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宫腔内人工授精97个周期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选择84对患者97个周期的宫腔内人工授精(IUI)进行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按自然周期、克罗米芬(CC) 补佳乐 HCG、克罗米芬(CC) HMG HCG分为三组进行围排卵期IUI技术比较。结果 84对患者进行97含属期IUI,自然周期11个,有1例妊娠,妊娠率0.09%;克罗米芬(CC) 补佳乐 HCG组57个周期,有8例妊娠,妊娠率14.04%:克罗米芬(CC) HMG HCG组29个周期,有6例妊娠,妊娠率20.69%。结论 使用促排卵药物,尤其克罗米芬(CC) HMG HCG组,诱发排卵数目多,子宫内膜厚。妊娠率高。  相似文献   

2.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放射免疫测定,对妊娠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已成为实验室诊断早期妊娠的重要依据,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但对异位妊娠的血清HCG观察报道极少,我们于1991年2月-1992年12月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73何异位妊娠者的血清作了HCG含量删定,并分析了其变化规律,旨在探讨HCG在异位妊娠中的诊判意义。  相似文献   

3.
已有报道正常胃粘膜及胃癌细胞内含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本文对21例由胃双比衬造影诊断,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癌进行了HCG受体检测,同时测定了癌组织提取物的HCG水平。所有标本均以同一胃正  相似文献   

4.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可异位表达于肿瘤细胞,HCG 具有生长因子作用和抑制肿瘤细胞凋亡作用,从而在肿瘤的发生、发展、预后中发挥一定作用。HCG 作为天然的免疫调节剂是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潜在药物,本文对HCG 在非妊娠期的免疫调节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其作用的机理 ,将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组 )及去除单核细胞的 (-PBMC组 )分别与HCG共同孵育后 ,以改良的MTT法检测NK细胞对其靶细胞K5 6 2 的杀伤活性。结果表明 :(1 )一定剂量 (2 5、50、1 0 0IU/mL)的HCG能显著抑制NK细胞的杀伤活性 ,其中以 50IU/mL的HCG作用最明显 ,而较低剂量 (1 2 .5IU/mL)和较高剂量 (2 0 0IU/mL)的HCG则无抑制作用。(2 )HCG对NK细胞的抑制作用通过单核细胞介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第三次免疫测定用国家标准品候选品.方法 精确量取来源于妊娠妇女尿液的高纯HCG原料、人血白蛋白和海藻糖,加入至磷酸缓冲液(0.05mol/L,pH =7.4)内,充分混匀后置于2~8℃过夜,次日无菌过滤,0.5mL分装后,冻干制备成HCG国家标准品候选品.以HCG第五次国际标准品(07/364)为对照品,采用9个厂家10种HCG检测试剂盒进行协作标定.同时对候选品的瓶间精密度、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 HCG候选品免疫活性为14.8±2.5IU/支,瓶间精密度为2.38%,37℃放置16周后,HCG候选品的免疫活性下降在10%范围内.结论 候选品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可作为HCG第三次免疫测定用国家标准品使用.本标准品的建立,将为HCG免疫测定用试剂盒的标准化提供定量基础.  相似文献   

7.
HCG—β放射免疫分析(RIA)是目前诊断早孕最灵敏、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已大量应用于临床。为探讨HCG—βRIA对早孕的诊断价值,我院对521例维吾尔族早孕妇女和528例汉族早孕妇女进行了HCG—β放射免疫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本文报道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放射免疫快速测定法,对于实验的方法学作了初步探讨,并用本法与原法(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HCG放射免疫分析〔双抗体法〕试剂盒使用说明书,1982)对129例血清标本进行了对比,获得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受体单克隆抗体的产生和发展,将单克隆抗体研究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大大提高了其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受体在生殖内分泌及妇产科临床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细菌((Pseudomonas Maltophilia)上具有HCG受体。我们用纯化的细菌(PS.Maltophilia)HCG受  相似文献   

