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顱内动脉瘤     
顱内动脉瘤近年来在临床已开始积极的手术治疗。我们经脑血管造影证实并做直接手术治疗1例报告如下。女、28岁、61年5月26日入院。入院前40天在田地里劳动中突然昏倒,12小时后甦醒,醒后有发烧颈强,并左眼睑睁不开,左眼球活动障碍。平日素健,已婚、家族无特殊。入院检查:体格营养中等,体温、脉搏、呼吸正常,血压120/80。心、肺、腹阴性。神智清楚,精神正常,左眼睑完全下垂,左瞳孔散大,对光直接间接反应均消失。左眼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经验,探讨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技巧、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方法:采用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73例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患者。结果:完全栓塞63例,90%以上栓塞9例,60%栓塞1例,术后出血2例。结论:早期动脉瘤囊内栓塞,是治疗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作者们认为岩骨的先天性胆脂瘤并不甚罕见,近10年来,施行15例岩骨胆脂瘤手术,其中有5例先天性胆脂瘤,在其内耳道及小脑桥脑角的肿瘤手术中占1.6%(Sterkers,J-M,1979)。近来由于颞骨的放射学及岩骨手术的进展,可提早诊断出岩骨胆脂瘤,并在面神经及听神经受损伤前进行切除术。1938年,Jefferson等指出要注意进行性面神经麻痹并报导6例由颞骨上皮样囊肿引起的进行性面瘫。Cawthorne等(1961)报导9例岩骨原发性胆脂瘤,二年后又增加4例。他们阐明严重性感音性聋结合进行性面瘫,对胆脂瘤的诊断非常重要,并强调拍岩锥体层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瘤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30例患者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6例,基底动脉干动脉瘤24例;其中夹层动脉瘤10例,梭形动脉瘤9例,囊状动脉瘤11例;未破裂动脉瘤14例,发生过破裂出血16例。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血管内治疗,观察其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结果 30例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均未发生再出血,无新增神经功能缺失,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至2 a,原有症状均明显改善。夹层动脉瘤10例中,单纯支架置入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6例,动脉瘤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无狭窄;囊状动脉瘤11例中完全栓塞8例,次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1例,支架均到达理想的预定位置,未狭窄,瘤体未见显影;梭形动脉瘤9例中单纯支架置入6例,双支架置入3例,瘤体未见显影,支架位置理想,无狭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9例,其中6例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行支架置入者瘤体明显减小;2例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部分栓塞,其中1例瘤腔基本消失,1例瘤体大小无变化;1例基底动脉中下段囊状宽颈动脉瘤单纯支架置入者未发现支架内狭窄,4个月后复查DSA示动脉瘤明显缩小,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为基底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微创和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冯正健  伍益  黄戈  谭林琼 《河北医学》2010,16(12):1481-1482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我院采用血管内植入电解可脱弹簧圈术治疗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患者全身肝素化后造影,根据动脉瘤部位,放置导引导管,选用合适的微导管、微导丝,放入动脉瘤腔近瘤颈1/3处。并选择合适的GDC规格,送入动脉瘤内保持载瘤动脉通畅,解脱GDC,根据患者病情,反复进行以上操作,每次操作后均进行DSA检查,以确保手术效果。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22例,90%~99%闭塞11例,90%以下闭塞2例。术中出血2例,术后半年内再出血1例。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近期疗效好的优点,术中球囊辅助成形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骨内脂肪瘤     
脂肪瘤是临床常见的软组织肿瘤,但有少数脂肪瘤累及骨组织,临床中常被误诊。骨内脂肪瘤(in-traosscous lipoma)就是其中之一。脂肪瘤累及骨组织主要有四种方式:(1)软组织内的脂肪瘤可以压迫或直接损害骨组织;(2)骨膜下的骨膜脂肪瘤通过间接的骨膜反应、压迫等方式使骨骼出现弯曲或受到侵蚀;(3)起源于骨髓腔内的骨内脂肪瘤膨胀生长,干扰和损害了骨组织的正常结构;(4)脂肪肉瘤可以造成骨组织的破坏和全身转移。骨内脂肪是以第三种方式累及骨组织的。  相似文献   

7.
骨内脂肪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谭鸿(东方汽轮机厂医院)报道:患者,女,40岁。入院前6月及5月两次扭伤左踝,经X线摄片示:左距骨线状骨折,行石膏托外固定。10天前  相似文献   

9.
作者报道了1例12岁男患者,已知其有遗传性多发外生骨疣的家族史而表现为膝关节肿胀。体格检查和进一步检查揭示骨软骨瘤合并假性动脉瘤。目前本文报道了这篇令人注意的病例并回顾了相关文献。多发性骨软骨瘤病合并假性动脉瘤@Bursztyn M.$Department of Orthop aedic Surgery,  相似文献   

10.
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anus Milne-Ed-wards又名扫毛子、石老鼠,为松鼠科动物。其骨骼(亦称臊挠子骨)常用于治疗骨折,药材部门在河北承德等地有收购。本品的生药鉴别未见研究报道,为便于开发利用这一野生资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药材性状 骨骼形状不规则,生药全长350~380mm,体长220~230mm,尾长135~150mm。骨骼上带有残肉及肌腱,呈类白色~淡黄白色。脑颅长椭圆形,长约57mm,直径30~35mm,吻鼻部细长,眶间宽约13~15mm,眶上突短小,颧骨平直,眼眶  相似文献   

