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30例健康对照者及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第1、7、14天)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分析其与梗死体积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大、中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重、中型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轻型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与陈旧性脑梗死时患者血浆凝血、纤溶活性的变化,探讨D-二聚体/FDP比值在急性与陈旧性脑梗死时的应用价值。方法比较40例急性脑死塞患者与40例陈旧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纤溶活性。检测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三个参数。对三个参数分别进行组合分析:评价不同组合在鉴别急性与陈旧性脑梗死时的应用价值。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FDP比值明显高于陈旧性脑梗死组(P〈0.05);而单独Fbg、FDP比较两组差别无显著性(P〉0.05);两组单独D-dimer结果均与正常参考值有差别(P〈0.05),但两组相比较,D-dimer值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大于纤溶状态,D-二聚体/FDP比值可以作为诊断急性与陈旧性脑梗死的快速简便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进行检测分析,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指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有助于急性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变化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40例脑梗死患者及3l例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Fbg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Fbg水平显著增高(均P〈0.01)。结论血浆中的D-二聚体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血浆Fbg水平的升高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Fbg的增高与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联合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仪STA-Compact(法国)检测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抗凝血酶活Ⅲ性、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 5 3例发病 2 4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 ,测定其血浆中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 ,并与 4 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 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并与梗死灶大小及病情轻重明显相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异常 ,血浆D -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及病情判断、溶栓的效果评价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降纤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作用和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治疗组18例,其中发病24h内给药10例,24~48h内给药8例。对照组12例。治疗前后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并对血液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进行测定。结果 治疗组18例中痊愈和显效共77.7%,对照组痊愈和显效共占58.4%,较治疗组低。降纤酶治疗后血浆粘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全血低切粘度显著下降而高切粘度无显著变化。降纤酶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由治疗前的4.68g/L降至2.33g/L(P〈0.01)。D-二聚体有一定升高(P〈0.05)。结论 降纤酶能减轻临床症状,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纤溶活性,降低血浆黏度和全血低切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频超声辅助尿激酶溶栓治疗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发病6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分为超声波组及尿激酶组,每组30例,超声波组给予低频超声辅助尿激酶溶栓治疗,尿激酶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含量进行动态检测,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评分,根据减分率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2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2组之间比较,超声波组下降更明显(P<0.05);超声波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尿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频超声辅助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9.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甦  李健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27(10):946-946,948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的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NycoCard免疫渗滤胶体金显色反应法对住院的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32例健康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进行测定。结果脑梗死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1.696±0.29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梗死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呈正相关,尤以梗死灶体积更为明显;且三者之间呈明显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客观指标。且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梗死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三者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在脑梗死患都治疗前后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9例脑梗死患者的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并进行动态观察。结果: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在脑梗死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能监测脑梗死患者血液纤溶和凝血状态,反映病人治疗情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7例冠心病患者,115例脑梗死患者及70例健康人进行血浆D-二聚体和凝血常规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组和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冠心病组和脑梗死组无显著性差异,且冠心病组和脑梗死组PT、APTT及TT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其他凝血指标相比,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监测及诊断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相关参数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2例TIA患者作为实验组,6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6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小板相关参数、血浆D-二聚体及其纤维蛋白原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对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IA患者、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血浆中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621.855和92.277,P0.01);组间两两比较发现,TIA和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1);TIA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脑梗死患者(P0.05)。TIA患者、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血小板相关参数中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267.634、128.213,P0.01),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压积(PCT)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发现,TIA和脑梗死患者PLT、MPV及PDW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5);TIA患者PLT水平高于脑梗死患者(P0.05),但PDW、MPV水平低于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相关参数在TIA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可为其早期诊治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和D-二聚体水平的改变与脑梗死发病及体积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9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脑梗死组)和8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HMGB1、D-二聚体含量,进一步将脑梗死组分为大梗死灶(>10 cm3)20例、中等梗死灶(5~10 cm3)40例、小梗死灶(<5 cm3)30例,分析不同脑梗死体积患者HMGB1、D-二聚体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MGB1和D-二聚体浓度分别为(5.67±1.17)μg/L、(1.60±0.59)m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2±0.46)μg/L、(0.25±0.21)mg/L(P<0.01)。大梗死灶患者血清HMGB1、D-二聚体的含量显著高于中等梗死灶和小梗死灶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血清HMGB1、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脑梗死和判断脑梗死体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改变,观察其含量和CT表现之间的关系以及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0例经CT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分别在入院后第1、3、15天检测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并且进一步分析CT表现和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以及预后和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第3天和第15天血浆中的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含量和梗死的面积大小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和梗死的部位差异无显著性,并且D-二聚体的含量和患者的预后具有负相关性。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的含量会明显升高,并且和梗死面积以及预后相关,但是无助于梗死部位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46个健康人与70个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HCY和D-二聚体水平,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HCY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组D-二聚体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HCY水平和D-二聚体是急性脑梗死的高危险因素,建议将血浆HCY和D-二聚体测定作为急性脑梗死的常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16.
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脑梗死再发的原因和危险因素。方法:对41例脑再梗死患者及112例随访未再发的初次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伴发疾病及血脂代谢、凝血、纤溶系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脑再梗死伴高血压者明显多于初次脑梗死者,而伴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者无此现象;脑再梗死者血PAI-1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初次脑梗死者;无论是初次脑梗死还是再发脑梗死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均明显升高。结论:高血压、血纤溶系统活性升高、高水平纤维蛋白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中尿酸和D-二聚体含量变化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116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有无进展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分别测定血尿酸和D-聚体浓度。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的血浆D-二聚体和尿酸比较,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和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血尿酸和D-二聚体在进展性脑梗死的显著增高,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痛患者血浆一氧化氮、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冠心病患者120例,入选患者随机单盲分为阿托伐他汀组60例,常规治疗组60例,另外随机选择40例正常人做对照组。采用比色法测定一氧化氯含量;血凝仪法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胶体金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结果:冠心痛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三者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一氧化氮水平明显升高,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通过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及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从而改善心肌供血,抑制冠心痛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肺结核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变化,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了142例肺结核患者和86例健康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肺结核组较健康对照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性疾病,监测相关指标,预防血栓性并发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分析其与脑梗死的相互关系.方法:确诊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67例非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同时检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超标准值百分率高于对照组(P<0.01,<0.05,<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的发生及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