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分析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并发膝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此类患者术后并发膝关节僵硬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纳入自2015-01—2018-10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6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分为膝关节僵硬组与膝关节未僵硬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并发膝关节僵硬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预测列线图模型。结果 16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有33例并发膝关节僵硬,发生率为2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过度肥胖、合并膝关节周围损伤、合并皮肤软组织损伤是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并发膝关节僵硬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绘制列线图模型,结果显示过度肥胖为13.4分,合并膝关节周围损伤为97.1分,皮肤软组织损伤为10.8分。结论过度肥胖、合并膝关节周围损伤、合并皮肤软组织损伤将增加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并发膝关节僵硬的风险。采用列线图模型预测此类患者术后并发膝关节僵硬风险与实际发生风险一致性良好且具有较好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硬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8-06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72例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单因素分析各观察指标与膝关节僵硬的相关性,有意义的变量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确定膝关节僵硬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工人、吸烟史、高能量损伤、开放性骨折Gustilo分型、术后镇痛、术后引流、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术后膝关节僵硬没有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hatzkerⅥ型、合并伸膝装置损伤、外固定架固定时间60 d、需植皮或皮瓣修复的软组织损伤、清创术超过2次、合并异位骨化、未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与术后膝关节僵硬有明显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伸膝装置损伤、外固定架固定时间60 d、需植皮或皮瓣修复的软组织损伤、清创术超过2次、未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硬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14.5%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僵硬;膝关节僵硬各危险因素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延迟患膝早期主动功能锻炼从而增加了膝关节纤维化或粘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关节内损伤,治疗稍有不慎就会引起膝关节不稳、疼痛、关节僵硬等后遗症。随着近年来高能损伤的增多,胫骨平台骨折的病理变化越来越复杂,其中大多合并患侧小腿严重软组织损伤,治疗十分困难,术后软组织感染、坏死、内固定钢板外露、骨外露以及关节面骨折难以满意复位,骨折碎片不能有效固定、难以早期锻炼等  相似文献   

4.
张波  刘璠  陈晓庆  王洪 《实用骨科杂志》2013,(11):1036-1039
目的探讨影响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切开复位解剖钢板或LISS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7例,男15例,女22例;年龄17~68岁,平均42.3岁。按照Schatzker分型,V型21例,Ⅵ型16例。采用美国膝关节外科协会评分评价手术疗效。影像学检查评估胫骨平台骨折愈合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法对手术时机、骨折类型、是否合并软组织血管损伤、关节面塌陷程度、内固定类型、骨折复位等因素进行分析,并观察这些因素与手术疗效的相关性。结果37例患者随访1~5年,平均2.9年。术后根据美国膝关节外科协会评分标准评分,优7例,良13例,差17例,优良率54%。创伤性骨性关节炎发生率62%,并发膝关节强直68%,感染11%,内翻畸形22%,外翻畸形14%。结论延长术前准备时间、解剖复位并植骨恢复平台关节面有利于促进骨折早期愈合,降低骨折愈合不良的风险。合并半月板及关节内、周围韧带损伤会加快膝关节的退变,增加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将356例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患者分为优良组(n=288)与中差组(n=68),对比两组临床资料,探讨其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骨折类型、膝关节周围合并伤、骨折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康复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上述因素均为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或P0.01)。结论骨折类型、膝关节周围合并伤、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康复情况均为胫骨平台手术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保膝"治疗,即在不破坏软组织生物活性及生理特性的情况下,采用微创手段治疗膝关节周围疾病。临床中常见的膝关节损伤的疾病为膝关节骨关节炎和胫骨平台骨折,针对上述两种疾病,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保膝"治疗的研究进展。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以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最为常见,但是术后容易出现膝关节僵硬、假体感染等并发症,根据"保膝"理念,腓骨截骨术、胫骨高位截骨术等可以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成为治疗骨关节炎的良好选择;胫骨平台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胫骨平台骨折的"保膝"治疗指在不破坏骨折端周围软组织情况下实现微创复位、固定骨折块,恢复关节面完整。另外,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许多"保膝"治疗的新思路。"