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免疫功能动态变化,观察EB病毒(EBV)感染对免疫功能影响,为判断预后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23例IM患儿急性期及恢复划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CD19^+抗原进行检测.并与30例对照组健康儿童比较。结果IM患儿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CD19^+抗原分别为(80.74±8.51)%、(17.53±6.08)%、(57.38±14.90)%、(7.35±6.24)%。CD3^+、CD8^+显著高于对照组[(68.47±7.01)%、(24.10±4.65)%,P〈0.01]。CD4^+、CD19^+较对照组降低[(38.63±6.14)%、(19.00±5.27)%,P〈0.01]。恢复期CD8^+降低[(34.52±12.28)%],仍高于对照组(P〈0.01);CD4^+升高[(26.91±6.24)%],仍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IM患儿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显著异常,恢复期机体仍处于免疫紊乱状态,CD4^+T细胞持续低下可能需免疫调节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严重多发创伤患者早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过程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细胞)比例的变化,探讨其与患者继发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23例严重多发创伤患者作为病例组,于确诊后的24h内抽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Treg%)及CD4/CD8的比值。同时留取细胞培养,以嗜银染技术定量观察外周血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银染蛋白(Ag—NORs),以核仁银染面积与核面积的比值(IS%)表示,了解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对人选患者于诊断成立的第1d和第5d留取痰、分泌物等标本行细菌学培养,观察患者的继发感染情况。选择同期健康查体者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早期Treg%显著升高[(14.21±3.43)%比(9.53±3.22),P〈0.01],IS%及CD4/CD8显著下降[(5.94±0.66)%比(6.74±0.95)%,(1.22±0.25)%比(1.72±0.36)%,P均〈0.01]。病例组中发生继发感染14例,其Treg%较无继发感染患者显著增高[(18.69±4.21)%比(12.58±2.49)%,P〈0.01],CD4/CD8显著下降[(1.15±0.25)%比(1.39±0.25)%,P〈0.01]。结论检测CD4^+CD25^+Treg细胞的水平有助于评估严重多发创伤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预测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5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胸腺肽仅,组(B组)。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胸腺肽α1。在治疗开始及治疗7d后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白蛋白、ALT和AST、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同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胸部X线,计算机械通气时间和急诊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与治疗开始相比,治疗7d后B组CD3^+、CD4^+、CD4^+/CD8^+比值明显上升[(46.3±5.3)%与(29.9±2.1)%、(44.5±5.2)%与(28.7±2.8)%、1.8±0.4与0.9±0.1,P〈0.05],CD8^+下降[(24.6±2.9)%与(31.4±3.7)%,P〈0.05],而A组无明显改善;而且,治疗之后两组间上述指标相比,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C-反应蛋白均下降,但B组下降更为明显;两组白蛋白均有轻度上升,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44.4%和1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机械通气时间[(8.4±2.7)d与(5.1±1.6)d,P〈0.05]、急诊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16.1±2.9)d与(11.7±2.3)d,P〈0.01]明显缩短,总有效率提高(76.5%与44.4%,P〈0.05),但病死率没有显著变化(23.5%与33.3%,P〉0.05)。结论胸腺肽α1可改善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自身免疫状况,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4.
周琴  郭光云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54-56,59
目的:分析重度脓毒症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并研究α1胸腺肽对免疫调节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1年2月我院重度脓毒症患者135例,监测血清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的动态变化;研究取CD2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410cells/μl的患者,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再按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进行亚组分析。治疗组皮下注射α1胸腺肽1.6mg/d,连续7d,同时给予经典SSC治疗:对照组给予经典SSC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7d上述免疫指标。结果:85例重度脓毒症患者HLA—DR、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明显降低,治疗组治疗后7dHLA—DR、CD3^+、CD4^+和CD8^+均明显增高,且7dHLA—DR、CD3^+、和CD8^+较3dHLA—DR、CD3^+和CD8^+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治疗后3dCD3^+、7dHLA—DR、CD4^+和CD8^+均增高,7dCD3^+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CD4^+/CD8^+比值无明显变化。治疗组亚组分析显示轻中度免疫低下患者单核细胞CD14^+HLA—DR和T淋巴细胞计数短期内均呈上升趋势,重度免疫低下患者仅治疗后7dCD3^+治疗前增高(P〈0.05)。结论:重度脓毒症患者存在细胞免疫抑制;α1胸腺肽具有免疫增强的作用,且对轻中度免疫低下效果更好,重度免疫低下持续治疗也能获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与人体细胞免疫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在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就诊的328例HFMD患儿分为普通组和危重组;普通组296例,其中男175例,女121例,平均年龄(2.70±1.44)岁,其中肠道病毒EV71感染67例,柯萨奇A16感染89例;危重组32例,男24例,女8例,平均年龄(2.20±1.31)岁,其中EV71感染24例,柯萨奇病毒A16感染6例;选取门诊体检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78±1.18)岁。