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3.
目的探索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患者预后评价的有效分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09年5月间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比较CTP分级、MELD评分、Okuda分期、BCLC分级、CS分期和Tokyo评分对TACE治疗后生存情况的预测能力的差异。结果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Okuda分期各期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vsⅡP=0.013,ⅡvsⅢP〈0.001);BCLC分级B级与C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CS分期Ⅱ期同Ⅲ期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到Okuda分期(P=0.039)、BCLC分级(P=0.022)有统计学意义。BCLC分级同时具有最小的-2Ln(L)、AIC、SBC值,分别为205.419、209.419、212.586。结论 BCLC分级对TACE治疗后的生存情况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可能有助于选择适宜行TACE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5.
原发性肝癌的肝肿瘤动脉化疗栓塞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四年来,我院采用肝肿瘤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80冽。根据血管解剖,采用超液化碘油、华蟾素明胶微球及明胶海绵碎粒依次选择性栓塞肿瘤的微血管网、肌性小动脉和营养血管,取得良好效果。部分反应和轻度反应分别占28.9%和53.9%。血清AFP有明显降低。6个月、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7.4%、86.8%、46.1%和27.6%。结果提示,本方案可明显提高中晚期肝癌存活期,是一种较理想的化疗栓塞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及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变化及菌群结构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原发性肝癌患者65例(其中接受TACE治疗20例),健康体检者27例。高通量16S rDNA测序方法分析患者便菌群结构,Anosim、LEf Se软件与R语言stats包分析菌群组间物种相对丰度、组间物种多样性、群落差异、进化分支等差异。符合正态性及方差齐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取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在门水平,各组的最大优势菌均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两者占比之和在健康组 90%,在原发性肝癌组及TACE治疗组中占比均 80%。拟杆菌门在健康组、原发性肝癌组、TACE治疗组占比分别为48. 44%、44. 96%、48. 60%,厚壁菌门在各组占比分别为47. 09%、38. 15%、33. 93%,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在肝癌组均低于健康组;此外,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梭杆菌门(Fusobacteria)相对丰度在肝癌组及TACE治疗组中占比均高于健康组;其余菌门虽有所变化,但占比均0. 5%。健康组物种丰富度Observed species(264±47 vs 230±64, t=2.499,P=0. 014)及ACE值(284. 11±50. 82 vs 252. 96±67. 58, t=2.158,P=0034)均大于原发性肝癌组。Between组(原发性肝癌组+健康组)的秩较原发性肝癌组及健康组高,R 0,健康组及原发性肝癌组肠道菌群组间结构差异大于组内差异(P0. 05);Between组(TACE术前+术后)的秩低于TACE术前组,R 0,TACE治疗前与治疗后组内结构差异大于组间结构差异(P 0. 05)。原发性肝癌患者肠内机会致病菌与Child-Turcotte-Pugh评分、TBil、ALT、AST存在相关性(r值分别为0.245、0.421、0.327、0.446,P值分别为0. 049、0. 001、0. 008、0. 001),潜在益生菌与Child-Turcotte-Pugh评分、TBil、Alb、ALT、AST存在相关性(r值分别为-0.314、-0.490、0.285、-0.374、-0.528,P值分别为0. 011、0. 001、0. 022、0002、0. 001)。差异菌中的机会致病菌相对丰度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递增而增加,C级高于A级(Z=4.301,P=0038)与B级(Z=4.063,P=0044)。而潜在益生作用菌的相对丰度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增加呈现减少趋势,C级低于A级(Z=3.882,P=0. 049)。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与健康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结构不同,而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相近,TACE治疗对肠道菌群影响较小。肠道菌群失调与原发性肝癌临床分级存在关联,随着肝功能Child-Pugh等级的递增,菌群失调程度更为明显,潜在益生作用菌减少,而机会性致病菌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短期营养干预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北京佑安医院2012年1月-10月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行TACE治疗患者60例,平行、非随机分为2组:营养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2组患者均进行营养指导。营养组患者介入术后口服肝营养素,早晚各1次,15 g/次,持续营养治疗4周。对照组常规饮食。2组间指标变化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持续治疗4周后,2组患者体质量、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较治疗前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总蛋白均增加,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13)g/L vs(72±9)g/L、(66±10)g/L vs(74±8)g/L;P值分别为0.04、0.02)],两组间总蛋白治疗前后差值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4);营养组白蛋白和胆碱酯酶较治疗前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7±2.9)g/L vs(39.9±3.5)g/L、(3342±415)U/L vs(4600±459)U/L;P值分别为0.03、0.01)],两组间白蛋白和胆碱酯酶治疗前后差值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3)。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增加口服肝营养素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有效改善肝功能,增加患者对后续治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短期病死率,分析死亡病例的特征,探讨可能的死亡原因。方法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完成的所有TACE病例,排除转移瘤、联合治疗等。收集患者的术前及术后30 d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短期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术后30 d内的死亡定义为短期死亡。结果 共纳入74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1466例次TACE,术后30 d内死亡10例(1.35%),例次死亡率为0.68%。d-TACE的例次病死率为1.62%(3/185),c-TACE的例次病死率为0.55%(7/1281)。中国肝癌分期Ⅰ、Ⅱ、Ⅲ期患者的例次病死率分别为0.45%(2/448)、0.33%(2/599)、1.43%(6/419)。死亡病例最大病灶的平均直径为(10.1±0.8)cm。可能的死亡原因为肝功能衰竭4例、肿瘤破裂出血3例、骨髓抑制1例、肺栓塞1例、心衰1例。结论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病死率低,术后短期死亡偶有发生,死亡病例的主要特征是肿瘤体积大,常见死因推测为肝功能衰竭和肿瘤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资生丸对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不良反应的干预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在温州市中医院肝病科和肿瘤科住院的72例肝癌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均行TACE治疗和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予加用资生丸1包,3次/d,连续服用3个月以上,对照组不予中药治疗。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生存率(OS)比较采用Kaplan-Meier方法及Log-rank检验。结果治疗组第一次TACE术后纳呆和腹胀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二次TACE术后乏力、纳呆和腹胀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二次TACE术后KP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一次TACE术后CD3+、CD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二次TACE术后CD3+、CD4+、CD8+和CD4+/CD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82周,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为74周,两组在OS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2年总生存率43.2%与对照组2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资生丸对肝癌患者TACE术后不良反应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调节外周血T细胞亚群作用,并进一步提高2年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