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的改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玲  陆世颖  李家燕 《医学文选》2004,23(3):268-270
目的 减轻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的疼痛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 ,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方法 将 1 2 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 60例 ,均采用人工肾穿刺针行动静脉内瘘穿刺 ,观察组进针角度与皮肤呈 40°角 ,对照组进针角度与皮肤呈 2 0°角 ,两组穿刺各 1 2 0 0例次 ,观察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率 ,观察组 94.8%,对照组 85 .0 %,两组有显著差异 ( χ2 =62 .68,P<0 .0 1 ) ;疼痛率 :观察组 5 .5 %,对照组 1 5 .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 χ2 =5 4.80 ,P<0 .0 1 ) ;内瘘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 5 %,对照组 1 3 .3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χ2 =8.78,P<0 .0 5 )。结论  40°角穿刺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减轻疼痛 ,减少内瘘并发症发生 ,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肾替代治疗首选血液透析,而血管通路的建立又是血液透析的必须条件,其中,动-静脉内瘘因具有出血少,易穿刺,流量大,可长期应用等优点而成为永久性血管通路.如何保证动-静脉内瘘的成功是能否进行血液透析的必要条件.因此,对内瘘的保养和护理尤为重要.2003年4月-2009年 4月,我科对55例动-静脉内瘘患者进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黄玲  陆世颖  李家燕 《微创医学》2004,23(3):268-270
目的减轻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的疼痛,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方法将12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均采用人工肾穿刺针行动静脉内瘘穿刺,观察组进针角度与皮肤呈40°角,对照组进针角度与皮肤呈20°角,两组穿刺各1 200例次,观察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观察组94.8%,对照组85.0%,两组有显著差异(χ2=62.68,P<0.01);疼痛率观察组5.5%,对照组15.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54.80,P<0.01);内瘘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5%,对照组13.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8.78,P<0.05).结论40°角穿刺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疼痛,减少内瘘并发症发生,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一年内为133例慢性肾衰血透病人做血管内瘘手术150例次,一次成功率达87.2%(116/133),除了标准前臂内瘘,还制做鼻咽窝内瘘,尺侧内瘘及人造血管搭桥内瘘手术,对内瘘使用出现的血管瘤和分支血流影响也作处理,本组内瘘失败重新手术达10%,对手术并发症及使用并发症也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其功能维护是血液透析成功的关键[1].临床上使用一次性血液透析专用穿刺针,一般选择肘正中静脉或其临近静脉作为血液体外循环的回路,由于透析时间比较长,在透析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难免发生体位变化,如内瘘保护不当可致穿刺部位出现血肿、血流量不足、渗血、内瘘针头滑出血管外、疼痛等并发症[2-3].为此,本研究研制了一种动静脉内瘘保护罩,并巳在部分患者试用,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在后期应用失败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3例动-静脉内瘘后期应用失败患者的临床观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失败原因,制定预防措施。结果:动-静内瘘后期应用失败原因有动-静脉吻合口动脉瘤样改变、内瘘所在区域静脉压升高、局部感染等,应针对不同原因,制定不同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改良式吻合法行动静脉内瘘术中的手术方法,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改良式吻合法病例,并与同期21例常规端侧吻合病例进行比较。结果36例改良式吻合法均一次性吻合成功,平均血管吻合时间(15±3)min,随访2年,2年通畅率为97.2%,未出现明显并发症;21例常规端侧吻合病例一次吻合成功率为95.2%,平均血管吻合时间(38±2)min,2年通畅率为85.7%,内瘘闭塞3例。结论改良式吻合法是一种理想的内瘘吻合技术,手术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效果好、并发症少,适合临床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9.
庄敏彦  于晋  黄保堂 《微创医学》2013,8(1):61-62,71
目的 总结上肢动-静脉内瘘手术治疗的经验,以期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6年3月至2012年3月800例慢性肾衰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800例患者中,行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内瘘术764例,手术成功706例,失败58例;行肱动脉-头静脉端侧内瘘术36例,手术均成功.结论 血管吻合口的处理、吻合技巧及良好的术后日常护理是保证术后远期通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指动脉、静脉在皮下吻合建立的血管通路,它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道,具有出血少,易穿刺,流量大,可长期应用等优点。它的通畅与否影响透析血流量及透析充分性。因此,动静脉内瘘术前后的护理尤为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提高标准动静脉内瘘开放率的方法,分析内瘘早期失败的原因。方法收集了226例终末期肾衰尿毒症患者在行标准动静脉内瘘术的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并发症的处理和术后护理方面所采取的综合措施,计算术后6周累积初级开放率、累积次级开放率和内瘘失败率,分析内瘘早期失败的原因。结果术后6周累积初级开放率为85.4%(193/226),累积次级开放率为92.5%(209/226),内瘘早期失败率为7.5%(17/226),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血栓形成(10例)和瘘口狭窄(7例)。结论本组所采取的综合性措施有助于提高标准动静脉内瘘手术的开放率。血栓和狭窄是内瘘早期失败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肥胖、低血压、瘦弱、老年和女性患者易发生早期内瘘失败。  相似文献   