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的表达。结果危重组患儿淋巴细胞CD3(57.63±7.69)、CD4+(34.98±8.59),较对照组CD3(69.67±8.11)、CD4(38.06±8.64)明显降低,危重组患儿CD4+/CD8+(1.184-0.37),较对照组CD4+/CD8+(1.58±0.52)比值降低(t=2.319,2.44,2.41,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FMD普通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O.05)。结论HFMD危重组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对HFMD危重型患儿尽早进行免疫学干预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淋巴细胞亚群,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学变化。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07年11月苏州地区住院2563份血清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应用ELISA进行肺炎支原体(MP)抗体定量检测;用流式细胞仪对其中30例(年龄1个月~36个月)MP肺炎患儿外周血进行CD3^+、CD4^+.CD8^+、CD19^+、NK(CD16+56)^+及CD23^+指标测定,设同龄健康对照组20例。结果2563例标本,MP阳性557例(21.74%)。MP感染3~岁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小于3岁组(x^2=167.087,P〈0.01);女性儿童MP阳性率高于男性儿童(x^2=45.047,P〈0.01)。MP肺炎患儿CD3^+、CD4^+、NK(CD16+56)^+细胞百分率低于正常对照组(t=-2.207、P〈0.05,t=-2.505、P〈0.05,t=-7.137,P〈0.01),CD19^+细胞百分率高于正常对照组(t=3.832,P〈0.01);CD8^+和CD23^+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差异(t=-1.491、P〉0.05,t=1.915、P〉0.05)。结论苏州地区MP感染3~岁儿童多见,MP肺炎患儿细胞免功能有不同程度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肿瘤侵袭性、进展以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应用三色免疫荧光标记法通过流式细胞仪对45例来自不同分期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组织和30例正常人外周血CD4^+、CD8^+、CD4/CD8、CD4^+CD25^+、CD4^+CD25^+CTLA4^+ -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进行分析比较,以说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结果①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及CD4^+T细胞比例、CD4/CD8比例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5±0.4)×10^9,(2.1±0.4)×10^9;(27.6±3.3)%,(32.9±5.8)%;1.02±0.26,1.31±0.42]。②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 -Treg及CD4^+CD25^+CTLA4^+ -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9.2±3.3)%,(8.4±2.5)%;(8.6±2.2)%,(2.1±0.8)%]。原发性肝癌患者不同分期之间上述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肿瘤组织中CD4^+CD25^+CTLA4^+ -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肿瘤患者外周血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7.1±4.4)%,(57.3±3.3)%)。结论调节性T细胞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数量分布与肿瘤临床分期有明显关系,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增多可以作为判断侵袭性、进展的一个潜在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D4^+CD25^+Foxp^3+Treg细胞在HBV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过程中的表达。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并追踪慢加急性肝衰竭组患者转归,评价好转组与未恢复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百分率差异。结果:慢加急性肝衰竭组、慢性乙型肝炎组、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组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分别为(5.14±1.03)%、(9.86±1.72)%、(7.93±1.67)%及(7.06±1.61)%,慢加急肝衰竭组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率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慢性乙型肝炎组外周血Treg百分率明显高于慢加急肝衰竭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reg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百分率与患者血清HBVDNA呈正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好转组与未恢复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病可能与CD4^+CD25^+Foxp^3+Treg细胞表达过低有关,Treg细胞表达水平不能预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胎盘多肽对病毒性脑炎患儿细胞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予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胎盘多肽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变化,以及红细胞免疫指标检出水平及各项红细胞指数,包括红细胞C3b受体(RBC—C3b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R)、红细胞免疫亲和力受体(FEER)。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20.25±4.25)%比(27.55±5.62)%];观察组患儿的CD3^+、CD4水平及CD4/CD8比值[(46.81±4.52)%、(38.37±2.82)%、(1.89±0.21)]均高于对照组[(42.30±5.06)%、(32.05±3.45)%、(1.16_±0.3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RBC—C3bR、RBC—ICR、FEER及红细胞电泳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均有改善,而观察组患儿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12.93±0.81)、(6.29±1.51)、(50.45±3.34)、(5.75±1.03)、(8.07±1.05)、(4.86±0.39)比(10.06±0.72)、(8.93±1.76)、(43.85±2.93)、(7.53±1-20)、(10.52±1.22)、(6.53±0.60)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盘多肽可明显改善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0.
