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电脑红外线乳腺扫描在乳腺癌普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取回顾性方法将本院1994-2003年乳腺癌普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年中共完成乳腺普查28.85万人次,其中接受红外线扫描检查22.64万例,检查率约为78.05%。在普查中通过各种检查手段确诊为乳腺癌138例,检出率为47.84/10万。通过电脑红外线扫描筛查表现乳腺癌强阳性33例,占23.91%,可疑阳性90例,占65.22%。结论 电脑红外线扫描在基层乳腺癌普查中有着较大的应用价值,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  相似文献   

2.
近红外线扫描诊断乳腺癌82例图像分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0085项富海,周惠清本院从1970年9月起用近红外线扫描辅助诊断乳腺疾病,现将在本院手术并确诊为乳腺癌的82例近红外线扫描图像加以分析,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一般资料82例病人均为女性,年龄...  相似文献   

3.
近红外线扫描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近红外线扫描仪在诊断乳腺疾病中的应用。方法以PIH—309E近红外线乳腺扫描仪用于乳腺疾病的诊断860例,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VA08例,VB011例,VA2362例,VB2392例,VC230例;VA39例,VB313例,VC312例;VB42例,VC48例。其中乳腺增生754例(占87.7%),纤维瘤45例(占5.2%),急性乳腺炎4例(占0.5%),乳癌8例(占0.9%,手术证实),乳腺囊肿25例(占2.9%),乳腺导管扩张症12例(占1.4%),其他12例(占1.4%)。860例近红外线图像绝大多数属于VA2、VB2(占总患者87.6%),并集中在20~45岁年龄组里。恶性变均见于VC4。结论近红外线扫描作为乳腺疾病检查的一种基本方法,其敏感性较高,无创伤,无污染。并能较客观地反映灰度与血管的关系,对血管影像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近红外线透射成像用于乳腺检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说明将近红外线透射成像用于乳腺检查,作者回顾了包头市中心医院应用透射式红外乳腺检查仪对一些单位女性的乳腺普查,共查1260例,检出乳腺疾病21例;查门诊乳腺病就诊者750例,检出各种乳腺疾病663例。结合对近红外线透射成像的仪器原理,分析了仪器近红外冷光源,CCD摄像头的性能指标。结果表明这种仪器方法对乳腺疾病的早期诊断性能好,而且是对人体无损伤的绿色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居妇女恶性肿瘤首位。我国属乳腺癌低发国家,但近年发病率也在明显上升并逐渐趋向年轻化。因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很大意义。该文回顾性分析了1995年1月-2006年12月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妇幼保健所门诊经近红外线扫描检查与病理检查确诊的319例乳腺癌患者资料,就其肿瘤大小、近红外线扫描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乳腺癌近红外线扫描检查诊断符合率的影响因素,提高乳腺近红外线扫描检查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6.
杨清峰 《工企医刊》1999,12(4):62-63
我院已开展近红外线乳腺扫描检查近10年,其中1995年~1997年门诊共检查病人2560人次,分析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共2560例,均为女性,30岁以下382例,30岁~40岁1334例,40岁以上774例,年龄最小者13  相似文献   

