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梁贇  曹醒婷  冯旭 《中草药》1995,(4):174-174
墓头回系败酱科植物糙叶败酱PatriniascabraBge.的干燥根,收载于《山西省中药材标准》1987年版,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地区。文献[1]报道墓头回提取物具有抗肿瘤和治疗癌毒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考察中药新药复方墓头回胶囊中主药墓头回药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提供临床用有效部位及制剂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墓头回药材中挥发油的分离鉴定,并测定其各成分的百分含量。1样品来源墓头回生药采于山西省万荣县,经运城高等专科学校生化系藤崇德教授鉴定,原植物为败酱科败酱属糙叶败酱,即墓头回尸.sea乙raage。取干…  相似文献   

2.
墓头回总甙片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墓头回为败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异叶败酱(Patrinia hetero-phylla Bunge.)及糙叶败酱(P.scabra Bunge.)的根及根茎,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等功效。近年来发现墓头回有体外抗癌作用,墓头回(异叶败酱)含有挥发油、皂甙及其它多种甙类,其挥发油已被证明具有镇静作用。为了验证墓头回抗癌有效部位,我们从墓头回中提取分离出总甙,进行了抗肿瘤作用的初步药效学研究,现报告如下。1 材料1.1 药物 取墓头回药材,经鉴定为异叶败酱,粉碎,加75%  相似文献   

3.
黄花败酱是败酱科败酱属植物黄花败酱的根或带根全草,民间应用历史悠久。近年来,从黄花败酱中分离鉴定出多种三萜类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花败酱中的三萜类化合物为主要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镇静、抗肝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文章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作为依据,对从黄花败酱中分离得到的三萜类化合物及药理作用进行分析和总结,为黄花败酱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RP-HPLC法测定墓头回中的齐墩果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艳萍  李翠芹 《中草药》2005,36(5):764-766
墓头回别名箭头风、臭罐子等,系败酱科败酱属植物异叶败酱Putrinia heterophylla Bunge或糙叶败酱P.scabra Bunge,分布于陕西、河南、河北、山西等地。根及全草入药。有消肿排脓、祛瘀止痛的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初起、瘰疬、无名肿痛、宫颈糜烂、跌打损伤、骨折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植物对体内、外肿瘤癌细胞有强大的杀伤作用。对该植物的生药学研究和化学成分研究表明,有效成分主要是以齐墩果酸苷元和常春藤苷元组成的三萜皂苷。  相似文献   

5.
败酱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靖宇  陈建民 《中草药》1994,25(2):101-105
我国改酱属植的有10种及3个亚种和2个变种,主要入药的有败酱和墓头回。对本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镇痛、止血、抗菌、抗病毒、免疫、抗肿瘤和保肝利胆等药理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败酱草的来源有两种:一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的全草,商品名称“黄花败酱”;二为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 Juss.的全草,商品名称“白花败酱”。也有将白花败酱列为混淆品的。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的地方还习用传统列为混淆品种的其他3个品种当败酱草入药,一是菥蓂,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Thlaspi arvense L.的果枝,  相似文献   

7.
HPLC法测定墓头回中金丝桃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艳萍 《中草药》2006,37(9):1418-1419
墓头回别名箭头风、臭罐子等,系败酱科败酱属植物异叶败酱Patrinia heterophylla Bunge或糙叶败酱Patrinia scabra Bunge根及全草[1]。有消肿排脓、祛瘀止痛[2],及对体内、外肿瘤癌细胞有强大的杀伤作用[3]。对该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表明,主要是以齐墩果酸苷元和常春藤苷元组成的三萜皂苷[4]。近年发现异叶败酱含有金丝桃苷(hyperin)、异槲皮苷(isoquercitrin)等黄酮类化合物[5],但对其定量测定未见报道。本实验研究表明墓头回含有金丝桃苷,建立起用HPLC测定墓头回中金丝桃苷的方法,并对7种不同产地墓头回植物中金丝桃苷的量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8.
墓头回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墓头回为败酱科植物异叶败酱Patrinia heterophylla Bge.及糙叶败酱Patrinia scabra Bge.的根及根茎,性微寒、凉,味苦、涩,具有清热燥湿,祛瘀截疟之功效,主治崩漏,子宫颈糜烂,赤白带下,赤痢。本文综述墓头回近几年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黄花败酱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初正云  姜泓  刘英勃  葛海林 《中药材》2003,26(6):411-412
黄花败酱系败酱科 (Valerianaceae)败酱属植物黄花败酱 (PatriniascabiosaefoliaFisch)的根或带根全草。具有清热解毒 ,排脓破瘀之功效 ;可用于治疗肠痈 ,下痢 ,赤白带下 ,产后淤滞腹痛 ,目赤肿痛 ,痈肿疥癣等症〔1〕。迄今为止 ,从黄花败酱地下部分的挥发油中共分离鉴定出 9个化合物 ,从根中分得 2个香豆素 ,11个环烯醚萜 ,15种五环三萜皂苷 ,除此而外 ,黄花败酱根中还含有 β 谷甾醇及其苷〔2〕、鞣质、糖类和微量生物碱。八十年代末开始 ,南朝鲜和日本学者先后从黄花败酱种子中分离出七种新皂苷 ,最近又从黄花败酱的地上部分分离出芦丁…  相似文献   

