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镜像动脉瘤的分布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颅内镜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同期88例普通多发动脉瘤(MIA)作为对照,全部患者均行CT动脉造影(CTA)检查,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资料由2名放射科医师独立进行分析。分析颅内镜像动脉瘤的分布特点,重点比较镜像动脉瘤与普通颅内MIA的男女比例、年龄、破裂率、≥3个动脉瘤及含微小动脉瘤(≤3 mm)及大动脉瘤(≥10 mm)的患者数,采用x2检验分析两者的率或构成比。结果:镜像动脉瘤48例,占我院同期MIA的35.3%(48/136),位于后交通段22例(占46%),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处12例(占25%),其他部位14例。镜像动脉瘤与普通MIA的男女比例与破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镜像动脉瘤60岁以下占56.3%,明显高于普通MIA的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12,P<0.05);31.3%的镜像动脉瘤患者出现≥3个动脉瘤,明显高于普通MIA患者的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62,P<0.01);而镜像动脉瘤患者54.2%含有微小动脉瘤,低于普通MIA患者的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43,P<0.05)。结论:颅内镜像动脉瘤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及分布特点,提高对颅内镜像动脉瘤的认识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颅内多发动脉瘤(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MIA)发病率占颅内动脉瘤的14%~34%[1],尽管近来手术和介入治疗进步,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仍有着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多发颅内动脉瘤不但增加了出血的机会,同时还大大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时间,其手术风险大、要求条件较高、破裂出血以及术后的并发症机会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单发的动脉瘤,使其治疗成为医学界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手术夹闭动脉瘤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成为颅内动脉瘤两种规范的治疗手段,同时又交叉发展,衍生出联合治疗方法,取得更好疗效[2].本文结合具体病例治疗后随访结果分析,针对不同的病例一般情况、临床分级、各动脉瘤影像学特点及患者经济状况等特点,探讨适合于患者具体情况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广泛应用,颅内多发动脉瘤(MIA)的检出率逐渐提高。Rinne等统计了2468例颅内动脉瘤,其中MIA占24.7%。MIA发生破裂的风险较单发动脉瘤大,且临床处理难度大,故预后也较差。现将我科近年来收治的76例MIA患者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脉瘤同时存在即为多发动脉瘤(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MIA),其发生率占颅内动脉瘤的6%45%,平均为15%,多见于5045%,平均为15%,多见于5060岁人群,好发于女性[1-3]。MIA是一类致残率和致死率非常高的脑血管疾病,发生破裂的机会及其自然病死率明显高于单发动脉瘤,无论是手术还是血管内介入的单一治疗风险都很大[3]。临床上受动脉瘤部位、数量、形态、破裂/未破裂、单/双侧、与载瘤动脉的角度、手术者的经验及患者家属意愿等因素影响,常需开颅手术治疗。本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青年与老年颅内多发动脉瘤(MIA)的分布特征。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MIA患者136例。以60岁为界,将所有患者分为中青年组(<60岁,n=58)和老年组(≥60岁,n=78)。比较两组MIA发生部位、破裂率及分布特征。结果 136例患者中共发现299枚动脉瘤,其中中青年组129枚(占43.1%),老年组170枚(占56.9%)。两组患者动脉瘤分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26,P=0.006);其中两组在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分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动脉瘤破裂率为64.0%(87/136);其中中青年组为74.1%(43/58),老年组为56.4%(44/7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6,P=0.033)。MIA跨越前后循环占14.7%(20/136);其中青年组占5.2%(3/58),老年组占21.8%(17/78),两组MIA前、后循环分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1,P=0.025)。MIA镜像分布占双侧分布的63.2%(48/76);其中中青年组镜像分布占46.6%(27/35),老年组镜像分布占26.9%(21/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2,P=0.018)。结论 中青年MIA在后交通动脉分布明显多于老年MIA,并且中青年更好发镜像动脉瘤,以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常见。老年MIA趋向广泛分布,跨越前后循环分布较中青年更多见。认识MIA分布有助于提高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1):166-169
目的:掌握多发性颅内动脉瘤(MIA)开颅夹闭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技巧,促进患者康复。方法:收集36例使用开颅夹闭术治疗MIA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配合及术后监护、随访体会等资料并进行分类、分析、总结。结果:患者开颅夹闭术中均成功夹闭动脉瘤,其中有1例患者行介入栓塞术失败后转变为开颅夹闭治疗,2例患者分2次手术进行夹闭。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36名患者随访3~40个月后预后,GOS4~5级有20例(55.6%),GOS1~3级有16例(44.4%),随访过程中有4名患者(11.1%)死亡。结论:开颅夹闭术治疗多发性颅内动脉瘤在技术上具有较高的挑战性,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做好专业的围术期护理能够有效地减少动脉瘤术中破裂风险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MIA)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20年8月于揭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26例,其中MIA患者58例纳入观察组,单发性动脉瘤268例纳入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及既往疾病史等临床资料,分析颅内多发动脉瘤形成危险因...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原因之一,约占80%,是一种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疾病.约15%病人在住院前死亡.30%~40%死于出血后1个月内,30%病人遗留神经功能缺陷,很少一部分人愈后良好.自1991年发明GDC(电解可脱性弹簧圈),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被证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防止动脉瘤再出血,降低风险.