘤患者血清IGF-1和IGFPB-3水平明显下降,且随着病情程度加重下降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85年以来手术治疗脑瘤58例,其中有一些病程长、发展较慢或位于非重要功能区的良性肿瘤(脑膜瘤)、鞍区肿瘤(垂体瘤)和桥脑小脑角部位的肿瘤(听神经瘤)等,极易误诊。现将其误诊原因分析如下。例1:女,59岁。因头痛、左半身活动  相似文献   

7.
1971年以来,我院采用中医中药治疗脑肿瘤64例,其中资料较完整者15例,男9例,女6例,中青年居多。15例中,神经胶质细胞瘤6例,颅内转移瘤3例(1例为乳癌脑转移,2例为肺癌脑转移术后复发),脑垂体腺瘤3例,多发性骨髓瘤广泛转移1例,顶枕部脑膜瘤1例,枕骨骨瘤1例。本组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头痛、眩晕、视力下降和恶心呕吐,也有个别出现失语、肢体肥  相似文献   

8.
脑内恶性肿瘤的治疗仍是个难题。其术后短期内复发、致死、致残率很高,主要原因是脑内恶性肿瘤不能手术根治,且颅外放疗的总剂量受正常脑组织的限制。近2年来,我们应用125I永久性植入治疗脑内恶性肿瘤16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9例,女7例;年龄29~68岁,平均43岁。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4例,星形细胞瘤级7例,少枝胶质细胞瘤2例,淋巴瘤1例,脑内转移瘤2例(下颌黑色素瘤及直肠腺癌术后各1例),均由病理证实。CT或M R I显示,均为幕上肿瘤,位于额叶4例、顶叶3例、颞叶2例、颞顶枕3例、额顶4例。影象学检查测量肿瘤直径为3~7cm,平均5cm。肿瘤…  相似文献   

9.
自1963年到1981年的22年间在东京大学神经外科首次手术的脑肿瘤病人共2258例,其中65岁以上108例(4.8%)。老年人脑瘤手术呈增多趋势。本文对此108例病人作一分析。老年人发病率高的脑肿瘤此108例老年脑肿瘤病人按组织学分类,其发生率依次为脑膜瘤35例(32%),转移瘤20例(19%),神经胶质瘤16例(15%),垂体瘤15例(14%),神经鞘瘤11例(10%),其他11例(10%)。和其他年龄组相比,老年人以脑膜瘤和转移瘤发生率最高而神经胶质瘤和颅咽管瘤的发生率却比较低,而在神经胶质瘤中尤其星形细胞瘤的良性胶质瘤最少。老年人脑肿瘤的临床症状老年人的脑肿瘤一般很少出现颅压增高症状。这是因为脑细胞随  相似文献   

10.
肺癌脑转移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移性脑肿瘤约占整个脑部肿瘤的10%以上,根据原发部位,引起脑转移的最多见的肿瘤是肺癌,大约占脑转移的30~40%。其次是乳癌、胃肠道恶性肿瘤和黑色素瘤等。就肺癌本身而言,脑部也是其最常见的远道转移的器官之一(其他组织和脏器有骨、肝、肾上腺等)、尸检报告肺癌脑转移的发生率为30~50%,小细胞性肺癌甚至有更高的转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DSC)技术在脑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经病理证实为脑肿瘤患者术前分别行常规MR、DSC及常规T1增强扫描,其中高级别胶质瘤14例,脑膜瘤7例,转移瘤8例。分别获得相应灌注伪彩图及曲线图,测量肿瘤实质最大灌注区的rCBV值,将所测数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应用LSD-t检验进行两两之间比较;测量高级别胶质瘤及转移瘤瘤周水肿区的最大rCBV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三种肿瘤实质区及瘤周水肿区的曲线特点。结果高级别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及转移瘤的肿瘤实质区的最大rCBV值(与对侧正常脑白质相比)分别是4.8 1 7±2.1 1 9、9.484±2.634、5.157±2.450;其中脑膜瘤与高级别胶质瘤、转移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级别胶质瘤与转移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级别胶质瘤与转移瘤瘤周水肿区的最大rCBV值分别为0.748±0.212、0.267±0.18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膜瘤脑血流灌注呈明显高灌注,其时间-信号曲线特点为负性增强曲线降支与升支明显不对称,二者交角增大,对比剂首过后不能回复到基线水平。结论 DSC灌注技术可反映肿瘤实质及瘤周水肿区的血流微循环及分布情况,为高级别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脑转移瘤的治疗策略新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洛  孟庆海 《山东医药》2005,45(3):69-70
恶性肿瘤发生脑部转移临床常见。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L)2000年的资料,恶性肿瘤患者20%~40%最终会发生脑转移。得益于医学诊治技术的进步,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逐渐延长,脑转移瘤也呈逐年增多趋势。脑转移瘤的原发肿瘤最常见为肺癌、乳腺癌和黑色素瘤。约2/3脑转移瘤出现颅内压增高和神经功能缺失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不治者多在1个月内死亡。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于颅内恶性及血管性肿瘤是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则罕见,除垂体腺瘤外,其大多数预后不佳。文献中有报导侧脑室脑膜瘤,小脑桥脑角肿瘤和听神经瘤患者之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作者报告2例小脑桥脑角脑膜瘤褒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获治疗成功的病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Stealth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在颅脑深部肿瘤手术切除中的作用。方法对24例颅脑深部肿瘤患者(脑膜瘤7例,胶质瘤9例,垂体瘤4例,血管瘤2例,转移瘤2例)采用Stealth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行肿瘤切除术。结果用神经导航系统找到病灶的准确率为100%,颅内肿瘤及其周边解剖结构定位准确,技术误差均在1.5 mm内。24例颅脑深部肿瘤中,肿瘤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2例,术中探查1例;除1例垂体瘤患者术后发生双眼视力较术前下降外,余23例无新增加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Stealth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完全能够满足常见颅脑深部占位性病变手术精确定位的需要(术前计划和术中操作)。  相似文献   

