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3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志海  王珺平  唐国都 《临床荟萃》2008,23(17):1258-1259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PGIL)是起源于胃肠道黏膜下淋巴组织的结外型淋巴瘤,其中绝大部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由于PGIL临床少见,临床表现多样化,术前误诊率高.现将我院收治的PGIL36例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分析,以期总结经验,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的临床、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经内镜或手术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41例PGIL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病变部位依次为胃(73.2%)、小肠(12.2%)、结肠(9.8%)和直肠(4.8%)。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食欲减退和消瘦等。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61.0%),其次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34.2%)。胃淋巴瘤肉眼形态以溃决型最多(36.7%),其次为隆起型、表层型和溃疡型等;小肠淋巴瘤肉眼形态以溃疡型最多(60.0%),其次为隆起型和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MLP)型;大肠淋巴瘤肉眼形态以隆起型最多(83.3%)。结论 PGIL好发于老年患者,女性略多于男性,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腹痛和腹胀为最常见症状。内镜下病灶形态多样,肉眼形态和病变部位与病理类型相关。其中,DLBCL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PGIL)的临床特点、诊断、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75例PGI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5例PGIL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为1.5∶1,年龄(56.96±14.51)岁,其中43例(57.33%)患者以腹部隐痛为主要症状。51例(68.00%)患者CEA升高,17例(32.69%)患者行大便隐血试验(+)。胃镜/肠镜诊断阳性率为74.58%。9例直肠淋巴瘤患者之中,有5例直肠指诊阳性,直肠指诊的阳性率为55.56%。75例PGIL患者均已行病理检查,4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13例黏膜组织相关淋巴瘤黏膜组织相关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6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4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7例为其它病理类型。按照Ann Arbor标准分期,IE期7例(9.33%),IIE期25例(33.33%),IIIE11例(14.67%),IVE期32例(42.67%)。41例患者行CHOP化疗方案,12例患者行R-CHOP化疗方案,3例行手术治疗,19例患者放弃治疗。结论:PGIL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临床症状以腹痛为主,确诊主要依靠内镜下活检,内镜下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可行腹腔探查术明确诊断。CEA、大便隐血试验对PGIL的辅助诊断有一定价值,而直肠指诊对直肠淋巴瘤的初诊有重要意义。早期PGIL患者以PGL多见,而中晚期PGIL患者以PIL多见。病理类型以DLBCL和MALT为主。DLBCL型PGIL治疗首选CHOP/R-CHOP,MALT型PGIL患者首选HP根除疗法,手术适用于PGIL的并发症治疗。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发病率逐年升高.由于其临床表现与胃肠道其他恶性肿瘤相似.为提高对该病诊断和治疗的认识,现将近10年来33例PGIL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消化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PGIL)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1年至2015年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为PGI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中男性9例,占69.2%,女性4例,占30.8%,41~50岁年龄段的患者6例,占46.1%;临床表现以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为主,其中腹痛10例,占77%,腹胀3例,占23.1%,腹泻3例,占23.1%,恶心呕吐4例,占30.8%,黑便或便血4例,占30.8%,呕血1例,占7.7%,食欲下降1例,占7.7%;病理证实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3例,占23.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 use large B cell ly mphoma,DLBCL)6例,占46.1%,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enteropathy-associated T-cell lymphoma,EATL)3例,占23.1%,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atural/killer T-cell lymphoma,ENKTL)1例,占7.7%。结论:PGIL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以腹痛最常见,病理类型以DLBCL为主,消化内镜及CT检查有助于PGIL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的多层螺旋CT(MDCT)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36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6年1月—2014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PGIL患者资料,总结其CT特征表现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36例PGIL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8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8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病变位于胃20例,空、回肠10例,十二指肠3例,回盲部2例,直肠1例。CT检查示32例胃肠道管壁呈弥漫增厚伴均匀强化,周围常有肿大淋巴结影;4例胃壁局限性增厚呈结节、肿块影。动脉瘤样扩张是肠道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病灶周围增粗血管或增粗血管穿行于病灶是胃肠道淋巴瘤的重要表现。结论 PGIL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望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胃,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主,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随着超声胃镜、多层螺旋CT(MDCT)、PET-CT等检查的应用,以及利妥昔单抗等靶向治疗的推广,胃DLBCL的诊断和治疗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洁 《临床医学》2005,25(3):34-36
