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用电妥可脱性微弹簧圈(Guglidlmi detachable coils,GDC)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在全麻下,采用GDC-10系统行栓塞治疗5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行脑血管造影复查。结果:全组无与操作有关的死亡及永久性并发症,脑血管造影复查示动脉瘤闭塞稳定,无再出血发生。结论:GDC人破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选择适宜的患者,改进操作技术,可进一步提高闭塞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s, GDC)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 方法在全麻下,采用GDC-10系统行栓塞治疗5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行脑血管造影复查. 结果全组无与操作有关的死亡及永久性并发症.脑血管造影复查示动脉瘤闭塞稳定,无再出血发生. 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选择适宜的患者,改进操作技术,可进一步提高闭塞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原因,动脉瘤性SAH30d内死亡率为45%,大约半数生存者有不可逆的脑损害[1],再次出血死亡率更高,预后更差。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与传统的手术夹闭方法相比,具有不需开颅、损伤小、患者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  相似文献   

4.
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电解式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和体会,方法:1999年5月-2000年10月采用GDC栓塞治疗41例43个颅内动脉瘤,男28例,女13例,年龄22-68岁,平均47.5岁,蛛网膜下腔出血38例,头痛3例,术前Hunt和Hess分级,37例为Ⅰ,Ⅱ,4例Ⅲ级。结果:栓塞治疗的43个动脉瘤,完全栓塞(100%)35个,次全栓塞(90-99%)4个,不全栓塞(<90%)4个,术中血栓形成2例,经溶栓和抗凝治疗1例恢复正常,1例遗留轻偏瘫,微导丝刺破动脉瘤壁1例,致密填塞弹簧圈后治愈,弹簧圈部分脱入截瘤动脉内1例,无神经功能障碍,无死亡,结论: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但多种因素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特点。方法23例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30个)致SAH患者,一经全脑血管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DSA)检查证实,即在48小时内采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14例,Ⅲ级5例,Ⅳ级3例,Ⅴ级1例。结果术后恢复良好20例,1例出现一过性偏瘫、失语,1例单纯运动性失语,均于一周内恢复,死亡1例(Hunt-Hess分级Ⅴ级)。结论对Hunt-Hess分级Ⅰ~Ⅳ级的患者实施超早期介入手术治疗,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降低死亡率,并具有微创、恢复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分析9例颅内破裂动脉瘤以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的临床情况及疗效。方法本组病例均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血肿急诊入院,入院时按Hunt-Hess分级,Ⅲ级5例,Ⅳ级4例;手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2例,Ⅱ级3例,Ⅲ级2例,Ⅳ级2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6例伴脑室积血及梗阻性脑积水。DSA显示颈内动脉瘤2个,大脑后动脉瘤3个,前交通动脉瘤2个,后交通动脉瘤1个,大脑中动脉瘤2个。1例在出血后8天,1例12天,2例在出血后15天,5例在3周后行GDC栓塞治疗。结果9例10个动脉瘤栓塞9个,8例完全闭塞,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家属放弃抢救,死于脑疝。1例术中大脑中动脉栓塞,行动脉溶栓后复通,病人遗留左上肢轻瘫。3例在栓塞前再出血。术后随访2~15个月,无再出血。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大模  冯由军  文世全 《四川医学》2003,24(10):1046-1047
目的 研究颅动脉瘤应用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在全麻下 ,全身肝素化 ,Seldinger s法 ,将微导管插至动脉瘤腔内 ,选择合适的电解可脱弹簧圈置于动脉瘤腔内进行栓塞。结果  6例动脉瘤中动脉瘤体填塞均 >85 %,2例为 10 0 %填塞。随访 4个月至 1年 ,均未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 应用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确切 ,近期效果满意 ,不接触脑组织 ,对病人侵袭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使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60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51例。结果:60例栓塞后均无死亡和永久并发症。其中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失语和肢体瘫痪,经治疗,24h后恢复。造影证实54例完全闭塞,6例大部分闭塞。结论: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可靠、疗效好,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的疗效、并发症及防治经验。方法采用GDC对40例43个颅内破裂动脉瘤进行栓塞,分析其临床资料并随访。结果本组颅内动脉瘤成功栓塞43个,其中100%栓塞36个,95%栓塞6个,90%栓塞1个,术中无死亡。1例于术后3d发生脑梗,经治疗后好转,1例于术后2周出现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好转。404例患者随访6-12个月,经DSA复查示24例动脉瘤复发,1例共济失调,1例支架内狭窄,其余均恢复良好,全组术后均无再破裂出血。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实用,疗效可靠,针对病情选择术式和技巧、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水解、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疗效以及应用体会。方法经股动脉Seldinger穿刺法,沿导引管将微导管置于动脉瘤腔,结合不同方式,进行可脱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结果4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50处动脉瘤成功栓塞,22处使用GDC,28处使用DCS,24处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栓塞率〉90%,2处栓塞〈90%。4例并发脑血管痉挛并发症。术后23例患者康复,1例病情加重自动出院,无死亡患者。20例患者3~12个月随访DSA或CTA,2例复发。结论水解、电解弹簧圈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微创有效安全的方法,但两者治疗长期的疗效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GDC栓塞治疗123例157枚动脉瘤,分析动脉瘤几何形态学、病情严重程度对栓塞效果及临床治疗的影响。结果:Hunt-Hess分级Ⅰ-Ⅱ级患中,预后良好(GOS>3分)为100%,Ⅲ、Ⅳ-Ⅴ级患中分别为95.0%、76.0%;窄颈动脉瘤完全栓塞率、大部栓塞率及部分栓塞率分别为92.4%、5.7%、1.9%,宽颈动脉瘤中分别为80.8%、13.5%、5.8%,大动脉瘤的疗效明显低于小动脉瘤。结论:动脉瘤的栓塞程度不仅与瘤颈大小有关,还受瘤体大小的影响。