7.
近红外线扫描与热扫描成像系统在乳腺疾病检查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蔚蔚 《上海预防医学》2005,17(8):404-404,40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性的改变,乳腺疾病的发生率及恶变率逐年提高,且呈年轻化的趋势。近红外线扫描经多年临床实践,与Doppler彩超、钼靶并列为检查乳腺病的三大辅助手段。热扫描成像系统(TTM)这一新兴技术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其热断层技术在2000年2月8日获得美国发明专利。在加拿大Ville Maire乳腺癌中心、路易斯安那州Baton Ronge的Elliott.Mastology中心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运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陈秀迎  赵军  曹广金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7):2231-2232
目的探讨近红外线扫描对乳晕区肿块诊断的意义。方法将67例乳晕区肿块的临床诊断、近红外线诊断和手术后病理诊断相比较,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37例,不符合30例,误诊率44.78%;近红外线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53例,不符合14例,误诊率20.90%,两者相比,P<0.01。结论近红外线扫描对乳晕区肿块的诊断优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超声和近红外线检查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5例进行乳腺红外线扫描和超声检查结果回顾性比较分析,比较乳腺红外线扫描和超声两种检查方法对乳腺疾病诊断的差别,对比病理检查(病检)结果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在近红外线扫描中,有125例乳腺发现异常灰影和异常血管影,近红外线诊断良性病变111例,占88.80%,与超声诊断一致共49例,占44.14%,两者诊断不一致有62例,占55.86%。近红外线怀疑恶性病变14例,占11.20%,与超声诊断一致共5例,占35.71%,两者诊断不一致有9例,占64.28%。两者结合诊断乳腺癌符合率为87.50%(7/8)。结论:超声和近红外线对乳腺疾病的诊断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基层,对于近红外线异常病例,再结合超声检查可以提高近红外线对疾病的检出准确性,尤其是对乳腺恶性肿瘤检出率,并且能降低近红外线的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10.
近红外线扫描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就1991年11月~1994年11月,我院对4125例经触诊及其它检查疑似各种乳腺疾病的患者,采用近红外线扫描仪检查。结果发现乳腺癌37例(0.90%),疑似乳腺癌9例(0.22%),乳腺纤维瘤323例(7.83%),乳腺导管扩张症97例(2.35%),乳腺外伤性血肿23例(0.56%),乳腺急、慢性炎症18例(0.44%),乳腺腺体或小叶增生1945例(47.15%),正常乳腺1673例(40.56%)。对近红外线扫描检查的准确性采用抽样穿刺细胞学、病理学及药物或理疗治疗后复查结果对照,其恶性病变符合率97.30%,疑似恶性病变符合率88.89%,良性疾病符合率100%。结果表明,近红外线扫描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青年期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青年期女性乳腺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并分析这些因素对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4~2000年间81例青年期女性乳腺癌。分析肿瘤大小、腋淋巴结情况、TNM分期与生存率的关系,并随机抽取同期非青年期女性乳腺癌90例作为对照。结果 青年期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占同期乳腺癌人群的11.7%,五年总生存率56.9%,而对照组为77.8%(P〈0.05)。肿瘤〉3cm,五年生存率47.9%;肿瘤≤3cm,五年生存率75.0%(P〈0.05)。腋淋巴结转移数量≥4枚,5年内死亡率高达70.4%。Ⅱb期以早的病人五年生存率68.6%,Ⅲa期以后的病人五年生存率28.6%。病理类型以单纯癌多见,浸润性导管癌次之。结论 青年期乳腺癌与非青年期女性乳腺癌相比显示出更强的侵袭性且预后不佳。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数量与生存率负相关。Ⅱb期以早病人显示预后明显优于Ⅲa期以后病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测定不同组织学类型乳腺癌组织中VEGF水平;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VEGF水平。结果1)VEGF表达阳性率随着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增高而逐渐增高,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VEGF阳性表达率为92.86%(26/28),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VEGF阳性表达率为81.82%(18/22);2)正常对照组和良性乳腺癌组血清VEGF水平比较,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与恶性乳腺癌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乳腺癌组与恶性乳腺癌组比较,其VEGF的浓度较恶性乳腺癌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EGF在乳腺癌中高表达,提示其可能与乳腺癌的恶性进展有关;VEGF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检测VEGF含量对预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密度联合Gail模型对女乳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病理检查确诊乳腺癌,联合组使用乳腺密度检测联合Gail模型进行评估,乳腺密度则单纯通过乳腺密度检查,Gail模型组单纯使用Gail模型评估,比较各组对乳腺癌诊断的价值。结果:Gail模型分型结果显示,高风险者拟诊恶性比率多于良性者(P〈0.05);乳腺密度结果显示,拟诊恶性者其乳腺密度高于拟诊良性者(P〈0.05);联合组病理相符度为97.5%,高于乳腺密度组和Gail模型组(P〈0.05)。结论:乳腺密度联合Gail模型预测乳腺癌,能显著提高其诊断乳腺癌符合率,利于对高风险人群进行早期干预,达到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嘉善县1987~2000年女性乳腺癌发病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嘉善县1987-2000年女性乳腺癌的发病情况。方法:对嘉善县肿瘤登记的乳腺癌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嘉善县1987-2000年女性乳腺癌的粗发病率为12.7/10万,中调率为8.0/10万,世调率为10.1/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构成比9.5%,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第5位,平均发病年龄为51.9岁,高峰年龄为45岁-年龄组,经统计学分析发病率呈上升。