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孟自军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3,27(1):25-30
近年来,随着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临床诊治水平的快速发展,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重要病理学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玻璃体后脱离作为此界面最常见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的广泛关注,并对玻璃体后脱离与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对这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王莉菲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1,25(5):266-271
本文通过对玻璃体和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结构以及玻璃体与视网膜疾病关系的详细描述,阐述了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对各类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正面影响,提出了诱导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预防与治疗各类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新型方法即药物溶解术。 相似文献
3.
由于玻璃体和视网膜密切联系,玻璃体后脱离(PVD)在许多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对PVD和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疾病以及其他常见视网膜病变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的状态与许多临床疾病有紧密联系;诱导完全性的玻璃体后脱离对许多疾病的发生、治疗以及预后起重要作用,可以减少玻璃体切割手术中对视网膜的损伤。本研究就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以及诱导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的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31眼)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施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根据病情术中或联合晶状体切除、剥膜、视网膜激光光凝、硅油或C3F8填充、巩膜外冷凝、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前房炎症反应、视网膜复位、裂孔封闭、玻璃体视网膜出血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3 ~18个月,平均(10±2.3)个月.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眼压升高者3眼(9.68%),前房均不同程度炎症反应,应用药物治疗恢复正常;医源性视网膜裂孔2眼(6.45%).术前15眼视网膜脱离在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成功、视网膜裂孔封闭、黄斑裂孔闭合,玻璃体视网膜未发生严重出血.结论 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效果肯定,能够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6.
内窥镜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医学内窥镜的发展医学内窥镜迄今已有 2 0 0年历史。最早的内窥镜采用的是蜡烛光和铁管 ,而后被依次采用的光源是煤油灯和电灯。直到上个世纪 5 0年代以后 ,医学内窥镜才得以第一次突飞猛进的发展—软管的纤维内窥镜问世并被广泛运用。 1970年后 ,随着电荷耦合器件(CCD)的问世和广泛应用 ,出现了现代电子内窥镜。由CCD (相当于摄像仪 ) ,视频处理器及监视器组成的电子内窥镜 ,得到的图像更加逼真 ,清晰度高 ,对微细病变的观察和诊断能力远远优于光学内窥镜 ,还可以直接录像、摄像和保存图像 ,且经久耐用 ,故其已开创了医学内窥镜…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和玻璃体疾病的计算机病案管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MICROSOFT FOXPRO 2.5FOR-WINDOWS软件为主要开发工具,研制出视网和玻璃体疾病的计算机病案管理系统,其功能包括.:(1)帮助系统;(2)查询、检索和归类;(3)屏幕显示或打印;(4)统计分析;(5)图象处理系统可对肯部图进行动静态观察。软件可对大量的视网膜脱离和下班体疾病临床病历进行计算机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及治疗水平,本软件输入简便迅速,为眼科医师进行临床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7年1月在我院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复杂性视网膜疾病患者40例41眼,其中复杂性视网膜脱离18例,玻璃体积血4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5例6眼,眼外伤10例,白内障术后驱逐性脉络膜出血1例,眼内容炎2例。结果29眼(70.7%)的视力得到改善,12眼(29.26%)视力无明显改变或视力较术前降低。术后矫正视力>0.5者3眼,视力0.1~0.5者5眼,视力眼前数指~0.1者26眼,视力眼前手动或光感者6眼,1眼无光感。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复杂视网膜疾病能够复位视网膜,恢复视力,是一种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玻璃体替代物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用于治疗视网膜疾病(如复杂的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并发症以及后段眼外伤)的玻璃体内填塞剂。在玻璃体切除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手术中,术者需在玻璃体切除后在玻璃体内填充玻璃体替代物,以使脱离的视网膜重新附着。但目前临床上可用的玻璃体替代物仅能做到短期维持。尽管研究人员进行了多年的深入研究,但仍未找到理想的玻璃体替代物。本综述列举了临床上需要应用玻璃体替代物的眼部疾病,并从临床和科研两个角度总结了现有玻璃体替代物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其中,聚合物水凝胶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且和天然玻璃体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被认为是人工玻璃体替代物的未来,尤其是热敏智能水凝胶,最有可能成为理想的玻璃体替代物。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玻璃体手术的进展,在玻璃体切割术中常常去除晶状体以获得更好的手术路径。然而,“联合手术”的概念则主要是指手术的联合选择:在同一个手术过程中,施行对于视网膜手术来说并非必需的、传统的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即白内障摘除联合玻璃体切割术(以下简称联合手术)。这一手术方式的提出是在90年代初期,现在广泛应用于并发白内障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或玻璃体手术后易发生白内障的病例。联合手术具有单次手术干预、降底治疗费用等优点,对于老年患者尤是如此。参阅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本文就联合手术的最新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新观念不断涌现,提高了对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认识,促进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理念的创新.重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微创理念,关注药物辅助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应用,不断推动仪器设备的改进与手术技术的发展为当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临床工作的主要特征,并以此提高了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水平.但我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不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实践工作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推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创新发展,为促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P H Morse 《Annals of ophthalmology》1975,7(6):865-868
One hundred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floaters without previous ocular trauma or surgery are analyzed as to the underlying cause. The most common findings were 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 with and without vitreous hemorrhage, vitreous syneresis with collagen fibril clumping, diabetic retinopathy with vitreous hemorrhage, retinal tears without retinal separation, and retinal separation. Significant vitreoretinal disease occurred in 36% of the patients. 相似文献
16.
黄斑裂孔(MH)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是眼底病外科医生最常见和最基本的手术。无论是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的黄斑手术,还是局部巩膜外加压、巩膜扣带的单纯视网膜手术,其成功率均已达95.0%以上。尽管如此,这两类手术后患者视功能的恢复仍不尽如人意。视网膜手术后黄斑功能和视觉质量问题仍值得重视。MH手术和巩膜手术后黄斑解剖和功能恢复需要一个过程。MH手术后视功能的恢复与裂孔是否闭合、是否微创、剥膜技巧、染色剂使用、眼内填充物选择等影响因素有关;巩膜手术视网膜复位后视功能恢复主要与黄斑区视网膜下积液残存有关。探讨影响黄斑功能和视觉质量的相关因素,研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干预措施,特别是期望能有药物对黄斑损伤修复进行干预,重建黄斑部视网膜解剖结构和功能是这一研究领域当今和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18.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是一种利用超高频率(50—100MHz)超声对眼组织结构进行成像的新方法,它对于一些眼前节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它在眼科应用范围逐步拓宽,尤其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诊断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就UBM在RD(RD)的诊断、硅油填充眼硅油的变化、玻璃体基底部及周边视网膜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及玻璃体切割术(vR)术后切口的观察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手术三联术目前已较多地用于治疗伴有白内障的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本文将近年来该联合手术的适应证、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术后视力恢复以及联合手术与分期手术相比的优缺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PURPOSE: To improve visualization of exfoliation material in standard colour photographs by image analysis. METHODS: Standard anterior segment colour photographs taken from 17 patients with known exfoliation were subjected to film scanning with a maximum accuracy of 3175 dpi. RESULTS: Before image scanning, visualization of exfoliation was classified as barely visible in 10 (59%) patients and clearly visible in 7 (41%) patients. After the image scanning, exfoliation material became clearly visible in 13 (76%) patients and could easily be demonstrated. CONCLUSION: Diagnosis of exfoliation material can be improved by standard film scann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