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确定脉宽20~40 ns,脉冲频率为6 kHz的578.2 nm铜蒸气激光对灰兔眼视网膜的损伤阈值,探讨影响该激光生物学效应的因素.方法 以青紫蓝灰兔(15只,30只眼)为实验对象,应用波长578.2 nm,脉宽20~40 ns的脉冲铜蒸气激光照射兔眼底视乳头下方的后极部,按照进入眼内的激光功率(total intraocular power,TIP)分为6组(15、30、45、60、75和90 mW),照光时间100 s,眼底光斑直径2 mm.于照光后1 h和24 h用检眼镜检查视网膜上的曝光点,用眼底照相机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并记录.计算检眼镜下视网膜损伤阈值(照光后1 h和24 h)和眼底荧光造影下视网膜损伤阈值(照光后24 h).结果 波长578.2 nm,频率为6 kHz的铜蒸气激光,在眼底光斑直径为2mm,照光时间为100 s的灰兔视网膜损伤阈值如下:检眼镜下照光后1 h的阈值为TIP=69.24 mW,眼底功率密度为1 805.97 mW/cm2;检眼镜下照光后24 h阈值为TIP=53.25 mW,眼底功率密度为1 388.92 mW/cm2;眼底荧光造影下照光后24 h的阈值为TIP=51.62 mW,眼底功率密度为1 346.26mW/cm2.结论 在照光时间相同和光斑大小不变的条件下,TIP是影响激光生物学效应的重要因素.在照光后24 h内,随着照光后时间延长,损伤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功率密度下,578 nm激光引起的灰兔视网膜的改变,探讨影响激光对视网膜生物效应的因素。方法灰兔16只,32只眼,以波长578 nm、脉宽20~40 ns的脉冲铜蒸汽激光照射兔眼底视乳头下方的后极部,按照射眼底的激光功率密度分为435、869、1 304、1 739、2 174、2 608和3 043 mW/cm2 7组,照光时间100 s,眼底光斑直径2 mm。照光后24 h用检眼镜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视网膜的损伤,并行视网膜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波长为578 nm、频率为6 kHz的铜蒸汽激光,在眼底光斑直径为2 mm、照光时间为100 s的照光条件下,其功率密度越高,视网膜损伤越重。结论在激光波长578 nm照光时间相同和光斑大小不变的条件下,功率密度是影响激光对灰兔视网膜生物学效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目的:比较在脉宽20~40ns,频率6kHz的578.2nm脉冲铜蒸汽激光照射条件下,不同黑色素含量兔视网膜的损伤阈值。方法:以青紫兰灰兔(16只,32只眼),新西兰大耳白兔(13只,26只眼)为实验对象,应用波长578.2nm,脉宽20~40ns的脉冲铜蒸气激光照射兔眼底视乳头下方的后极部,按照眼底功率密度将实验对象分为五组,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功能学的角度研究激光照射后视网膜功能的改变。方法健康灰兔6只共12只眼,按照激光进入眼底的功率密度分为正常组,阈值下组和阈值上组,每组4只兔眼。应用波长578.2 nm、脉宽20~40 ns的脉冲铜蒸汽激光照射兔眼底视乳头下方的后极部,照光时间100 s,眼底光斑直径2 mm。照光后1周用视觉电生理仪采集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判定激光对视网膜功能学的损害。结果暗视ERG中,阈值上组和阈值下组的Ab(uv)与正常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暗适应最大电反应中,阈值上组与正常组的Ab(uv)差异显著,阈值下组与正常组的La(ms)差异显著。结论低于损伤阈值剂量的激光照射视网膜出现视网膜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倍频Nd:YAG激光对兔眼视网膜损伤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倍频Nd:YAG激光对兔眼视网膜损伤作用的特点和规律,及其在临床上作为PDT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光源的安全性。方法以新西兰兔10只20眼为实验对象,倍频Nd:YAG激光(532nm)通过裂隙灯照射兔眼底视乳头下方的后极部,照光功率密度为600、800、1000、1600和2000mW/cm2,照光时间为100s和200s,光斑直径为2mm。在照后第1h和24h进行眼底照相与组织病理学观察,初步确定在该照射条件下,倍频Nd:YAG激光的兔视网膜损伤阂值范围。结果在本实验条件下,眼底镜与眼底荧光造影显示视网膜最小损伤剂晕为100J/cm2,光镜下出现损伤剂量为80J/cm2;视网膜激光损伤在24h内逐渐加重;能量密度相同的情况下,激光视网膜损伤程度与功率密度关系更为密切。结论532nm激光作为临床上PDT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源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色素兔眼底对维替泊芬(verteporfin)-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的光敏反应及眼底组织损伤差别.方法 青紫蓝兔和新西兰白兔各42只,随机分为PDT治疗组、单纯激光组、单纯光敏剂组和空白对照组.其中PDT治疗组青紫蓝兔和新西兰白兔各20只,注射光敏剂10 min后接受功率密度为600 mW/cm2、波长为689 nm激光照射,照射时间15~83 s,能量密度15~50 J/cm2;单纯激光组青紫蓝兔和新西兰白兔各20只,不注射光敏剂,仅接受激光照射;单纯光敏剂组和空白对照组青紫蓝兔和新西兰白兔各1只.