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医籍及方书,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紫花地丁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及加工方法等进行了本草考证,发现紫花地丁之名源于其花色及形态特征,其主要基原为堇菜科堇菜属植物,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所规定的Viola yedoensis为我国历代主流。紫花地丁以野生为主要来源,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完整、色绿、根黄者为佳。古代紫花地丁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记载较少,多直接晒干后使用。建议经典名方中的紫花地丁基原、采收加工及炮制等可按2020年版《中国药典》项下规定执行。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仙茅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毒性、禁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本草考证,以期为含有仙茅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考证结果表明,仙茅始载于《雷公炮炙论》,历代均以仙茅为正名,命名多源于其功效与形态特征;历代主流来源为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和大叶仙茅C. capitulata的根茎,近代以来则以仙茅C. orchioides为主要商品来源;古代著录的产地多为西域及我国西南地区,近代以来则推崇四川、贵州等地所产,奉为道地;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根条粗壮、质坚、表面黑褐色者为佳;历代记载的采收加工方法主要为农历二、八、九月采后晒干,现代多于秋、冬二季采收;古代炮制方法众多,主要以米泔水制居多,现代炮制方法则以酒炙为主;性味归经与功能主治古今基本一致;其服用禁忌为忌铁,禁牛乳、牛肉;历代对仙茅毒性的认识虽有部分差异,但大部分本草明确仙茅具有一定毒性。基于考证结论,建议经典名方中采用石蒜科仙茅C. orchioides的根茎为其来源,按经典名方中药物炮制要求选取相应的炮制方法,未明确炮制要求的则建议选取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3.
该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草果的名称、基原、学名考订、产地、入药部位、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证,为含此类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草果”一名最早见于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历代本草均以草果为正名,尚有草蔻、豆蔻、漏蔻、老蔻、草豆蔻等别名。历代所用草果的主流来源为姜科植物草果Amomum tsaoko的干燥成熟果实,但宋代草果常作为豆蔻或草豆蔻的别名,明代《本草品汇精要》是最早将草果作为单独药材分条记载的本草,清代及其以前受早期古籍的影响,仍有部分书籍将草果与其他姜科植物混淆,直至近现代才将其区分开来。历代本草记载草果的产地为云南、广西,后逐渐扩充至贵州等地,现云南为我国草果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成为草果的主产区。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个大、饱满、色红棕、气味浓者为佳。古代记载草果的采收时间为阴历八月,多为去壳生用或煨炒;现今草果的采收期一般在10—11月,采收后晒干或烘干。关于草果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的记载古今文献基本一致,即性温,味辛,归脾、胃经,燥湿温中、截疟除痰,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痛、痞满呕吐、疟疾寒热、瘟疫发热。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含草果药材的经典名方时,选用A. tsaoko为其药用基原,炮制方法可根据处方要求,未标明炮制要求的可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方书、医籍等资料,结合近现代文献,笔者对经典名方中藁本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考证,为经典名方开发中藁本药材的选择与使用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皆以藁本为正名,但其别名甚多。历代所用藁本的主流基原植物为藁本Ligusticum sinense和辽藁本L. jeholense,此外,尚有细叶藁本、滇芹、鞘山芎(新疆藁本)、水藁本等在不同地区习用。近代以来关于其学名考订的历史较为复杂,许多外国学者曾给出过不同的学名,然多与我国古代所用藁本情况不符,系因外国学者未能采集我国所用藁本药材对应的原植物进行准确鉴定所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系统的原植物调查整理,明确藁本正品基原为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藁本分布于黄河中上游及以南地区,现于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有少量生产。辽藁本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及以北地区,现于辽宁、河北等地有较多栽培;古代藁本的采收期多集中于正月、二月,以根粗大、干燥、气香、质重者为佳,现则多于春季出苗前及秋季叶枯后采集根及根茎,以个大、干燥、色黄、质坚、气香、根须少、残基短者为佳;历代炮制方法以生品为主流,尚有炒制、研末等。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开发所用藁本采用藁本L. sinense或辽藁本L. jeholense的根及根茎,原方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可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阅历代相关本草、医籍、方书,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荆芥的名称、分类、基原、药用部位、性味、产地、品质评价、栽培采收及加工方法等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荆芥以“假苏”之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而“荆芥”一名则首见于《吴普本草》,后世多沿用“荆芥”为正名。假苏之名源于其气味,而荆芥则源自读音。荆芥主流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的带穗全草,其道地产区为江苏、河北等地。