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Wistar大鼠随机分3组,每天组予环磷酰胺组8mg/kg.d*4W,ip冲击组予CP56mg/kg.d*4W,ip以对照组予生理盐水1ml/d*4W,ip。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益精方防治环磷酰胺(CTX)致雄性大鼠性腺抑制的作用。方法 用CTX腹腔注射造成大鼠性腺抑制。对经益精方治疗大鼠的性激素水平和睾丸组织形态学进行观测。结果 益精方可以显著减轻睾丸组织结构的损害,提高血清睾酮(Ts)水平,降低血清促卵泡素(FSH)、黄体生成素(LH)含量。结论 益精方防治CTX致性腺抑制的作用机理在于其减轻睾丸组织损伤,维持正常Ts水平,保持Ts,FSH,LH之间的平衡,从而维持正常的性腺功能。  相似文献   

3.
比较环磷酰胺冲击疗法组与每日给疗法组对大鼠白细胞的影响。结果冲击组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下降程度较每日组轻,提示冲击疗法较每日给疗法对骨髓和免疫抑制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益精方防治环磷酰胺(CTX)致雄性大鼠性腺抑制的作用。方法用CTX腹腔注射,造成大鼠性腺抑制。对经益精方治疗大鼠的性激素水平和睾丸组织形态学进行观测。结果益精方可以显著减轻睾丸组织结构的损害,提高血清睾酮(Ts)水平,降低血清促卵泡素(FSH)、黄体生成素(LH)含量。结论益精方防治CTX致性腺抑制的作用机理在于其减轻睾丸组织损伤,维持正常Ts水平,保持Ts、FSH、LH之间的平衡,从而维持正常的性腺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实验性精索静脉曲张(EV)对大鼠睾丸结构及左精索静脉内促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水平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青春期Wistar大鼠随机分为EV 8周组、EV 12周组(每组12只)和相应对照组(各8只),EV组部分结扎左肾静脉建立实验性大鼠EV模型,相应对照组接受假手术.分别于术后8周、12周处死动物,测量睾丸质量,光镜观察睾丸结构;放射免疫法测定曲张精索内静脉血和肾静脉血中FSH、LH、T的水平.结果 EV 12周、EV 8周组双侧睾丸质量与相应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t=2.78~11.18,P<0.05、0.01),EV 12周组双侧睾丸质量较EV 8周组减轻(t=2.55、3.73,P<0.05、0.01).光镜下观察,EV 8周和EV 12周组大鼠双侧睾丸均有局灶性生精上皮退化,精子发生阻滞,生精细胞脱落和曲细精管萎缩等病理性改变.对照组、EV 8周组和EV 12周组大鼠左精索静脉血FSH和LH水平依次增加(t=3.53~9.51,P<0.01),后两者T水平较对照组降低(t=2.52、4.40,P<0.05、0.01).结论 EV可导致大鼠双侧睾丸质量下降,曲细精管病理性损害,性腺轴内分泌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6.
比较环磷酰胺冲击疗法组与每日给疗法组对大鼠白细胞的影响.结果冲击组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下降程度较每日组轻,提示冲击疗法较每日给疗法对骨回和免疫抑制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睾丸去神经支配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探讨精索神经对精子发生的调控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精索上神经切除组(SSN)、精索下神经切除组(ISN)和精索上神经+精索下神经切除组(SSN+ISN),每组12只大鼠.解剖显微镜下建立睾丸去神经支配大鼠模型,分别于术前7天、术后1、7、14、21、28天于大鼠眼眶后静脉丛处取血.放射性免疫的方法检测血清中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索(PRL)和雌二醇(E2)水平.结果:术后1天各组血清T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7天回升,此后去神经组T水平持续下降(P<0.05),SSN+ISN组较SSN组和ISN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SO组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天各组血清LH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术后7天稍有回落,此后去神经组LH水平持续上升,SSN+ISN组较SSNG和ISN组上升更为显著.SO组无明显变化(P>0.05);各组血清中FSH水平均于术后1大显著升高(P<0.05),后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去神经组血清中PRL水平于手术后显著升高(P<0.05),SO组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去神经组血清E2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SO组仪术后1天显著下降(P<0.05),后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结论:精索神经对多种性激素水平具有调节作用,这可能是其实现生精调控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香烟烟雾对雄性大鼠性激素(睾酮、促卵泡生成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的影响。方法雄性大鼠3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吸烟组、戒烟组、正常对照组。采用放免法对各组雄性大鼠进行睾酮(T)、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的水平进行测定。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吸烟组T、FSH、LH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戒烟组T、FSH、LH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被动吸烟后雄性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均下降。  相似文献   

9.
