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初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及不同心率下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方法16例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东芝AQUILION多层螺旋CT采集原始数据,扫描速度0.32s/270°,层厚2mm,螺距1.0-1.2.对比剂安射力2ml/kg,注射速率3.5ml/s.延迟时间20s,SGI02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后处理软件为ALATOVIEW版本Version1.42;采用遮盖容积重建(S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后处理技术.结果心率<60次/min时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前降支、回旋支)显示最清晰,心率60~79次/min时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显示较清晰,心率>80次/min时冠状动脉主要分支显示不清.结论一定心率及扫描参数、对比剂使用合适前提下,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可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图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第二代冠状动脉追踪冻结(SSF2)技术是否可以提升高心率儿童冠状动脉的形态分辨能力。方法:对53例心率≥75次/min患儿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年龄平均(17.5±18.7)个月,平均体质量(10.68±5.13) kg,扫描电压80、100 kV,采用智能心电门控技术自动选择曝光期相。将原始数据分别重建为3组图像:A组为常规图像;B组为采用SSF1技术的重建图像;C组为采用SSF2技术的重建图像。对3组冠状动脉图像的质量评分及可诊断率进行评估。结果:53例共评价534个冠状动脉节段。B组与C组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冠状动脉起源和冠状动脉评分及可诊断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回旋支(LCX)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X可诊断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左前降支、LCX和冠状动脉起源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0.14、0.43)。结论:采用SSF2技术可进一步改善高心率患儿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赵静  蔡永兰 《医学信息》2008,21(3):368-371
目的 探讨八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 25例患者均行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心率均在60-75次/分进行多层面螺旋CT扫描在心动周期R-R间期的75%的心电相位上进行横断面重建.然后采集的 数据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客积重建技术VR、多平面重建MPR、内窥镜、曲面重建,观察其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示.结果 25例患者显示左冠状动脉主干100%,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近段均清楚显示,其中11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手术后:前降支5例、回旋支3例、前降支回旋支各一例、右冠状动脉2例,在MIP、VR、MPR上均能显示支架的位置和形态:8例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其中左前降支呈阶段性狭窄4例、回旋支狭窄2例、右冠状动脉2例、对8例冠状动脉CT成像提示有狭窄的患者进行了有创冠状动脉造影DSA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三维成像均相对应;2例搭桥手术后吻合口通常:3例冠脉平扫显示钙化而造影后三维成像均未引起狭窄;1例扫描失败,由于心率不齐无法扫描.结论 25例冠状动脉造影经三维重建技术不仅显示冠状动脉的钙化、狭窄、斑块,而且还能观查桥血管是否通常,支架位置形态,远端血管的情况.与有创冠状动脉相比较.安全、快捷且经济,X射线少,是进行手术后评价的一种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也是一种重要无创筛查手段.越来越多的被患者和临床医生接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16排螺旋CT一次扫描同时完成冠状动脉、主动脉和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鉴别高危胸痛的价值。方法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在笔者医院住院及急诊胸痛患者3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47~76岁。临床症状为胸痛、胸闷、憋气、心前区不适等。检查时,心率要求70次/分以下,心率快者给予含服倍他乐克,心率符合要求后扫描。应用TOSHIBA AQUILION 16排螺旋CT,先行胸部CT平扫,然后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行胸部CT增强扫描。应用VR、CPR等方法观察冠状动脉情况,应用电影显示、VR、MIP等方式观察肺动脉情况,应用MPR、CPR、VR等方式重建并观察主动脉情况。结果38例患者一次检查均可清晰显示肺动脉段以上分支、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左右主干及主要分支。