11.
岩骨胆脂瘤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4例破坏广泛的岩骨胆脂瘤侵犯迷路,内听道、面神经。术前4例均有周围性面瘫,3例无听力,1例重度耳聋,手术全部经迷路-耳蜗进路切除,术腔内采用脂肪填塞。  相似文献   

12.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4月14日发布(下简称《条例》) ·《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第二十一条规定必要时中华医学会可以组织疑难、复杂并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的技术鉴定工作。 ·第二十三条规定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应当建立专家库  相似文献   

13.
黄鑫  杨鹤 《当代医学》2011,17(10):88-89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不同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案,对27例33个颅内动脉瘤进行栓塞,并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1)弹簧圈栓塞22例27个动脉瘤,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2)支架辅助栓塞2例2个动脉瘤,无神经功能缺失。(3)球囊及支架辅助栓塞1例2个动脉瘤,无神经功能缺失。(4)载瘤动脉闭塞2例2个动脉瘤:术后出现神经功能损害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2年1月~2007年1月我科与介入科合作,对21例患者的23枚颅内动脉瘤采用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其中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43岁。21例均为破裂瘤,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首次SAH19例,再次SAH2例,按Hunt-Hess分级,I级1例,Ⅱ级16例,Ⅲ级4例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来,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发展很快。对于某些病例只能经血管内途径闭塞载瘤动脉,大多数病人可应用GDC弹簧圈闭塞动脉本身。目前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使更多的病人免受了手术开刀之苦。  相似文献   

16.
蒋定尧  钱聪 《浙江医学》2019,41(19):2033-2036,2040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等特点。随着新的栓塞材料和栓塞技术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变得更加安全和有效,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适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本文通过介绍新的栓塞材料、栓塞技术和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等内容阐述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瘤(SAA)的效果与随访结果.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腔内血管外科于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7例接受腔内治疗的SAA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腔内治疗和随访结果.结果 17例患者均成功接受腔内治疗,1例行覆膜支架植入和右椎动脉-颈总动脉移位,1例行瘤腔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有效性、安全性、适应性。方法以神经外科收治并采用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调取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344例,年龄19~89岁,部分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Hunt-Hess分级:0级55例,Ⅳ-Ⅴ级28例;动脉瘤大小2~29 cm;致密栓塞170例、部分栓塞72例;动脉瘤破裂11例,术中血栓形成20例,器械所致不良事件12例;短期死亡率4.94%,0~2分76.45%;随访时间1个月~3年,随访时间≥5个月者288例,其中稳定212例,随访时间≥12个月者241例,预后不佳15例,死亡6例;预后不佳与死亡患者Hunt-Hess等级、瘤体大小与预后较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适用于各年龄段、绝大多数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短期预后、长远预后均较好,死亡患者多为病情较重、出现破裂者。  相似文献   

19.
刘春平  肖兵  谢晓东 《四川医学》2009,30(7):1066-1068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疗效、技术要点,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分析16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共34个动脉瘤),全部选择血管内治疗,其中裸支架载瘤动脉成形弹簧圈栓塞7个动脉瘤,成篮弹簧圈栓塞23个,4个有穿支血管的动脉瘤未进行治疗。结果裸支架载瘤动脉成形弹簧圈栓塞技术栓塞7个宽颈动脉瘤,致密栓塞6个,部分栓塞1个,支架被弹簧圈压塌陷1例,无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移位及动脉内膜撕裂,无载瘤动脉以及分支闭塞;成篮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23个动脉瘤,致密栓塞16个,部分栓塞7个。除4例有穿支动脉动脉瘤未行栓塞治疗外均一次性栓塞治疗。2例术前腰椎穿刺引流患者1例在治疗前再次蛛网膜下隙出血。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且不受部位及动脉瘤个数的影响,可一次性治疗所有动脉瘤,应首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母婴同室新生儿出生后早期体质量监测的重要性。方法:纳入2019年5—9月在淮安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入母婴同室新生儿,共1 865例。记录每日体质量直至出院。按每日体质量下降情况,将婴儿分为3组:A组,每日体质量下降量<出生体质量的2%,总体质量下降量<出生体质量的10%;B组,每日体质量下降量为出生体质量的2%~4%,总体质量下降量<出生体质量的10%;C组,每日体质量下降>出生体质量的4%,或总体质量≥出生体质量的10%[1]。新生儿需加强喂养(包括母乳喂养和补充配方)、血糖、尿量[2]。结果:足月儿1 865例中,完成7 d的体质量监测1 052例(A组356例,B组513例,C组183例)。3组新生儿在出生体质量、性别、Apgar评分和胎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C组剖宫产和初产次数明显多于A组;C组住院率(30.6%)高于A(12.1%)、B组(12.5%)。C组纯母乳喂养率(28.4%)低于A(41.0%)、B组(38.4%)。B、C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均P<0.001),C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34),C组因脱水发热2例,低血糖3例。结论:当新生儿出生后体质量下降≥4%或总体质量下降≥10%时,新生儿更易发生异常体质量下降,增加了新生儿住院的风险,降低了纯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