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3位肿瘤致死病因,目前仅20%的肝癌患者可以行根治性手术切除。许多临床研究证实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抑制肿瘤生长、复发,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预后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从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适应证以及TACE在肝癌术前的新辅助治疗、肝癌术后的辅助治疗、肝癌术后复发治疗、肝移植前的桥接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经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是不适宜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在临床中偶有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发生,而胆管损伤作为经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后的并发症之一,了解其发生机制及高危因素可以减少胆管损伤的发生,同时早期及时发现和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现就肝癌经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后胆管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患者预后评价的有效分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09年5月间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比较CTP分级、MELD评分、Okuda分期、BCLC分级、CS分期和Tokyo评分对TACE治疗后生存情况的预测能力的差异。结果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Okuda分期各期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vsⅡP=0.013,ⅡvsⅢP〈0.001);BCLC分级B级与C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CS分期Ⅱ期同Ⅲ期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到Okuda分期(P=0.039)、BCLC分级(P=0.022)有统计学意义。BCLC分级同时具有最小的-2Ln(L)、AIC、SBC值,分别为205.419、209.419、212.586。结论 BCLC分级对TACE治疗后的生存情况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可能有助于选择适宜行TACE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正据报道[1]每年约有750 000例肝癌新增病例,且逐年递增,其中80%~85%的肝癌患者被确诊时已丧失手术机会。不能手术的患者,可采用多种局部治疗方法,其中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为首选治疗方法[2-3],可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但它只能使肿瘤大部分坏死,早期的缺氧环境,会造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生成增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的肝肿瘤动脉化疗栓塞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四年来,我院采用肝肿瘤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80冽。根据血管解剖,采用超液化碘油、华蟾素明胶微球及明胶海绵碎粒依次选择性栓塞肿瘤的微血管网、肌性小动脉和营养血管,取得良好效果。部分反应和轻度反应分别占28.9%和53.9%。血清AFP有明显降低。6个月、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7.4%、86.8%、46.1%和27.6%。结果提示,本方案可明显提高中晚期肝癌存活期,是一种较理想的化疗栓塞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及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变化及菌群结构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原发性肝癌患者65例(其中接受TACE治疗20例),健康体检者27例。高通量16S rDNA测序方法分析患者便菌群结构,Anosim、LEf Se软件与R语言stats包分析菌群组间物种相对丰度、组间物种多样性、群落差异、进化分支等差异。符合正态性及方差齐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取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在门水平,各组的最大优势菌均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两者占比之和在健康组 90%,在原发性肝癌组及TACE治疗组中占比均 80%。拟杆菌门在健康组、原发性肝癌组、TACE治疗组占比分别为48. 44%、44. 96%、48. 60%,厚壁菌门在各组占比分别为47. 09%、38. 15%、33. 93%,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在肝癌组均低于健康组;此外,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梭杆菌门(Fusobacteria)相对丰度在肝癌组及TACE治疗组中占比均高于健康组;其余菌门虽有所变化,但占比均0. 5%。健康组物种丰富度Observed species(264±47 vs 230±64, t=2.499,P=0. 014)及ACE值(284. 11±50. 82 vs 252. 96±67. 58, t=2.158,P=0034)均大于原发性肝癌组。Between组(原发性肝癌组+健康组)的秩较原发性肝癌组及健康组高,R 0,健康组及原发性肝癌组肠道菌群组间结构差异大于组内差异(P0. 05);Between组(TACE术前+术后)的秩低于TACE术前组,R 0,TACE治疗前与治疗后组内结构差异大于组间结构差异(P 0. 05)。原发性肝癌患者肠内机会致病菌与Child-Turcotte-Pugh评分、TBil、ALT、AST存在相关性(r值分别为0.245、0.421、0.327、0.446,P值分别为0. 049、0. 001、0. 008、0. 001),潜在益生菌与Child-Turcotte-Pugh评分、TBil、Alb、ALT、AST存在相关性(r值分别为-0.314、-0.490、0.285、-0.374、-0.528,P值分别为0. 011、0. 001、0. 022、0002、0. 001)。差异菌中的机会致病菌相对丰度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递增而增加,C级高于A级(Z=4.301,P=0038)与B级(Z=4.063,P=0044)。而潜在益生作用菌的相对丰度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增加呈现减少趋势,C级低于A级(Z=3.882,P=0. 049)。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与健康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结构不同,而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相近,TACE治疗对肠道菌群影响较小。肠道菌群失调与原发性肝癌临床分级存在关联,随着肝功能Child-Pugh等级的递增,菌群失调程度更为明显,潜在益生作用菌减少,而机会性致病菌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短期营养干预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北京佑安医院2012年1月-10月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行TACE治疗患者60例,平行、非随机分为2组:营养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2组患者均进行营养指导。营养组患者介入术后口服肝营养素,早晚各1次,15 g/次,持续营养治疗4周。对照组常规饮食。2组间指标变化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持续治疗4周后,2组患者体质量、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较治疗前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总蛋白均增加,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13)g/L vs(72±9)g/L、(66±10)g/L vs(74±8)g/L;P值分别为0.04、0.02)],两组间总蛋白治疗前后差值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4);营养组白蛋白和胆碱酯酶较治疗前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7±2.9)g/L vs(39.9±3.5)g/L、(3342±415)U/L vs(4600±459)U/L;P值分别为0.03、0.01)],两组间白蛋白和胆碱酯酶治疗前后差值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3)。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增加口服肝营养素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有效改善肝功能,增加患者对后续治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短期病死率,分析死亡病例的特征,探讨可能的死亡原因。方法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完成的所有TACE病例,排除转移瘤、联合治疗等。收集患者的术前及术后30 d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短期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术后30 d内的死亡定义为短期死亡。结果 共纳入74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1466例次TACE,术后30 d内死亡10例(1.35%),例次死亡率为0.68%。d-TACE的例次病死率为1.62%(3/185),c-TACE的例次病死率为0.55%(7/1281)。中国肝癌分期Ⅰ、Ⅱ、Ⅲ期患者的例次病死率分别为0.45%(2/448)、0.33%(2/599)、1.43%(6/419)。死亡病例最大病灶的平均直径为(10.1±0.8)cm。可能的死亡原因为肝功能衰竭4例、肿瘤破裂出血3例、骨髓抑制1例、肺栓塞1例、心衰1例。结论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病死率低,术后短期死亡偶有发生,死亡病例的主要特征是肿瘤体积大,常见死因推测为肝功能衰竭和肿瘤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9.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7):1545-1549
正我国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目前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第4位,致死率占第2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目前被公认为是肝癌非手术治疗的最常用方法之一~([2])。通过治疗将不可治愈的肝癌降期转化为可根治性手术或肝移植~([3])。单纯行TACE患者5年生存率为5%~15%,且15%~20%的患者获得二次手术机会~([4])。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资生丸对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不良反应的干预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在温州市中医院肝病科和肿瘤科住院的72例肝癌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均行TACE治疗和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予加用资生丸1包,3次/d,连续服用3个月以上,对照组不予中药治疗。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生存率(OS)比较采用Kaplan-Meier方法及Log-rank检验。结果治疗组第一次TACE术后纳呆和腹胀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二次TACE术后乏力、纳呆和腹胀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二次TACE术后KP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一次TACE术后CD3+、CD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二次TACE术后CD3+、CD4+、CD8+和CD4+/CD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82周,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为74周,两组在OS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2年总生存率43.2%与对照组2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资生丸对肝癌患者TACE术后不良反应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调节外周血T细胞亚群作用,并进一步提高2年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肉瘤样癌是指形态学类似梭形细胞肉瘤但实际上为癌的一类较少见恶性肿瘤的总称,可以发生在全身多个器官,但以上呼吸道、肺、乳腺和肾常见^([1])。肝肉瘤样癌(sarcomatoi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是发生于肝脏的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1年生存率几乎为0^([2])。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4岁,因"发现肝占位2年,反复发热1个月"  相似文献   

