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纯阳”与“稚阴稚阳”系中医儿科体质学说中的两种不同的论点。前者认为小儿体禀纯阳,阴常不足,患病后每易化热伤阴,故用药主张寒凉,不喜温热;而后者则认为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阴阳均未充盛,患病后阴阳均易损耗,重危时尤易阳虚厥脱,故治疗方面处处顾护阳气,善用温热助阳之品。为了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现结合复习文献及临床体验,试述个人的粗浅认识。“纯阳”的提出,首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著作《颅囟经》:“凡孩子三岁以下,呼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既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一面;又有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一面。历代儿科医家根据这一体质学说特点,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学(?)。一种学派认为是“纯阳之体”;另一种学派则认为是“稚阴稚阳”。众医家对“稚阴稚阳”说无可非议,然对“纯阳之体”说却有两种争议:一者认为此说不妥;一者认为“纯阳之体”说就对小儿某些重要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而言,大有独到之处,远较“稚阴稚阳”表达的深刻、广泛、形象。而笔者认为:“纯阳之体”说,首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凡孩子三岁以  相似文献   

3.
纯阳之体和稚阴稚阳理论对儿科临床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儿科体质理论中,历来存在着“纯阳之体”和“稚阴稚阳”两种主要观点。“纯阳之体”的理论起于道家阴阳学说,如吴鞠通言:“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破身耳,非盛阳之谓”。纯阳之体理论正式运用于医学则始见于《颅囱经》:“凡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大体言之,“纯阳之体”的理论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的意义:一则侧重于机体抗病功能活动方面的积极作用;二则象征初生,发育尚  相似文献   

4.
小兒体质初探——论“纯阳”和“稚阴稚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对于小儿体质问题的看法,历来就有"纯阳之体"和"稚阴稚阳之体"两种不同的观点,这两种观点,对儿科临床诊治上,各有其很大的影响.今试讨论于后.一、"纯阳"论的源流(1)"纯阳"的本义:"纯阳"之说,似起源于我国道家的阴阳学说.如《景岳全书》引"道家曰:分阴未尽则不仙,分阳未尽则不死";"阳为生之本,阴实死之基".吴鞠通说:"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之言,  相似文献   

5.
小儿为“纯阳之体”的论述,最早见于《颅囟经》一书,《颅囟经》首先提出:“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关于“纯阳”的概念,古今有别,观点各持,众说纷云,此种混乱的说法,给中医教学和儿科临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甚有必要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有“纯阳”与“稚阴稚阳”两种观点。“纯阳”说认为小儿体禀纯阳,阴常不足,病后易化热伤阴,用药主寒凉;“稚阴稚阳”说认为阴阳均未充盛,小儿病后阴阳均易耗损,顾护阳气善用温热助阳之品,小儿疾病的变化及辨证论治与小儿体质有着直接关系,如何正确理解这两种观点,对指导儿科的辨证论  相似文献   

7.
议“纯阳”     
“纯阳”非孤阳 ,“纯阳”非盛阳 ,“纯阳”是阴平阳秘前提下阳气相对偏旺的生理状态 ,阐明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从“纯阳”分析 ,小儿有内伤疾病少、发热性疾病多、阳热实证多、疾病后期气阴两亏多等病理特点。据此指导儿科疾病的治疗 ,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议“纯阳”     
“纯阳”非孤阳,“纯阳”非盛阳,“纯阳”是阴平阳秘前提下阳气,相对偏 生理状态,阐明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从“纯阳”分析,小儿有内伤疾病少、发热性疾病多、阳热实证多、疾病后期气阴两亏多等病理特点。据此指导儿科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在论述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时,素有“稚阴稚阳”和“纯阳之体”两种理论观点。前者,顾名思义,是指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方面均处于幼稚状态,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此,历代医家都无争议。然而,对“纯阳之体”一说,却有不少异议,甚至认为不妥。我倒是认为,“稚阴稚阳”只能说明小儿机体尚未成熟的一面,不能完全概括小儿的基本特点;就小儿某些重要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临床指导意义而言,“纯阳之体”说有其独到之处,远较“稚阴稚阳”表达得深刻、广泛、形象。  相似文献   

