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中药药动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以及提出新的药动学方法如血清药理学、证治药动学、时辰药动学、微透吸技术及分子生物学在药动学中的应用。展望了中药药动学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中药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药效是其中多种化学成分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中药药动学研究经历了从“单成分、单靶点”到“多成分、多靶点”的转变,相应的药动学评价模式也经历了相似的发展过程,从最初针对单体成分的药动学研究,到以单成分研究单味中药及复方的药动学,再到多组分整合药动学,以及之后的以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式评价复方药动学。对以上中药药动学评价模式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药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药效是其中多种化学成分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中药药动学研究经历了从“单成分、单靶点”到“多成分、多靶点”的转变,相应的药动学评价模式也经历了相似的发展过程,从最初针对单体成分的药动学研究,到以单成分研究单味中药及复方的药动学,再到多组分整合药动学,以及之后的以药动学一药效学结合模式评价复方药动学。对以上中药药动学评价模式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构建系统性药动学实验教学体系及实施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拟构建系统性药动学实验教学体系。方法:分析现阶段各医药学院校药动学教学的不足,提出系统性药动学实验教学体系,建立药动学模拟实验(体外循环法)、基础实验(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血药实验、尿药实验)三个实验教学层次,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验教学新模式。结果:通过系统性药动学实验教学体系的规划,阐明了系统性药动学实验教学体系的特色和优点。结论:系统性药动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是符合教学需要的。  相似文献   

5.
姜华 《医药导报》2011,12(12):1620-1624
群体药动学的研究方法改变了传统研究方法获取药动学参数的途径,可以较准确地估算个体药动学参数,优化用药方案。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群体药动学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我国关于儿童群体药动学的研究还很有限,利用群体药动学的研究方法能够尽可能充分地了解药物在儿童群体的代谢特点,准确预测血药浓度,促进临床个体化用药,提高儿童药物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6.
周清武 《中国药房》2006,17(4):276-278
目的:应用药动学理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基本药动学公式进行拓展和转换,得到临床实用的新公式;创建实用药动学参数表,应用该表得到临床需要的药动学参数。结果:有了实用药动学参数表,随时可考察临床用药的合理性,结合血药浓度监测,可做到用药个体化。结论:实用药动学参数表可作为指导个体化用药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7.
为利用临床常规血药浓度监测数据估算个体药动学参数,开展临床个体化给药工作,依据临床药动学原理及Bayes公式,设计、研制了临床药动学给药个体化程序(CPKDP程序)。此程序适用于具有不同药动学特征的多种药物,适用于不同给药途径的单剂量或多剂量给药。在只有1、2个实测血药谁度时,即可在群体药动学参数的基础上,结台病人个体特征,反馈拟合得到个体药动学参数,进而优化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8.
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相关文献的研读,综述了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及不断涌现的一些新学说和新方法,讨论了目前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难点及热点,阐明了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中药药动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中药药动学)是借助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草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在动物或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或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中药药动学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内容涉及生物利用度、毒动学、透皮吸收药动学、群体药动学、时辰药动学、证治药动学、活性成分在肠道的代谢处置和在体液中浓度的测定等。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对阐明和揭示中草药作用机制及其科学内涵,设计及优选给药方案,促进中药新药开发和剂型改进及…  相似文献   

10.
中药药动学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中药及现代复方中药研发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尚缺乏符合中药自身特点的药动学研究方法。概述现有中药药动学研究现状,提出了中药复方"总量"药动学的概念,以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促进中药药动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地高辛的个体化给药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中国医院开展地高辛的临床药动学服务,达到地高辛用药个体化。方法根据不同患者的血清肌酐,计算患者的药动学参数。根据药动学参数,制定和调整给药方案。结果发现16例使用地高辛的患者不合理用药达到87.5%,及时调整了给药方案后,所有患者的血药浓度均在有效浓度范围。结论应根据地高辛的药动学参数开展临床药动学服务。  相似文献   

12.
药动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体内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药动学模型研究从经典的房室模型,统计矩理论的应用,到复杂的群体药动学、生理药动学以及药动-药效学建模,都需要可靠的软件工具来完成复杂的数学计算过程。一些商业公司开发的药动学模型专业软件,已在药物研发和科学研究中广为应用;另一方面,开源工具正得到大力推广。本文总结目前用于药动学模型研究的主流软件工具,对其功能应用做简要介绍,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高通量筛选药动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通量筛选体系在创新药物药动学筛选中的应用是当前新药开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建立合理的药动学筛选模型不仅可以降低新药开发的成本,并且可以在新药研究早期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本文对当前常用的高通量筛选药动学模型作了简单的回顾,指出了合理的药动学筛选模型在寻找新药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药动学筛选模型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中药复方的药动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查阅1 0余年来有关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结果 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主要有血药浓度测定法和生物效应法,中药复方的药动学研究有自己的特殊性,并仍存在不少问题。结论 要加强中药复方药动学的方法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中药复方的药动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查阅10余年来有关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结果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主要有血药浓度测定法和生物效应法,中药复方的药动学研究有自己的特殊性,并仍存在不少问题.结论要加强中药复方药动学的方法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前药动学研究方兴末艾,国内对药动学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综述了外用制剂的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各自的研究进展;对外用制剂的应用现状和代谢特点进行了介绍,重点归纳了药物有效成分的药动学研究方法和检测技术。同时还指出药动学研究的重要性和今后外用制剂药动学研究中应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苏银法  杜乐燕 《海峡药学》2009,21(11):216-218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的一室模型药物血管外给药的药动学参数求解方法。方法采用残数法获得药动学参数初值,根据最小二乘方原理设计获取一室模型药物血管外给药的药动学参数(A,k,Bandka)的Excel表格程序。结果实例显示该Excel表格程序的拟合效果与DAS2.1.1药动学软件一致。结论利用Excel表格求算药动学参数是一种有效而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常有非甾体抗炎药(NSAID)相互作用的报道,其性质可能是药动学和/或药效学的。药动学相互作用分为三类:(1)影响一种NSAID 的药动学;(2)一种 NSAID 影响另一种 NSAID 的药动学;(3)NSAID 影响其它药物的药动学。某些 NSAID 的药动学可被同时给予的其它药物显著地影响,包括其它 NSAID,但这种相互作用仅偶然导致严重合并症。给抗酸药  相似文献   

19.
败血症会改变内环境,从而影响药物药动学行为。本综述从药动学角度出发,总结分析败血症中相关病理生理因素对药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动学环节的影响,并且结合各类抗菌药物自身药动学特点,总结其在败血症患者体内药动学变化及剂量调节相关信息。为败血症治疗中预测抗菌药物药动学行为,合理解释治疗药物监测结果,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氨基糖苷类、糖肽类、β-内酰胺类等抗菌药物在败血症患者间或个体内存在较大药动学差异及血药浓度波动,需要个体化剂量调节。万古霉素在败血症无器官衰竭时表观分布容积和清除率增大,需要考虑高于常规给药剂量,具体优化剂量方案尚未定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Medical Center,UPMC)药动学临床服务的培训过程和实践情况,为国内开展此服务提供借鉴。方法:通过资深抗感染药师的带教,学习提供药动学服务药师的日常工作流程及药动学专业药师的培训过程。结果:UPMC已有10家医院的药师为临床提供药动学服务,其中针对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工作对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有很大的帮助。结论:UPMC成熟的药动学服务模式值得在国内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