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男性后尿道横纹括约肌的控尿功能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一般认为,男性后尿道的控尿功能由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来实现.内括肌是一个功能性概念,在解剖形态学上是否真正存在内括约肌,目前尚存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内括约肌是平滑肌,位于膀胱颈和后尿道,由膀胱底延续下来的逼尿肌和两侧输尿管延续来的纵行肌以及尿道壁本身的平滑肌构成[1].内括约肌分布有丰富的α-受体,主要受交感神经支配,在控制膀胱排空和尿失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外括约肌是横纹肌,位于尿生殖膈之中呈环形包绕膜部尿道,由阴部神经(主要是体神经)支配,突然中断排尿由它来实现.在前列腺手术或膀胱颈内切开术后,内括约肌遭受破坏,控尿功能由外括约肌担负,如此时外括约肌也遭受损害或功能不足,即会发生尿失禁.  相似文献   

2.
同步膀胱膜部尿道测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同步膀胱膜部尿道压力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ANTEC Duet尿动力学仪同步测定412例泌尿系病人和6例健康者充盈和排尿时的膀胱和膜部尿道压力,肌电图用直肠电极测定。结果 (1)健康人充盈期膜部尿道压,男性为40-50cmH2O,女性为20-30cmH2O,充盈期膜部尿道压高于膀胱压,且全充盈期没有明显变化,排尿时膜部尿道压力明显下降低于膀胱压。(2)逼尿肌尿道协同失调的病人,排尿时膜部尿道压升高,其中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EDES)时合并有肌电活动明显增加,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DBDS)肌电活动正常,排尿期尿道测压膀胱颈处压力呈斜坡样下降。(3)尿道关闭机制下降或不全时充盈期膜部尿道压明显低,且充盈期膜部尿道膀胱压力差为负值。(4)尿道不稳定充盈期膜部尿道压突然下降且幅度≥15cmH2O。(5)正常尿道腹压传递率为20%-35%,而压力性尿失禁(GUI)病人尿道腹压传递率<20%。结论 同步膀胱膜部尿道压力测定操作简单,在判断尿道关闭机制的正常与否、逼尿肌尿道的协同与否、尿道稳定性及腹压向尿道的传递效率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新术式-乙状结肠肌瓣包膀胱术。方法 根据乙状结肠的解剖生理学特性,采用游离的乙状结肠肌瓣包裹膀胱治疗膀胱通尿肌收缩无力症8例。通过临床观察、B超、尿动力学、血液生化及膀胱尿道造影检查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8例病人术后随访1-8年,手术效果良好5例,剩余尿由术前800-1100ml减少至术后的5-50ml,症状改善1例,2例无效。结论 乙状结肠肌瓣包膀胱术是治疗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组报告10例,采用经尿道内括约肌切断术和腹直肌转位术的综合手术治疗尿道内括约肌痉挛型的逼尿肌无反射性神经原性膀胱。手术特点:能解除膀胱出口梗阻,改善膀胱逼尿肌的功能障碍。术后病人能自行排尿,术前反复发作急性尿路感染术后均得到控制,术后血肌酐、尿素氮正常者9例,术后残余尿量均小于50ml,最大尿流率15~20ml/s,最大尿道闭合压较术前平均下降7.42kPa,功能性尿道长度较术前平均缩短2cm。  相似文献   

5.
尿流动力学在女性尿道综合征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探讨尿流动力学在女性尿道 诊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Menuet尿流测定仪对20例女性尿道综合征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分型及相关治疗。结果:不稳定性膀胱6例(30%),逼尿肌无力4例(20%),远端尿道缩窄12例(60%),膀胱颈梗阻2例(10%),低顺应性膀胱1例(5%),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1例(5%)其中不稳定性膀胱并发远端尿道缩窄4例(20%),不稳定性膀胱并发逼肌无  相似文献   

6.