10.
从量化阴阳的角度认识纯阳之体和稚阴稚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医家把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特点概括为“纯阳之体”或“体禀纯阳”。又将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稚阴稚阳”。对稚阴稚阳的观点 ,古今医家认识较一致 ,争议不多。但对纯阳之体概念的认识 ,古代医家争鸣较激烈。通过对古医籍中有关论述的分析及运用量化阴阳的方法注释纯阳之体和稚阴稚阳 ,试图全面认识和理解以上两个概念。1 古代医家对纯阳之体的认识及存在的问题“纯阳之体”最早见于《颅囟经·脉法》 ,书中说 :“凡孩子三岁以下 ,呼为纯阳 ,元气未散。”因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 ,温煦和激发各…  相似文献   

11.
从内丹修炼理论看小儿纯阳之体宋国绪山东省泰安市中医院(泰安271000)关键词纯阳之体道教儿童自《颅囱经·脉法》指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即形成了小儿“纯阳之体”的概念。“纯阳”从字面上理解是“纯粹为阳”的意思,但“孤阳不生,独阴...  相似文献   

12.
脾胃学说对于儿科临床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中医儿科的奠基人、儿科医圣钱乙,在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集中反映了临床重视调理脾胃的学术观点,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及临床处方用药等都进行全面阐述。钱氏认为,小儿“脏腑柔弱”,“肌骨嫩怯”,“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因而在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这些病机在脾胃的表现尤为突出。指出:“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明清儿科医家万全也特别重视调理脾胃,“人以脾胃为本,所当调理。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理也”。因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小儿体属“纯阳”,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名中医罗笑容主任在临床实践中遵循小儿"纯阳之体"理论诊治疾病,认为"纯阳之体"在儿科生理、病理及辨证论治方面都有体现。临诊结合地域、气候特点,多选用辛凉之剂,质轻味薄之品,强调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4.
丁樱 《江西中医药》1997,28(2):11-11
小儿高热治验丁樱(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儿科郑州450000)关键词小儿高热中医药疗法治疗体会高热一证,乃儿科临床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叶天士云:“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感邪之后每易从阳化热,有“六气之邪皆从火化”之说。即使外感风寒,也易寒郁化...  相似文献   

15.
中医儿科在基础理论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学说。既“纯阳学说”与“稚阴稚阳学说”。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两种学说虽然各有特点,但又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纯阳学说”首先在“纯阳”的提法上就有违于祖国医学的阴阳观。祖国医学认为阴阳二者是对立统一的,阴阳互根,相互为用。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稚阴稚阳学说”则忽略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肌体修复力  相似文献   

16.
张军  王华楠  向红 《河南中医》2005,25(12):10-11
执小儿为“纯阳之体,所患热病最多”而滥用辛凉解表和清热解毒于儿科临床,是目前中医儿科界存在的普遍现象.本文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分析了小儿太阳伤寒表证脉、证并治特点,提出小儿太阳伤寒表实证(外感风寒表证)当及时使用辛温解表法之麻黄汤、葛根汤类,以获“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效.  相似文献   

17.
温阳法在儿科临床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阳法在儿科临床的运用,历代儿科医家对此抱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在儿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上,提出不宜使用温阳药物,主张以清为是,否则有违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古训。且热病而用温药,岂非抱薪救火,能不自焚耶!这是主清派的理论依据。温阳药能否使用于儿科病证,问题应该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多从热化”,患病“以阴伤为多”。故临床上时有忽视温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导致某些疾病的失治和误治。余求学于湖北中医附院期间观吾师本着辨证施治的原则,做到有其证,施其法,用其药,将温法灵活运用于儿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列数案,以兹说明。 败  相似文献   

19.
张琪教授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老中医张琪教授从事肾病研究多年,尤其对于小儿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具有真知灼见,以疗效显著持久闻名于杏林。笔者有幸侍诊学习,于导师丰富临床经验中觅得一鳞半爪,现介绍如下,以飨同道。1病因病机经过临床大量实践,张教授总结出本病的临床表现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就其疾病演变过程分析,与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司密切相关。小儿为“纯阳之体”,为中医儿科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所谓“纯阳”,是说小儿阳气活泼,旺达,活力充沛,生长发育迅速,小儿在阴充阳长过程中,阳占优势,故儿科病多易阳化、热化。小儿五脏发育有“三不足、两有余”之特点…  相似文献   

20.
小儿泄泻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汪建民教授认为小儿泄泻的基本病因是“小儿脾常不足”,而小儿又是“纯阳之体”,推拿治疗手法宜轻柔,以补脾为主,重在摩腹,从而达到祛病健体的功效。通过学习汪建民教授辨证论治小儿泄泻的临床经验与推拿手法,明确了小儿泄泻的临床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