近代以来总结荆芥品质以茎细、穗多色绿、气香者为佳。在临床应用上,荆芥多为生品入药,炒炭入药主要用于止血。经典名方槐花散、当归饮子原方均以荆芥穗入药,因此建议使用唇形科植物荆芥S. tenuifolia的干燥花穗;而凉血地黄汤则以荆芥炭入药,建议可采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荆芥炭的炮制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历代本草、医籍、方书为基础,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紫苏类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进行了本草考证,厘清古今关系,为相关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历代本草所载紫苏的主流基原为紫苏(原变种)Perilla frutescens var. frutescens(紫色叶型),其次是野生紫苏P. frutescens var. acuta(紫色叶型),均不选用“白苏”这一类型。现代化学成分研究也多表明紫苏和白苏具有明显差异,为历代区分使用色紫气香的“紫苏”和绿色无香的“白苏”提供了科学依据。虽然植物分类上常将二者作一种处理,但经典名方开发过程中建议选用紫苏(原变种)P. frutescens var. frutescens(紫色叶型),避免选用“白苏”。紫苏分布广泛,但历代本草中多不记载紫苏产区,或以“今处处有之”描述其产地。紫苏的入药部位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包括茎、叶、子,明代医家开始重视其叶、梗、子的区分用药。历代采收加工炮制方法与今接近,紫苏子多“炒研入药”,紫苏梗、紫苏叶主要是简单的净制,在实际生产中参考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即可。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款冬花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和炮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本草考证,以期为含款冬花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款冬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皆以“款冬花”为正名并沿用至今。历代主流基原为款冬Tussilago farfara的花蕾,此外,古代尚有以蜂斗菜Petasites japonicus的花蕾作为款冬入药的情况。古代采收时间多为农历十二月,现代采收时间为12月或地冻前当花蕾尚未出土时采挖。历代以河南嵩县、甘肃灵台、陕西榆林等地所产品质优良,奉为道地。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个大、肥壮、色紫红、无花梗者为佳。炮制方法由南北朝开始的用甘草水浸到明代的蜜水拌后微火炒,再逐渐演变到现代的蜜炙法。基于考证结论,建议在开发含款冬花的经典名方时,选用菊科植物款冬T. farfara的干燥花蕾,并按照经典名方的具体炮制要求,选用相应的款冬花炮制品,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建议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8.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典籍及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鸦胆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禁忌毒性等进行本草考证,梳理其古今药用沿革,为含鸦胆子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依据。经考证可知,鸦胆子自清代始入本草,历代本草多以“鸦胆子”为正名,另有老鸦胆、苦参子、鸦蛋子等别名。鸦胆子主流基原为苦木科鸦胆子属植物鸦胆子Brucea javanica;药用部位为果实,采收期为每年阴历8—10月,果实成熟即可采收。鸦胆子最早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一带,随着时代变迁,逐步扩大至我国南方等地均有产。鸦胆子的传统炮制方式以去壳取仁,作霜捶去油为主。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其炮制方法为除去果壳及杂质。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包含鸦胆子的经典名方时,选取鸦胆子B. javanica的干燥成熟果实入药,原方未明确注明炮制要求的可以选用生品。  相似文献   

9.
通过系统梳理历代本草、方书、医籍有关桔梗的记载,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桔梗药材从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及采收加工炮制等方面进行了考证。结果发现历代本草均以桔梗为正名,因其“根结实而梗直”得名。历代主流基原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且明清以来推崇以安徽和县为代表的道地产区。近代以来总结桔梗品质以身干、条粗均匀、体质坚实、色白、味苦者为佳。古代对桔梗的加工炮制方法以“去芦头及浮皮”“米泔浸,焙干”“切片微炒”为主,近现代以来其炮制方法多简化为以去皮、切厚片为主。因此,建议经典名方所用桔梗采用桔梗科植物桔梗P. grandiflorus的干燥根,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10.
车前子为临床常用药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制定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清心莲子饮、易黄汤和完带汤中有车前子入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车前子来源于车前Plantagoasiatica asiatica L.或平车前P.depressa Willd.的种子。为促进经典名方的合理利用,明确不同历史时期车前子的品种来源和加工方法,对历代车前子药材进行本草考证。通过对历代本草文献中车前子原植物形态描述及其所附药图进行梳理,并结合车前属植物的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及根系、叶形、花序形状、种子大小及颜色等特征,结果表明,在南北朝时期,车前子药材可能来源于车前P.asiatica、大车前P.major和平车前P.depressa等多种植物的种子;唐、宋、明清时期,车前子药材主要来源于车前的种子;平车前的种子在民国时期开始作车前子流通;近代2种都被《中国药典》所收载。考证结果和《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收载存在差异,鉴于车前和平车前2种植物的种子内含物质有所不同,建议经典名方中所使用的车前子均应选择车前的种子。  相似文献   

11.