目的 对我院16例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IL)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1999年6月—2004年2月在我院住院16例病例,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6例均为经病理、免疫组化等检查确诊的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其中胃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9例、肠 NHL7 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2例、回盲部2例、大肠1例),临床分期ⅠE1例、Ⅱ1E3例、Ⅱ2E5例、ⅢE6例、ⅣE1例,病理类型16例均系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型8例,2例为T细胞型淋巴瘤,B细胞性小淋巴细胞型、滤泡小裂细胞性及淋巴浆细胞性各2例。16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辅以联合化疗,方案为COP或CHOP。随访率56.2%,9例可随访,4例失随访,3例死亡。结论 本病误诊率较高,手术切除是 PGIL的首选疗法,术后辅以化(放)疗及综合性治疗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及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在儿童淋巴瘤化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该院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淋巴瘤患儿8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ANC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凝血功能及AN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瘤Ⅰ~Ⅱ期患儿凝血功能及ANC水平与Ⅲ~Ⅳ期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有效患儿化疗后凝血功能及ANC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无效患儿化疗后凝血功能及ANC水平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功能及ANC水平与淋巴瘤患儿化疗疗效存在相关性,淋巴瘤患儿化疗过程中检测凝血功能及ANC水平有助于血栓形成的发现及预防出血。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发病率在近来显著增高,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且与胃肠道其他恶性肿瘤相似,早期发现存在一定难度。为提高对该病诊断和治疗的认识,现将本院1996年3月至2006年10月16例PGIL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剂量短疗程改良LMB方案±利妥昔单抗治疗初治儿童伯基特淋巴瘤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1月-2016年8月收治初治伯基特淋巴瘤患儿共91例,采用高剂量短疗程改良LMB方案针对不同危险度患儿进行分层治疗,其中高危组加用利妥昔单抗;分析患儿临床特征和疗效,并评价影响预后相关因素。结果:91例患儿随访5年总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9.27±2.69)%和(87.16±2.30)%;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随访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100%、(94.51±2.97)%和(84.60±3.40)%;高危组随访5年无事件生存率显著低于中危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颌面部和中枢神经系统侵犯、LDH>1000 U/L、骨髓肿瘤细胞比例>25%、器官受累部位>4个、St.Jude分期IV期、早期化疗不敏感及中期评估可见肿瘤病灶是初治儿童伯基特淋巴瘤预后的不良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中枢神经系统侵犯、早期化疗不敏感及中期评估可见肿瘤病灶是初治儿童伯基特淋巴瘤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接受化疗+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高危患儿随访5年EFS率显著高于单纯化疗方案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高剂量短疗程改良LMB治疗初治儿童伯基特淋巴瘤疗效确切,其中合并中枢神经系统侵犯、早期化疗不敏感及中期评估可见肿瘤病灶患者预后更差;而加用利妥昔单抗则更有助于改善高危患儿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伴11号染色体长臂(11q)异常的儿童成熟B细胞淋巴瘤(M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3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1例伴11q异常的MBCL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儿童MBCL患者中男9例, 女2例, 中位年龄9(2~13)岁, 中位病程1.8(0.5~24)个月。临床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4例, 鼻塞、打鼾4例, 腹部疼痛2例, 呼吸困难1例。病理形态呈伯基特淋巴瘤样7例, 滤泡性淋巴瘤样2例, 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样2例。所有患者均无中枢神经系统、骨髓累及, B超及PET/CT等影像学评估未见广泛转移, 1例有巨大瘤灶。修订国际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分期系统(IPNHLSS)Ⅱ期4例, Ⅲ期5例, Ⅳ期2例。11q探针检测显示, 5例11q增益, 3例11q缺失, 3例增益和缺失同时存在。FISH显示3例患者C-MYC基因阳性, 伴11q异常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8例, 伴11q异常的伯基特淋巴瘤3例。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版儿童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诊疗规范, A组化疗1例、B组2例、C组8例, 早期评估疗效均完全缓解...  相似文献   

13.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发病率约占恶性肿瘤的2%-8%。但早期明确诊断较为困难,误诊率高,为了提高病理与临床诊断水平,我们回顾分析了我院1995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25例(占同期收治恶性淋巴瘤的38%(25/95例)的病理与临床资料,以探讨胃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4.
