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的可疑病原菌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按照GB/T4789-2003[1]、GB17012-1997[2]、《卫生防疫细菌检验》[3],对剩余食物9份、冷冻食品3份、涂抹样品3份及食物中毒患者肛拭子27份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27份患者肛拭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25份(占92.6%),9份剩余食物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份(占11.1%),3份涂抹样品检出1份副溶血性弧菌(占33.3%)。结论:综合流行病学调查、可疑致病菌检测,证实本次食物中毒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相似文献   

2.
目的:由食源性腹泻监测系统监测到的三例食源性腹泻,探讨食物中毒事件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方法:依据《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1])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2])对一份大便两份肛拭子进行细菌培养检测。结果:三份标本均检测出副溶血性弧菌。讨论:在食物中毒事件中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和实验室检测中,若病例未食用海产品,也应根据临床症状,考虑将副溶血性弧菌纳入调查和检测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的可疑致病菌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测及同源性分析。方法对15份剩余食品,10份公用具涂抹样品,2份从业人员手拭子,5份从业人员肛拭子,14份发病人员肛拭子进行致病菌分离鉴定、血清型、毒力基因以及PFGE图谱分析。结果 14份发病人员肛拭子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1份,血清型均为03:K6型,PFGE分型图谱完全相同。结论综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本次食物中毒为同源的03:K6型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评价沿海地区食物中毒主要感染来源,减少相关事件及疫情发生,做好科学防控,本研究分析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原因及感染来源,提出防控措施建议。方法 2017-09-16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对某酒店婚宴就餐人员食物中毒事件中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的患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通过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开展分析,确定可疑餐次及可疑食品,采集可疑食物、工作人员和病例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搜索到38例患者,符合病例定义者27例,主要是腹泻(100%)和腹痛(92.59%)等症状。在2份病例粪便标本及1份蚶子原料、1份凉拌蚶子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O3∶K6血清型,且具有同源性。结论该事件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婚宴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2009年6月20日发生于湘潭市某餐馆的一起食物中毒的病因与来源。方法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采集检测病例肛拭子标本9份,分离副溶血性弧菌6株;采集检测可疑食物标本6份,分离副溶血性弧菌1株;采集检测餐馆从业人员肛拭子标本10份,均未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判断本起食物中毒因食用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花生米引起。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院》2016,(12):1780-1782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PCR在食源性致病菌食物中毒快速应急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一起食物中毒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相关食品、厨房工作人员和厨具拭子等标本,对前增菌液进行食源性致病菌实时荧光PCR快速筛查,同步进行分离培养。结果该事件39名聚餐人员中共有22人发病,罹病率达59.5%,对采集的36份标本进行实时荧光PCR和分离培养,其中8份患者标本和3份食品标本副溶血性弧菌实时荧光PCR阳性,并相应分离出11株血清型为O3∶K6的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冰鲜海鱼中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熟食品而引起的,实时荧光PCR快速、特异、灵敏,可为食物中毒快速处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一起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为预防类似事件发生及处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食物中毒原因。结果就餐者约120人,有6人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经支持和对症治疗均痊愈,无重症病例;采集6份病例肛拭子标本有4份检测副溶血性弧菌为阳性(66.7%)。结论综合分析该事件病例的共同进餐史、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判定该事件为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方法对2016年8月7日傍晚,龙泉市发生一起疗休养团返回家乡途中发生不明原因腹泻、腹痛、呕吐等急性胃肠炎症状的暴发疫情,开展病例搜索、罹患率、潜伏期、食谱等流行病学调查和采集相关食物、血常规及病例肛拭子检测。结果这是一起食用鸡蛋炒面导致的副溶血性弧菌感染性腹泻暴发事件。结论通过这次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分析,掌握食物中毒的一些规律和处置方法,为今后的食物中毒事件及时处置积累经验。另外副溶血性弧菌是广泛存在于近岸海水、海产品及盐渍食品中的嗜盐性弧菌,是沿海地区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居各类食物中毒事件的首位。为提高人们对副溶血性弧菌的认识,特别是内地去沿海疗休养、旅游、居住、工作等人们借鉴,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一起食物中毒的原因,预防此类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对就餐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患者呕吐物、肛拭子样品及可疑食品进行致病菌培养分离实验。结果为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结论提示应加强“外送盒饭”行业食品卫生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告一起因交叉污染所致河流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共有720人就餐,出现食物中毒共24人,罹患率为3.33%(24/720),对44份可疑食物样品和24份肛拭样本检测发现,其中检出河流弧菌阳性2例,检出率为8.33%,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12例,检出率为50.00%。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疾病潜伏期、流行病学特点及现场卫生状况,确定此次食物中毒病原体为河流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中毒原因是食用了被河流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食物污染是食堂晚餐食品加工过程中交叉污染所致。