10.
黄花败酱中齐墩果酸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花败酱是败酱科败酱属植物黄花败酱的根茎或带根全草。具有清热解毒、排脓破瘀之功效。其主要成分为齐墩果酸 ,为控制其质量 ,我们对黄花败酱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分别进行了齐墩果酸的含量测定。1 仪器与试剂  岛津GS - 930薄层扫描仪 ;硅胶H(青岛海洋化工厂产 ) ;黄花败酱 (采自佳木斯苏木河乡 ) ;齐墩果酸标准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供 ) ;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2 溶液的制备2 .1 对照品溶液 精密称取齐墩果酸品 9.6 0mg ,置于10ml容量瓶中 ,用乙醇乙脂稀释至刻度 ,得对照品溶液。2 .2 供试品溶液 分别称取干燥粉碎的…  相似文献   

11.
"辨状论质"是一种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也是市场上"看货评级,分档议价"的依据。黄芪作为著名的常用中药,该文对黄芪辨状论质观的发展与形成进行了本草学考察。黄芪道地药产区相继经历了较大的变迁,唐代以前主要产于甘肃及川甘毗邻区域,唐宋时期转移至山西。黄芪系统辨状论质观,包括了形"直如箭杆",质地"柔软如绵",断面"金井玉栏",味甘具豆腥气等主要特征,从宋明时期开始形成并一直沿用至今。黄芪系统的辨状论质观的发展经历了由"真伪"向"优劣"的过程,与时俱进,博采众长,积极吸纳传统经验鉴别;由博返约,言简意赅,高度凝练与归纳。中药材辨状论质与商品规格等级具有同根同源的特点,黄芪的辨状论质观对当前商品规格等级修订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药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作为市场商品流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约束市场秩序,保证药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发布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也明确提出了"完善中药材流通行业规范,完善常用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的重要任务。根类药材作为中药材中的一大类,其传统规格等级的划分复杂,而在现行等级标准的制定上尚缺少较为合理的研究模式。该文通过全面梳理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及相关研究背景,分析根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研究现状及问题,总结标准制定中的关键环节,并以太子参为例介绍了根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的研究思路,为其它根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的制定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中药黄芪的字义进行考证,以阐明黄芪名实。方法:查阅汉至明清时期的辞书及历代中草药书籍,对黄芪进行字义与名实溯源考证。结果:我国历代本草皆以黄耆为现在中药黄芪的名称,我国现代书籍皆以黄芪字形为名。芪在《说文解字》,《玉篇》,《集韵》,《广韵》,《类篇》,《字汇》中释义为芪母,芪母即指中药知母,而不是指中药黄芪。芪释义为现在中药黄芪始自明代辞书《正字通》,《康熙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对芪列有中药黄芪及知母二种释义。明代李中立在其《本草原始》一书中特意指出当时黄耆的耆字书写为芪字是错误的,可见中药黄芪字形名称使用始于明代。耆在历代辞书中释义为长,耆的字义表述了现在中药黄芪的植物形态特征,因此以黄耆为其名称符合我国中草药命名习惯。结论:将古籍文献及历代中草药书籍中包含的本草学内容进行比对,阐明其词义,梳理药物的名实关系,找出中药黄芪名称变化原因,为人们在研究中草药时查阅古籍文献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白花败酱草黄酮类成分的高速逆流色谱快速制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白花败酱草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0.6∶0.6∶1)为两相溶剂系统,主机转速800 r·min-1,上相为固定相,下相为流动相,流速2.0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所得产物经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构经MS、1H-NMR和13C-NMR鉴定。结果6 h内经一步洗脱从400 mg白花败酱草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纯度高于98%的木犀草素26 mg,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15 mg和5-羟基-7,3′,4′-三甲氧基黄酮21 mg。结论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败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该分离制备法简便、快速、产物纯度高。  相似文献   

15.
药用牡丹基原的考证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是著名观赏花卉,有"花王"之称,主要为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的各种栽培品种。牡丹皮是著名的常用中药,有2 000多年的药用历史。目前,药用丹皮以安徽铜陵凤凰山所产为道地,习称"凤丹皮",其种质为凤丹P.ostii。但是历版药典均规定药材牡丹皮来源于牡丹P.suffruticosa的干燥根皮。该文通过对观赏牡丹与药用牡丹的来源进行考证,表明观赏牡丹在历史上相继形成了西安、洛阳、彭城、亳州、菏泽等几个著名的栽培中心。而药用牡丹唐代以前主要以野生资源为主,宋代医家已经充分意识到栽培观赏牡丹与野生牡丹的药效差异,明确认为药用牡丹应选用野生的单瓣花类群,而栽培的观赏牡丹不宜入药。历代本草记载药用牡丹的产区并没有这些观赏牡丹的栽培中心。实地调查表明,道地药材凤丹皮及重庆的垫江牡丹都是单瓣花,与历代本草记载一致。因此,该文认为自古以来药用牡丹与观赏牡丹是并行发展的2个不同种质。建议《中国药典》收载凤丹P.ostii和牡丹P.suffruticosa的单瓣类型为中药牡丹皮的原植物。  相似文献   

