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评估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母婴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于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无痛分娩的产妇2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70例。因有14例中转剖宫产,最终纳入产妇196例,其中A组65例,B组66例,C组65例。三组镇痛方案不同:A组,舒芬太尼0.3 μg/ml复合0.1%罗哌卡因;B组,舒芬太尼0.4 μg/ml复合0.1%罗哌卡因;C组,舒芬太尼0.5 μg/ml复合0.1%罗哌卡因。比较三组分娩镇痛前(T0)、分娩镇痛开始后30 min(T1)、宫口开全时(T2)以及产后2 h(T3)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三组分娩后1 h的改良Bromage评分。比较三组产程及产妇和新生儿的转归情况。结果 C组产妇第一产程较A组和B组显著延长(P<0.05)。三组第二和第三产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钳使用率、侧切率,以及产道裂伤和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0~T3时间点,三组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B组和C组的VAS评分下降趋势较A组更显著(P<0.05),且在T1~T3时间点,C组的VAS评分较B组、C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改良Bromag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新生儿出生体重,第1分钟、第5分钟和第10分钟Apgar评分,脐动脉血pH值,脐动脉血PCO2以及脐动脉血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3、0.4、0.5 μg/ml舒芬太尼复合0.1%罗哌卡因均可安全有效应用于分娩镇痛,其中0.4 μg/ml舒芬太尼联合0.1%罗哌卡因镇痛对产程影响小,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横突间阻滞(IT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PVB)应用于双孔胸腔镜手术围术期镇痛的效果。方法 招募2022年11月至2023年6月于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择期行双孔胸腔镜下肺部分切除术的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经剔除后,最终每组纳入34例进行分析。观察组行ITPB,对照组行PVB。比较两组切皮前后心率变化值、平均动脉压变化值,术中镇痛药的消耗量,拔管后30 min(T1)、4 h(T2)、8 h(T3)、16 h(T4)、24 h(T5)静息状态和活动状态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24 h吗啡当量消耗量、镇痛泵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次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神经阻滞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皮前后的心率变化值、平均动脉压变化值,以及术中芬太尼用量和瑞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 h吗啡当量消耗量、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补救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静息状态VAS评分和活动状态VAS评分均随着时间进展有所上升,但两组各时间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低血压、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ITPB在双孔胸腔镜手术围术期镇痛的效果与PVB相当,其发生穿刺血肿的风险更小,安全性更好,可作为PVB的替代疗法。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领结征”髂筋膜阻滞技术在髋关节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招募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于铜陵市人民医院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髋骨骨折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术后静脉镇痛,观察组在对照组镇痛方案基础上行超声引导“领结征”髂筋膜阻滞技术。比较两组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离床时间、住院时间、出院时Harris评分。比较两组术后2 h(T0)、6 h(T1)、12 h(T2)、24 h(T3)和48 h(T4)被动视觉模拟量表(PVAS)评分和主动视觉模拟量表(IVAS)评分。比较两组睡眠满意度、镇痛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48 h内追加阿片类药物剂量更少,离床时间更早,住院时间更短,出院时Harris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PVAS评分、IVAS评分呈下降趋势,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在T1~T4时间点,观察组的PVAS评分、I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 h、48 h的睡眠质量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术后镇痛总体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领结征”髂筋膜阻滞技术可在髋关节术后中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量,提高患者术后睡眠质量,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观察缩唇呼吸训练提高玻璃体切除手术(PPV)患者手术适应性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8月至2021年10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行局麻下PPV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开展模拟手术情景下的缩唇呼吸训练干预。比较两组入室时(T1)、消毒铺巾后(T2)、球后麻醉时(T2)、手术开始时(T4)、手术开始后30 min(T5)和手术进行中1 h(T6)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以及干预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术中配合度等。结果 在T1~T6时间点,观察组的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干预后,两组SA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调整眼位、显微镜次数少于对照组,眼位配合错误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适应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缩唇呼吸训练可显著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降低术中应激反应,有利于PPV顺利开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连续气道正压(CPAP)通气对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择期行胸腔镜肺部手术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经剔除后,最终两组各有29例纳入分析。在单肺通气时,观察组术侧肺持续给予CPAP通气,压力为5 cmH2O,对照组术侧肺无特殊干预措施。于双肺通气20 min(T0)、单肺通气30 min(T1)、单肺通气1 h(T2)时间点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比较两组各时间点氧合指数(OI)水平。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24 h中性粒细胞比率、白细胞计数。比较两组术后72 h内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在T0~T2时间点,两组OI均呈下降趋势(P<0.05),且在T1、T2时间点,对照组的OI水平较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后,两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79% vs 37.93%; χ2=0.033=4.406,P=0.036)。结论 对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的术侧肺实施CPAP通气能有效提高患者单肺通气时的氧合,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比较胸腔镜下T3和T4不同节段双侧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原发性手汗症(PPH)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接受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的125例PP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切断胸交感神经节段的不同,将患者分为T3组(60例)和T4组(65例)。T3组接受胸腔镜下T3节段双侧胸交感神经切断术,T4组接受胸腔镜下T4节段双侧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术后不同时间点PPH复发率和代偿性出汗(CH)发生情况以及术后12个月时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家族史、症状持续时间、PPH分级、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有效率均为100%。