现将我院栓塞治疗30例颅内动脉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上的异常膨出部分,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颅内动脉瘤好发于组成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叉或分支的远侧角处[1],发生率为0.2%~1%,动脉瘤首次发生破裂后1个月内的死亡率可高达40%~50%,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手术治疗一直是预防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2].随着显微技术的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治愈率也逐步提高,死亡率和致残率有显著下降.显微手术要根据每个患者的病变部位及性质,进行准确的设计开颅部位,并充分利用脑组织间隙时手术路径最短、损伤最小、并发症最低.2005年1月~2006年9月收治31例前循环动脉瘤,以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以前循环动脉瘤多发,占颅内动脉瘤的85%以上[1],若能够及时正确的手术治疗,其预后良好[1-3].2005年5月至2009年6月作者采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36例,共发现357个前循环动脉瘤,现将手术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电解脱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缺血性中风发生率为1%~17%[1~4],其发生机制绝大部分为各种原因的血管堵塞,少数为血管痉挛,这类事件的发生增加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风险.笔者于1998年4月至2002年12月间共施行颅内动脉瘤腔GDC治疗159例,现就脑血管堵塞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发生率、治疗原则和预后。  方法 :分析我科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 2 0 6例 ,其中颅内多发动脉瘤 16例 ,占总数的 7.8%。 15例有两个动脉瘤 ,1例有 3个动脉瘤。 33个动脉瘤中 ,后交通动脉瘤占 75.8% ,眼动脉瘤占 12 .1% ,前交通动脉瘤和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分别占 9.1%和 3.0 %。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一期手术处理所有动脉瘤 14例 ,分期手术处理 2个动脉瘤 1例 ,另 1例仅处理 1个动脉瘤。  结果 :优良 15例 ,轻残 1例。  结论 :尽可能一期手术处理所有动脉瘤 ,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我院2002年1月~2004年1月,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18例,取得满意疗效。手术护理配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约占75%-80%[1],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好的方法是手术,主要目的是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目前主要有显微手术瘤颈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均能有效的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出血,但各有利弊,不同的单位选择各不相同。我院2008年1月-2013年3月采用上述两种手术治疗方法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4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动脉瘤发生率为0.2%~8.9%[1],病死率及致残率均高.随着显微外科手术的发展,颅内前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已经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做好围手术期护理,保证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现将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微创神经外科2008年1月以来,行显微手术的51例(59个)颅内动脉系统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血管内介入法(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治疗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IA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1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2例(共36个IAs)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血管内介入法对其进行治疗,并将治疗的效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这32例患者(36个IAs)中,成功形成颅内动脉瘤瘤腔致密栓塞的IAs有27个(占IAs总数的75%),栓塞程度在95%以上的IAs有8个(占IAs总数的22.2%),栓塞程度在85%~95%之间的IAs有1例(占IAs总数的2.8%)。术中发生血管痉挛的患者有2例,术后半年内发生再次出血的患者有2例。结论:应用血管内介入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近期效果明显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月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15例颅内巨大动脉瘤。动脉瘤夹夹闭8例;动脉瘤孤立并颅内-颅外血管架桥术1例;大隐静脉移植颅内-颅外血管架桥并载瘤动脉闭塞3例;瘤体切除,瘤壁缝合1例;单纯孤立2例。结果死亡2例(13%)。其余13例经半年的随访,好12例(80%),差1例(7%)。结论巨大动脉瘤手术设计应个体化,术者应是具备血管重建能力的有经验的显微神经外科医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20011年2月期间住院的50例进行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均行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术后早期恢复良好39例(78.0%),轻度残疾7例(14.0%),重度残疾者为2例(4.0%),死亡者为2例(4 %).术后6个月随访,恢复良好36例(72.0%),轻度残疾11例(22.0%),重度残疾3例(6.0%),无死亡病例.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显微手术治疗安全、便捷,好转率高,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徐宏  曾义  韩杨云  周增俊 《西部医学》2005,17(4):352-352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显微外科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疗效肯定,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手段。现将我院1998年1月至2004年1月手术治疗的13例颅内动脉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颖  陈维福  程远 《重庆医学》2005,34(5):730-731,737
目的总结电解式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2000年10月~2004年3月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30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病例4例,术前按Hunt氏分级:Ⅰ级3例,Ⅱ级16例,Ⅲ级10例,Ⅳ级1例.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24例(80%),闭塞达90%以上6例(20%),2例死亡(占6.6%),20例随访半年~1年无复发.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可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