10.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HCG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umanChorionicGonadotropin ,HCG)在妊高征病理生理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用磁性分离酶联免疫 (ImmunoenzymetricAssay ,IEMA)方法测定了 3 2例妊高征患者血HCG的水平 ,并与同期正常妊娠妇女作了比较分析。结果 :妊高征组HCG水平较对照组有非常明显升高 (P <0 .0 1)。结论 :动态测定妊娠晚期妇女血HCG水平可作为诊断妊高征的有价值指标 ,并对其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单克隆抗体(mAb).方法:利用从人工流产刮宫物中提取的HCG免疫BALB/c小鼠, 取其脾细胞同NS-1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 采用有限稀释法筛选杂交瘤细胞株, 并对mAb的亚型、亲和力及特异性进行鉴定.结果:共获得26株能稳定分泌抗HCG特异性mAb的杂交瘤细胞株.mAb的亚类均为IgG1, 亲和力介于1.14×108~2.0×108 mol/L之间, 其中4株mAb与HCG的β亚基有较强的反应, 而与黄体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促甲状腺激素(TSH)均无交叉反应.结论:成功获得4株鼠抗人HCG mAb的杂交瘤细胞株, 其分泌的mAb能特异识别人HCG的β亚基, 可用于早孕、肿瘤等诊断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人体绒膜激素(HCG)与促黄体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及促甲状腺激素(TSH)一样是糖蛋白激素,具有α与β两亚单位,其β亚单位(βHCG)由145个氨基酸组成。作者们用妊娠三个月的胎盘中多聚A的RNA作为βHCG的mRNA来合成双链cDNA(cβHCG),然后在5%聚丙烯酰胺凝胶上检出大小为500~700碱基对(bp)的片段,经HindⅢ酶  相似文献   

13.
探索一种可以高密度固定抗原的新方法,并用于研究多层纳米金修饰金膜表面包被抗原的新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器。3-巯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MPTMS)与纳米金粒子(AuNPs)可通过Au-S键在传感器金膜表面交替组装形成三维网络,膜表面空间结构中的纳米金经静电作用可吸附大量的小分子抗原HCG,从而获得多层膜修饰的HCG免疫传感器用于检测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用所构建的HCG传感器,直接检测不同浓度的anti-HCG抗体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修饰两层胶体金膜比修饰一层时抗体响应的共振峰移动幅度提高了1.8倍,检测下限降低至1.5μg/mL。间接法测定了不同浓度的HCG,其浓度与SPR共振峰的位移呈负相关。实验通过修饰两层胶体金膜大大提高了金膜表面固定抗原的量,提高了检测抗体的灵敏度,并且进而用竞争法可检测HCG抗原而不需要用第二抗体进行信号放大。有望用于临床实验诊断。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我院自1988年2月23日~1996年4月20日用血清HCG RIA对315例先兆流产孕妇进行390次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对象: (一)对照组:正常早孕妇女100例为对照组,停经后最短为36天,最长为85天,年龄22~28岁,均经B超、乳胶试验证实为早孕。 (二)先兆流产孕妇315例为本院妇产科住院病人,年龄21~38岁,为健康生育妇女,无并发症及其他疾病。 二、方法: (一)空腹抽晨血2ml离心分离血清待测。 (二)HCG RIA kit由上海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研究所及山东潍坊3V诊断技术公司提供,按说明书操作。 (三)采用核工业部北京核仪器厂产FT-613型自动计算~(125)I放免测量仪进行放射性测量。 结果 一、正常早期妊娠妇女血清HCG RIA值:本组100例除1例停经36天早早孕HCG RIA测定值为190ng/ml,其余均>300ng/ml,临床及B超、乳胶试验证实妊娠,HCG RIA;阳性率100%。测值范围1821.81±1520.45ng/ml((?)±SD)。血清HCG高峰期出现在停经后第7~8周之间,所以各时相的HCGRIA值波动范围较大。 二、先兆流产孕妇血清HCG RIA值,先兆流产315例,入院后均做血清HCG RIA测定,经临床治  相似文献   