15.
颅内转移性肿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 10 % ,是导致肿瘤患者迅速衰竭、病死的主要原因。全身各系统恶性肿瘤约有2 0 %转移至颅内 ,通常由颅脑周围肿瘤直接蔓延或远处肿瘤经血、淋巴道转移而来。颅内转移瘤好发于脑实质内 ,尤以大脑灰、白质交界区多见 (80 % ) ,影像学检查可见颅内单发或多发性占位性病变 ,病灶常呈圆形或类圆形 ,多为高密度或混杂密度 ,相邻结构受压移位 ,可伴有出血、囊性变、颅骨破坏等。部分患者以脑部首发症状就诊 ,且影像学表现为单结节性病灶 ,与原发性肿瘤不易区别 ,需病理明确诊断。颅内转移瘤常具有以下病理特点。1…  相似文献   

16.
邵毅  鲍秀峰 《山东医药》1997,37(2):48-48
身体各部位的恶性肿瘤通过血液循环、脑脊液、局部浸润等方式,转移至颅内者称为颅内转移瘤。1 颅内转移瘤的病理 从原发灶来看,男性以肺癌最多,女性以乳腺癌和肺癌居多,其次为黑色素瘤、皮肤癌、绒毛膜上皮癌、消化道癌、肾癌等。儿童则以白血病、淋巴瘤、骨源性肿瘤、横纹肌或平滑肌肉瘤、肾肉瘤多见。从病理类型来看,腺癌最多见,其次为鳞癌、乳头状腺癌、黑色素瘤、淋巴上皮癌、肾上腺癌、绒毛膜上皮癌、纤维肉瘤及淋巴肉瘤。颅内转移瘤主要位于脑内,少数可见于颅骨及脑膜,这与椎管转移瘤多见于椎骨,少见于脊髓正好相反。颅骨转移灶可见于颅顶和颅底,前者多为血行转移,常见于肾上腺癌、骨髓瘤及胃肠道癌肿;后者主要为鼻咽癌及中耳癌的直接侵蚀。脑膜转移灶多位于硬脑膜内面及软脑膜上,常来源于黑色素瘤。脑内转移灶多为结节性,多位于大脑的皮层及皮层下,其次为小脑,脑干转移较少见。左右两半球无明显差异。顶、枕叶为最好发部位,可能与肿瘤栓子较易进入大脑中动脉的末梢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贮存式自体输血(PABD)在颅脑外科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17-05颅脑外科进行PABD的159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进行PABD的颅脑外科疾病主要是脑膜瘤、胶质细胞瘤、垂体瘤和神经纤维瘤,分别占33.96%、28.93%、14.47%和11.32%。(2)脑膜瘤、胶质细胞瘤、垂体瘤及神经纤维瘤患者进行PABD自体血弃输率分别为11.11%、19.57%、26.09%和22.22%。(3)垂体瘤及神经纤维瘤组中Hb≥140g/L组的自体血弃输率显著高于Hb125g/L组、Hb 125~140g/L组(60%vs 10.00%,14.28%,P0.05)。结论:术前Hb水平高的垂体瘤及神经纤维瘤患者术后自体血弃输率高;颅脑外科患者进行PABD,患者受益不多;PABD需要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18.
脑膜瘤CT诊断(附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膜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0%~20%,中年女性多见。脑膜瘤起源于中胚层结缔组织,发生在蛛网膜颗粒。好发部位包括上矢状窦旁、大脑镰旁、大脑凸面、幕切迹、前中后颅凹底和桥小脑角处。脑室内及三脑室后亦可发生。肿瘤多为单发,偶见多发。CT平扫见脑膜瘤多为椭圆形稍高密度影,肿瘤以广基与颅板或脑膜密切相连,瘤旁水肿或多或少,有明显的占位表现,脑室内脑膜瘤一般较大。  相似文献   

19.
介绍1例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骨髓转移的确诊方法。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判断骨髓转移瘤细胞种类,以协助诊断原发肿瘤。确诊转移瘤细胞为NB细胞。骨髓细胞形态学加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可协助确诊骨髓转移瘤的类型。  相似文献   

20.
外伤性颅内出血与血肿的诊断及急救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性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中最多见、最危险,却又是可逆的继发性病变。由于血肿直接压迫脑组织,常引起局部脑功能障碍和急性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改变,若未及时处理,可导致脑疝而危及生命,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预后。通常受伤至血肿形成有一个病情演变过程,其发展速度急缓不一,依出血的速度和部位而异。按伤后至脑受压症状出现的早晚分为急性血肿(3d内)、亚急性血肿(4~21d)、慢性血肿(22d以上)。根据血肿位于颅内的解剖部位不同又可分为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1硬膜外血肿是指血液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