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伴有心房纤维性颤动(AF)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此研究包含从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2月29日在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7例计划进行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患者判定分组。其中20例归为AF组而另外57例为非AF组。机械取栓术前,先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评分。取栓后即刻通过脑血管造影观察血管再通情况和残余狭窄情况,并且分别在术后即刻,24h和72h后对患者使用NIHSS标准评分。手术三个月后使用改良的Rankin评分标准(m RS)对患者进行卒中后残疾评分。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结果的因素。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行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患者,血管再通率AF组为95%和非AF组的98.25%之间没有明显差别(P=0.455),而闭塞血管的残余狭窄率AF组为0%明显低于非AF组的50%(P=0.001),取栓后进一步行二线血栓切除术(包括:动脉溶栓术、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等)治疗后,闭塞血管的残余狭窄率AF组为0%仍明显低于非AF组的5%(P=0.015)。NIHSS评分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m RS评分显示相似比例的预后良好(P>0.05)。回归分析表明,在对年龄、性别、体质量、血压和潜在的疾病调整后,AF组取栓后有较低的残余狭窄率(P=0.004,OR=1.293[1.086,1.540])。结论尽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无论是否具有AF都受益于机械取栓术,AF可以提示术后闭塞血管的残余狭窄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筛查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共25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均采用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记录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内机械取栓次数、取栓前是否静脉溶栓、是否行球囊扩张术和(或)支架植入术、取栓后是否动脉溶栓、术后是否应用替罗非班;术后即刻采用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记录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术后90 d内病死率。结果 25例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中位时间5.00(4.00,6.30)h,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中位时间2.00(2.00,2.50)h,血管内机械取栓次数2(2,2)次,7例(28%)先行静脉溶栓再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6例(24%)行单纯球囊扩张术,3例(12%)行单纯支架植入术,4例(16%)行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4例(16%)取栓后行动脉溶栓,11例(44%)术后应用替罗非班;20例(80%)血管再通(TICI分级2b~3级);术后24 h NIHSS评分低于入院时[8(4,12)分对14(11,17)分;Z=-3.532,P=0.000],3例(12%)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90 d 15例(60%)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2例(8%)死亡。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ICI分级2b~3级是血管内机械取栓预后良好的独立因素(OR=0.316,95%CI:0.102~0.982;P=0.046)。结论 Solitair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且大脑中动脉再通级别越高、预后越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Solumbra技术、SWIM技术 、双支架技术、球囊扩张术、支架成形术等多种技术对提高急性脑梗机械取栓术中血管再通率和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6年7月至2017年5月,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中应用Solumbra技术、SWIM技术 、球囊扩张术、支架成形术、双支架技术处理67例(观察组);同时回顾2014年12月~2016年6月,在机械取栓术中没有应用上述技术的4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观察从腹股沟穿刺到闭塞血管复流的时间、取栓次数、血管完全再通(TICI分级2b~3级)率、术后2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研究卒中量表评分、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应用Solumbra技术、SWIM技术 、双支架技术、球囊扩张术、支架成形术等技术可以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减少取栓次数、改善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和心源性脑梗死(CE)机械取栓治疗的差异和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6月-2018年8月行机械取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 33 例,比较2组患者的危险因素、闭塞的血管、侧支循环、取栓次数、从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的时间、取栓后补救措施和血管再通的程度,并评估NIHSS评分、mR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CE组的冠心病(或风心病)、房颤病史比例高于LAA组(P<0.05); LAA 组侧支循环良好率为43.48%,高于CE组的10%(P=0.045); CE组从动脉穿刺到血管再通的时间、取栓的次数均P<0.05); 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月的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2组开通后再闭塞、脑出血和病死率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相比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行取栓治疗需要更短的开通时间、更少的取栓次数、得到更好的血流灌注,但2组最终的预后相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使用Solitaire支架取栓或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治疗后再通情况,比较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异及随访3个月时mRS情况。结果 18例机械取栓患者均获得再通,17例完全再通,其中1例患者取栓术后局部狭窄行支架成形术;1例取栓后大脑前动脉A2段不显影。术后复查头颅CT平扫,1例为术区少量出血;1例患者出现大面积脑出血,出血后死亡;1例患者出现大面积脑梗死伴出血后死亡。患者术前NIHSS评分18.0(10.8,20.2)分,术后1周NIHSS评分9.0(5.0,14.2);3个月后随访mRS评分2分9例。16例静脉溶栓患者术前NIHSS评分16.0(10.0,20.0),术后1周NIHSS评分10.0(8.0,14.0),3个月后随访mRS评分2分5例。术前(Z=-0.434,P=0.664)和术后(Z=-0.313,P=0.754)的NIHSS评分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机械取栓组的NIHSS评分降低值大于静脉溶栓组(6.5 vs 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90,P=0.037);机械取栓组患者治疗后出院3个月mRS评分1.5(1.0,2.3)低于静脉溶栓组mRS评分4.5(1.0,4.8),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5,P=0.044)。结论 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再通率高,可以改善预后,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可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微导管机械碎栓和支架取栓两种方法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应用微导管机械碎栓和支架取栓治疗的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碎栓组血管再通率80.1%,取栓组血管再通率8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ADL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取栓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值得肯定,与碎栓组血管相当。碎栓技术更容易推广应用,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年龄及其他临床因素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6月—2019年5月收治的62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行支架取栓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0岁的患者30例,70岁的患者32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术后24 h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率,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改善率。结果 ≥70岁组患者中,支架取栓术后成功血运重建者28例,其中血管完全再通者18例,24 h NIHSS评分改善者12例,90 d mRS评分改善者15例。70岁组患者中,支架取栓术后成功血运重建者30例,其中血管完全再通者17例,24 h NIHSS评分改善者13例,90 d mRS评分改善者21例。