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患者其下肢远端没有良好的流出道,故无法接受手术搭桥.植入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缺血下肢可形成新生血管,建立侧支循环,改善肢体血供,以达到细胞性血管搭桥目的.选择2006-06/2007-02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确诊的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15例,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静息痛、缺血性溃疡或趾端坏疽,踝臂指数0~0.5,CTA及彩超证明为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病变远端流出道差,患者对本实验知情同意且自愿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排除并发严重的心、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于双髂后上棘穿刺采集自体骨髓血,每例采集骨髓血100~300 mL,羟乙基淀粉及Ficoll液分离,配置成干细胞混悬液50 mL,单个核细胞计数为(2.05~9.36)×108.椎管内麻醉,沿下肢动脉走行给予缺血下肢肌肉及足部局部注射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混悬液,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移植后12周患者肢体疼痛、患肢冷感明显减轻,皮肤温度升高,间歇跛行距离延长(t=-5.328~6.373,P < 0.01);踝臂指数略微升高(P > 0.05);肾功能不全者血肌酐略微降低(P > 0.05).9例缺血性足溃疡患者的足部创面于术后3~12周基本愈合;2例趾端坏疽患者在干细胞移植术中进行坏疽部位截趾,术后4周完全愈合.术后均未出现异常症状或体征,随访6个月无不良反应发生.提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能够增加严重慢性缺血患肢的血流灌注,明显改善肢体疼痛、冷感、间歇跛行等指标,且不会加重并发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肾功能损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患者其下肢远端没有良好的流出道,故无法接受手术搭桥。植入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缺血下肢可形成新生血管,建立侧支循环,改善肢体血供,以达到细胞性血管搭桥目的。选择2006—06/2007—02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确诊的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15例,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静息痛、缺血性溃疡或趾端坏疽,踝臂指数0~0.5,CTA及彩超证明为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病变远端流出道差,患者对本实验知情同意且自愿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排除并发严重的心、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于双髂后上棘穿刺采集自体骨髓血,每例采集骨髓血100—300mL,羟乙基淀粉及Ficoll液分离,配置成干细胞混悬液50mL,单个核细胞计数为(2.05~9.36)×108。椎管内麻醉,沿下肢动脉走行给予缺血下肢肌肉及足部局部注射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混悬液,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移植后12周患者肢体疼痛、患肢冷感明显减轻,皮肤温度升高,间歇跛行距离延长(r=-5.328-6.373,P〈0.01);踝臂指数略微升高(P〉0.05);肾功能不全者血肌酐略微降低(P〉0.05)。9例缺血性足溃疡患者的足部创面于术后3-12周基本愈合;2例趾端坏疽患者在干细胞移植术中进行坏疽部位截趾,术后4周完全愈合。术后均未出现异常症状或体征,随访6个月无不良反应发生。提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能够增加严重慢性缺血患肢的血流灌注,明显改善肢体疼痛、冷感、间歇跛行等指标,且不会加重并发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肾功能损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总被引:110,自引:1,他引:110  
目的评价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 的临床疗效及部分影响因素.方法确诊严重ASO患者1例,予rhG-CSF 300μg皮下注射,每日2次,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第5天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干细胞,配成干细胞混悬液.将干细胞混悬液肌肉注射进行双下肢移植(3×109细胞/肢).44 d后给病情较重的左下肢第2次移植相同的细胞数.观察3个月,进行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果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疼痛、患肢冷感、间歇性跛行、溃疡明显好转,左右足踝压指数(ABI)分别由0.49,0.69升为0.50,0.85.移植后1个月末梢血流波幅[(11.90±10.95)mm]和激光多谱勒扫描血流灌注量[(0.49±0.16)PU]较移植前[分别为(1.70±1.95)mm,(0.27±0.08)PU]显著改善(P<0.01). 数字减影下肢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新侧支血管形成明显增加(评分结果为3).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动员后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ASO患者,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髓干细胞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分化成为血管性内皮细胞的特性,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改善缺血组织血供.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单位:武汉市中心医院.对象:选择2005-07/2007-05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89例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且合并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及糖尿病足.男61例,女28例.年龄45-90岁,平均67岁.病变部位主要为双下肢,伴足部溃疡者54例,伴坏疽者8例.所有受试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因子购自中国麒麟鲲鹏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方法:[1]干细胞动员:全部患者均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因子500~600μg/d,注射5d后采集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总量83~103mL,单个核细胞数量1.86~3.39×1011L-1,CD34 矿细胞为0.55%~1.36%.[2]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均行静脉麻醉,将采集的外周血干细胞悬液按3cm2×3cm2间距进行缺血肢体肌间分层注射.主要观察指标:[1]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前及移植后1,3和6月患肢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踝肱指数、肢体皮温及深部感觉检测及评估.[2]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CT及血管造影检测患者下肢血管形态学变化.结果:纳入患者89例,89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1]临床症状评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点患肢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情况较移植前均有改善,且随着时间延长改善程度逐渐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踝肱指数: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时间的延长患者踝肱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肢体皮温及深部感觉检测结果:移植后患者肢体皮温较移植前有所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深部感觉检测肢体感觉功能有所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影像学检测结果:移植后患者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与移植前比较未见明显变化;CT及血管造影显示2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新生侧支血管形成.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可增加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糖尿病足患者的下肢血流,促进部分患者下肢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5.