结论此次暴发事件是食用被河流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引起。河流弧菌作为本地区首次被检出的一种致病弧菌,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测,查明一起食物中毒原因,以防止类似事件发生。方法采集4份可疑食品标本,按国家有关标准进行沙门菌、志贺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肠毒素检测。结果从牛肉酱标本中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用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结论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为一起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查明两个旅行团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和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开展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查找可疑餐次,对引起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可疑餐次及可疑食物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集食品、环境及病例样本,进行常见食物中毒致病菌的实验室检测。 结果 共发现24名病例,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100.00%)、伴腹痛(91.67%)、呕吐(33.33%)。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凉拌海蜇(OR=4.857,95%CI:1.457~16.191)是导致食物中毒的可疑食品。实验室检出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O10∶K4。 结论 凉拌海蜇可能受到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为本次食物中毒的可疑食品,建议加强餐饮机构的食品安全及食品处理环节的监管,加强对餐饮环境的卫生监督。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查明一起因同源就餐致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找出致病因子,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方法 对该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本次事件中,共有16名发病者,平均潜伏期5 h左右,食品加工用具、1份剩余菜品、2份腹泻物样品中检出副溶血弧菌。结论 该次事件可疑为副溶血弧菌感染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一起建筑工地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特点进行调查,为同类食品安全事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对中毒病例和中毒场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检测。结果食物中毒事件共9人发病,无死亡病例,在3名患者肛拭子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认这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为减少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建议。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事件性质,查找可疑食物,通过卫生学调查发现可能的污染环节及因素,采集可疑食物和病例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判定可能致病因素。结果 本次事件共发生病例35例,症状主要为腹泻、腹痛等。2个病例粪便检出血清型为O3K6的副溶血性弧菌。结合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推测可疑食物为蒿菜、越香蒸宝蟹2个菜肴。结论 该事件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加工环节中的交叉污染为可能的危险因素。建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餐饮业的管理,在食物加工环节上要督促规范操作,控制风险。  相似文献   

16.
王晓红 《浙江预防医学》2011,23(3):93-93,96
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海产品中,是我国沿海地区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据报道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已高居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位,特别是沿海省份[1,2]。2009年10月2日,本中心接到报告,龙湾区某工厂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定本起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一起农村婚丧宴引起食物中毒案例,为预防类似突发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留样食物样品、患者呕吐物、排泻物、肛拭子,厨师肛拭子检测分析。结果本次事件报告发病39例,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牛肉脯为可能食品,在6份患者肛拭子和牛肉脯及素鸡剩余食品中分离培养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此起事件为居民家中聚餐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8.
汤晨 《现代预防医学》2014,(12):2162-2163
目的通过对一起饭店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探讨流行因素及病原学。方法采集饭店剩余食品样品3份和主家打包的剩余食品样品2份、5名患者和4名厨师共9份肛拭子样品、凉菜间砧板和冰箱拭子各1份进行实验室细菌学检测。结果 12名患者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恶心为主;在凉菜间砧板拭子和5名患者的肛拭子中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在椒盐基围虾样品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适宜温度下生长繁殖,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方法 依据《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进行检验.结果 从1份剩余食物卤猪头内和1份中毒患者的呕吐物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另1份剩余食品和3份腹泻物标本中检出副溶血弧菌.结论综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判定是一起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弧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特征,为科学开展食物中毒的处置工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根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的调查方法,对内江市经开区某酒店2016-6-15就餐人员以及该酒店厨师、服务人员和餐饮环境开展调查和采样,并对结果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此次食物中毒就餐人数400人,中毒人数81,采集食品、环境、生物样本99件,11例患者的肛拭样品中分离培养出副溶血性弧菌,经分子分型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分离出的11株副溶血性弧菌的同源性在90%以上。结论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最终确认该起食物中毒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