≥70岁组与70岁组患者的成功血运重建率、血管完全再通率和90 d mRS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和完全血运重建是对术后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术后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基线NIHSS评分和完全血运重建,而不是年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并探讨静脉溶栓序贯SolitaireAB可回收支架取栓与直接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BAO)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4月间收治的70例行血管内取栓的ABAO患者资料,据血管内取栓前是否进行静脉溶栓分为联合组(37例)与对照组(33例),比较两组取栓次数、取栓时间、支架植入情况、血管再通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联合组、对照组分别有2例、3例取栓失败,联合组取栓次数(2.4±0.8vs.2.8±0.6)、取栓时间(61.6±18.3vs.71.4±21.1)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支架植入率(29.7%vs.27.3%)、取栓后即刻血管再通率(94.6%vs.90.9%)、取栓失败率(5.4%vs.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d,两组NIH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两组术后30d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1.0vs.4.7±0.9)(P0.05)。联合组与对照组术后30d内颅内出血(18.9%vs.15.2%)、消化道出血(2.7%vs.0)、再闭塞(8.1%vs.6.1%)、肺部感染(10.8%vs.9.1%)及死亡(24.3%vs.24.2%)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序贯SolitaireAB支架取栓与单纯直接取栓治疗ABAO疗效与安全性相近;但静脉溶栓能减少取栓次数、缩短血管开通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机械取栓治疗不同类型基底动脉(BA)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收治的95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B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A闭塞是否为串联病变,分为非串联病变组(67例)和串联病变组(28例)。比较两组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的比例、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3分)的比例、术中挽救措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与非串联病变组相比,串联病变组的年龄偏低(P=0.002),而男性(P=0.009)、有吸烟史(P=0.014)、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0.001)以及存在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P=0.036)的比例更高。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股动脉穿刺至BA再灌注时间、血管成功再通比例及90 d预后良好比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串联病变组的发病至就诊时间(P=0.049)、发病至BA再灌注时间(P=0.046)均较非串联病变组延长,且术中挽救措施(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急诊支架置入、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使用比例均更高(均P<0.05)。两组在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及病死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BA闭塞患者,应用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结局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该结论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或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型支架用于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动脉内取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3月8例采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行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取栓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术后90 d 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状况。结果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平均(20±3.3)分;6例患者成功再通,术后NIHSS评分改善≥14分,90 d随访临床结局优良;2例部分再通,术后发生出血转化且死亡。结论对急性基底动脉栓塞的患者,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是相对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治疗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31例采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CI)评价血管再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记录围手术期栓塞事件以及术后3个月内颅内出血或死亡。结果 31例患者共使用33枚Solitaire AB支架,其中19例首次机械取栓即实现血管再通;11例进一步行支架植入术,9例实现血管再通,最终总体血管再通率为90.32%(28/31)。术后1周NIHSS评分(8.81±3.40)分,低于术前的(16.06±4.82)分(t=-7.104,P=0.000)。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16例(51.61%)。围手术期发生栓塞事件3例,随访期间发生颅内出血4例,共死亡6例。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机械取栓安全、有效,首次机械取栓血管再通失败可以联合支架植入术作为补充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TREVO支架取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1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72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取栓患者纳入研究并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35例)采用TREVO支架取栓术治疗,治疗组(37例)采用TREVO支架取栓术联合动脉内替罗非班治疗。比较2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具体取栓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凝血功能、90 d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成功率分别为91.89%(34/37)、88.57%(3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取栓时间、取栓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治疗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患者90 d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6.49%(32/37)、60.0%(2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11%(3/37)、14.29%(5/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EVO支架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9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使用Solitaire AB支架进行器械取栓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再通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取栓前后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比,术后90 d使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临床愈后。结果使用Solitaire AB支架进行器械取栓后血管再通8例,术后发生脑内出血2例,大面积脑梗死2例,死亡3例;术后NIHSS评分均值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90 d生存率66.7%,其中mRS为0~2分的良好率为33.3%。结论使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是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能提高患者抢救生存率及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脑卒中经支架取栓与抽吸取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03—2022-10临汾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脑卒中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研究组(25例)采用支架取栓予以治疗,对照组(23例)采用抽吸取栓治疗。比较2组基线资料、有效再灌注率、脑血管再通情况、并发症情况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两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短期内2组有效灌注率、脑血管再通结局均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血管再通时间明显长于研究组(P<0.05)。