背景: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的传统治疗方法如药物、介入等效果不佳,干细胞移植是近几年治疗该病变的新方法,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评价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效果造影检查损伤大,费用高,所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下肢动脉无创性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下肢动脉病变的改善情况,并与血管造影结果相比较.方法:纳入确诊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41例,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 μg皮下注射,1次/d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第5天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分离干细胞,配成干细胞悬液,将干细胞悬液肌肉注射进行双下肢移植(3×109细胞/肢).干细胞移植后观察3个月至1年,同时进行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估.结果与结论:干细胞移植后,患肢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溃疡明显好转,踝臂指数明显升高(P<0.01),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加(P<0.01).移植后下肢动脉管腔血流有不同程度改善,闭塞动脉周围、肌肉内的侧支血管增多;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新生侧支血管明显增多.41例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提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准 确、快速地检测和评价干细胞移植后下肢血运改善情况,和血管造影结果相吻合,在评价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 闭塞症的疗效方面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可行性和意义.方法:以18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36条下肢动脉狭窄的动物模型,并记录DSA影像,左肢为对照组,右肢为治疗组.将取于自体的骨髓干细胞制成悬液经导管注射于患肢股动脉,2周后再行股动脉造影,测定小血管生成情况.结果:股动脉造影显示治疗组缺血肢体小动脉明显增多,毛细血管期造影剂染色加深.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增加小血管的生成,是治疗下肢缺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2004年6月-2009年7月治疗的19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共23条患肢,8例接受2次手术,3例接受3次手术。其中复杂性动脉硬化性闭塞症8例,糖尿病足7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4例,采用重组集落刺激因子(惠尔血)注射动员后,采集外周血干细胞,注射到患肢肌肉组织,观察惠肢疼痛、跛行距离、冷感、溃疡愈合情况、踝肱指数(ABI)和动脉造影(DSA)的变化。结果:干细胞移植术后随诊1~60个月,平均28个月。全组患者症状好转、ABI升高;6例伴足部溃疡者4例溃疡愈合,2例溃疡明显缩小;5例伴足趾湿性坏疽转为干性坏疽;1例在术后3个月因缺血加重行膝上截肢术;4例患者术后DSA见广泛侧支循环建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小、易接受,对于严重下肢缺血且无良好流出道的病例可改善症状、保肢、降低截肢平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经血管腔内途径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确诊严重的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38例、糖尿病足(DMF)65例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2例,分别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μg肌肉注射,每日2次。第3天时采集和分离PBMNCs,配成单个核细胞混悬液。经皮微球囊扩张狭窄动脉,同时将分离的PBMNCs通过导管腔内注入缺血部位。观察12个月,进行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果PBMNCs移植后,患肢冷感、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好转。跛行距离由入院时的(24.0±14.8)m逐渐提高到12个月时的(642.0±224.1)m,表现为持续延长(P<0.01)。溃疡于移植后1~3个月逐渐愈合。踝肱指数(ABI)短期明显提升,由入院时的0.60±0.07提高到1个月的0.84±0.11,12个月时略有下降,为0.70±0.07,但仍高于入院时的水平。移植前后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动员后的PBMNCs经血管腔内途径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常青  贾珊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20):1893-1894
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 16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常规护理,包括术前新知识的培训,自体骨髓干细胞的分离,术前常规准备;术中患肢的观察;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心理护理和出院指导.结果 16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患者损伤小,恢复快,通过围手术期护理可缩短住院时间,此方法逐渐成为治疗下肢缺血患者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血管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联合应用,研究血管内皮主细胞(EPC)与血管生长因子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及协同转染移植方法,探索一种安全、有效及适用范围广泛的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的方法。方法:选用18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制成动物下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VEGF基因裸质粒DNA转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组(A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组(B组)和VEGF基因裸质粒DNA转染组(C组)。观察术后缺血肢体肌肉血管再生及缺血表现。结果:VEGF基因裸质粒DNA转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组术后无肢体坏死,各项血管再生指标明显好于单独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组和VEGF基因裸质粒DNA转染组。结论:VEGF基因裸质粒DNA转染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联合应用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