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交试验法优选失笑滴丸的滴制工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失笑滴丸的滴制工艺进行优选试验。方法:选择药液温度、滴头口径、药物与基质的配比、浦速等4因素,每个因素各取3个水平,按L9(3)4正交表安排实验,用3个指标评定工艺的优劣。结果:采用药液温度为95℃,滴头口径内径为3.3 mm、外径为5.2 mm,药物与基质的配比为3.5:6.5,以40滴· min-1的滴速滴入甲基硅油中的工艺条件最佳。结论: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失笑滴丸的滴制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以血塞通滴丸(Xuesaitong Dropping Pills,XDP)滴制过程为例,对影响其成丸率、平均丸重和圆整度质量指标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筛选,深化了对滴制过程的理解.采用风险分析手段并结合先验知识确定XDP关键工艺单元、关键质量评价指标以及潜在关键影响因素,再进一步结合Plackett-Burman设计...  相似文献   

3.
感冒退热滴丸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优选感冒退热滴丸的制备工艺。方法:以丸剂的丸重变异系数、溶散时限以及丸剂的外观质量为指标,应用正交试验法L9(3^4)筛选滴丸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A2B3C1,即基质采用PEG6000与PEG4000之比为4:1的混合基质;滴头型号采用3号滴头:冷却剂控制温度为10~12℃。结论:优选得到的滴丸最佳制备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4.
用均匀设计法优选咽立爽滴丸的滴制工艺条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林亚平  李向东 《中成药》1995,17(1):9-10
针对影响滴丸的因素,用均匀设计法优选出咽立爽滴丸的滴制工艺条件,重复试验结果满意。优选出的滴制工艺条件是,药液温度86℃,冷却剂液体石蜡,其温度13~16.5℃,滴速50滴/min,滴距6cm,滴口内/外径1.4mm/2.8mm。  相似文献   

5.
正交设计优化柴胡滴丸的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亚琴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3):1115-1116
中药柴胡系伞形科柴胡属植物的干燥根,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的功能,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肋腹痛等症,其主要成分为柴胡皂苷及挥发油。柴胡滴丸系选用上等北柴胡,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制成的纯中药制剂,本研究探讨其最佳滴制工艺。1仪器与试药北柴胡Bupleurum chinese的干燥根(杭州市药材公司);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上海丰贤试剂厂);轻质液体石蜡(上海医药公司);试验装置自制。2方法2·1处方与工艺取聚乙二醇4000  相似文献   

6.
采用设计空间法优化党参一次醇沉工艺参数操作范围以提升工艺稳健性。首先选取总黄酮保留率、总固体去除率和色素去除率为关键工艺评价指标,然后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发现关键工艺参数为浓缩液含固量、乙醇和浓缩液质量比(醇料比)以及乙醇浓度,再采用Box-Behnken设计建立关键工艺参数和关键工艺评价指标间的数学模型,最后通过Monte Carlo法计算获得基于概率的设计空间并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在工艺参数设计空间内操作能够保证党参一次醇沉工艺品质稳定。根据计算结果,党参一次醇沉工艺的推荐操作空间为浓缩液含固量45.0%~48.0%,醇料比2.48~2.80 g·g-1,乙醇浓度92.0%~92.7%。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银杏叶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法,从基质、冷却剂的种类、提取物与基质的用量配比等方面进行考察.结果 提取物聚乙二醇-600为1:3,滴制温度为70℃,滴速为30滴/min,滴距为8 cm,冷却温度10℃时,银杏叶滴丸质量最好.结论 该工艺适用于滴丸实验室试验和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设计空间法结合质量源于设计理念优化通便凝胶贴剂的提取工艺。方法:以白术内酯Ⅰ、藁本内酯、总黄酮质量分数和浸膏得率等指标为关键质量属性(CQA),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浸泡时间、加乙醇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乙醇体积分数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确定关键性工艺参数(CPPs)为提取次数、加乙醇量、乙醇体积分数;采用Box-Behnken设计建立CQA与CPPs的数学模型,设定CQA的控制限度,通过Monte-Carlo仿真法计算获得设计空间并验证分析。结果:构建的数学模型二次项回归拟合模型P<0.05,失拟项>0.1,能较好地描述CQA与CPPs之间的关系,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时间45 min、加乙醇量12.0~12.4倍、提取时间60 min、提取数3次、乙醇体积分数52%~57%。结论:优化通便凝胶贴剂提取工艺所得到的理论值与预测值结果接近,表明该法稳定可靠,可为该制剂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设计空间法优化红花温浸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陈柽  李冰韶  王永洁  刘鑫  刘欣妍  赵颖  吴清 《中草药》2018,49(19):4544-4551
目的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 D)理念,建立红花温浸提取工艺的设计空间并进行验证。方法以红花为模型药,通过查阅文献及前期研究经验获得关键评价指标;采用鱼骨图结合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s analysis,FMEA)确定影响红花温浸提取过程的关键工艺参数(critical process parameters,CPPs),通过Box-Behnken实验设计建立了CPPs与关键评价指标的数学模型。结果以总黄酮提取量、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提取量以及总固体提取量为关键评价指标,通过鱼骨图结合FMEA确定了加水倍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为CPPs。Box-Behnken实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所建立模型的P值均小于0.000 1,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得到推荐的操作空间为提取次数2次,提取时间2.5 h,加水倍量为23.5~25 mL/g生药,提取温度65~71℃。结论红花温浸提取设计空间的建立,提高了提取工艺参数与提取液质量之间的关联性,为设计空间法在中药领域的适用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银杏叶提取物速释滴丸的研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银杏叶提取物速释滴丸的处方和滴制工艺。方法 :分别以银杏总黄酮溶出百分量和丸重差异为评价指标 ,采用正交试验进行处方和工艺优化。结果 :优化结果表明 ,滴丸平均T50 为 3.62min ,平均丸重差异为2.80%。结论 :所研制的银杏叶提取物速释滴丸能明显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速率 ,达到制剂目的。  相似文献   

11.