2组术后90 d内预后良好、病死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架取栓与抽吸取栓均可有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两种治疗方案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行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其中采用Solumbra技术取栓17例,采用单纯支架取栓13例。评价基底动脉闭塞行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技术可行性、血管再通率、90 d时的预后良好率及手术并发症等。分析术后24 h的神经功能变化、不同技术手段对血管再通率的影响及卒中分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30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中,50%(15例)的患者为心源性栓塞型。支架机械取栓术后有87%(26/30)的闭塞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为2b/3级];术后90 d的预后良好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3分]为67%(20/30)。支架取栓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中位数较术前明显降低(分别为3分、25分,P=0.00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Solumbra技术组一次取栓血管再通达到mTICI 2b/3级的比率明显高于单纯支架取栓组(分别为69%、30%,P=0.033);心源性栓塞型患者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分别为87%、45%,P=0.038)。常见的手术并发症或不良事件包括异位栓塞、出血转化、无效再灌注、再闭塞等。术后90 d随访的病死率为10%(3/30)。结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行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安全可行;选择适宜的支架取拴技术有利于提高血管再通率。心源性栓塞型可能是预测基底动脉闭塞机械取栓术后预后良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行机械取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13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资料,根据临床预后分为良好预后组(n=299)和不良预后组(n=214)。主要评价指标为90 d预后良好率,次要评价指标为血管成功再通率、挽救技术比例、并发症及病死率等。结果 机械取栓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mTICI 2b~3级)为93.8%(481/513),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mRS 0~2分)为58.3%(299/513),颅内出血率为22.0%(113/513),其中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9.6%(49/513),病死率为12.9%(66/513)。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术前NIHSS22分、代偿评分≥2分、血管再通达mTICI 2b~3级及术后无出血,与良好预后密切相关(均P 0.05)。结论 机械取栓能明显改善颅内大血管闭塞和(或)远端血管闭塞的临床预后。低NIHSS评分、良好代偿、血管成功再通及无出血是机械取栓90 d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微导管机械碎栓和SolitaireAB支架取栓两种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8例急性脑动脉栓塞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B两组各39例,A组应用血管内经微导管机械碎栓联合接触性动脉溶栓治疗,B组应用SolitaieAB型支架取栓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天、30天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天、30天NIH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A组术后3天NIHSS评分显著高于B组(6.0±1.6vs.5.2±1.3)(P0.05),术后30天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1.8vs.3.3±1.5)(P0.05);B组术后3天(92.3%vs.79.5%)、30天(97.4%vs.92.3%)血管再通率均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2%vs7.7%)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支架内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疗效略优于经微导管机械碎栓;术后联合尿激酶溶栓,两者恢复期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选择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联合组)与支架取栓(支架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适用性。方法收集2016-01—2017-03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AIS患者,联合组25例,支架组15例,观察2组NIHSS评分、GCS评分变化情况,脑血管再通情况、并发症情况、90d内病死率、90d后改良mRs评分。结果AIS患者行支架取栓治疗再通率达100%,行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联合组明显长于支架组(Z=-3.670,P=0.000),支架组术后第1天病情好转情况,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49,P=0.080),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16,P=0.129),联合组术后病情好转情况,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49,P=0.005),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63,P=0.004)。2组术后7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2),90d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3),90d预后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1.00)。结论超选择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与支架取栓均可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支架取栓对于治疗大动脉血管闭塞再通率高;短期内联合治疗相比支架取栓能够更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病情,但2组治疗方案长期预后情况无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支架取栓术失败的影响因素及补救性Solitaire AB支架置入的可行性。方法 以2018-10—2020-03沧州市人民医院160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支架取栓术治疗,根据手术疗效分为成功组及失败组,分析AIS患者支架取栓术失败的影响因素;根据术后是否置入Solitaire AB支架将失败组分为支架置入组及对照组,比较2组疗效、脑血管血流状况、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及预后。结果 160例AIS患者中支架取栓术失败率为26.25%(42/160),失败组中年龄≥60岁、合并高脂血症、既往有脑卒中史、闭塞部位为颈内动脉的比例及入院时NIHSS评分高于成功组,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长于成功组,血栓切除次数多于成功组(P<0.05)。颈内动脉闭塞(OR=2.143,95%CI:1.411~3.253)、入院时NIHSS评分升高(OR=1.677,95%CI:1.138~2.472)、发病至再通时间延长(OR=2.063,95%CI:1.041~4.088)、血栓切除次数增加(OR=1.902,95%CI:1.412...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脑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型中重度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风险。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内蒙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颅内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型中重度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组(27例)和支架取栓组(28例),比较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治疗后24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治疗后30d内死亡率及治疗后90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差异。结果 2组发病时间(症状出现到准备治疗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支架取栓组在治疗后即刻、治疗后24h时、治疗后7d时、治疗后2w时NIHS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静脉溶栓组相比,支架取栓组治疗后7d时NIHSS评分降低不明显(P0.05),治疗后2w时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2组24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30d内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90d时支架取栓组良好预后率明显优于静脉溶栓组。结论 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脑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型中重度缺血性脑卒中比静脉溶栓治疗更有效,而治疗风险并未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