结论:嘉善县女性乳腺癌的发病趋势尽管呈波浪式起伏,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可能与女性初潮年龄提早、母乳喂养率下降、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乳腺癌应用保乳术辅助放疗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诊治的乳腺癌患者62例,按照随机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1例,以保乳术辅助放疗患者作研究组,以改良式根治手术辅助化疗治疗作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美容效果、相关治疗指标、皮肤分级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组乳房的美容效果优良率77.42%,对照组32.26%,两者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 < 0.05);且两组就出血量、手术时间情况,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两组放疗后皮肤反应各分级的例数,以及患者预后的局部复发率、远处的转移率、生存率情况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于乳腺癌患者应用保乳术辅助放疗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一定临床研究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肿瘤的免疫治疗是指通过给予某些生物物质或刺激宿主产生免疫防御应答以取得抗肿瘤效应的治疗方法的总称。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乳腺癌的免疫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本文对乳腺癌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对165例乳腺癌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健康教育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和康复与心理情绪稳定、正确掌握健康知识、建立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联。说明研究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分析、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对早期手术、化疗的患者可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低危人群中乳腺癌与人工流产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人工流产与乳腺癌发病危险性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经产妇。资料以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教育程度,以及初产年龄,采用过人工流产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比对照高2.9(RR=2.9)倍,95%CI为1.4-4.4(95%CI=1.4-4.4)。而在低于35岁的妇女中,其相对危险度为4.5,95%CI为1.9-10.7(RR=4.5,95%CI=1.9-10.7),高于35岁的妇女中,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Lifestyle factors, such as diet, body weight, and physical activity, are linked to better survival after breast cancer (BC) diagnosis. A high percentage of the Malaysian population is overweight or obese. In addition, studies have shown a disparity in survival among Malaysian women compared with other higher-income countries. The Malaysia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hip Cohort (MyBCC) study aims to study lifestyle factors that affect survival in BC survivors. These are the preliminary findings on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Malaysian BC survivors.

Objective

Our aim was to evaluate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BC survivors at 1 year after diagnosis.

Design

This wa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194 participants from the MyBCC study, recruited within 1 year of their diagnosis. Participants completed a 3-day food diary.

Participants

Malaysian women (aged 18 years and older) who were newly diagnosed with primary BC, managed at the University Malaya Medical Center, and able to converse either in Malay, English, or Mandarin were included.

Main outcome measures

Dietary intake and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or obesity among participants 1 year after diagnosis were measured.

Statistical analyses performed

Student’s t test and analysis of variance or its equivalent nonparametric test were used for association in continuous variables.

Results

About 66% (n=129) of participants were overweight or obese and >45% (n=86) had high body fat percentage 1 year after diagnosis. The participants’ diets were low in fiber (median=8.7 g/day; interquartile range=7.2 g/day) and calcium (median=458 mg/day; interquartile range=252 mg/day). Ethnicity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contributed to the differences in dietary intake among participants. Higher saturated fat and lower fiber intake were observed among Malay participants compared with other ethnic groups.

Conclusions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highly prevalent among BC survivors and suboptimal dietary intake was observed. Provision of an individualized 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 by a qualified dietitian is crucial as part of comprehensive BC survivorship ca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