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赤丹退黄颗粒与加诺片对照治疗急慢性病毒性淤胆型肝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赤丹退黄颗粒治疗淤热发黄所致的急、慢性病毒性淤胆型肝炎退黄及改善中医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试验。 2 48例患者分为赤丹退黄颗粒 (试验 )组 ( 10 g ,tid) 12 4例及加诺片 (对照 )组 ( 1片 ,tid) 12 4例 ;疗程 8周。 结果 :试验组在降低血清总胆红素、退黄显效及总有效率、降低转氨酶、改善中医症状记分 (总分 )及中医综合疗效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试验组血、尿、粪常规、肾功、心电图等安全耐受性指标无明显变化。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 >0 .0 5 ) ,无因不良事件退出试验者。结论 :赤丹退黄颗粒是治疗淤热发黄所致的急、慢性病毒性淤胆型肝炎有效、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赤丹退黄颗粒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门诊复查黄疸的新生儿,经皮测胆值>12.9 mg/dL经肝功确诊为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口服赤丹退黄颗粒;对照组口服茵栀黄口服液,两组均服用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辅助退黄,治疗1周复查肝功,观察黄疸消退时间及胆红素下降情况.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治疗平均日数明显缩短,日平均胆红素下降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 赤丹退黄颗粒可用于治疗高胆红素血症,安全有效.3次/d,1 g/次为安全有效治疗量.口感苦,需服用时添加葡萄糖粉改善口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赤丹退黄颗粒的成型工艺提供依据。方法 以芍药苷、丹参酮ⅡA、葛根素多种主要指标成分加以评价,选择较佳的成型工艺方法。结果 喷雾干燥法对芍药苷和葛根素的转移率分别为70,90%和82.33%,丹参酮ⅡA的转移率为51.04%;而采用摇摆式颗粒机制粒上述3种成分的转移率分别为36.31%、81.0%和0%。结论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粒与干燥,成型工艺先进,以主要成分为指标评价的成品质量较佳。  相似文献   

4.
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引起过敏性休克死亡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7岁,缘于15d前无明显诱因觉尿黄,如浓茶水样,伴有皮肤轻度瘙痒,给予保肝、降酶治疗,效果不佳,于2009年6月16日门诊以黄疸原因待查:1)病毒性肝炎;2)药物性肝损害收入我院。既往无药物、食物过敏史。入院后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以及赤丹退黄颗粒等保肝降酶治疗,但患者淤胆现象较为明显,于是行核磁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赤丹退黄颗粒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Kromasil C18分析柱;乙腈-0.1%磷酸(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0nm。结果 芍药苷回归方程为Area=1197.63×Amt.+21.50,相关系数r=0.9992(n=6),在0.05~2.00μg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2.17%,RSD1.176%。结论 方法简便、准确、快速,可作为该制剂的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红 《中国实用医药》2011,6(30):132-133
目的从疗效和疗程、不良反应、口味和费用等多方面了解一个药物在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1524例足月正常新生儿不分胎龄体重及男女,随机分成四个组,分别应用四种药物退黄治疗,其中:口服亮菌口服液组567例,茵陈五灵糖浆组447例,茵栀黄组407例,赤胆退黄颗粒组103例,结果①亮菌口服液组退黄疗程平均16d,无不良反应发生,口感好,易被新生儿接受,567例新生儿,557例新生儿接受,接受率98.24%;整个退黄疗程费用在175元。②茵陈五苓糖浆组退黄疗程平均17d,发生腹泻等不良反应47例,发生率10.5%,味苦,447例新生儿,401例新生儿接受,接受率89.71%;整个退黄疗程费用平均120元。③茵栀黄组退黄疗程平均14d,发生腹泻等不良反应61例,发生率为14.99%,味苦,不易被新生儿接受,407例新生儿,326例新生儿接受,接受率80.09%;整个退黄疗程费用105元。④赤胆退黄颗粒组退黄疗程平均15d,发生腹泻等不良反应17例,发生率16.50%,味苦,新生儿难以接受,103例新生儿,16例新生儿接受,接受率15.53%,几乎都要添加些葡萄糖才能接受,整个退黄疗程费用平均114元,结论新生儿退黄治疗,从疗效、疗程、不良反应、口味和费用等多方面评价,亮菌口服液优于其他药物,应是首选。  相似文献   

7.