大鼠睾丸间质细胞发育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光、电镜技术对63例胚胎及出生后不同发育时期大鼠睾丸间细胞的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鼠睾丸间质细胞自胚胎15天出现,胚胎17天已初具分泌类固醇激素的结构特点;(2)大鼠睾丸间持细胞幼稚型、成熟型和退化型3种形式,但其分化、成熟与退化是相伴存在的;(3)大鼠丸间质细胞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存在2个细胞增殖峰;胚胎17-19天和青春期。二峰之间有一个低谷,在约在生后第2周;(4)生后第2周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环磷酰胺引起低白细胞大鼠的白细胞分类变化。方法 给大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30mg/kg),连续5天;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结果 大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且低水平维持时间较长;杆状核粒细胞明显增高,停药15天,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分叶核粒细胞在给药期间有明显减少,停药后即恢复;对淋巴细胞没有影响。结论 给大鼠反复注射环磷酰胺能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的变化,杆状核粒细胞显著升高和分叶核粒细胞明显降低,都可作为实验研究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1.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特异性IgE与ECP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7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血清特异性IgE(Phadiatop法)和其中的46例同时作了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的检测。结果表明,支气管哮喘患者中有67.7%是由吸入性变应原所引起,与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有关,血清特异性IgE水平与血清ECP小平是显著的线性正相关,说明EC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吸入型(外源性)哮喘的变态反应水平,可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分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毛细支气管炎与哮喘相关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以下简称毛支)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为对毛支患儿行早期干预,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应用瑞典法玛西亚公司的Uni CAP100全自动变应原体外检测系统检测32例毛支患儿急性期及缓解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总IgE的含量,并追踪半年观察喘息的再发情况。结果:(1)毛支患儿急性期血清ECP、总IgE浓度明显高于一般肺炎组(P<0.01)。(2)毛支患儿急性期ECP浓度明显高于缓解期(P<0.01)。而总IgE的变化无意义(P>0.05)。(3)毛支组中合胞病毒感染与非合胞病毒感染比较ECP、总IgE的变化有显著意义(P<0.05)。(4)追踪半年,毛支组再发喘息者明显高于一般肺炎组。结论:毛支与哮喘存在部分相同的发病机理。ECP检查可作为毛支患儿过敏性炎症消长的指标,总IgE水平可作为毛支患儿过敏素质的预测指标。随访并监测血清ECP、总IgE浓度,可作为对毛支患儿施行早期干预的实验室依据。以免其发展为哮喘,造成气道的慢性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血清ECP含量并探讨其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UniCAPl00型自动酶免疫荧光分析系统测定。结果:正常人ECP含量为(4.76±3.28)μg/L;3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治疗前ECP含量为(23.75±32.50)μg/L,治疗后ECP含量为(8.36±5.27)μg/L,41例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者ECP含量为(10.98±4.24)μg/L。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缓解期血清ECP水平均高于正常人,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ECP水平反映气道的炎症程度,并可作为哮喘的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免疫球蛋白IgE在哮喘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患儿和20例健康儿血清进行了ECP及IgE检测。结果哮喘发作期EC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缓解期及健康对照;IgE发作期高于缓解期和健康儿,但缓解期与稳定期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哮喘患儿血清ECP、IgE间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血清ECP水平能更准确反映嗜酸粒细胞活化状态和气道炎症变化,是诊断、判断病情及指导抗炎治疗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在儿童哮喘发病过程中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实验共对80名哮喘患儿及20名健康儿童血清ECP及IgE进行测定,将实验结果进行统计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结果:哮喘患儿发作期血清EC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缓解期及健康儿童,三者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患儿发作期IgE水平高于缓解期和健康儿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稳定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P和IgE都可体现哮喘患儿的发病情况,但相比于IgE,ECP能更好地反映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状态和气道炎症的发病情况。