王楠  郭凯  程心旻  刘伟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9):3889-3893
意大利INDENA SPA公司是一家专营植物提取物制造与销售的跨国公司,该公司在银杏叶制剂领域依据自身研发优势,并通过在竞争对手专利网的外围构建自身的专利网,有效地保护了产品的市场。该文通过对INDENA公司银杏叶制剂专利网的申请时机、法律状态、技术发展路线、专利网布局等多角度的分析,为我国企业的银杏叶制剂开发提供了参考,建议我国申请人在研究中充分吸收借鉴他人的专利技术和布局经验,提高科研及专利保护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银杏萜内酯提取与纯化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韩金玉  颜迎春  常贺英  王华  于良涛 《中草药》2002,33(11):附2-附5
银杏萜内酯的独特药理作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提取纯化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对银杏萜内酯的提取与纯化技术包括溶剂萃取法、柱提取法、溶剂萃取-柱提取法、超临界提取法及色谱或柱层析纯化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董理想  倪君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8):3497-3503
银杏叶片提取物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效果,并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黄酮类化合物是银杏叶片提取物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所以研究银杏黄酮的合成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综述首先回顾了植物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的总体研究概况,并介绍了目前已经发现的银杏黄酮合成相关基因;其次,介绍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银杏研究中的几个实际应用。另外,作为银杏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该综述讨论了外界条件对银杏细胞、整株及采摘后叶片的黄酮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并着重介绍了笔者实验室的最新实验结果。最后,该综述对银杏黄酮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法同时测定银杏叶中5个双黄酮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UPLC BEH C_(18)色谱柱(2. 1 mm×100 mm,1. 7μm),流动相0. 10%甲酸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3 min,60%A; 3~4 min,60%~50%A; 4~6 min,50%A; 6~8 min,50%~0A),流速0. 3 m L·min~(-1),柱温35℃,进样量1μL。结果:穗花杉双黄酮、白果黄素、银杏素、异银杏素、金松双黄酮分别在0. 02~13. 20 mg·L~(-1)(r=0. 996 3),0. 05~23. 60 mg·L~(-1)(r=0. 995 5),0. 09~18. 60 mg·L~(-1)(r=0. 992 7),0. 10~21. 00 mg·L~(-1)(r=0. 998 8)和0. 06~16. 00 mg·L~(-1)(r=0. 996 7)线性关系良好。5个双黄酮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 50%,98. 78%,97. 59%,97. 24%,101. 09%,RSD分别为2. 7%,2. 7%,3. 1%,2. 8%,1. 3%。银杏叶中双黄酮含量差异性较大,穗花杉双黄酮、白果黄素、银杏素、异银杏素、金松双黄酮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21. 30~434. 74,268. 39~847. 14,251. 80~1 297. 10,195. 87~691. 10,477. 48~3 003. 90μg·g~(-1),总双黄酮质量分数1 474. 45~5 635. 40μg·g~(-1),但显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低树龄银杏叶含总双黄酮较高,随着树龄的增长,总双黄酮含量逐渐降低。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为银杏叶双黄酮类化合物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银杏叶提取物中提取分离得到6种黄酮醇苷单体化合物,并对其进行标化,在4种分析条件下,用标定后的单体化合物,对2批银杏叶对照提取物中该6个化合物及芦丁进行标定。芦丁、山柰酚-3-O-芸香糖苷、山柰酚-3-O-鼠李糖-2-葡萄糖苷、槲皮素-3-O-鼠李糖-2-O-(6-O-对羟基反式桂皮酰)-葡萄糖苷、山柰酚-3-O-鼠李糖-2-O-(6-O-对羟基反式桂皮酰)-葡萄糖苷含量测定结果的RSD为1.1%~4.6%,槲皮素-3-O-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的测定结果RSD大于5%。结果表明,用银杏叶对照提取物替代相应的对照品,可用于同时测定银杏叶制品中芦丁、山柰酚-3-O-芸香糖苷、山柰酚-3-O-鼠李糖-2-葡萄糖苷、槲皮素-3-O-鼠李糖-2-O-(6-O-对羟基反式桂皮酰)-葡萄糖苷、山柰酚-3-O-鼠李糖-2-O-(6-O-对羟基反式桂皮酰)-葡萄糖苷5个黄酮醇苷成分的含量。因此使用对照提取物代替单体对照品测定银杏叶制品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银杏叶中总银杏酸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测定银杏叶中总银杏酸的含量.色谱条件为依利特Hyper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1%冰醋酸水溶液(90∶ 10),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310 nm,柱温35℃,进样量20 μL,外标法计算含量.结果:各产地银杏叶中总银杏酸含量差异较大,山东郯城总银杏酸含量最高(2.38%),江苏邳州最低(1.28%).结论:不同产地银杏叶中总银杏酸含量差异明显,应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7.