于PDT后第1、3、7、30和60天对兔眼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光镜、电镜、免疫组化检查,观察不同色素兔眼底的损伤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PDT治疗组新西兰白兔接受能量密度25 J/cm2激光照射后1 d即出现视网膜下出血,出血量随能量增强明显增加;PDT后3~7 d,激光能量密度为20 J/cm2时新西兰白兔眼视网膜下亦可见出血,FFA检查光斑处可见明显的荧光素渗漏;PDT后30~60d,新西兰白兔视网膜下出血基本吸收,同时视网膜变薄,视网膜细胞减少,FFA检查光斑处呈片状低荧光.PDT治疗组青紫蓝兔接受能量密度30 J/cm2激光照射后1 d出现视网膜下出血,出血量随能最增强而增加;PDT后3~7 d激光能量密度25 J/cm2时受照青紫蓝兔眼视网膜下可见出血,FFA检查光斑边缘荧光素渗漏;PDT后30~60 d视网膜色素增加,FFA检查光斑区呈现斑驳状低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凋亡细胞指数青紫蓝兔视网膜多于新西兰白兔,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电镜下青紫蓝兔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胞质内空泡状改变较新西兰白兔明显.单纯激光组和单纯光敏剂组兔眼底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PDT治疗后,新西兰白兔眼底的损伤以脉络膜为主,青紫蓝兔眼底的损伤以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及其内视网膜为主,不同色素兔PDT治疗后眼底损伤部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激光功率密度对血卟啉单甲醚(HMME)的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光动力效应的影响。方法以新西兰兔正常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为实验对象,HMME注射剂量为5mg/kg,波长532nm激光作为激发光源,眼底光斑能量密度为20J/cm2,功率密度分别为100、200、300和400mW/cm2,相匹配的照射时间分别为200、100、66和50s,照光时机为注射药物结束后5min之内。在PDT后第6小时和12小时,1、3和5天进行眼底观察、荧光眼底造影,并在眼底造影出现脉络膜毛细血管闭塞时取照光部位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激光功率密度为100mW/cm2,PDT后第5天出现脉络膜毛细血管的选择性闭塞;功率密度为200mW/cm2时,PDT后第3天出现脉络膜毛细血管的选择性闭塞;功率密度为300mW/cm2时,PDT后第1天出现视网膜的非选择性损伤,PDT后第3天视网膜恢复正常,脉络膜毛细血管闭塞;功率密度为400mW/cm2时,PDT后第6h出现视网膜的非选择性损伤,PDT后第5天视网膜恢复正常,脉络膜毛细血管和大部分脉络膜大血管的闭塞。结论在激光能量密度相同时,其功率密度是影响生物学效应的重要因素。即随着功率密度的增加,生物学效应出现的时间提前,照射部位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大血管受累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不同激光照射参数对光动力学疗法治疗眼底疾病中视网膜温度的影响.方法 根据经典Pennis热传输方程建立视网膜温度分布的数学模型,理论分析激光波长、功率密度及光斑直径对光动力学疗法治疗过程中对青紫蓝灰兔视网膜温度的影响.结果 当照光剂量相同时,578 nm激光引起的灰兔视网膜温升最大,532 nm激光次之,690 nm激光最小;随着激光功率密度及光斑直径的增加,视网膜温升也越高.结论 光动力学疗法治疗中严格控制照光参数对于防止不必要的视网膜热损伤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光动力学疗法(PDT)治疗眼底疾病时视网膜的温度变化。 方法利用经典的Pennes生物传输方程,根据PDT治疗老年黄斑变性的治疗参数,以家兔视网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PDT治疗中视网膜温度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法进行求解,由Matlab软件实现。结果模拟了白兔、灰兔视网膜在波长为690nm、功率密度为600mW/cm^2、照射时间为100s、光斑直径为1—3mm的激光照射下,视网膜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结论数学模拟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PDT治疗中视网膜温度的情况。建模时必须考虑血液灌注对热效应的影响;照光剂量决定治疗中视网膜温度变化;眼底色素含量、光斑直径等因素对视网膜温度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目的:确定630nm激光照射兔视网膜的损伤阈值。方法:以新西兰白兔和青紫蓝灰兔为实验对象,半导体激光(630nm)通过裂隙灯照射兔视网膜后极部,光斑直径为2mm,照光时间100s,角膜入射激光功率为30~800mW。于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筛选对离体培养的兔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能诱导出较高凋亡率的激光照射剂量参数。方法 取离体培养的第 4代兔VSMC ,予波长 5 10 6nm铜蒸气激光照射 ,照射剂量为功率密度 10 0、2 0 0、30 0mW cm2 ,能量密度10 0、15 0、180、2 0 0、2 10、30 0J cm2 。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标记检测各照射剂量组细胞凋亡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各照射组VSMC凋亡率明显增高 ,达对照组凋亡率的 2 9~ 14 7倍 (P <0 0 5 )。