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越鞠丸出自《丹溪心法·卷三·六郁五十二》,该篇首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以“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接着缘引戴元礼所论“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他说:“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是篇〖入方〗中载方两首:一日六郁汤,其实为分别主治气,湿、  相似文献   

2.
郁证范围较广。如戴氏曰:“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丹溪心法》)。六郁有气、血、痰、火、湿、食之分,乃朱丹溪所创。张景岳则有“气、血、食、痰、风、湿、寒、热,或表或里,或脏或府,一有  相似文献   

3.
治郁调为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郁者,抑而不伸之义.<黄帝内经>中提出"五郁"之说,认为五运之所乘可致郁.<丹溪心法>中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乎郁."郁,即气血郁阻,积滞不通,正如<医经溯洄集>中所言"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意".因郁而显诸多症状者,即为郁证,郁证是临床常见病证,在难治病、慢性病中尤为多见.明代医家戴原礼认为:"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久郁之病见矣."阐述郁证的发生与气机升降不利,中焦传化失常有关.可以说,郁证的基本病机是五脏气血郁滞,中土枢纽失灵.  相似文献   

4.
曹毅 《国医论坛》2002,17(6):18-19
郁作为一种常见的病理现象 ,主要是通过影响气机升降出入而致病。朱丹溪曾提出六郁以气郁为先。《金匮钩玄》曰 :“郁者 ,诸聚而不得发越也 ,当升不得升 ,当降不得降 ,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证治汇补·郁证》云 :“郁证虽多 ,皆因气不周流。”《临证指南医案·郁》:“郁则气滞 ,气滞则化热 ,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 ,升降之机失度。”升降出入是气的基本运动形式 ,无器不有 ,升降出入异常反映于肺则为咳为喘。《医源》云 :“咳嗽虽说有五脏六腑之分 ,内伤外感之别 ,而咳嗽之因 ,大要有三 :一由气之滞而不宣 ;一由气之逆而不顺 ;一由气之虚而…  相似文献   

5.
薛伯寿  薛燕星 《中医杂志》2004,45(11):862-864
中医认为,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又曰:"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在生理状况下,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升清降浊,营卫通行,气煦血濡,经脉和畅,以保持着阴阳的动态平衡.一旦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造成气机失常,壅滞不通,郁结不舒而导致诸郁证.正如戴思恭所说:"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变化者而不得变化也.""火郁"一证,最早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此后,<丹溪心法>所论"六郁"中又有"热郁"之说.  相似文献   

6.
“火郁发之”一词,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郁者,郁滞不得泄越也,《赤水玄珠·郁证门》讲“夫郁者,结滞而不通畅之谓,当升而不得升,当降而不得降,当变化而不得变化,所以为郁.”火郁即无形之火被有形之邪所阻隔,不能正常发散、发越,以致陷伏于里,产生的多种变证.发即发散、发越之意,使陷伏于里的邪热,通过发散的办法,发越透达而出.如《景岳全书》云:  相似文献   

7.
张胜  朱春冬  李远 《中医杂志》2006,47(3):235-235
“火郁”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之证,无论在外感疾病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火郁发之”,开治火郁之门径,实为治疗火郁证之根本法则。所谓发之,即宣发、发泄之意。这种治法,在《伤寒论》中得到很好的体现。1《伤寒论》治疗火郁举隅《伤寒论》虽为外感寒邪所致热病而置,但书中也对火郁证的治疗提供了不少的方法。第48条云:“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即用发汗解表的方法。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出现变证,可用“更发汗”,“小发汗”的方法。若火郁…  相似文献   

8.
浅谈郁证     
《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可见“郁”是临床大多数疾病中的症结所在。“郁”积聚,阻滞之义。指内伤病证气机不畅,气的运行障碍,蕴结聚积不得发越,机能阻滞的一种病理变化,亦是继发性致病因素之一。《临证指南医案·郁》说:“邪不解散,即谓之郁。”所以郁久而不解,则可发为气滞、血瘀、湿郁、痰郁、食郁,以及五脏本气郁结等病证。  相似文献   

9.
头皮针治疗郁证的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孔尧其 《中医杂志》1996,37(8):472-472
笔者运用头穴针刺,配合导引吐纳治疗郁证,其法简便,其效亦显。现不揣浅陋,以求正于同道。1 郁生诸病顺气为先《丹溪心法·六郁》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证治汇补·郁证》云:“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顺气之法,首责于肝,肝失条达,气失疏泄,治以  相似文献   