而临床预后与Hunt-Hess分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颅内椎动脉宽颈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通过股动脉途径,采用将血管内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其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后填塞GDC的技术治疗6例椎动脉颅内段宽颈动脉瘤。结果:1例支架置入术失败,其余5例支架均准确到位。4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1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通畅。1例采用弹簧圈同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无手术并发症,患均恢复良好。结论:血管内支架联合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但仍需要远期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的侣9例(198个)颅内动脉瘤早期(出血后3d内)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l-II级105例,m级48例,Ⅳ级34例,Ⅴ级2例;均采用电解或水解脱式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32例宽颈动脉瘤采用球囊瘤颈成型弹簧圈栓塞术,16例宽颈或者梭形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例假性动脉瘤单纯采用带膜支架植入闭塞,1例载瘤动脉单纯采用球囊闭塞,2例动脉瘤采用胶水或者胶水加弹簧圈栓塞.结果 198个颅内动脉瘤完全致密栓塞166个,不完全致密栓塞21个,不完全栓塞10个,栓塞失败1个;术中发生出血6例.术后发生再出血2例,死亡3例.结论 对Hunt-Hess分级Ⅰ~Ⅳ级的患者实施急诊介入治疗安全可靠,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防止或减少并发症,明显降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及水解可脱铂金弹簧圈(DC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探讨手术时机及术中操作注意事项。方法采用GDC及DCS对2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包括前交通动脉瘤5个,后交通动脉瘤6个,颈内动脉瘤7个,大脑中动脉瘤3个,椎基底动脉瘤2个;其中1例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栓塞2次,3例宽瘤颈动脉瘤采用血管内球囊辅助技术(Remodeling technique)或血管内支架(Neuroform)置入后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23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按动脉瘤的填塞程度分为:完全填塞20例,不完全填塞3例;2例巨大动脉瘤行载瘤动脉栓塞;术后无血栓形成及血栓性栓塞并发症,亦无神经功能障碍、瘫痪和死亡等永久性并发症;1例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在栓塞后24个月行造影随访发现局部复发,再次行动脉瘤栓塞治疗。随访2-42个月,全组术后均无出血或再出血。结论GDC及DCS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动脉瘤病情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有助于提高动脉瘤栓塞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的防治,以提高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方法:治疗14例颅内段梭形动脉瘤及60例宽颈动脉瘤,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入GDC,5例患术中出现支架移位,1例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发生大脑中动脉穿支出血,1例发生支架塌陷,10例发生血管痉挛,分别进行对症处理。结果:经积极处理,并发症消除,载瘤动脉及毗邻动脉通畅,预后良好。结论:在支架植入过程中,联合采用多种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支架和GDC联合应用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复杂性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165例颅内复杂性动脉瘤患者的体会,探讨颅内复杂性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存在问题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16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139例为破裂动脉瘤,按Hunt—Hess分级:I级49例,Ⅱ级55例,Ⅲ级48例,Ⅳ级13例。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及篮外填塞等方法治疗101例,瘤颈重塑形技术2例,血管内支架结合GDC62例。结果 栓塞程度:致密栓塞139例(84.2%),90%以上20例(12.1%),90%以下7例(4.2%)。术中出血3例(1.8%),死亡2例(1.2%)。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篮外填塞及Remodelling技术等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是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支架覆盖的主要分支血管血流不受支架影响,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55例62枚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及存在问题。方法:55例颅内动脉瘤患中49例为破裂动脉瘤,按Hunt-Hess分级;Ⅰ级9例,Ⅱ级15例,Ⅲ级18例,Ⅳ级7例。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及篮外填塞等方法治疗51例,瘤颈重塑形技术2例,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3例。结果:栓塞程度:致密栓塞50个(80.6%),90%以上8枚(12.9%),90%以下4枚(6.5%)。术中出血2例(3.6%),死亡2例(3.6%)。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篮外填塞及重塑形(remodelling)技术等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血管内支架结合GDC可能成为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8个动脉瘤),其中43例行单纯GDC栓塞术,3例宽颈动脉瘤行支架结合GDC栓塞,1例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瘤颈塑型GDC栓塞术.术前、术后造影对比,术后随访1~58个月。结果 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GDC栓塞47个,其中36个100%栓塞(76.5%),6个90%柃塞(12.8%),2个80%栓塞(4.3%),1个50%栓塞(2.1%),2个栓塞失败(4.3%),1个多发动脉瘤未作处理,4例应用瘤颈辅助技术手术顺利,效果满意。术后随访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结论 GDC适合大多数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颅内动脉瘤和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及45例宽颈动脉瘤,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入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39例颅内动脉狭窄采用球囊扩张型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血管内支架均成功植入。42例动脉瘤致密填塞,7例大部填塞,3例疏松填塞;39例颅内狭窄患中36例血管直径恢复80%以上,3例残余狭窄20%以上,无1例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所有患临床恢复良好,影像学随访无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无支架内狭窄和血栓形成。结论: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可能成为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