保膝"治疗遵循微创理念,符合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人肘关节骨折手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319例肘关节骨折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后异位骨化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异位骨化组(n=110)和非异位骨化组(n=209),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肘关节骨折手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肘关节骨折手术后发生异位骨化与性别、骨折部位、骨折合并症、异位骨化病史、待术时间、术后康复治疗、术后功能锻炼及冲洗创面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部位、骨折合并症是肘关节骨折手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康复治疗、术后功能锻炼是其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肘关节骨折手术后发生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较多,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术后进行合理康复治疗,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减少异位骨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8-12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00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30例术后肘关节活动范围屈伸/旋转<100°(僵硬组),70例术后肘关节活动范围屈伸/旋转≥100°(非僵硬组)。分析年龄、性别、骨折分型、损伤是否优势侧、损伤能量、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制动时间、桡骨头内固定构型、是否服用抗异位骨化药物与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术后肘关节僵硬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在损伤能量、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制动时间、术后使用抗异位骨化药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能量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1周、术后制动时间>2周是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术后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能量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1周与术后关节制动时间>2周是导致肘关节恐怖三联征骨折术后肘关节出现肘关节僵硬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中应引起重视并谨慎处置。  相似文献   

9.
AO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下肢骨折的技术及初步报告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目的报告应用AO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下肢股骨远侧骨折与胫骨近侧骨折的短期疗效,结合文献综述,介绍LISS的相关技术。方法5例男性,29~78岁,其中股骨髁上骨折1例,全髋关节翻修术股骨干远段骨质疏松性骨折1例,胫骨平台及上段骨折2例,胫骨近侧干骺端骨折1例,分别应用股骨远侧LISS或胫骨近侧LISS行内固定治疗。结果3例实施微创内固定,2例扩大切口处理合并损伤或植骨。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观察1~3月,4例膝关节屈伸范围达120°;1例为60°,术后2个月膝周围出现异位骨化。结论LISS对单处股骨远侧或胫骨近侧骨折是一种有效的微创内固定治疗方法,也适用于骨质疏松性股骨干远段骨折的治疗,但复杂性膝关节周围骨折或必须植骨者则需扩大切口,仍有关节僵硬、异位骨化的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10.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损伤治疗探讨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目的 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随访病例膝关节稳定性的变化,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损伤的发生率及早期诊断和处理措施。方法 对2000年1月~2003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回顾,对有随访的57例良好复位的平台骨折病例膝关节稳定度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6个月~2.5年,平均15个月,未见明显膝关节不稳现象,总结出本组病例膝关节稳定性良好的原因:①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损伤发生率低;②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韧带损伤程度轻;③解剖复位及坚强内固定;④术后良好制动及正确的康复训练指导。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完全断裂的发生率较低,韧带不全损伤非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苏琦  陈芒  帅军 《实用骨科杂志》2011,17(12):1127-1130
目的总结复杂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Ⅳ、Ⅴ、Ⅵ型)的手术方法,分析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7年5月至2010年3月,收治41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骨折类型采用不同的切口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骨缺损者予以植骨。结果 4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36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进行综合评分,优25例,良9例,可4例,差3例。结论对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是根据骨折类型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对胫骨平台进行解剖复位、适量植骨并予以坚强内固定,同时处理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以及术后合理的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12.