10.
朱丹溪六郁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南宋永嘉医派和李杲脾胃升降观的影响,十分重视气机的升降。六郁学说的特色为:凡郁皆在中焦,中焦致郁多见;无郁不关乎气,六郁相因为病。六郁学说充实和发展了中医郁证理论,开郁证专题研究之先河。学习和研究朱丹溪的六郁学说对临床治疗郁证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火郁证指阳气怫郁、火邪壅闭于里的病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火郁发之”,明示火郁证的治法。观历代先贤治疗火郁证的用药规律,以配伍祛风药最为广泛。盖火性升散,喜上炎而恶抑遏,火邪郁结于内,若单纯使用大剂寒凉药清降郁火,则恐寒凉冰伏邪火,凝结气机,欲清反滞,郁结不得开,火邪亦难去,且易生他变。张景岳所说“但使气得升扬,则火郁自解”,提示治疗火郁证选方用药不能限于清降,还要把握火  相似文献   

12.
郁者,怫而不通之意。经云:“气运乖和,则五郁之病生矣。其形成,总不离系七情所伤,如若七情所伤气机不和,怫郁传化失常,当升不升,当降不降,郁证因而生焉。宋丹溪分六郁;张景岳分三有,(怒、思、忧),都以情志致病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杜怀棠教授认为痤疮的根本病因在于"气郁"。朱丹溪言:"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转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杜怀棠教授常用四逆散、逍遥散、越鞠丸为底方;兼有湿郁者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兼有痰郁者合用二陈散;兼有热郁者合用五味消毒饮,兼食郁者合用保和丸。杜老治疗痤疮时常用药物有香附、当归、白芍、柴胡、枳实、川芎、丹参等,调气是其治疗痤疮的主要临证思路。  相似文献   

14.
蒋燕 《中医杂志》1995,36(4):203-204
“火郁发之”,出自《内经》。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论述五郁时,针对火郁所致诸多病证制定的治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五郁之发,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亦能因郁致病。《内经》的五郁,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虽以五行立名,实指六淫之邪导致五脏郁证,故其治法,是以五脏的特性及其病理特点为主要依据。经言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火郁发之,属治则范畴。  相似文献   

15.
火郁证是指阳气怫郁 ,火邪壅闭于里的症候群。《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火郁发之” ,明示火郁证的治法。观历代先贤治疗火郁证的用药规律 ,以配伍风药最为广泛。盖火性升散 ,喜上炎而恶抑遏 ,火邪郁结于内 ,若单纯使用大剂寒凉药清降 ,则恐冰伏邪火 ,凝结气机 ,欲清反滞 ,郁结不得开 ,火邪亦难去 ,且易生他变。张景岳所说“但使气得升扬 ,则火郁自解” ,提示治疗火郁证选方用药不能限于清降 ,还要把握火性升散的特点 ,酌情配伍轻灵之品 ,于清降中复以宣泄透越之力 ,则郁结易开、火郁得泄。风药辛散轻灵 ,籍“轻而扬之”之性开宣汗道、因…  相似文献   

16.
临床很多病证与郁证关系密切。如《丹溪心法·六郁》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景岳全书》载:"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关于郁证的治法,清代李用粹《证  相似文献   

17.
鉴于中医郁证的病名概念较为模糊,我们通过对历代文献中中医郁证相关病名进行追溯。研究发现战国时期《黄帝内经》首次提出了“五郁”,发展至汉代时期《金匮要略》对“郁”的病名进行了拓展。在隋唐至宋代时期虽未提出特殊的概念,但对“郁”的病名有了深入解析,直至元代时期《丹溪心法》首次提出“六郁”的概念,至明代虞抟在《医学正传·卷之二·郁证》首次提出郁证的病名,并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六郁相因为病的理论。此时期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进一步明确了郁证的病名、治则治法、方药等,将郁分为五郁和情志三郁。发展至清代以后,郁证有了更为详尽的区分,对其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有了更加明确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从痰论治抑郁症相关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抑郁症属于中医“郁证”、“百合病”、“脏燥”、“梅核气”等范畴。古代医家对抑郁症早有认识,《丹溪心法·六郁》载:“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临床上多以疏肝理气法治疗抑郁症。笔者认为,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复杂,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方面与痰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9.
李金生主任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从郁论治慢性病、疑难病。中医学很重视郁证,如《内经》中记载,五郁缘于运气之太过与不及,其对郁证的认识局限在外感范围,直至朱丹溪提出“六郁”之说才开始把人体诸病皆归结于郁,并对中医学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郁证的含义有二:一为病机,指疾病过程中人体气血郁滞不畅的状态,为广义郁证;二为郁病,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的一类病证,为狭义郁证。金元之前,二者无明确之分,郁多指病机。明代以后,张景岳首次提出“因郁致病”,明确了狭义郁证。二者从相互渗透到层次分明,狭义郁证最终被定义为“郁病”。郁病的范畴广泛,包括多种情感性精神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癔病、强迫症等。从秦汉时期至近现代,郁病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