12.
建立动静脉内瘘45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建立的手术方式及手术经验,提高对动静脉内瘘的手术的认识.方法:2004-2008年间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458例,分析手术方式的选择、操作要点、成功率及并发症等.结果: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总体成功率95%,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肘窝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和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之间手术成功率无显著差别(P>0.05),自体静脉移植内瘘术较低(P<0.05).原发病为糖尿病和(或)高血压肾病患者的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和(或)高血压肾病患者(P<0.05).结论:动静脉内瘘的首选是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其次是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或肘窝部自体动静脉内瘘.继发于糖尿病和(或)高血压肾病患者动静脉瘘成形术成功率较低,应更注意手术指征和手术技巧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动静脉内瘘影响因素。方法对4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做回顾性分析,并将糖尿病肾病组动静脉内瘘的通畅率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相比较,研究影响患者内瘘使用寿命的各种因素。结果糖尿病肾病组动静脉内瘘通畅率低于非糖尿病组。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瘘口直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对内瘘生存时间有显著影响。结论糖尿病肾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相对较短,年龄、瘘口直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对内瘘生存时间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凤华  刘杰  辛淑贞  王军辉 《医学争鸣》2000,21(12):S244-245
0 引言 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的动 -静脉 (A- V)内瘘直接影响到维持血透患者的生存 ,维护好一个良好的内瘘除了外科手术技术因素外 ,主要与正确使用和护理有关 ,保护好动 -静脉内瘘 ,减少并发症 ,延长使用时间是直接影响到患者存活的重要条件之一 ,通过对 10 2 8例动 -静脉内瘘了护理 ,我们总结出“七”字护理法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在 1987- 0 3/ 1999- 0 5共为 10 2 8例患者行A- V内瘘术 ,主要为 Breascia- Cimino瘘 ,其次为鼻咽窝瘘 ,肱A与头 V吻合以及自体血管移植 ,结果动 -静脉内瘘 1a通畅率 98. 0 2 % ,3a 通畅率 85 .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改良的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内瘘术应用于头静脉直径<2.5 mm的血管通路中,评估手术成功率、内瘘通畅率。方法:根据头静脉直径大小将22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接受传统及改良的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内瘘术,比较两种吻合术的成功率、内瘘通畅率。结果:两种吻合术对手术1次成功率、1个月通畅率及内瘘成熟时间无差异。结论:应用改良的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内瘘术能成功解决头静脉直径<2.5 mm的患者的血管通路问题。  相似文献   

16.
动-静脉内瘘(以下简称内瘘)是维持血透析患者保证血液透析的重要条件,有出血少、易穿刺、流量大、可长期应用等优点而成为永久性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争取提高动静脉内瘘手术的一次成功率。方法 :1 0 3例慢性肾衰尿毒症患者 ,男 5 7例 ,女 46例 ,年龄最小 2 9岁 ,最大 77岁 ,平均年龄 47岁。慢性肾衰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73例 ,多囊肾 9例 ,糖尿病 8例 ,慢性肾盂肾炎3例 ,高血压动脉硬化 2例 ,梗阻性肾病 1例 ,结缔组织病 1例 ,其它疾病 6例。均采用自体血管动静脉造瘘 ,其中首次行腕部头静脉与桡动脉端侧吻合术占 88.3 5 % ,有少数患者行端端(腕部桡动脉与头静脉 )或侧侧 (肘窝桡动脉与头静脉 )吻合术。结果 :1 0 3例患者中 1次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者 94例 ,成功率 91 .2 6% ,其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腕部尺动脉-贵要静脉内瘘作为首次前臂自体动静脉造瘘术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6月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行首次前臂自体动静脉造瘘术的97例患者(腕部尺动脉-贵要静脉内瘘21例、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76例)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2年,统计分析2种术式在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1年初级通畅率、2年初级通畅率等数据上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后可及血管震颤,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无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无感染、肢体肿胀、肢体缺血、心功能衰竭等。腕部尺动脉-贵要静脉内瘘组1年初级通畅率76.2%,2年初级通畅率为66.7%;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组1年初级通畅率78.9%,2年初级通畅率为68.4%。2组间初级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腕部尺动脉-贵要静脉内瘘手术感染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和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相似的1年、2年初级通畅率,可以作为首次前臂自体动静脉造瘘术式的另一种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9.
对 17例重复造瘘、14例首次造瘘者 ,术前行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 :先天性桡动脉、尺动脉缺如各 1例 ,桡动脉移位浅行皮下 3例 ;17例重复造瘘者中 ,因动脉侧支的存在 ,而动脉远端闭塞 ,近端仍通畅可利用 14例。认为术前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提高血管的利用率 ,避免因桡或尺动脉缺如而行动静脉内瘘端端吻合所致肢体远端缺血坏死。  相似文献   

20.
王玲  张永萍 《黑龙江医学》2012,36(4):297-298,313
目的探讨建立复杂动静脉内瘘的方法和体会。方法在肘上选择肱动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端侧吻合,贵要静脉-尺动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建立动静脉内瘘供透析使用。结果 28例内瘘术后通畅均良好,血流量可达300 mL/min。其中:17例仍在继续使用,2例因瘘闭改为深静脉置管,4例因肾移植而中断透析,3例因肺部感染死亡,2例死于脑出血。结论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精工细做"建立动静脉内瘘维持透析,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