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9,(6):745-746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 7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膝关节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术后,两组的HS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的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骨折恢复率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14%(P <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rrjk》2017,(16)
目的 :研究3D打印技术运用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价值。方法 :将在2016年12月-2017年4月入住我院并要进行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58例病人自由组合,然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研究与治疗的过程中,对照组利用临床常规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手术,观察组则是利用3D打印技术对患者进行临床手术的治疗。经过专业的临床治疗后,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情况差异不显著,治疗后,观察组在X线所观察的胫骨平台骨折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对于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在患者中收获的满意度高,适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JOA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应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方案治疗,研究组应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方案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Lysholm评分、随访1年后的膝关节恢复优良率及骨折复位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评分、行走功能评分、稳定性评分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皆有所改善,但研究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皆行Lysholm评分,研究组膝关节跛行、承受能力、疼痛、上下楼能力、关节肿痛、下蹲起立、总分数等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1年,研究组膝关节恢复优良率为95.3%,对照组为71.4%,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1年,研究组膝关节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4.0%,对照组为78.6%,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膝关节后内侧入路联和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和骨折定位,效果较佳,临床上应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运用膝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于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膝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和对照组(传统手术治疗)各36人。结果:与对照组(77.78%)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22%)较高(P0.05)。结论: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运用膝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后,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其临床价值较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选择不同手术治疗的方法针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同时对治疗效果作出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将我院骨科收治的12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进行随机的分组,分组的原则是根据手术治疗方法的不同进行,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共60例.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传统钢板固定治疗患者为对照组.结果:在治疗后数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所需时间长短,术中发生出血量的多少以及骨折愈合所需时间的长短,差异显著,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18个月以后膝关节活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选择锁定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时,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相对比较理想,术后患者的相关并发症较低,提倡骨科医生在临床的工作中进行广泛合理的推广以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予以早期康复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对比各康复指标。结果观察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9.1%(P0.05);观察组石膏固定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早期开展康复护理管理,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术后膝关节功能,并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实施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法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取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伤口愈合快、恢复时间短,但切口感染合并膝关节僵直发生率较高,而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方法具有骨折复位良好、固定牢靠、膝关节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较少,因此更加适合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采用优质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分组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87%vs.74.36%,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2.31%vs.71.79%,P<0.05].结论 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采用优质护理可协助患者提高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显著临床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应用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105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58例)与研究组(47例),对照组给予锁定板内固定治疗,研究组给予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观察两组相关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应用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可有效改善各项指标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创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中50例行传统手术复位治疗患者设为对照组,55例行关节镜下微创内固定治疗患者设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指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优良率为94.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0%(P0.05);研究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临床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随访6个月,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45%,对照组为18.00%,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关节镜下微创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复位良好,关节功能恢复快,创伤性小,疼痛轻,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胫骨平台骨折应用关节镜手术治疗术后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0例入组,均行关节镜手术治疗,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术后康复护理,观察组实施模块化早期康复护理,以膝关节评分法(HSS)对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疼痛感觉进行评估.结果:术后3d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8周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的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接受模块化早期康复护理,可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上使用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我们对2016年2月-2016年1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就诊治疗的80例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保持这两组患者的数量一致,各有40例患者.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创伤关节镜手术进行治疗,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后侧入路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观察,记录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患者对治疗服务的满意度.结果:经过治疗和随访观察,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其骨折复位情况也要优于对照组,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治疗服务的满意度明显要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使用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疗效显著,患者的满意度较高且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此方法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学工程》2016,(3):341-342
目的比较膝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3例,观察组采用膝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完全负重下地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6.97%)显著高于对照组(75.76%),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膝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合健康信念的模块式康复计划在胫骨平台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9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结合健康信念的模块式康复计划,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康复积极性评分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个月、3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d的VAS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7d、14d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d的康复积极性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d、14d时,观察组患者康复积极性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结合健康信念的模块式康复计划可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康复积极性,也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双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74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接受普通双钢板法进行治疗,研究组接受改良手术治疗,对比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以及愈合情况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组治疗优良率为94.59%,高于对照组的75.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2,P<0.05);研究组骨折恢复情况较好,未见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发生皮肤坏死2例、局部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81%。结论改良双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较好,能够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促进愈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围术期优质护理在促进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6例行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围术期优质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术后康复情况。结果:研究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采用围术期优质护理,能促使其术后康复,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可调节角度的外固定支具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术后应用可调节角度的外固定支具治疗,对照组采取低温热塑板材行外固定。对比两组术后膝关节主动活动度、膝关节HSS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在第2周测得的膝关节主动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在第3周和第4周测得的膝关节主动活动度跟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术后3个月的膝关节HSS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调节角度的外固定支具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使用可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接受膝前正中直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天津市河西区康复医院收治的64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床号的奇偶性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膝前正中直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膝关节功能、下肢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患肢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关节优良率为90.63%,高于对照组的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FAC、Fugl-Meyer、GQOL-7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的FAC、Fugl-Meyer、GQOL-74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接受膝前正中直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医院》2019,(11):1640-1643
目的探讨改良膝后侧入路治疗胫骨近端后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医院收治的胫骨近端后侧骨折的患者资料112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膝前外侧入路治疗)和研究组(改良膝后侧入路治疗),每组56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以及临床疗效的评定,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研究组手术时间、恢复工作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和Lysholm评分治疗前后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 <0. 05),研究组的两种评分较对照组均呈现上升趋势;研究组伸膝最大角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临床疗效的优良率明显超过对照组患者(P=0. 000)。结论对胫骨近端后侧骨折患者采取改良膝后侧入路进行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具有有效减少治疗时间、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的优点,有极强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经皮球囊扩张、骨水泥灌注填充治疗Schatzker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Schatzker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研究组采用关节镜监视下经皮球囊扩张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间隙宽度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优良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77.5%(P<0.05);术后研究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间隙宽度分别为(80.37±16.32)分、(4.10±0.63)mm,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监视下经皮球囊扩张治疗SchatzkerⅢ型的胫骨平台骨折效果确切,具有微创、复位良好、恢复快等优点,可有效提高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明显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