HPLC法测定小儿退黄颗粒中大黄素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测定小儿退黄颗粒中大黄素的含量。方法 采用HPLC法,Waters Sy mmetry C18柱,甲醇—0.1%磷酸溶液(80:2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54nm。结果 线性范围为0.028-0.42μg大黄素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0%,RSD为1.4%(n=5)。结论 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小儿退黄颗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效果。方法:病例来源:我院2014年3月~2015年11月住院接受治疗的83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患儿分组方法:简单随机化法。83例患儿分为组1和组2两个组别。组1予以蓝光治疗;组2以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观察指标:①总有效率;②总胆红素、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退黄时间、出院时间的差异。结果:①组2相比组1总有效率更高,X2统计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②组2相比组1总胆红素、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退黄时间、出院时间更短,t统计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胆红素水平,促进黄疸消退,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茵栀黄注射液引起严重过敏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茵栀黄注射液引起严重过敏反应邵柏松(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212003)茵栀黄注射液是由茵陈、栀子、黄芩等中药提取物精制而成的复方注射液,具有利胆、退黄、抗病毒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急、慢性肝炎及迁延性肝炎的治疗,消炎退黄效果明显。但是,在临床应用过程,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测定小儿退黄颗粒中大黄素的含量。方法 采用HPLC法,Waters Sy mmetry C_(18)柱,甲醇-0.1%磷酸溶液(80:2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54nm。结果 线性范围为0.028~0.42μg,大黄素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0%,RSD为1.4%(n=5)。结论 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小儿退黄颗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小儿退黄颗粒中大黄素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Waters Sy mmetry C18柱,甲醇-0.1%磷酸溶液(80:2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54 nm.结果线性范围为0.028~0.42μg,大黄素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0%,RSD为1.4%(n=5).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小儿退黄颗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苦黄颗粒与注射液治疗急、慢性肝炎的疗效。方法 :92例病毒性肝炎病人 ,分为 2组 ,每组 4 6例。颗粒组男性 31例 ,女性 15例 ,年龄(35±s 13)a ,予苦黄颗粒 6 g ,口服 ,每日 3次 ;对照组男性 37例 ,女性 9例 ,年龄 (34± 10 )a ,予苦黄注射液 30mL加入 5 %葡萄糖注射液 5 0 0mL ,静脉滴注 ,每日 1次。疗程均为 4~ 6wk。每隔 14d检查肝、肾功能。结果 :退黄时间颗粒组为 (2 6± 9)d ,有效率 89% (4 1/ 4 6 ) ;对照组退黄时间 (2 3± 11)d ,有效率 91% (4 2 / 4 6 ) ,2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肝、肾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2组间无差异 (P >0 .0 5 )。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苦黄颗粒有良好的退黄、降酶作用 ,不良反应少 ,与苦黄注射液类似 ,可作为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13.