共发现冠状动脉狭窄34例,肺动脉栓塞4例,主动脉夹层2例。从冠状动脉各支显示情况来看,显示最清晰的是左主干、左前降支近段、左回旋支近端,其次为右冠状动脉,再次为各主干分支,38例患者冠状动脉共显示247支,其中发现狭窄47支。肺动脉4、5、6级分支应用MIP、VR及电影显示均可清晰观察,共发现肺动脉栓塞4例,2例为一侧肺动脉干栓塞,其余均为两下肺动脉4、5级分支多发栓塞。结论16排螺旋CT一次动脉期增强扫描显示肺动脉、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对胸痛病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1年9月本院心内科就诊的疑似冠心病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对比不同检查方法检查结果,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方法检出结果效能,分析冠状动脉造影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方法检查的一致性.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确诊冠心病75例,发现126支冠状动脉狭窄,其中左主干10支,前降支68支,回旋支28支,右冠状动脉20支;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结果:确诊冠心病71例,发现110支冠状动脉狭窄,其中左主干8支,前降支60支,回旋支23支,右冠状动脉19支.两种检查方法结果相符病变血管109支,且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出软斑块56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3.71%、86.51%、99.37%.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的中、重度冠脉狭窄的显示一致性较高(K值=0.877,P<0.05).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确切,且具有一定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在川崎病(KD)冠状动脉瘤临床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随访的KD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观察终点随访时依据病变程度除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外,同时行64SCTCA检查,对各项检查结果进行详细描述,并分析其应用价值。结果研究期间纳入15例患儿,急性期KD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急性期累及冠状动脉48/60支(80%)。患儿观察终点随访9个月至8.6年,平均(2.8±2.0)年,超声心动图示14/48支(29.2%)冠状动脉瘤或扩张消退,其余进一步扩张或无明显变化,累及冠状动脉34/60支(56.7%),同时检测出2处血栓,未发现狭窄及钙化。64SCTCA示累及冠状动脉30/60支(50%),主要累及右冠状动脉和左前降支,分布部位与超声心动图检查基本一致,64SCTCA与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冠状动脉瘤最大内径的测量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837,P〈0.001),64SCTCA发现4处血栓、5处钙化及3处狭窄。结论64SCTCA和超声心动图在KD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的随访中具有各自的应用价值,两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可增加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状动脉正常解剖及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9 年5月至2009年10月行双源CT检查的638例冠状动脉影像资料,分析冠状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变异情况。结果 638例中,左优势型占2.8%(18例),右优势型占89.0%(568例),均衡型占8.2%(52例)。冠状动脉变异占9.4%(60 例),其中,心肌桥32例,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3例,左冠状动脉高位开口8例,副冠状动脉8例,左主干缺如3例,单一冠状动脉2例,左回旋支冠状动脉瘤1例,无冠窦左房瘘1例,左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1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1例。 结论 双源CT 冠状动脉成像能准确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解剖及变异,可作为冠状动脉变异的早期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对肌桥的诊断及多时相重建对壁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价。方法回顾总结我院自2005年9月~2008年3月期间,通过306例冠状动脉CT成像(冠脉CTA)的检查,检出了14例冠脉肌桥患者,经过原始轴位观察、多方位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对肌桥位置的确定,包埋的厚度、范围进行判定,并且利用多时相重建和4D技术对壁冠状动脉在收缩期和舒张期管腔狭窄程度进行评价。结果14例肌桥患者有10例发生在前降支中段,3例发生在对角支近段,其中8例壁冠状动脉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均无狭窄,3例壁冠状动脉在收缩期有轻度狭窄,3例壁冠状动脉中度狭窄,近段冠脉有软硬斑块。结论16层螺旋CT能够很好的显示肌桥的位置、包埋的厚度和范围,对壁冠状动脉在不同时相管腔狭窄程度能够进行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9.
