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并对其预防对策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所在医院2014年2月——2016年4月72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做详细记录与统计。结果:本组过敏反应45例,消化道反应13例,泌尿系统反应9例,神经系统反应5例,其中过敏反应所占比例最高;72例不良反应病例中,使用头孢呋新17例,头孢噻肟31例,头孢哌酮19例,头孢唑喃5例。结论:过敏反应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且二代、三代类头孢菌素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科学合理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掌握其使用禁忌症,能够显著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通过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收集由甘肃省肿瘤医院和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肿瘤科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治疗的病例资料,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影响因素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 纳入分析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病例3 945例,病例年龄18~81岁,以60~81岁为主,占44.7%,疾病种类以消化道肿瘤和呼吸系统肿瘤为主,分别占20.67%、19.8%,用药种类以第三代为主,占31.71%,用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44.3%,用药方式以单一用药为主,占74.5%。头孢菌素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病例15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8%。主要为变态反应(39.87%)、消化系统(28.10%)和循环系统(15.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越大(OR=1.804)、用药种类为第二代(OR=1.799)、第三代(OR=2.026)和第四代 (OR=1.640)、肌内注射(OR=1.369)、静脉滴注(OR=2.061)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使用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高,与消化道肿瘤的患者相比,疾病种类为呼吸系统肿瘤(OR=0.722)、乳腺肿瘤(OR=0.643)、头颈部肿瘤(OR=0.755)、泌尿系统肿瘤(OR=0.527)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小。结论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应当引起重视,关注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人群,准确评估患者机体情况,选择合理、有效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种类及用药方法,避免不良反应发生,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头孢菌素类药物各种不良反应表现及预防措施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本院进行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31例作用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但未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31例作为对照组,回顾分析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总结不良反应表现和引发原因,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 :根据因素分析得出,头孢菌素类药物各种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与情绪、过敏史、过敏体质、饮酒、饮食不规律、年龄等有关,最主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过敏反应,其次为消化道反应、泌尿系统反应等。结论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主要为过敏反应,为了有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率,需要重视医务人员药学知识水平的提升,强化医务人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意识,确定各种头孢菌素类药物适应症和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医院门诊输液室抗菌药物针剂利用现状,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调查2009年12月医院门诊输液患者抗菌药物针剂使用及不良反应的发生,以Excel表格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在640例患者中分别有66.1%、18.0%、11.6%的患者使用了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头孢菌素类,加替沙星、阿奇霉素和左氧氟沙星居于用药频次前3位;47例使用了两种抗菌药物,除头孢菌素外,其他抗菌药物利用指数偏低;抗菌药物超适应证用药(62.3%)和联用不合理现象普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4%,以静脉炎(52.38%)、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8.10%)为主。结论医院门诊输液患者使用抗菌药存在超适应证、联用不合理、输液速度过快等现象,应加强干预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它药物导致不良反应的临床情况.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期间我院收治的患者,将240例患者计算机随机分为2组,120例/组.一组患者单一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对照组),另一组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它药物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临床表现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第一代相比更高(P<0.05),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的差异不大(P>0.05);观察组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比对照组高(P<0.05),其中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所占比例最大.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它药物比单一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更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且不良反应的出现还和头孢菌素类药物类型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头孢菌素类与多种西药联合使用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1月-2019年4月收治的治疗时应用头孢菌素类联合多种西药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回顾分析用药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诱因,给予对症处理方案。结果(1)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分类情况:110例患者中第1代头孢菌素类20例,占18.18%;第2代头孢菌素类21例,占19.09%;第3代头孢菌素类64例,占58.18%,其他5例,占4.55%;(2)不良反应发生率,消化系统为20.91%,血液系统4.55%,神经系统2.73%,循环系统15.45%,呼吸系统19.09%,过敏反应37.27%,其中过敏反应所占比例最高;(3)调整用药后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联合多种西药的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与过敏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调整用药后单纯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多种西药联合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患者治疗期间会发生多项不良反应,以自身适应证为基点合理用药能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在本院接诊的患者中随机选择80例作为本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2月-2018年9月天津市津南区小站医院接诊的80例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对照组单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分析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对其作出比较。结果观察组肾功能损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二重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5%,高于对照组10.0%、2.5%、2.5%、10.0%、2.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平均时间短于观察组,而消失平均时间长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时,容易引起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故,临床医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正确指导其进行合理用药,以尽可能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特点,总结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分析2017年1月~6月头孢菌类抗生素处方4862份,进行处方点评,描述分析处方应用情况,将发生不良反应的对象纳入观察组,未发生不良反应的对象纳入对照组,进行因素对比.结果:头孢菌素抗生素占总抗生素的14.28%,其中第二代占比最高,其次为第三代,再次为第一代,第二代中针剂占比最高.第一代药物预防用药占比最高,其次为第二代,第三代最次.回顾性分析显示,头孢菌素不合理用药率为4.0%,其中超程用药率2.2%,药不对症0.3%,病原学检测率13.1%,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2.0%.不良反应组年龄≥60岁、第三代头孢抗生素、合并基础疾病、静脉用药比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以第二三代为主,整体合理用药水平较好,但不良反应的监管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并探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提供借鉴和帮助。方法收集鹤岗鹤矿医院2016年1-12月期间上报的18例因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而致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对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总结。结果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性别分布较为均匀,各年龄段均有分布,10岁以下儿童占比最高;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涉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种类共有5种;不良反应累及器官主要为皮肤、消化系统,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反应;转归方面,18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在及时停药后均明显好转,未出现任何后遗症。结论临床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应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证,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以促进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合理使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巩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第三代头孢菌类抗生素的临床安全。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49例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的患者进行研究,并对不良反应给予分析。结果:2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结论:患者在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医务人员要根据药物代谢的动力学特点给予合理用药,可避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临床应用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不良反应及原因.结果:静脉滴注头孢菌素类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显著高于口服后产生的不良反应高;患者应用第2代、第3代头孢菌素后的不良反应,显著高于第1代.结论: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时,必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用药,如果发生疑似不良反应发生,要及时停药并进行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12.