以功率密度 30 0mW cm2照射 6 6 7s照射组之VSMC凋亡率最高 ,达 30 %。结论 以波长 5 10 6nm、功率密度 30 0mW cm2 铜蒸气激光照射兔VSMC 6 6 7s可诱导发生较高的细胞凋亡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吲哚花青绿(ICG)用于大鼠移植性肝癌的PDT治疗,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图象分析仪测量肝组织光敏损伤量,发现PDT治疗前给予ICG的实验组光敏坏死量较不给ICG的对照组有明显减少,存活的肿瘤面积无明显差异。说明ICG在PDT治疗中对正常肝细胞有一定的选择性保护作用,而不影响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观察到ICG对照射表层和靠近中心部的正常肝细胞保护作用不明显;对氩离子激光照射组的保护作用不及对630nm染料激光照射组明显。认为ICG的保护作用受其所在正常肝细胞内含量的限制和光能量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参数的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学疗法(HMME-PDT)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生物学效应,为临床应用HMME-PDT防治增生性瘢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后,将150个增生性瘢痕块随机分为HMME-PDT治疗组和对照组。PDT治疗组给予HMME10mg/kg,分别在给药后即刻、30min、1和3h行半导体激光照射,波长630nm,能量密度分别为5、10和20J/cm^2。观察瘢痕生长情况,术后28d取材行常规HE染色,计算各组瘢痕增生指数,分析HMME-PDT对瘢痕的影响。结果静脉注射HMME10mg/kg后,以功率密度为20mW/cm^2,能量密度为5J/cm^2的半导体激光在给药后即刻和30min照光时能对瘢痕增生块产生抑制效应,其中以时间间隔为30min时的作用更加显著,而能量密度为20J/cm^2的激光照射瘢痕增生指数仍然较高,甚至超过空白对照组。结论HMME-PDT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生物学效应与光敏剂的剂量和激光照光时间、给药后至照光的时间间隔和能量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铜蒸气激光照射下三种光敏剂杀伤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测定血卟啉衍生物(HpD)和竹红菌素A(HA)、竹红菌素B(HB)在铜蒸气激光照射下的半数杀伤浓度和半数杀伤光剂量,了解HA、HB与HpD杀伤特性的差异。方法 将小鼠肺血管内皮细胞接种于96孔培养板,然后加入用DMEM(低糖)培养基配制的光敏剂,4h后应用铜蒸气激光510.6nm和578.2nm单色光分别照射,24h后用四唑蓝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率。结果 在510.6nm和578.2nm波长饱和光剂量条件下HpD的半数杀伤浓度分别是HA的63、51和70.96倍,是HB的27.08和25.03倍。在饱和光敏剂剂量条件下510.6nm和578.2nm的半数杀伤光剂量HA分别是HpD的6.77和6.59倍,HB则分别是HpD的5.45和4.91倍。结论 HA、HB在510.6nm和578.2nm波长的杀伤效应都较HpD强并和光剂量、波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3D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3D-OCT)直视引导下,提高氪激光诱导兔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模型成功率的可行性。方法青紫蓝兔20只随机分2组,选取右眼进行激光诱导CNV:A组为非3D-OCT引导组,B组为3D-OCT引导组。A组在每只兔视乳头下方2PD处氪激光光凝10点,出现气泡或少量出血即停止光凝。B组在眼底激光光凝的同时,3D-OCT同步扫描显示光凝点击穿Bruch膜为止。光凝21 d后行眼底照相、3D-OCT及眼底血管造影检查,随后处死动物,摘取眼球,观察光凝处视网膜组织学病理改变。结果光凝后21 d,A、B两组兔视网膜水肿基本消退、灰白色斑、出血斑周围见黄白色渗出物,均可见荧光素渗漏。A组64点出现Bruch膜破裂、45点出现CNV;B组100点Bruch膜破裂、86点出现CNV。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Bruch膜破裂与CNV出现率呈高度正相关。结论 Bruch膜的破坏是诱导CNV模型的关键,3D-OCT直视引导法可提高诱导兔CNV模型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95 GHz毫米波辐射对兔眼的损伤效应。方法采用95 GHz不同功率密度毫米波对兔眼进行辐射,青紫蓝兔15只,随机分为5组:假辐射组、1 W/cm2组、2 W/cm2组、3 W/cm2组、4 W/cm2组,辐射时右眼用开睑器固定,左眼呈自然状态,于辐射后即刻和1~60 d对兔眼进行动态观察。结果不同功率密度毫米波辐射动物出现转头、嘶叫挣扎、结膜充血、角膜浸润等反应,辐射后1~60 d各组动物不同程度出现眼睑、结膜充血、水肿、感染,晶体密度增高、混浊等改变,并随功率密度增大而加重和持续时间延长,其中右眼重于左眼,上述症状经历初期、高峰期、恢复期。视网膜未见明显变化。结论不同功率密度95 GHz毫米波辐射后眼损伤效应呈现辐射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的动态变化,并具有发生快速性、自行修复性、时相差异性和不同部位差异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