儿童胃恶性肿瘤是极其罕见的,其中最常见的是淋巴瘤和肉瘤,这与成人截然不同,成人胃淋巴瘤仅占胃恶性肿瘤1~5%.我院自1958~1994年36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儿童胃淋巴瘤共3例,而胃癌仅1例.  相似文献   

15.
恶性肿瘤患儿外周血T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测恶性肿瘤患儿T细胞银染色核仁组织区 (Ag NORs)酸性非组蛋白转录活性 ,可反映机体细胞免疫水平、肿瘤状态及体内肿瘤因素与免疫功能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一、材料和方法1 .研究对象 :2 0 0 1年 4~ 9月本院儿科收治的肿瘤患儿71例 (淋巴瘤 2 1例 ,白血病 2 3例 ,神经母细胞瘤 7例 ,肾母细胞瘤 6例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3例 ,其他 1 1例 ) ,均经病理或骨髓穿刺确诊 ;其中伴感染者 1 5例 (肺部感染 8例 ,胃肠道感染 5例 ,泌尿系感染 2例 )。良性非感染性疾病 2 9例。健康体检儿童 1 0 7名。2 .主要试剂 :RPM 1 640培养液、5 %硝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学龄期淋巴瘤患儿父母感知脆弱与患儿心理行为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学龄期淋巴瘤患儿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统计一般资料问卷调查基础信息,采用父母感知脆弱程度量表、艾式儿童行为量表评价患儿父母感知脆弱水平、患儿心理行为,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学龄期淋巴瘤患儿父母感知脆弱与患儿心理行为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学龄期淋巴瘤患儿父母感知脆弱的影响因素。结果 患儿父母感知脆弱总分为(12.58±3.05)分,感知脆弱一般患儿父母55名,感知脆弱高水平患儿父母45名;患儿心理行为评分为(83.49±17.28)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儿父母感知脆弱总分、维度评分与患儿心理行为呈正相关性(r=0.269、0.253、0.24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儿父母感知脆弱的影响因素为患儿病程<6个月、临床分期Ⅱ~Ⅲ期、独生子女、并发症≥2种、心理行为异常,父母焦虑情绪、未接受护理宣教、社会支持低水平、自我效能感低水平(P<...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检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染色体及基因变异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标准方法.方法:采用增强组织通透性、适当消化、控制变性时间、采用慢洗等方法摸索该种标本FISH检测方法.结果:本研究建立的FISH方法获得了PGIL瘤细胞的P53基因探针(绿色荧光信号)、D13S25基因探针(红色荧光信号)、IGH基因探针(红/绿或黄色荧光信号)的清晰图像.结论:通过对诸多因素的系统分析与比较,建立了一套检测包括PGIL在内的结外淋巴瘤的染色体及基因变异的FISH检测技术,为临床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在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占10%~15%, 采用目前的标准治疗, 70%~80%患儿可获得治愈, 但仍有30%左右的患儿最终复发转移。复发转移ALCL与其他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不同, 采用积极的挽救治疗, 可获得40%~60%长期生存率。目前国内对儿童ALCL的研究多为初治时的病例分析总结, 关于治疗复发难治病例的研究较少, 探讨影响复发的因素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现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近10年来收治的复发/难治ALCL患儿的病例资料, 探讨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 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儿童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一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围T细胞淋巴瘤 (peripheralTcelllymphomas,PTCL)是一组异质性的成熟T细胞恶性肿瘤 ,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5 %~ 15 % ,其中一类罕见的类型为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hepatosplenicγδ+ Tcelllymphoma) ,临床表现为肝脾肿大 ,免疫学分型为周围T细胞表型 ,分子生物学特征为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Tγδ(+) ,1990年由Farcet等[1] 首次报道 ,1994年被归入淋巴瘤的REAL分型[2 ] 。该病主要发生于年轻男性 ,国外于 1995年报告首例儿童γδT细胞淋巴瘤[3 ] ,迄今为止报道的 5~ 18岁患儿仅 10例 ,国内尚未见报道。 2 0 0 2年我院收治 1例儿…  相似文献   

20.
以骨质破坏为首发症状的儿童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恶性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据我国文献报道占所有住院肿瘤患儿的14.9%~15.6%[1],可分为霍奇金氏病(HD)及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该病24%~48%可原发于淋巴结外组织或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皮肤、纵隔等,而表现为骨质破坏的恶性淋巴瘤在儿童期极为少见.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以骨质破坏为首发症状的儿童恶性淋巴瘤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