安息香药用历史悠久,为规范其临床用药,笔者查阅古代本草、医书典籍和近现代文献资料,对安息香药材的名称、基原、学名演变、产地、性状、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和炮制等进行了系统考证。考证结果表明古代本草所载安息香的主流来源为安息香科白花树Styrax tonkinensis的干燥树脂,此外,安息香树S. benzoin也多有应用。近代以安息香树S. benzoin为主流,但在实际使用时多为安息香属多种植物的树脂,随后记载中又出现了白花树S. tonkinensis和滇南安息香S. benzoides,并将其也作为安息香药材的主要来源,现代则以白花树S. tonkinensis的干燥树脂为主;古代著录的安息香药材产地为波斯、西戎、安南等,现代则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泰国、越南,以及我国福建、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等地,我国商品药材多系进口;传统总结性状评价以油性大、具蜡样光泽、质脆易碎、香气浓、嚼之有砂粒感、无杂质者为佳;古时文献记载的安息香采收时间集中在7—8月份,近现代则在夏、秋两季采收,采集方式多样,通常选取树龄10年以上的进行采割,以4—6月份割脂为好,最先采集的、乳白色的树脂质...  相似文献   

12.
该文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牵牛子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分布、品质、采收加工与炮制、性味功效及配伍禁忌等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相关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经考证可知,牵牛子始载于《名医别录》,历代皆以“牵牛子”为正名,主流来源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Pharbitis nil干燥成熟种子,古今一致;明代《本草纲目》中最早记载的“白牵牛”与今圆叶牵牛P. purpurea相似;古代最早著录的产地为今湖北襄阳一带,其后著录中产地增至全国各地;以颗粒饱满,无杂质者为佳;采收时间古代多为九月,今则多在秋季果实成熟采收,晒干除去杂质备用;古代炮制方法以“酒蒸法、蒸炒至半生半熟、研取头末”为主,近代以来多简化为“清炒法”;性味、归经及功效也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变化和补充,明代前均为“苦、寒,有毒”,明代出现了“辛、热,小毒”之性,功效历经“主下气,治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至“利水通便,祛痰逐饮,消积杀虫”的演变;临床禁忌主要为脾肾虚弱者禁用、脾胃虚弱者禁用、孕妇禁用、不宜同巴豆、巴豆霜同用。基于考证结论,建议开发以牵牛子为主要原料的经典名方时,明确其来源应为...  相似文献   

13.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和方书,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槟榔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药用部位、品质评价及炮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结果表明历代槟榔之名多源于其形态、功效及产地,均以“槟榔”为正名。其主流基原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药用部位为其种子(槟榔)和果皮(大腹皮)。槟榔的道地产区为我国海南省。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个大、体重、结实、无破裂者为佳。历代槟榔的主要炮制方法为净制、切制和炒制。因此,建议经典名方达原饮中槟榔使用棕榈科植物槟榔A. catechu的干燥成熟种子,未明确注明槟榔炮制要求的可选择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槟榔生品(槟榔片)。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记载,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苦杏仁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及采收加工方法等进行了本草考证。经考证可知,《神农本草经》始载杏核;《新修本草》之后,逐渐以杏核仁为主流正名;杏仁为正名始见于《雷公炮炙论》,至明清时期逐渐作为主流正名。清代以前的本草未区分苦杏仁与甜杏仁,而清代的部分本草虽明确了两者的应用区别,但未将两者单独收载。直至195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为区别用药,以苦杏仁为正名,甜杏仁见于各省中药材标准。历代苦杏仁基原以各版《中国药典》中杏Prunus armeniaca(《中国植物志》杏Armeniaca vulgaris)及其各栽培品中种子味苦者为主流。一般于五月采收其黄熟的果实,取出种核,破壳取仁,阴干或焙干,去皮尖入药。本草记载苦杏仁道地产区为山西太行山地区,现主产于我国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历代本草认为杏仁有小毒,通过热处理后可减毒增效,燀法及清炒为历代主流炮制方法。