非神经源性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报告5例原发性膀胱颈功能障碍患者表现为排尿时膀胱颈开放不良,病变为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可命名为非神经源性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提示其诊断标准:(1)有下尿路功能性梗阻;(2)排尿时膀胱颈开放不良,膀胱内压-膀胱颈内压梯度异常;(3)无影响膀胱尿道功能的神经系疾患。同时对此症的发病机理和治疗选择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从膀胱传入神经以及盆底相关神经肌肉角度探讨神经因素及肌源性因素在膀胱出口梗阻所致的逼尿肌过度活动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耻骨上膀胱颈梗阻的方法建立逼尿肌过度活动大鼠模型,测定不稳定收缩时盆神经传入电位信号,并同步测定阴部神经运动支电位、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及腹肌肌电的反射反应.并观察T8段脊髓截断、双侧盆神经截断、腹交感干截断以及双侧阴部神经截断后大鼠膀胱充盈测压不稳定收缩的变化.结果 成功制作了膀胱出口梗阻逼尿肌过度活动大鼠模型,成功率62.5%.充盈性膀胱测压神经肌电生理同步记录结果显示,允盈期逼尿肌过度活动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收缩幅度高于10 cmH2O(1 cmH2O=0.098 kPa)的逼尿肌过度活动(B-DO),伴有同步盆神经传入的信号明显增强,且能引发阴部神经、尿道外括约和腹肌肌电图出现显著变化;一种为收缩幅度低于10 cmH2O的逼尿肌过度活动(S-DO),没有上述盆神经传入及相关神经肌电变化.T8脊髓截断后,膀胱充盈-排尿收缩周期消失,膀胱基础压显著升高,B-DO消失,S-DO仍然存在,且收缩幅度较截断前略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依次截断控制膀胱的盆神经、交感神经和阴部神经后,膀胱失去充盈-排尿收缩周期,基础压显著升高,不稳定收缩中B-DO消失,S-DO仍然存在.结论 膀胱出口梗阻所致的逼尿肌过度活动存在不依赖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的膀胱源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急迫性尿失禁是逼尿肌收缩并伴有短暂警告所致的尿流失控综合征。常见于神经原性膀胱、膀胱异物、膀胱肿瘤、膀胱炎或前列腺炎,但尚有部分病例不能解释,其病理生理学还不清楚。现在认为,逼尿肌不稳定,逼尿肌反射亢进,尿道不稳定(膀胱充盈时尿道压>15CmH_2O)和膀胱感觉差等都是急迫性尿失禁的必要条件。最近研究指出,膀胱的感觉可能由二种感觉器调节:一是压力感受器,位于底三角和后尿道,对膀胱内压微小变化敏感,可能起膀胱充盈的早期警告系统作用;二是张力感受器,位于膀胱体机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术后排尿困难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前列腺增生手术后排尿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开放手术15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和经尿道前列腺汽化术55例).70例患者中尿道狭窄29例,膀胱颈尿道口狭窄和/或挛缩23例,膀胱颈尿道水肿3例,前列腺尖部腺体残留5例,BPH复发3例,膀胱逼尿肌无力4例,神经源性功能障碍1例,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2例.手术治疗60例.结果 60例手术全部成功.术后随访2~24个月,平均6个月,均排尿通畅. 9例患者保守药物治疗后排尿困难缓解.膀胱造瘘1例.结论 BPH患者术后排尿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尿道狭窄、膀胱颈尿道口狭窄或挛缩及膀胱颈尿道水肿、腺体残留、BPH复发及膀胱功能障碍.手术及药物治疗是解决BPH术后排尿困难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利用膀胱黏膜双层小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后的尿动力学表现。 方法  2 5例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性膀胱患者行利用膀胱黏膜的小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男 16例 ,女 9例。年龄 4~ 14岁。 2 1例获随访 6~ 2 4个月。手术前后行IVU、尿动力学检查及临床评价。 