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时,两组PPH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两组CH发生率和CH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时,T3组CH发生率显著高于T4组(P<0.05),两组CH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时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下T3和T4节段双侧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PPH均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与T4节段双侧胸交感神经切断术相比,T3节段双侧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后6个月、12个月时的CH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观察小剂量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在住院患者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共纳入2017年2月至9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TEE检查的260例住院患者,分为单纯表面麻醉组(C组)54例,咪达唑仑组(M组)27例和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组(MS组)179例。三组患者均给予丁卡因胶浆行口咽部表面麻醉,C组不作其他处理,M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MS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M组和MS组术中根据患者反应决定是否追加药物。记录三组患者入室后(T0)、探头置入成功时(T1)、探头置入成功后5 min(T2)的无创血压收缩压(NSBP)、心率(H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探头置入难易程度、TEE检查时间、术中不良事件、检查者满意度。检查结束后用改良Aldrete量表评分判断患者恢复程度。术后24 h随访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探头置入难易程度、检查者满意度评分和患者术后对麻醉的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同时间点比较,M组和MS组T1和T2时间点NSBP和SpO2降低,MS组T1和T2时间点HR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同时间点比较,MS组T2时间点SpO2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间点相比,C组T1和T2时间点HR升高,MS组的HR在T2时间点降低,M组和MS组T1和T2时间点NSBP降低,MS组T1和T2时间点SpO2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需要处理的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C组患者术后恶心发生率显著高于M组和MS组,术后咽部不适发生率显著高于MS组(P<0.05)。术中不良事件和术后不良反应经及时处理后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无不良后果发生。结论 在表面麻醉的基础上,小剂量咪达唑仑、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均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住院患者TEE检查中,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的效果更佳,但需注意可能发生的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研究胸科手术机械通气前后血清中脂多糖结合蛋白(LBP)表达的差异,寻求早期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的特异性标志物,并作为临床治疗的作用靶点。方法 将入选行开胸肺叶切除手术的20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手术部位、术式相同的患者分别纳入双肺通气(TLV)组和单肺通气(OLV)组,每组10例。每例分别在机械通气前(T0)、手术结束时(T1)、术后24 h(T2)和术后48 h(T3)采取静脉血样本,离心取上清液置-80 ℃保存。Western Blot法检测血清中LBP的表达水平。结果 LBP随着时间延长呈不断升高趋势,两组中各时点间LBP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与时点间存在交互作用,即两组LBP升高的幅度不同,OLV组较TLV组上升幅度大。结论 LBP的表达水平随着机械通气的时长呈升高趋势,OLV升高幅度较TLV大,机械通气会影响LBP的表达水平,LBP可能参与了VLAI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中医体质患者对插管全麻腹腔镜手术的反应差异。方法 招募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南宁市中医医院接受插管全麻腹腔镜腹部手术的患者119例。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将其分为平和质组(50例)、阳虚质组(36例)和气虚质组(33例)。比较三组麻醉诱导给药前5 min(T1)、插管时(T2)、插管完成后5 min(T3)的平均动脉压、心率,麻醉维持期丙泊酚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在T1~T3时间点,三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呈下降趋势。在T2时间点,阳虚质组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平和质组和气虚质组(P<0.05);在T1和T3时间点,三组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3时间点,三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和质组和阳虚质组的丙泊酚用量显著高于气虚质组(P<0.05),但平和质组和阳虚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气虚质组低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平和质组和阳虚质组(P<0.05)。平和质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阳虚质组和气虚质组(P<0.05)。三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中医体质患者对插管全麻腹腔镜手术的反应存在差异,临床医师应对患者进行分类管理。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脑代谢与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01~2014-12择期行下肢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年龄65~93岁,ASAⅡ~Ⅲ级。采用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术中给予右美托咪定;对照组术中给予等量0.9%氯化钠。于给药前(T0)、停药时(T1)、术毕(T2)分别采取桡动脉和颈内静脉球部血样各1 ml,行血气分析,测定颈内静脉球氧饱和度(SjvO2)并计算脑动脉-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和脑氧摄取率(CERO2),于术前、术后1 d和3 d由一名神经内科医师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患者进行检查并评分。结果 观察组T1、T2的Da-jvO2、CERO2较术前及对照组各时点显著降低(P<0.01)。两组术后发生认知功能下降10例(发生率为12.5%),其中观察组2例,对照组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P<0.05)。结论 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可有效提高患者术中镇静效果,提高麻醉质量,降低患者术中脑代谢水平,有效预防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房颤)为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在美国Miyasaka等[1]报道经年龄和性别校正后房颤的发病率在1980年为3.03%,2000年为3.68%,21年来房颤发病率上升了12.6%.房颤发病率的增加与多种因素有关,已被认知的房颤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甲状腺疾病等[2],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肥胖的患病率逐年增加.但是肥胖对房颤的影响仍存争议,故本文就肥胖与房颤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对潜在型克山病(潜克)病人血清及尿中17种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除病人尿中丝氨酸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外,病人血清中17种氨基酸和尿中16种氨基酸含量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青蒿琥酯抗弓形虫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弓形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由其引发的弓形虫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给人类健康和畜牧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目前,弓形虫病治疗仍以传统的乙胺嘧啶和磺胺嘧啶联合用药为主,但由于它们在长期使用中表现出的毒副作用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另外,已发现的其它抗弓形虫药的疗效都低于上述两种药。因此,寻找新的、高效低毒的  相似文献   

14.