此外,自明清时期以来,认为当取其发散作用时,应连皮尖生用。近现代以来,逐步形成历版《中国药典》中所规定的3种炮制品,即苦杏仁、燀苦杏仁及炒苦杏仁。基于考证,建议经典名方中的苦杏仁以杏A. vulgaris为基原,根据处方标注的炮制要求选用相应的炮制规格。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拟对郁李仁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与炮制等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考证,为涉及郁李仁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自“郁李仁”作为药材正名被《神农本草经》收载以来,历代本草多沿用,另有以郁核、郁子、郁李等名称收载,尚有爵李、雀李、车下李、棣等别名;历代提及的基原植物涉及蔷薇科植物约12种,但以欧李Prunus humilis、郁李P. japonica和麦李P. glandulosa为历代所用的主流品种,而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规定的基原为欧李、郁李和长柄扁桃P. pedunculata;古代本草对于郁李仁的产地记载大多为“生高山山谷丘陵,处处有之”,近现代文献记载其产地因基原而不同,如欧李、郁李主产于我国河北、内蒙古东部、辽宁、山东等地区,长柄扁桃主产于内蒙古;近现代文献总结其品质以淡黄色,饱满充实,整齐不碎,不泛油者为佳,且小李仁优于大李仁;郁李仁古代炮制方法主要有烫泡去皮、烫泡去皮后炒制、烫泡去皮后捣碎,共同特点为烫泡去皮后入药,历版《中国药典》规定为用时捣碎。基于考证结果及《辨证录...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白扁豆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及加工炮制方法等进行了本草考证。结果表明历代本草多以扁豆、白扁豆为正名,其命名多源于其形态、色泽;历代所用主流基原为豆科植物扁豆Lablab purpureus,药用部位主要为白色成熟种子,宋代增加了扁豆叶、明代增加了扁豆花药用;近代以来推崇的道地产区为江苏苏州、浙江等地,现主产于云南楚雄、新平,四川攀枝花等地;白扁豆传统品质评价以个大,粒实,饱满,色白者为佳;历代本草记载的主流采收时间为农历八月至九月,种子成熟时采收其豆荚,并取出种子晒干;古代主流炮制方法主要有种子连皮炒后研碎使用,亦有浸后去皮生用。基于以上考证结论,建议经典名方所用白扁豆选取扁豆L. purpureus开白花植株的种子或花,原方未明确注明炮制要求的可以白扁豆的干燥生品或干花入药。  相似文献   

17.
基于历代本草、方书、经史等各类古代文献,结合近现代相关研究资料,对古代经典名方中所用川芎药材的名称、基原、道地产区、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历史的变迁情况按历史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经考证可知,川芎原名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别名及商品名较多,因宋代以来医家均奉蜀川所产芎?为佳,故取川芎作为药材正名。早期川芎基原较为复杂,主流基原为藁本的栽培驯化种,即今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但尚有用野生藁本属近缘植物作芎?入药的情况。明代以后各地出现新的栽培变种,如江西抚芎L. sinense cv. Fuxiong等,民国后陆续转为自产自销。川芎道地产区几经变化,唐代推崇甘肃天水等地,宋代及其后均以四川都江堰一带所产为胜。川芎历代主流多用生品,亦有辅料炮制品,如酒川芎能增强活血行气止痛的作用,另有炒制、醋制等炮制方法。经典名方中涉及的川芎药材可依据此考证结论进行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马勃的名称、基原、近代学名考订沿革、产地、品质评价、药用部位、采收加工与炮制、功效主治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结果表明马勃始载于《名医别录》,历代皆以“马勃”为正名;宋代以前马勃的基原为紫色马勃Calvatia lilacina,宋代之后扩展,出现大马勃C. gigantea、脱皮马勃Lasiosphaera fenzlii、长根静灰球Bovistella radicata等品种,直至近代,又增加了网纹马勃Lycoperdon perlatum、梨形马勃L. pyriforme等,1975年后各法规与学术专著等收录的马勃基原趋于一致,为紫色马勃、脱皮马勃和大马勃3种;马勃在我国分布广泛,均为野生资源;从古至今其药用部位均为子实体,夏秋采收,其炮制方法古代为取粉或取末用,现代则多为剪块使用;近代总结其品质以个大、皮薄、完整、饱满、松泡、有弹性者为佳;其药用功效从“傅诸疮甚良”不断发展,明清以后与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致,具有清肺、利咽、解热、止血的功效,主治咳嗽失音、喉痹咽痛、吐血、衄血、咯血,外治疮肿及刀伤出血等。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马勃基原首选紫色马勃C. lilacina,将其炮制加工成块状或粉末状入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