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会出现膝内外翻、屈曲或反张、旋转畸形、髌骨运动轨迹异常、关节僵硬、膝关节不稳定等。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翻修术有切开复位内固定、胫骨近端截骨术、外固定支架固定、胫骨结节远端截骨术、全膝关节置换术等,其中胫骨近端截骨术是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常用的治疗方法,可达到满意疗效。翻修术的目的是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关节面平整及下肢力线,最大限度地减少膝关节周围并发症发生。该文就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翻修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11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HSS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影响因素,Spearman法分析术后膝关节功能与骨关节炎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体重指数、骨折Schatzker分型、术前膝关节屈伸范围、术后并发症、伸膝装置损伤、胫骨平台后倾角、骨折复位质量的患者术后6个月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超重、Schatzker分型Ⅲ~Ⅳ型、术前膝关节屈伸范围≥90°、伸膝装置损伤、胫骨平台后倾角>7°、年龄≥60岁、术后有并发症、骨折复位质量欠佳是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危险因素(P<0.05)。骨关节炎发生率及WOMAC评分HSS评分≥70分患者均低于HSS评分<70分患者(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与骨关节炎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呈负相关(P<0.001)。结论 超重、Schatzker分型Ⅲ~Ⅳ型、术前膝关节屈伸范围≥9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手术治疗疗效的因素。方法自2002年1月~2008年11月手术治疗30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患者。结果随访9个月~2年,平均15个月,采用临床和放射评分方法,优良率分别为93.2%和90.3%。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有:早期准确诊断,恢复膝关节稳定性,术后适时制动及完善合理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和分析患者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出现关节面塌陷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67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6个月以上,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关节面塌陷,将患者分为关节面塌陷组和非塌陷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关节面塌陷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期间有18例患者出现关节面塌陷,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合并骨质疏松、骨折类型(Schatzker分型)、负重时间、初始平台塌陷程度、术后复位情况是术后关节面塌陷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骨折Schatzker分型为Ⅴ~Ⅵ型、初始平台塌陷程度≥5mm、术后复位较差是患者术后出现关节面塌陷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患者的负重时间12周是患者术后出现关节面塌陷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骨折Schatzker分型为Ⅴ~Ⅵ型、初始平台塌陷程度≥5mm、术后复位较差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易出现关节面塌陷,要重视这类危险因素的患者,通过调整可控因素,避免患者术后出现关节面塌陷。  相似文献   

16.
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对手术治疗的61例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开放性骨折5例,闭合性骨折56例。选择Schatzker分型标准判断损伤程度;临床疗效依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6.6个月。根据Rasmussen评分:优32例,良18例,可6例,差5例。7例术后出现伤口并发症;5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2例关节强直。结论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有骨折类型、胫骨平台关节面复位质量及各种并发症等因素。通过提高关节面复位质量、术中正确处理合并伤以及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8):1683-1687
膝关节术后僵硬是膝关节部位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常见于交叉韧带重建、胫骨平台骨折、全膝关节置换等术后,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国内外文献均有报道,膝关节术后僵硬发病率约为1.3%~6.3%。本文通过搜索"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有关膝关节术后僵硬的文献,对膝关节术后僵硬的发病因素、形成机制、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做一概括总结,并对膝关节术后僵硬的预防及治疗等术后康复措施提供理论及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膝关节后侧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14-03—2015-03诊治因外伤致胫骨平台后柱骨折15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Ⅱ型4例,Ⅴ型8例,Ⅵ型3例,按照三柱分型均为三柱损伤。采用改良倒L形入路直视下复位后外侧关节面,植骨排钉固定后外侧粉碎塌陷关节面。结果本组均获随访平均12.1(8~13)个月,术后均恢复下肢力线和关节面高度。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7.6(6~9)个月,无神经血管损伤、内固定失效、关节僵硬和骨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为5°~130°,膝关节HSS评分平均92.1(72~91)分。结论对于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粉碎伴塌陷的患者,采用改良入路能直视复位关节面和植骨放置排钉钢板,达到对骨折完美支撑。  相似文献   

19.
软组织损伤评估在治疗胫骨平台复杂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胫骨平台复杂骨折是膝关节最常见骨折,常伴有严重软组织挫伤,处理较困难,术后感染、内固定失效、皮肤软组织坏死、关节僵硬、残障发生率高,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治疗时忽略了对软组织损伤评估和治疗。自1994年5月~2003年5月,共收集我院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复杂骨折62例,根据是否正确应用软组织损伤评估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切口双钢板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双切口双钢板固定,骨缺损者给予植骨。术后尽早实施膝关节功能康复锻炼。结果本组患者均获3~28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4~8个月。依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法:优良率90.00%(18/20)。结论实施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解剖复位复位好、固定确切。早期实施关节功能康复训练,可提高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