结果 手术后膀胱容量 (2 4 2 .6 2± 6 0 .0 4 )ml、膀胱顺应性 (8.10± 3.0 0 )ml/cmH2 O(1cmH2 O =0 .0 98kPa)、最大尿流率 (7.6 0± 2 .90 )ml/s均较术前 [分别为 (14 2 .14± 4 5 .88)ml、(3.2 6± 1.5 7)ml/cmH2 O、(3.0 0± 1.0 0 )ml/s]增加 ,逼尿肌压力降低 [术前 (5 2 .0 0± 14 .11)cmH2 O、术后 (33.33± 15 .39)cmH2 O],剩余尿 /膀胱容量较术前减小 (术前 0 .33± 0 .11、术后 0 .16± 0 .10 ) ,P均 <0 .0 1。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和尿道闭合压无改变 ,无抑制收缩减轻。 7例恢复尿意 ,9例输尿管返流减轻。 结论 利用膀胱黏膜的双层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可增加膀胱容量及顺应性 ,降低逼尿肌压 ,减轻逼尿肌反射亢进的程度。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逼尿肌反射亢进、尿道闭合压低是影响临床结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犬不稳定膀胱腔内手术切断部分逼尿肌"动物模型,使犬膀胱处于"低张、大容量"状态,通过对膀胱逼尿肌切断术后尿动力的研究,探讨经尿道微创治疗对改变逼尿肌不稳定收缩的可行性。方法:首先建立犬不稳定膀胱模型,解除梗阻3个月后在静脉麻醉下行经尿道膀胱逼尿肌间断横行等离子电切术。术前术后检测犬最大逼尿肌压力(MDP)、最大膀胱容量(MCC)、最大膀胱顺应性(MBC)等尿动力学参数。结果:7只不稳定膀胱模型犬,术后3个月后测最大逼尿肌压力(MDP)、最大膀胱容量(MCC)、最大膀胱顺应性(MBC)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犬梗阻性不稳定膀胱经尿道膀胱逼尿肌横行等离子电切术能改善膀胱功能但仍需大样本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治疗妇女膀胱颈部梗阻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对46例膀胱颈梗阻患者行膀胱颈电切术,观察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46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18 min,术后常规留置导尿管3~5 d,不给予持续性膀胱冲洗。术后患者Qmax、最大逼尿肌压、残余尿量、排尿时间等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仅1例出现排尿困难,经尿动力学检显示膀胱逼尿肌收缩乏力,其余患者恢复良好,未发生尿失禁及尿瘘。结论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治疗女性膀胱颈部梗阻,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术后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58岁,因"尿频、尿急1个月,排尿困难2 d"于2009年9月6日入院.体检:膀胱区膨隆,余无阳性体征.尿常规检查正常.B超检查示膀胱三角区占位,约5.0 cm×3.2 cm,回声不均,内有血流信号,残余尿300 ml.CT提示膀胱右后壁三角区有突入膀胱内占位,延伸至膀胱颈、后尿道,直径4 cm,边缘光整;平扫密度不均,与膀胱肌层相近,增强后与肌层同时强化,呈环形强化;盆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4.
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女性膀胱出口梗阻(FBOO)发病率尚无确切数据,有报道女性LUTS患者中FBOO者占2.7%~8.0%[1-2].根据ICS定义,FBOO是排尿期逼尿肌压力升高以及尿流率降低.FBOO可分为解剖型和功能型2大类.Goldman和Zimmern[3]将解剖型FBOO又分为外压、尿道、腔内等亚型.引起FBOO的病因包括盆腔脏器脱垂、膀胱颈瘢痕形成(通常继发于尿道和阴道前壁外科手术)、导致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诃的神经原性疾病、原发性膀胱颈梗阻(PBNC))、尿道狭窄性疾病、盆底肌肉过度活跃、功能失调性排尿等[4].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铥激光经尿道膀胱内肌层网状全层切开术治疗高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的可行性。方法:3例高张力小容量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男2例,分别为29岁、40岁,分别患先天性脊膜膨出、椎管室管膜瘤;女1例,21岁,患脊髓栓系综合征。3例患者均行常规尿动力学检查及逆行膀胱造影提示小容量高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患者取截石位,经尿道置入膀胱腔内操作器械,采用1 900nm的Vela激光直射光纤,能量为40 W,低压观察膀胱内壁后,在膀胱三角区以外的膀胱壁呈网状多处全层切开膀胱肌层,直至显露肌层外方浆膜层,或多处切开膀胱壁小梁,注意保护膀胱肌层的血运。