张慧  周庭永  刘晖  吕发金 《解剖学报》2020,51(6):919-923
目的 观测门静脉肝内段二级分支的形态特征和分支分布规律,为诊断和治疗肝脏疾病提供更为详尽的解剖学及影像学资料。 方法 100例无肝病的成人多排螺旋CT(64-MSCT)增强扫描肝门静脉获得数据,利用CT自带的GE ADW 4.5工作站对其进行三维重建,并结合50例成人肉眼无病变尸肝对肝门静脉进行解剖剥离,观测及比较肝门静脉分支规律并采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影像重建和大体解剖的近第1肝门处肝门静脉内径分别为(11.20±1.48)mm和(10.86±2.01)mm;左、右支主干夹角分别为(93.58±24.03)°和(105.59±13.82)°;左支横部长分别为(29.50±6.51)mm和(23.90±5.29)mm,中点内径分别为(7.70±1.55)mm和(7.43±1.09)mm;右支主干长分别为(21.77±10.35)mm和(20.63±6.59)mm;中点内径分别为(9.10±1.66)mm和(9.26±1.77)mm。依据肝门静脉的分支情况可将其分为4型。结论 肝门静脉变异情况并不少见,其分支的直径与夹角等均存在一定的变化,在肝外科手术实施时,对门静脉主干分支各型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心肌桥(MB)和壁冠状动脉(MCA)的价值.方法:767例疑冠心病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其中401例诊断为MB-MCA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测量其MB的长度和厚度.其中32例同时在DSA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用双源CT Inspace软件中的4D工具对所有期相的数据进行动态重组,以电影模式重组和回放,与DSA对照分析两者显示MB-MCA的价值.结果:本组MB-MCA的发生率为52.3%,其中前降支占86.3%,左旋支占9.7%,右冠状动脉最少占1.7%.MB长(20.2±2.3)mm,厚(2.6±0.2)mm.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综合各种后处理技术是目前诊断MB-MCA最有价值的无创性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C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我院临床确诊为SMACS,并已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13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并选取同期因肝脏或肾脏疾病行CT增强扫描的2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作为对照组,将动脉期图像进行矢状位MPR重组并测量肠系膜上动脉( SMA)与腹主动脉( AA)的夹角及十二指肠水平段通过层面SMA和AA间距。结果:13例SMACS患者SMA与AA的夹角是14.7°~31.6°,平均19.1°±3.4°;十二指肠水平段通过层面SMA与AA的间距为3.1~10.2 mm,平均(7.1±2.0) mm。20例对照组患者SMA与AA的夹角分别为19.5°~60.4°,平均41.5°±9.3°;十二指肠水平段通过层面SMA与AA的间距为7.7~27.1 mm,平均(16.4±4.8)mm。两组间比较,SMA与AA夹角及间距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结论:多层螺旋CT上腹部增强扫描的动脉期图像及MPR重组能够清楚显示SMA和AA的关系,并能够辅助诊断SMACS。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超声与64排螺旋CT分析冠状动脉斑块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进行血管内超声(IVUS)和64排螺旋CT(64MDCT)检查,评价两种检查手段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4例临床怀疑或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接受冠状动脉64MDCT检查,并应用其工作站相关后处理技术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评估分析。一周内实施冠状动脉内IVUS检查,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分析病变血管52支,其中左主干24支,前降支21支,左回旋5支,右冠状动脉2支。IVUS显示有斑块病变的血管段为60段,64MDCT显示有斑块病变的血管样本57段,其中3段病变64MDCT诊断正常而IVUS显示为斑块早期病变。64MDCT对出现任何粥样硬化斑块节段诊断的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4.7%。IVUS与64MDCT的管腔面积,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9、0.83、0.81。结论 IVUS能准确判断冠状动脉斑块的大小和性质。64MDCT作为非侵入性方法亦能显示管壁斑块的构成,判断病变的类型及程度,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研究先天性左冠状动脉主干闭锁(LMCAA)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提高对LMCAA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3例LMCAA患儿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LMCAA超声心动图特征.结果 LMCAA特异性超声心动图特征:①主动脉左冠状动脉窦内无左冠状动脉主干开口,左冠状动脉主干近心端闭锁呈盲端,远心端内径细窄,发育不良;②右冠状动脉内径增宽;③多切面未显示左冠状动脉与肺动脉确切连接的证据.LMCAA非特异性超声心动图特征:①左心室明显扩大,左室收缩功能可正常或减低;②二尖瓣腱索、乳头肌回声显著增强,可伴有二尖瓣脱垂.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①收缩期二尖瓣口可见中至大量反流信号;②左、右冠状动脉之间形成细小侧支循环; ③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回旋支血流为逆向灌注(向心性);④发育不良的左冠状动脉虽然在肺动脉周围分布,但彩色多普勒超声不能显示其与肺动脉连接的确切逆灌血流信号.结论 LMCAA有特异性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提高对LMCAA的全面认识是诊断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国人胸脐皮瓣、背阔肌皮瓣及股前外侧皮瓣的主干动脉直径及长度及其在小腿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成年尸体下肢标本30侧,解剖并观测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的直径,观测肩胛下动脉、胸背动脉、旋肩胛动脉、腹壁下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直径及长度。结果:修复小腿的三种常用皮瓣的主干动脉与胫前、胫后动脉的直径基本匹配,但主干动脉长度相差较大,从高到低分别为股前外侧皮瓣(92.7±25.3)mm、背阔肌皮瓣(88.4±20.8)mm、胸脐皮瓣(75.8±17.0)mm。