15.
HCG 的免疫抑制作用Pearse 和 Kaiman(1967)首先提出 HCG 有免疫抑制作用。他们报导孕鼠植皮时给予200 Iu/日 HCG,皮片存活期可比对照  相似文献   

16.
血清P、HCG浓度动态检测在早期异常妊娠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P及HCG动态检测对早期异常妊娠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25例早期异常妊娠患者分别进行两次(间隔48h)血清P(Progesterone, P)及HCG值,血清P值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HCG浓度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分析不同组别两者浓度变化规律.结果:先兆流产组P值明显高于难免流产组(P<0.05),异位妊娠组明显低于先兆流产组和难免流产组(P<0.01,P<0.05),先兆流产组HCG值明显高于异位妊娠组和难免流产组(P<0.05),异位妊娠组与难免流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HCG上升及下降幅度<难免流产组(P<0.05).结论:血清P及HCG动态检测对于早期异常妊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的疗效及机制。方法:诱导法成功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以每天19.4 IU/100 g(HCG低剂量组)、25.8 IU/100 g(HCG中剂量组)和51.6 IU/100 g(HCG高剂量组)的HCG治疗15 d,并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异位病灶体积的变化及异位内膜、在位内膜电镜下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HCG治疗后,HCG低、中和高剂量组的异位病灶体积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治疗前子宫内膜和异位内膜胞浆内可见大量线粒体、内质网及核糖体;治疗后部分细胞结构不清,部分线粒体嵴减少或消失,细胞致密、萎缩,胞浆中自噬体增多,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结论:HCG可能使在位和异位内膜中的细胞功能代谢减退,从而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扫描电镜技术在预测良性与侵蚀性葡萄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扫描电镜技术对40例葡萄胎进行观察,其中良性30例,侵蚀性10例,同时以10例正常早期胎盘绒毛和5例早期胎盘绒毛水肿变性作对照。将患者血、尿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作为监测指标,当葡萄胎后12周内血尿HCG不下降至正常时视为恶性。结果 (1)30例良性葡萄胎的血、尿HCG于葡萄胎12周内降至正常,10例侵蚀性葡萄胎中的9例于葡萄胎后12周内超过正常,1例转变为子宫绒毛膜癌。(2)良性葡萄胎滋养叶细胞微绒毛扫描电镜图像呈细长,或形成“网状”,或“杵状”,或“小撮”。侵蚀性葡萄胎滋养叶细胞微绒毛融合形成“斑块状”,或“球状”、“杆状”,或“棉花团样”。结论 扫描电镜技术可用于预测良性与侵蚀性葡萄胎。  相似文献   

19.
HCG在缺乏LH峰不孕症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CG对不孕症治疗中不出现LH峰的临床作用.方法随机选取62例,88个超排卵治疗周期,进行阴道B超监测优势卵泡直径和子宫内膜厚度,并同时测定尿LH和基础体温,对优势卵泡成熟,但未能出现预期LH峰的周期,注射HCG 10000IU,24h后进行IUI.结果注射HCG后48h B超显示有71个周期(85.5%)已经排卵,25个周期(30.1%)成功怀孕.结论 HCG能弥补体内LH峰的不足,明显提高超排卵周期的排卵率和妊娠率.  相似文献   

20.
我们采用30%聚乙二醇(PEG,分子量为6,000)作为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放射免疫测定中,结合标记抗原和游离标记抗原的分离剂。同时对60份血清标本,应用本法和双抗体法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无显著差异,且有非常显著的相关。现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试剂:HCG标准液:~125I-HCG标记液;HCG血清(以上3种试剂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供);30%PEG溶液(分子量为6,000)。 二、方法:见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