术后留置膀胱冲洗1天,术后1周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例患者取得满意效果,术后复查尿动力学检查及逆行膀胱造影,膀胱容量明显增加,储尿期膀胱内压降低,能依靠腹压自主排尿,无明显剩余尿。另2例患者排尿症状、膀胱容量及输尿管反流情况无明显改善。结论:铥激光经尿道膀胱内肌层网状全层切开术治疗高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对部分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但病例的选择以及疗效的持续时间,还需积累更多的病例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压力-流率测定结合膀胱镜检在女性膀胱出口梗阻(FBOO)患者手术评估的意义。方法:对35例怀疑FBOO患者进行睬力流牢测定,将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4.90kPa,最大尿流率〈15ml/s作为评估是否存在FBOO标准,同时行膀胱镜检示不同程度膀胱颈后唇抬高,隆起,可见膀胱憩室和膀胱小梁。术前逼尿肌收缩强度分为六级:极弱(VW)、弱减(W-)、弱加(W+)、正常减(N)正常加(N+)和强烈(ST),把相应的患者分为六组,除了逼尿肌收缩极弱组保守治疗外,均行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结果:35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膀胱出口梗阻(BOO),3例术后尿失禁,经药物和针灸治疗后好转。结论:FBOO患者应通过压力流率测定结合膀胱镜明确诊断,明确逼尿肌功能状态损害程度,以准确选择手术时机。逼尿肌收缩力正常下行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是治疗FBOO的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1993年2月~1998年2月共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279例,其中43例术后3~6个月排尿症状无改善,分析原因分别为膀胱功能异常19例,尿道狭窄14例,腺体残留7例,膀胱结石3例。认为膀胱逼尿肌功能紊乱、尿道狭窄是引起症状不改善的主要原因。建议有条件术前做尿流动力学检查,明确通尿肌功能状态,选择合适治疗。术中避免颈口缝合过紧,小前列腺或伴有慢性前列腺炎史者,宜选用TURP。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方法评估经阴道分娩和选择性剖宫产对产后女性前腔室结构的影响.方法 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的133例产后妇女为研究对象,于产后6~8周应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对经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受检者的静息状态下和最大Valsalva动作后的各项指标进行观察与测量,包括静息状态下的膀胱逼尿肌厚度(DWT)、膀胱颈位置;最大Valsalva动作后的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旋转角、尿道内口漏斗有无形成,膀胱有无膨出.结果 两组最大Valsalva动作后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度增大;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膀胱膨出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静息状态的DWT和膀胱颈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分娩对女性前腔室的近期影响较选择性剖宫产大.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评估最大Valsalva动作后前腔室结构的参数变化可用于来评估妊娠及分娩方式对前腔室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女性膀胱颈梗阻不常见,症状常含糊不清,类似尿道综合征。女性膀胱颈切除或切开并非新的手术,但因疗效不佳,且有并发症而未被广泛接受。作者为10例膀胱颈梗阻患者行膀胱颈切开术,疗效满意。诊断标准尿流率<15cc/s,膀胱测压无逼尿朋无力,残尿>100cc,逼尿肌压力升高。膀胱镜可见膀胱颈抬高伴小梁形成,无尿道狭窄。治疗膀胱颈切开术——术中于尿道中段检查膀胱颈,以确定切开和停止的适宜部位。用电切镜及电刀将膀胱颈12点处切开,约0.5cm长、0.5cm深。疗效 10例中7例获极好改善,其中复查5例,  相似文献   

20.
正早在1972年Donker等[1]已经证实尿道的张力是肾上腺素受体控制的,应用α-受体阻滞剂可以选择性作用于后尿道、膀胱颈、前列腺部的α受体,解除膀胱颈及前列腺部尿道痉挛,减低尿道闭合压,防止前列腺内尿液反流[2],提高前列腺液培养的转阴性[3],同时作用于盆底交感神经,解除盆底肌痉挛,缓解会阴及盆底紧张性肌痛,对合并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