陈勇  王胜义  查健 《吉林医学》2009,30(23):2934-2936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对小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0例慢性阑尾炎患儿,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3d监测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d两组CD3^+、CD4^+显著降低(P〈0.05),而CD8^+明显升高(P〈0.05),CD4^+/CD8^+比值降低(P〈0.01),术后3d均恢复至正常水平。但LA组术后1d的CD8^+升高幅度及CD3^+、CD4^+、CD4^+/CD8^+比值降低幅度均明显低于OA组(P〈0.05或P〈0.01)。结论:开腹或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均可抑制小儿细胞免疫功能,但腹腔镜手术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婴幼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的机制。方法选择HBV宫内感染免疫失败婴幼儿20例和免疫成功者29例,采用流式细胞术及荧光染色法,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和CD8^+的变化。结果免疫成功组婴幼儿外周血CD3^+为64.17%±8.01%,CD4^+为39.55%±8.80%,CD8^+为24.62%±7.23%;CD4^+/CD8^+比值为1.66±0.51。免疫失败组婴幼儿外周血CD3^+、CD4^+和CD8^+分别为62.55%±7.32%、32.94%±7.58%和29.61%±7.08%;CD4^+/CD8^+比值为1.13±0.50。统计分析显示,CD3^+T淋巴细胞百分数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D4^+T和CD8^+T细胞在免疫失败组和免疫成功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婴幼儿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的数量变化可能是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失败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儿童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外周血CD4^+T细胞、CD4^+/CD8^+比值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2年-2006年对湖北省19例HIV/AIDS儿童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治疗方案为2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和1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的联合应用。治疗前(M0),治疗后第1-36个月(M1-36)定期检测外周血CD4^+T、CD8^+T细胞数量。结果 CD4+T细胞数和CD4^+/CD8^+比值在治疗后M3显著增加(P〈0.05),其中,CD4^+T细胞数绝对值在M12达到峰值,至M36均维持在较高水平,CD4/CD8比值在治疗后M9上升至峰值。结论 儿童HIV/AIDS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CD4^+T细胞数、CD4^+/CD8^+比值显著增加,有助于机体免疫重建。  相似文献   

13.
邓素娟  朱美华 《中国热带医学》2009,9(10):1997-1997,2002
目的通过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探讨其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52例IM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IM患儿CD3^+,CD8^+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升高,CD4^+T淋巴细胞和CD4^+/CD8^+水平明显降低,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IM患儿急性期CD汀淋巴细胞升高水平与患儿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升高的百分率呈显著正相关。IM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急性期存在细胞免疫异常情况,EB病毒感染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是IM发病的关键,在整个疾病过程中T淋巴细胞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的异常聚集,探讨其在肺癌患者体内调节免疫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28例肺癌患者的癌组织,相应的癌旁组织和外周血及15例正常志愿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结果肺癌患者癌组织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CD4^+T细胞中所占比例是(10.5±1.6)%;外周血中和癌旁组织表达分别是(5.2±2.1)%和(3.6±1.2)%,癌组织明显高于外周血和癌旁组织(P〈0.05)。肺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5.2±2.1)%明显高于志愿者(1.8±1.2)%。结论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肺癌组织及外周血中高表达,促进了肿瘤的进一步恶化,在癌组织学分型上也存在明显差异,肺腺癌表达阳性较高,可以作为肺癌免疫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体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前后免疫袁型和杀伤活性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0例肿瘤患者CIK细胞治疗前、后免疫表型的变化,采用3H—TdR释放法检测杀伤活性的变化。结果CIK治疗后,CD3^+、CD4^+细胞百分率上升,CD8^+细胞百分率下调,CD4^+/CD8^+比值上升,CD19细胞百分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D3^+、CD4^+、CD8^+细胞绝对值未达到健康者水平(P〉0.05)。治疗后NK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达到健康者水平(P〉0.05)。在杀伤活性的研究中,与CIK细胞治疗前(19±6)%相比,治疗后杀伤活性百分率(22±5)%明显升高,达17.5%(P〈0.01),但未达到健康者水平(P〈0.05)。结论自体CIK细胞治疗能明显提高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肥大腺样体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失衡与反复发作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方法72例反复发作性分泌性中耳炎组患儿及30例单纯腺样体肥大组患儿腺样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淋巴细胞CD+4、CD+8的表达并计算CD+4/CD8+值,分析2组间是否有差异。结果反复发作性分泌性中耳炎组患儿腺样体组织中CD4+、CD+8细胞数及CD+4/CD+8值分别为42±9,20±7,2.10±0.17,高于单纯腺样体肥大组16±8,11±6,1.39±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CD+4细胞数明显多于CD+8细胞数。结论反复发作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形成与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OK432-肿瘤疫苗对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36只DBA/2小鼠随机分为OK432-肿瘤疫苗组、OK432组及正常组,每组12只。培养细胞,制作疫苗后,对三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OK432-肿瘤疫苗、OK432及磷酸盐缓冲液(PBS),每周1次,连续3周。然后分别在1、3、7 d时眼球采血,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的T细胞亚群的含量,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免疫后第3天,OK432-肿瘤疫苗组、正常组、OK432组CD3+T细胞平均值分别为(55.31±2.06)%、(48.81±3.60)%、(47.21±3.51)%;CD4+T细胞平均值分别为(40.55±2.32)%、(34.91±1.04)%、(34.24±0.95)%;OK432-肿瘤疫苗组与正常组及OK432组CD3+、CD4+T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后第7天,OK432-肿瘤疫苗组、正常组CD3+T细胞平均值分别为(36.26±1.98)%、(23.72±1.90)%;CD4+T细胞平均值分别为(27.11±0.87)%、(15.42±2.87)%;CD4+/CD8+的平均值分别为(3.47±0.33)%、(2.91±0.52)%,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OK432-肿瘤疫苗组、OK432组CD8+T细胞的平均值为(7.85±0.98﹚%、(5.48±0.4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K432-肿瘤疫苗能够有效增强小鼠的细胞特异性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