因此哮喘患儿血清ECP水平可作为诊断哮喘、判断病情发展状况及指导炎症治疗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激发试验阳性的亚急性、慢性咳嗽患者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探讨其对亚急性、慢性咳嗽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55例激发试验阳性的亚急性、慢性咳嗽患者均行肺功能、血常规、胸片、鼻窦CT、诱导痰检查,其中Eos计数和ECP水平的检测分别运用瑞氏染色和直接免疫荧光方法。结果:55例激发试验阳性的咳嗽患者中36例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6例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8例诊断为感染后咳嗽,5例诊断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以乙酰甲胆碱PC20FEV1.0作为评价气道高反应性的指标,CVA组与各个非哮喘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气管激发试验诊断哮喘的阳性预测值为65.5%。CVA组、COPD组、感染后咳嗽组以及UACS组诱导痰Eos计数分别为(9.2±5.4)%,(2.5±1.3)%,(2.3±0.6)%和(1.9±1.2)%,ECP水平分别为(227±56),(59±14),(46±18)和(42±24)μg/L,CVA组患者诱导痰Eos数量和ECP水平明显高于非CVA组(P<0.01),诱导痰联合支气管激发试验诊断哮喘的阳性预测值为89.5%。结论:联合应用诱导痰炎性标志物和支气管激发试验,可提高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血清ECP检测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25例慢性单纯型支气管炎患者血清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cationicprotein,ECP)和43例喘息型支气管炎因症状加重而住院者其治疗前后血清ECP水平、血白细胞、嗜酸粒细胞计数和通气功能FEV1/FVC%。结果发现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治疗前后ECP水平显著高于慢性单纯型支气管炎患者(P<0.01)。经积极治疗一周后,ECP水平、血白细胞及嗜酸粒细胞计数则大幅下降(P<0.05)。但FEV1/FVC%改善不明显(P>0.05)。血清ECP水平主要取决于嗜酸性细胞激活状态和分泌蛋白的能力,用以反映过敏性疾患的活动情况。本实验提示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急性发作期间除有感染外,可能与支气管哮喘一样,有过敏因素参与。血清ECP检测可用于监测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高反应性炎症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气道高反应性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78名慢性咳嗽和/或胸闷病人作激发试验,激发试验阳性者作进一步的检查,包括血清嗜酸粒细胞、痰液嗜酸粒细胞和ECP.排除其它疾病后,这些病人被拟诊为支气管哮喘,根据GINA方案进行规范治疗,并追踪24个月.结果:83名患者诊断为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中肝细胞生长因子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scatter factor,HGF/ SF)测定在恶性肿瘤患者诊断中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测定 (EIA)法定量测定 5 8例恶性肿瘤患者 (已确诊 )血清中 HGF含量 ,同时对2 0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复查阴性患者 (指术后复查未再发现肿瘤 ) ,12例癌前病变患者 ;18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检测。结果 :1恶性肿瘤患者组同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清中 HGF含量显著升高 (P<0 .0 1) ;而其他各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 HGF含量明显升高并同肿瘤的侵袭状态密切相关 ,HGF可能成为一项有价值的用于恶性肿瘤患者筛选诊断和术后随诊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相蛋白(APP)在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病程中的水平变化及价值.方法 45例临床确诊的MPP患儿进入了该前瞻性的研究,对患儿病程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α1酸性糖蛋白(α1-AGP)、触珠蛋白(HP)和铜兰蛋白(CP)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 急性期CRP,α1-AGP和HP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差距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P仅轻微升高P>0.05.恢复期4种APP均明显下降,其中CP已降至正常(P>0.05),其余3种APP仍高于正常(P<0.05).急性期CRP、α1-AGP、HP及CP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APP是反映MPP病程过程中的敏感指标,动态检测其水平变化对于判断病情转归和红霉素类药物的疗效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