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海峰调和肝脾法的经验徐云生,夏新指导,张小萍(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关键词张海峰,学术经验,调和肝脾法著名中医专家张海峰教授,擅长治疗内科病证,对脾胃学说造诣很深。我们随先师学习期间,对其运用调和肝脾法治疗各种内科疾病印象颇深。张老认为:肝...  相似文献   

2.
业师龚去非主任医师,系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从医刀余载,学验俱丰,尤长于脾胃病的治疗。他认为脾胃以通为顺,贵在升降格司,纳化有常,治在调和为其要。《内经》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龚老认为,脾胃病多由脏腑生理功能虚衰,傅志所伤,疾病影响,劳倦太过,饮食不慎等引起。因而脾胃病患者,本虚标实者居多,虚在脾为本,实在胃为标,与仲景“虚则太阴,实则阳明”之论相符。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肝主流泄,协助脾胃纳化。脾胃与肝,三者一气相通,则升降有度,细…  相似文献   

3.
脾胃病多与肝胆有关小议于莹黄茂△范焕芳△△(050091)脾胃有病可影响其他脏器,其他脏器功能失调亦可影响到脾胃,临床上以土不营木及肝木侮土最为常见。虽云中焦脾胃为气机之枢,但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亦赖于肝胆之气的疏泄,脾无肝胆不能升清,胃无肝胆不能降浊...  相似文献   

4.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本文对脾胃病分为肝都气滞、肝胃不和、寒邪客胃、肠胃积热、中气下陷、胃阴不足、脾胃阳虚等证型,分别运用理气通降、和胃降逆、散寒通阳、通腑泄热、升清降浊、滋阴通降、温中健脾通阳等治法,调畅脾胃气机,使其恢复“脾升胃降”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治疗脾胃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调肝助脾胃以治慢肝杜廷贵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调和肝脾,肝炎,慢性活动性/中医药疗法治疗慢性肝炎调肝助脾为其要,现浅论如下。1疏肝助用随证而变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肝赃受病,主要在于肝经气郁。胁为肝之分野,故常见胁痛之症。“木郁达之”为治疗...  相似文献   

6.
中国中医科学院姚乃礼教授善治肝胆脾胃及内科疑难杂症,对内科疾病多从肝脾失调辨证,善用调和肝脾法,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张喜德教授治疗脾胃病时既重视个案的特有病理特点,也重视脾胃病的共有病机,即脾胃升降失职,从而确立治法方药,常常获效.以痞满、呃逆、腹泻三则临床医案为例,痞满案证属肝脾不调、胃阴不足,治以调和肝脾、养阴和胃.呃逆案证属胃阴不足、脾虚气逆,治以健脾养阴、和胃降逆.慢性腹泻案,证属脾肾阳虚、肝郁气滞,治以调补脾肾、疏肝解郁....  相似文献   

8.
王欢 《新中医》2014,46(3):18-20
李成光主任中医师认为肝脾(胃)不和是脾胃病的基本病机,治疗脾胃病应立足脾胃,注重调肝。临证重视三因制宜,中西结合及预防调护。  相似文献   

9.
<正>导师姚乃礼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药工作40余年,得岳美中、方药中、谢海州等名医指导,对痹证、脾胃病、肝病及内科杂病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姚师临床应用调和肝脾法论治疾病经验介绍如下。1调和肝脾法肝脾两脏关系密切。在生理方面,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肝"主一身之气",《素问·调经论篇》谓"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肝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  相似文献   

10.
心病从脾(胃)论治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医认为:“心胃同病”。从心与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相关性,心脾(胃)同治的同步性与治脾愈心的实践性,重视脾胃升降治疗心病的重要性及心脾(胃)同治中标本缓急的从属性等方面探析说明心病应重视从脾(胃)论治。  相似文献   

11.
刘玉  史默怡  韩燕  周扬 《新中医》2024,56(10):159-163
探讨以温药和之论治慢性腹泻的临证思路。慢性腹泻病位在大肠,涉及肝脾两脏,尤其与脾胃功 能密切相关。各种原因导致脾阳不振,是泄泻反复发作的重要病机。治疗上,除调和肝脾、健脾和胃祛湿之 外,宜温药和之,或温通,或温补。  相似文献   