16.
章蕾  黄子洳  林紫怡  钟晓明  程汝滨  黄真 《中草药》2024,55(6):2066-2076
目的 对败酱草Herba Patriniae及其市场常见混伪品的显微鉴别特征和HPLC指纹图谱进行研究,明确不同品种的败酱草及其混伪品间的差异,为败酱草的准确鉴定提供技术保障。方法 收集败酱草正品药材黄花败酱和白花败酱,市场常见败酱草混用品异叶败酱、菥蓂和苣荬菜,采用显微鉴别方法对5种药材粉末的显微特征进行研究;优化败酱草总皂苷的提取工艺,比较不同品种的总皂苷含量;建立败酱草及其混伪品的HPLC指纹图谱,基于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败酱草及其混伪品进行鉴别和药材质量的综合评价。结果 败酱草及其混伪品药材粉末的显微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优化了败酱草总皂苷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败酱草及其混伪品总皂苷含量存在差异;建立了败酱草及其混伪品共26批的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1个共有峰,明确了败酱草及其混伪品指纹图谱的差异,通过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将败酱草及其混伪品进行准确区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败酱草及其混伪品的得分差异较大,其中正品白花败酱和黄花败酱的得分最高。结论 获得了败酱草及其市场常见混伪品在粉末的显微特征和HPLC指纹图谱的差异,为败酱草的准确鉴...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中药材品种繁多,药材多基原现象较普遍,给药材准确鉴定带来了困难,易导致临床用药品种发生混淆。秦艽作为传统中药材,在治疗风湿关节病方面具有良好功效。秦艽为多来源植物,变异幅度较大,与秦艽组内物种间差异不明显,容易导致市场用药品种混乱。本文重点对中药材秦艽的鉴定方法进行整理研究,综述各类鉴定方法在中药材秦艽中的研究进展;通过比较传统的生药学4大鉴定方法(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与各种现代鉴定方法(DNA条形码分子鉴定、色谱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X衍射图谱),阐述各鉴定方法的特点及其优缺点,为传统中药材的鉴定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提示客观评价中药材质量时,需将传统与现代鉴定方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王进  王旭东  吴承艳  朱博冉 《中草药》2017,48(1):197-202
本草学是在传统医学理论指导下对传统"药"学的统称。中药的毒性理论蕴含于本草学药性理论之中,其论述范式则指撰写本草学著作所应用的指导原则。毒性理论的论述范式是经《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的传承逐渐形成的,其形成在汉代"生生不息"观念的凝结中又涵摄了药性、毒副作用、药材基原、药材制备及配伍等复杂面向。经探考发现传统的"有故无殒"药性作用部分应回归四气及气味厚薄的记述;不当的药材基原部分应统属于药材来源的管控;特殊体质的不良服药反应不应归于毒性的记述,因剂量不宜或服用方法不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应回归到国家相关部门建议的项目之下;毒性分级分类的标准须有现代毒理的研究为基础同时严格限制使用剂量与适用范围。这将有助于重新建构既兼顾中药用药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发挥中药特色的现代本草学。  相似文献   

19.
安徽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跨暖温带和亚热带,山水相间,中药资源种类位居华东第一。安徽中药资源利用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名医别录》至当代延绵不绝,其中宋代达80余味。这些种类在不同地理单元的分布也呈现一定差异,江淮丘陵达64种,皖南山区25种,大别山区16种,淮北平原14种,其中江淮丘陵与皖南山区历史悠久,在宋代已达到高峰。对历代本草中安徽地产药材历史进行梳理,绝大多数品种古今一致,安徽大宗药材丰富具有历史依据;安徽不同地理单元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差异,影响了各自地区的中药资源利用历史。历代本草中安徽地产药材的品种与分布为当前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市售两面针商品药材进行质量调查和评价。方法:参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两面针项下方法,对18批两面针商品药材进行性状鉴别、薄层色谱及高效液相法检测氯化两面针碱含量,并建立两面针HPLC指纹图谱方法,结合相似度评价对样品药材进行鉴别分析。结果:样品性状,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的结果显示,9批药材有伪品掺杂现象;样品总灰分的含量是2.4%~6.4%,水分含量是7.0%~12.1%,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是2.2%~8.6%;HPLC测定中有2批样品检测不到氯化两面针碱,11批样品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低于0.8;18批药材均不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标准。结论:目前市场上的两面针药材品质参差不齐,伪品掺杂现象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