茵栀黄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茵栀黄注射液是由茵陈、栀子、黄芪等中药提取物精制而成的复方注射液,具有利胆、退黄、抗病毒等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急、慢性肝炎及迁延性肝炎的治疗。因其消炎退黄降酶效果明显,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也发现茵栀黄注射液有不良反应,值得重视。本文就有关茵栀黄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茵栀黄颗粒致药物性肝炎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1:患者,男性,46岁,因肝功能异常服用茵栀黄颗粒降酶退黄治疗,后出现呕吐、乏力,小便颜色进行性加深,并伴有畏寒、发热,体温最高达39.0℃。自行停药后体温降至正常,症状缓解。2个月后再次服用茵栀黄颗粒.畏寒、发热、乏力、尿黄症状再次出现。于外院查肝功能示:TBIL65.7gmol·L-1,DBIL34.8μmol·L-1,ALT939.2IU·L-1,AST489.9IU·L-1,γ-GT785.0IU·L-1,诊断为药物性肝炎。即刻停药,予保肝、利胆、降酶治疗,45d后,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病例2:患者,女性,51岁,因急性戊型肝炎在我院住院治疗,治疗2个月病情好转后出院,出院后服用茵栀黄颗粒降酶退黄治疗10余天,服药期间出现发热、呕吐、腹胀、纳差,肝功能示:TBIL22.8μmol·L-1,DBIL16.0μmol·L-1,ALT308.0IU·L-1,AST309.0IU·L-1,γ-GT237.0 IU·L-1,AKP258.0IU·L-,诊断为药物性肝炎。即刻停药,予保肝、退黄、降酶等对症治疗,35d后,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茵栀黄颗粒联合短时多次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10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西医治疗和短时多次的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的基础上加服茵栀黄颗粒进行退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的第2d、3d、4d的血清胆红素下降速度均比对照组快,平均退黄时间更短,差距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8.1%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8%,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疗效更好。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短时多次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临床治疗中,往往遇到有一小部份感染性黄殖患者在应用茵陈、板子等常用利胆退黄药物治疗时,黄疽消退十分缓慢,有个别病例甚至有增无减。通过5年观察,共68例感染性黄殖(全部经CT、B超等理化检查排除非感染性或合并其它原因引起的黄疽)应用茵陈、板子等常用退黄药物治疗超过3周无效或效果不明显者,改用苦参治疗,其中传染性甲型肝炎?20例,乙型肝炎28例,合计48例(常用处方是;苦参、白群庆各129,秦克、柴胡、郁金、黄柏各10g,在等、板蓝根、虎杖各159,大黄3g,胆囊炎、胆迫感染20例(常用药物是:大黄、郁金、元胡、柴胡、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蓝光辅助茵栀黄颗粒联合苯巴比妥钠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选取66例患儿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蓝光照射+服用苯巴比妥钠,研究组给予常规措施+茵栀黄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采用常规措施+茵栀黄颗粒治疗总有效率为97.0%,高于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服用苯巴比妥钠(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光辅助茵栀黄颗粒联合苯巴比妥钠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效果较佳,可明显提高退黄速度,安全且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TLC对赤丹丸中赤芍、丹参、黄芩、茯苓、三棱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对赤丹丸中的芍药苷进行含量测定,采用Diamonsil C18柱,乙腈-水(20:80)为流动相,紫外检测波长230nm,柱温为室温。芍药苷线性范围为16~160μg/ml(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1%,RSD为2.09%。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肝宁颗粒对α-萘异硫氰酸酯(ANIT)所致大鼠急性黄疸模型的退黄降酶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肝宁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茵栀黄注射液组。各治疗组连续灌胃给药7 d后,ANIT诱发黄疸模型,48h后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以血清肝功能指标、SOD的活力及MDA含量以及肝脏组织病理学的改变为观察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肝宁颗粒高、中剂量组、茵栀黄组的ALT,AST,TBIL,ALP,GGT,MDA均显著下降(P〈0.01或P〈0.05),SOD显著升高(P〈0.01或P〈0.05);与茵栀黄注射液比较,肝宁颗粒各剂量组的TBIL均显著增高(P〈0.01),肝宁颗粒高剂量组的ALT,GGT,SOD,MDA均无差异(P〉0.05)。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肝宁颗粒能明显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和肝小胆管增生。肝宁颗粒高、中、低剂量组之间存在量效关系。结论肝宁颗粒剂具有降低实验性胆汁淤积大鼠血清胆红素、转氨酶和改善肝脏组织损伤的作用,疗效略低于茵栀黄注射液。  相似文献   

20.
自1996年1月~2004年10月间,我院使用利胆退黄合剂治疗淤胆型肝炎124例,退黄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