12.
张炳厚老师在传统“肝脾(胃)合病”为指“肝脾不合证”和“肝胃不和证”的认识基础上,更详分“肝脾不合证”为“脾虚肝郁,肝脾不和”与“肝郁血虚,肝郁不和”,“肝胃不和证”为“阴虚肝郁,肝胃不和”、“肝气郁滞,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偏有热象”与“肝胆湿热,肝胃不和”等,认为辨证必须细致,论治始能人微。并且强调:两脏合病,必须辨清以孰为主,即以肝为主,抑或以脾以胃为主,据此权衡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应用和法治疗脾胃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玉文  林旭龙  宋晓欣  陈婕 《天津中医药》2019,36(12):1246-1248
脾胃病以慢性疾病多见,由于脾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纳运相助的生理特性,易形成寒热错杂、虚实相兼、升降失和、润燥不调的病证,和法的应用尤为适合,临床具体应用可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平调寒热、和调虚实、升降并枢、分消走泄等治法。  相似文献   

14.
郝淑兰  李宜放  杨丽芳 《光明中医》2016,(22):3247-3249
王晞星教授将"和法"学术思想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演变规律相结合,总结出肝癌治疗四法:调和肝胃法、调和肝脾法、调和脾胃(利水)法、调和肝肾/脾法。认为原发性肝癌病位在肝,涉及肝、胃、脾、肾多脏,病机演变主要表现为不"和",出现湿、痰、瘀、毒等病理产物而成癌,临床选用"和法"治疗肝癌,配合利水祛湿、化痰解毒、软坚散结,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赵文霞教授善于从肝辨治脾胃病,灵活运用补肝实脾、清肝运脾、疏肝和胃、平肝调中、柔肝清热诸法,重视情志因素在脾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须审证求因 ,辨证论治 ,邪气亢盛 ,以祛邪为先 ,正虚而衰弱者 ,以调补为主。虚实夹杂者 ,则又当标本兼顾 ,攻补兼施。临床治疗脾胃病务必根据脾胃的病证特点 ,以调和肝脾、行气止痛、通降导滞为大法。在具体运用时 ,要紧扣病因病机病性的不同 ,而灵活运用 ,才能药到病除。现根据《伤寒论》对脾胃病的临床应用 ,归纳整理如下 :1 燥矢互结 ,腑气壅滞 ,宜通降攻下胃气不降 ,不降则胃肠不能通畅 ,郁滞于内 ,产生一系列胃肠病变。在《伤寒论》中因邪气犯胃 ,或汗吐下所伤 ,致胃失和降 ,气机壅滞而成“胃家实”的“阳明病” ,此…  相似文献   

17.
李郑生教授继承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疗脾胃病“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学术思想,深刻认识肝、胃与脾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临床从湿祛脾自醒、肝疏脾复运、胃降脾可升3个角度“健脾”,在此基础上,明确药嘱对于临床治疗的重要性,尤其强调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服药时间、服药方法等。该文整理、探讨李郑生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健脾”常用药物及特殊药嘱,概括其包含的指导思想,以期提高临床治疗脾胃病的有效率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胃痞病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从肝论治胃痞病时,主要从生理、病理、病机与治法上进行探讨,生理上肝、脾、胃脏腑相关,气血相连,功能相互为用;病理上肝疏泄功能异常引起气机失调或血行瘀滞,均会导致胃痞病发生。该文从调和肝胃、调和气血两方面论述从肝治疗胃痞病的治法,以疏肝和胃、清肝降胃、泻肝补脾、疏肝活血、柔肝养阴之法治疗,为胃痞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思路进行探析。方法:根据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总结治疗方法,并对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观点进行分析,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小儿脾胃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为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小儿脾胃疾病的诱因多由喂养不当、久病损伤或先天不足,其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脾湿胃燥、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脾胃受损后会衍生许多相关疾病。将治疗脾胃疾病的总的治疗方法归纳为健脾养胃护肝法,并可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分为多种治法如健脾、运脾、补脾、泻肝、疏肝、清胃、和胃、降逆等。并根据上述治疗方法可应用于鹅口疮、腹痛、厌食症等病症的治疗中,且获得验证。结论:对小儿脾胃病采用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著名老中医李寿山教授,诊治脾胃疾患疗效卓著,研究脾胃学说造诣颇深.李老根据祖国医学脏腑相关的理论,特别重视脾之升清、运化、输布功能及与肝、肾、肺的密切关系.强调肺主气、脾益气、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为胃之关、胃为水谷之海的相互生化作用.而脾虚证在病因病机上又与肝、肾、肺脏及胃、肠、胆腑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之在临床上以辨治脾虚证为主,对其他脏腑疾患可收到异病同治之功效.我们随李老临证多年,深有体会,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