李冰  胡高升  胡玲玲  李赫宇  贾景明 《中草药》2014,45(17):2552-2555
目的分离纯化银杏Ginkgo biloba叶中的双黄酮类成分,考察银杏叶变黄前后黄酮类成分质量分数的变化。方法从自然脱落的银杏叶中提取分离双黄酮类成分,对其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部位进行了分离,通过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液相方法对目标成分进行制备,采用HPLC法对银杏叶中的双黄酮进行了测定。结果分离的4个化合物分别为去甲银杏双黄酮、银杏双黄酮、异银杏双黄酮和金松双黄酮。对变黄前后银杏叶中4种双黄酮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自然黄叶前3周内,银杏叶中双黄酮量逐渐降低,质量分数差别达30%左右。结论 HPLC法可用作银杏叶中双黄酮的测定,方法简便、可靠,能用于银杏叶的质量控制。同时,制备条件可对快速制备双黄酮对照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银杏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银杏生长发育不同时期类黄酮生物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方法以银杏幼年树和成年树不同时期叶片作为供试材料,利用Illumina HiSeq 2000进行转录组测序,对Unigene进行功能注释,分析银杏类黄酮生物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特征。结果转录组测序共获得43 073条Unigene,其中35 179条被注释,基因差异表达(DEG)筛选得到5 117个基因。通过对类黄酮合成相关KEGG途径进行分析,筛选出50条候选基因。分析50条候选基因的表达规律,发现类黄酮合成关键基因均在银杏幼叶中高表达,但在成年树与幼年树同时期叶片之间表达差异不显著。分析与类黄酮合成关系密切的13个基因发现,其中肉桂酸4-羟化酶(C4H)、查耳酮合成酶(CHS)、花青素合成酶(ANS)、花青素还原酶(ANR)和类黄酮O-甲基转移酶(FOMT)基因的表达量较高,类黄酮3′-羟化酶(F3′H)、类黄酮3′,5′-羟化酶(F3′5′H)和黄酮醇合成酶(FLS)基因的表达量则相对较低。结论通过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筛选分析了银杏类黄酮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及其表达特征,为提高银杏类黄酮产量提供了分子生药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测多评法测定银杏叶提取物中7种黄酮类成分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测定银杏叶提取物中7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验证方法在银杏叶提取物中应用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以槲皮素为内参物,建立槲皮素与其他6种成分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其他6种成分的含量,实现一测多评。采用外标法测定银杏叶提取物中7个黄酮类成分的含量,Pearson相关系数法比较计算值和测定值的差异。结果:一测多评法的计算值和外标法测定值间无显著差异,实验所得的校正因子可信。结论:在对照品缺乏的情况下,以外标法测定槲皮素,利用相对校正因子实现对其他6种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可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考察银杏叶培养基经过冠突散囊菌发酵不同时间后乙酸乙酯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方法: 将冠突散囊菌接种于银杏叶培养基中分别发酵4,7,11,14 d后,真空抽滤得到滤液,利用溶剂分级萃取得到提取液,以未发酵银杏叶乙 酸乙酯提取液作为对照。结合酶标仪,通过清除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ABTS 自由基,以及铁还原能力,比较不同发酵天数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 结果: 测定了不同天数银杏叶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发现11 d发酵液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最强,DPPH半数抑制浓度(IC50)105.60 mg·L-1,ABTS IC50 102.09 mg·L-1更接近维生素C(VC)的IC50值,同时,11 d组铁还原实验的吸光度在不同浓度梯度下均为最大值。 结论: 初步确定银杏叶培养基发酵11 d后,发酵液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积累量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