结论:采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时,注意不同皮瓣的主干动脉直径及长度有助于吻合成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膈下动脉的超声解剖及血流参数。方法:应用二维及多普勒超声观测100例正常成人的膈下动脉的起源、直径、血流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速度、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并提出正常值范围。结果:超声能够显示起始于腹腔动脉干和腹主动脉的膈下动脉,右侧膈下动脉显示率(83%)较左侧(62%)高。正常成人膈下动脉直径左侧为(2.03±0.28)mm,右侧(2.07±0.30)mm,95%可信度上限值左侧2.58mm,右侧2.66mm;最大流速左侧为(45.95±12.65)cm/s,右侧(42.85±10.31)cm/s,95%可信区间左侧21.16~70.74cm/s,右侧22.64~63.16cm/s;阻力指数左侧为(0.78±0.04)cm/s,右侧(0.77±0.04),95%可信区间:左侧0.70~0.86,右侧0.69~0.85。结论:超声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膈下动脉,评价膈下动脉起源及其血流参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对比剂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对骶前区血管网三维成像的效果,并评价减少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5月间于本院就诊的40例因盆腔良性病变常规行MRI检查的成年女性患者,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两组,A组对比剂剂量为钆浓度0.5mol,L20ml,B组为40ml。采用ACHIEVA3.0TX双源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行盆腔e-THRIVE3D等体素动态增强MRI序列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重组(VR)后处理技术进行骶前区血管网重建成像,观察骶前区血管的正常解剖及走行,计算骶正中动脉、骶前区横干静脉显示率和骶正中动脉横径。以骶正中动脉为靶点,分别对两组MIP图像质量采取5分制主观评价方法,通过测定信号强度(SI)、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的客观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图像中骶正中动脉均显示清晰,成功率为100%;骶前区横干静脉的总显示率为72.5%(29/40),其中A组显示率为75%(15/20),B组显示率为70%(14/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e-THRIVE序列横断位图像上A组骶正中动脉横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2±0.06)mm比(1.38±0.07)mm,P=0.117]。A组骶正中动脉MIP图像质量主观评价评分略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5±0.69)分比(3.10±0.66)分,P=0.479]。A组骶正中动脉MIP图像质量客观评价SI、SNR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I:719.63±124.91比811.66±170.60,SNR:61.71±17.35比74.97±27.91,均P〉0.05),而CNR低于B组(45.68±13.35比62.41±23.37,P〈0.05)。结论采用体素动态增强成像序列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晰显示骶前区血管网。0.5mol/L20ml钆双胺的剂量同样能达到双倍剂量的显像效果,均可显示骶正中动脉及横干静脉的形?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16层螺旋CT成像技术特点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38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SCT)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探讨16层SCT冠脉的成像技术特点及其初步临床应用价值。对所有病例的舒张期增强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并根据需要行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CPR)及仿真内窥镜(Virtual endoscopy VE)重建。总结16层SCT冠脉成像的显示情况,分析影响冠脉成像的因素。结果表明,38例中,右冠脉、后降支、左冠脉主干、左前降支、对角支、左回旋支及左缘支横断面图像的显示率分别为94.7%、89.5%、97.4%、94.7%、94.4%、94.7%及89.5%,明显高于3D图像(MIP和VRT)的显示率(P<0.01)。所以16层SCT冠脉横断面图像与3D重建图像能准确地显示冠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的走行及异常,是一种无创性的冠脉疾病筛选、诊断及术后评价的检查方法。影响冠脉图像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心率、心律、呼吸运动以及重建相位窗等。  相似文献   

18.
Noninvasive imaging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s rapidly replacing angiography as the first line of investigation. Multislice CT is the non-invasive modality of choice for imaging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provides high speed with good spatial resolution.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addition to detecting and characterising atherosclerot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s also a good imaging tool for evaluating anomalies of coronary arteries. Superdominant right coronary artery with absent left circumflex artery is one such rare coronary artery anomaly which is well evaluated with 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 The authors report one such case of superdominant right coronary artery with absent left circumflex artery imaged with 64-slice MD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