12.
正胆道变异的类型繁多,包括胆囊管与肝总管并行低位汇合,胆囊管汇入右肝管、副肝管等~([1])。其中副肝管又叫Luschka胆管或迷走胆管,是胚胎期肝十二指肠发育不全的常见畸形,直接连接胆囊和肝内胆管通道,常开口于胆总管,其次是右肝管和胆囊管~([2])。本文报道1例较大右副肝管直接汇入胆囊管,并伴有胆囊管癌的罕见病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3岁,因"间断性上腹部胀痛不适2年,加重伴  相似文献   

13.
正肝癌常见的转移途径有血行转移、淋巴转移、种植转移和直接浸润,而以肝内血行转移最早、最为常见。肝癌细胞侵犯肝静脉后即可进入体循环,发生肝外远处转移,以肺转移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肾上腺、骨、卵巢等,皮肤转移者较为少见,仅占所有皮肤转移癌的0.2%~2.7%[1]。本文报道1例原发性肝癌胸壁皮肤转移患者。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6岁,因"发现肝占位3月余,腹胀、乏力1个  相似文献   

14.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2岁,因左上腹部隐痛不适1个月余入院。入院时食欲欠佳,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既往体健。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左上腹部轻微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糖链抗原(CA)19-981.35 ng/ml,CA12-5 280.86 ng/ml,癌胚抗原20.64 ng/ml,CA24-2 43.82 ng/ml。血常规、肝功能、血淀粉酶无异常。肝  相似文献   

15.
正血管平滑肌瘤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静脉血管壁内肌组织的良性肿瘤[1-9],绝大部分发生于四肢(尤其是下肢);其次是头部,表现为皮肤或皮下结节;躯干及内脏器官发病极为罕见[7-9]。发生于肝脏的血管平滑肌瘤,在Pub Med数据库和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检索到的相关中英文文献仅有5例报道[9-13](表1)。现结合相关文献对收治的1例肝脏血管平滑肌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特点为起病隐匿,发展速度快,早期诊断难度较大,确诊时大多已达晚期,可手术的病例占少数,如仅给予支持治疗则生存期较短。对于中晚期肝癌,多采用系统治疗作为姑息治疗的主要手段,用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此前部分传统的细胞毒药物曾试用于原发性肝癌,但单药有效率较低,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近几年对于原发性肝癌的化疗已开展了众多临床研究,其中很多结果令人鼓舞,现重点针对肝癌的化疗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正肝肉瘤样癌(sarcomatio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是一种原发于肝脏的罕见恶性上皮性肿瘤,具有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的特点,甚至有报道1年存活率几乎为零。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肝肉瘤样癌患者1例,现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1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肝区钝痛,未经系统检查治疗,入院前4 d出现肝区疼痛加重,门诊行腹部CT  相似文献   

18.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0岁,因"间断腹部不适1年"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肝掌、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侧肺呼吸音清,心律齐,全腹可触及弥漫性肿块,大小约18 cm×10 cm,质中,活动度差,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腹部彩超:上腹部见实性低回声区,形态欠规则,边界与网膜分界欠清,范围164 mm×90 mm。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ppl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