王云凤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1927-1928
目的 通过研究分析临床抗菌药物所致患者的不良反应,促进其进行合理用药.方法 调查选择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中,有抗菌药物所导致不良反应的患者200例,根据其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原因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医院内抗菌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其次是喹诺酮类药物;单个药品是以头孢孟多最多,左氧氟沙星为次之.结论 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对临床的合理用药进行指导和管理,提高诊断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旨在探究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理特点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015年3月-2016年10月我职业技术学院收集的108例抗生素相关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病理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析汇总所有患者因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主要病发部位.结果:通过观察汇总得出108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患者57例,达全部的52.3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发生不良反应的过敏部位有皮肤(如荨麻疹)、神经系统(如血管神经水肿)、消化系统(如恶心呕吐等)、皮肤附件等相关部位,所涉及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对人体敏感度最高的为头孢哌酮,占不良反应发生比例中的22.37%.结论:通过回顾性分析得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主要影响人体的皮肤、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皮肤附件等部位,以头孢哌酮所占比例最高,所以相关人员在临床用药时要注意分析药物的药理特性,密切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适时根据具体情况给药,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过敏反应,对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临床效果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因素,并使用相应的预防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88例头孢菌素不良反应患者和同期100例无不良反应患者,观察出现头孢菌素的关系因素。结果头孢菌素抗生素不良反应临床最常出现的不良反应为过敏,并且存有过敏史类患者更易出现过敏情况。结论临床用药过程中需要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尽量避免患者出现临床不良反应的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收到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致29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29例不良反应中,其中单一用药13例,合并用药16例.不良反应涉及药品14种,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不良反应患者中55.17%属于轻度,不需要治疗.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要注意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头孢菌素类药品不良反应类型与优化用药方案。方法:筛选2015年01月至2018年05月本院出现的不良反应病例共80例,均曾应用头孢菌素类药品,观察其不良反应类型,并总结科学性用药方法。结果:所选病例中,头孢菌素类药品所致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涉及恶心呕吐、过敏反应以及变态反应等;诱发因素涉及过敏体质、药后饮酒以及药物因素等;有29例(36.25%)患者出现全身性的反应,19例(23.75%)患者出现消化系统反应,16例(20.00%)患者心血管组织受损,(P<0.05)。结论:临床上头孢菌素类药品应用范围较广,且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较多,因此需及早找出各种诱发因素,再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酰胺环类以及碳青霉烯类等药物。均为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抗生素。据报道,近10年来,在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数量方面,此类药物占各类药物之首。为了减少和避免其ADR的发生.达到合理用药、安全用药,从而提高医疗水平。特此将我院所收集β-内酰胺类引起的ADR26例.浅析于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医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状况,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对2015年-2016年医院自发上报由于药物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统计信息。结果:ADR病例中,男性患者较多,占总数的58.0%。与2015年药物不良反应构成比相比,2016年明显较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7.4946,P0.05)。调查发现,抗菌药物所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所占比率较高,达到31.7%,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20.6%。结论:医院必须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强用药过程的观察,从而有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高血压药物用于高血压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用药规律与否分为用药规律组20例、用药不规律组20例。观察两组用药患者的不良反应,分析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并对两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用药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精神紊乱与胃肠道反应;规律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35.6%,明显低于不规律组的60.2%,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压患者用药不良反应与年龄、临床症状、合并症及高危因素等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用药的依从性较低,容易出现精神紊乱与胃肠道反应等不良情况。因此,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同时总结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采取对应措施进行控制,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应用后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应用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60例,总结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结果:总结分析发现,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应用后出现二重感染8例(13.33%)、消化系统不良反应13例(21.67%)、肾功能损害7例(11.67%)、神经系统不良反应17例(28.33),过敏反应10例(16.67%)、其他5例(8.33%),联合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用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应用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多,临床应重视并积极预防,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