地方性氟中毒防制对策新思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阅读李广生教授的《营养因素对地氟病的影响》一文受到启发,联系到三次流行病学调查中的矛盾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在地氟病流行因素中,除日摄氟量外,还与营养因素有关,尤其是膳食中的钙。据此,对地氟病防制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16.
小泛素相关修饰物(SUMO)与靶蛋白的共价结合是一种真核基因表达的翻译后加工形式。SU-MO化能够使蛋白质更加稳定,进而调节许多关键的细胞活动,如核运输、信号传递、凋亡、细胞周期调控以及基因表达的调控等。此外SUMO化还可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核转录因子-κB及转化生长因子-β依赖的途径参与抗炎和致纤维化过程,本文就这一机制可能在肾脏疾病中发挥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阅读李广生教授的《营养因素对地氟病的影响》一文受到启发,联系到三次流行病学调查中的矛盾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在地氟病流行因素中,除日摄氟量外,还与营养因素有关,尤其是膳食中的钙。据此,对地氟病防制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吸烟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吸烟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正常6周龄Wistar大鼠49只,随机分为三组:普通饲养组(16只)、高脂饲养组(17只)、糖尿病组(16只),每组再随机分为吸烟组与对照组(各8只,高脂饲养吸烟组9只),吸烟组进行12周熏烟实验,应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进行IR的评价,并进行有关生化指标及体重的检测。结果高脂饲养吸烟组、糖尿病吸烟组大鼠体重低于各自对照组(P<0·05);普通饲养吸烟组、高脂饲养吸烟组、糖尿病吸烟组TC高于各自对照组(P<0·05或P<0·01);普通饲养吸烟组、糖尿病吸烟组TG高于各自对照组(P<0·01,P<0·05);高脂饲养吸烟组LDL-C高于对照组(P<0·05);普通饲养吸烟组、高脂饲养吸烟组、糖尿病吸烟组FFA高于各自对照组(P均<0·01);普通饲养吸烟组FIns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普通饲养吸烟组、高脂饲养吸烟组、糖尿病吸烟组葡萄糖输注率(GIR)低于各自对照组(P<0·01)。吸烟与TC、TG、FFA呈正相关(r=0·33,0·31,0·30,P<0·05),与体重、GIR呈负相关(r=-0·62,-0·43,P<0·01)。结论吸烟明显抑制体重增加,导致血脂紊乱及IR。吸烟与IR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疟疾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蚊媒病.对疟疾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近年来疟疾病例监测、蚊媒监测、蚊媒感染疟原虫检测的方法及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在疟疾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The consequence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 on morbido-mortality of patients on hemodialysis have not been fully explored.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AF in patients on hemodialysis and to evaluate its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romboembolic phenomena (TEP). METHODS: The incidence of AF in 190 patients in our hemodialysis program was assessed, and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 year. Pertinent demographic and biochemical parameters were entered into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es to evaluate associations with overall mortality and TEP such as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transitory ischemic accident, or peripheral embolism. RESULTS: In 13.6% of patients, AF was found; 9.4% of these were of the permanent type. In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only increased age wa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probability of having arrhythmia (odds ratio, 1.10;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03-1.17; P =.003). During follow-up, 23% of the patients with AF died compared with 6% of those in sinus rhythm (P <.05), although AF did not appear to be an independent predictive factor for death. Thirty-five percent of the patients with AF and 4% with sinus rhythm had TEP (P <.01). In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AF was identified as the only independent predictor for TEP (odds ratio, 8; 95% CI, 2.3-27; P =.0008). CONCLUSIONS: AF is a frequent arrhythmia in patients on hemodialysis, and approximately 1 in 3 hemodialysis patients with AF had thromboembolic complications within 1 year of follow-up.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consensus contraindication of prophylactic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for this group of patients may need to be redef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