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估一期骨搬运、二期包裹式植骨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手术后大段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湖南省儿童医院骨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采取一期骨搬运、二期包裹式植骨术治疗的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手术后大段骨缺损患儿进行随访分析。所有患儿均一期行胫骨骨搬运术,胫骨延长速度为每日0.5 mm,每2周复查1次,监测骨痂情况适时调整延长速度。延长过程中加强膝、踝关节功能锻炼,配合使用胫骨延长辅助支具。待胫骨假关节断端对合后,行二期胫骨假关节切除、包裹式植骨术。胫骨假关节和延长段均初步愈合后,拆除外固定器。记录骨搬运长度、骨搬运时间、搬运段骨愈合时间、愈合指数、外固定器固定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共6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7.5±3.1)岁,均获满意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2个月。6例均分两期完成手术,骨搬运总长度(6.7±2.8)cm,骨搬运时间(138.7±58.1)d,搬运段骨愈合时间(328.7±103.4)d,骨搬运段愈合指数(46.7±12.8)d/cm,外固定器固定总时间(275.0±74.3)d。所有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型儿童可延伸髓内棒治疗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he tibia, CPT )的临床疗效。方法设计一种新型儿童可延伸髓内棒。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采用新型儿童可延伸髓内棒联合手术治疗的15例CPT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 女6例;左侧6例, 右侧9例;手术时平均年龄35.5个月(19~72个月)。12例伴神经纤维瘤病1型, 4例伴胫骨近端发育不良。随访时评估胫骨假关节初期愈合情况, 胫骨近端外翻畸形、胫骨长度、踝外翻、踝关节功能及髓内棒移位情况等。结果 15例患儿均获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13.2个月(10~20个月);14例获得初期愈合(14/15), 平均愈合时间4.3个月(3.5~5.5个月)。10例存在胫骨不等长, 平均相差0.9 cm(0.4~2.0 cm)。7例发生胫骨近端外翻, 1例发生踝外翻(17°), 踝关节活动范围平均背伸23°(20°~30°), 平均跖屈42°(40°~50°)。本组患儿采用新型可延伸髓内棒平均延伸长度1.6 cm(0.4~3.4 cm), 7例发生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取联合手术同时行三合一骨融合术治疗儿童腓骨完整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8月采取联合手术(切除胫骨假关节及病变组织、经足踝髓内棒固定、伊氏架外固定装置加压固定)的同时,行三合一骨融合术(腓骨近端截骨、胫骨假关节远近二个骨端与局部完整的腓骨三者融合、取自体髂骨包裹式植骨)治疗17例腓骨完整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的临床资料.17例均为单侧,术时平均年龄为3岁(1.1~7.7岁).其中,男12例,女5例;左侧7例,右侧10例.3岁以下者10例(占59%),2例既往有1次胫骨假关节手术史;均伴腓骨完整.伴有胫骨近端发育不良4例,1型神经纤维瘤病10例;11例患儿存在胫骨短缩,胫骨平均短缩1.6 cm (0.3~3.4 cm).术中行腓骨近端截骨、切除胫骨假关节及病变组织、经足踝髓内棒固定、伊氏架外固定装置加压固定、胫骨假关节二个骨端与腓骨融合、取自体髂骨包裹式植骨,2例同时行胫腓骨截骨延长.初步评价胫骨假关节患儿的早期愈合率,再骨折发生率,踝外翻、胫骨不等长和胫骨外翻等后遗畸形的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平均手术时间4.1 h(3.3~4.2 h).所有患儿均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5个月(9~26个月).17例患儿均实现初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9个月(4.1~7.8个月),初期愈合率为100%.13例(76%)患儿存在胫骨不等长,平均胫骨不等长1.2 cm(0.5~2 cm);6例(35%)患儿发生胫骨近端外翻,平均外翻7.8°(5~16°),均行胫骨近端内侧“8”字形钢板螺钉半侧骺板阻滞术予以矫正;2例患儿发生踝外翻,分别为12°、17°.术后胫骨假关节愈合区域的横断面积平均增大至胫骨远近端骨干处横断面积的1.74倍(1.14~2.60倍).17例患儿均未发生再骨折.5例患儿恢复踝关节活动,平均背伸22°(20~30°),平均跖屈41°(40~50°);另外12例踝关节仍固定于中立位.结论 在联合手术同时行三合一骨融合术治疗伴腓骨完整的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初期愈合率高,胫骨假关节愈合处横断面积增加,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联方案"(阶段性功能锻炼、佩戴胫骨延长辅助支具、延长速度个体化)预防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TP)胫骨延长治疗中膝关节屈曲挛缩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11月间本院收治的42例实施联合手术加胫骨延长治疗的CTP患儿临床资料并对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2例均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8个月(4~17个月),外固定架平均佩戴时间228 d(118~456 d);平均延长长度4.4 cm,早期愈合率100%,平均愈合指数52 d/cm;拆除外固定支架时膝关节功能优40例,良2例;无一例发生血管神经损伤、轴线移位、关节脱位、固定针折断、骨不愈合等。结论 "三联方案"预防CPT胫骨延长治疗后膝关节屈曲挛缩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he tibia, CPT)患儿病变骨膜对大鼠胫骨发育的影响, 为CPT动物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2021年4月至2021年5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CPT患儿胫骨病变骨膜和脑瘫患儿胫骨骨膜, 分别将CPT患儿胫骨病变骨膜(实验组)与脑瘫患儿胫骨骨膜(对照组)移植包裹至2周龄SD大鼠胫骨周围, 记录骨膜移植术后1 d、1周、2周、3周、6周两组SD大鼠胫骨影像学变化情况。获取术后第6周两组SD大鼠胫骨组织标本行Micro-CT扫描, 分析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分离度(Tb.Sp)、骨皮质骨矿物质密度(Cort.BMD)、骨小梁骨矿物质密度(Trabe.BMD)、骨表面积体积比(BS/BV)、骨体积分数(BV/TV)、骨孔隙体积(Po.V)、骨孔隙密度(Po.Dn)等参数。结果实验组术后1周影像表现为移植区骨皮质周围高密度影形成;术后2~3周移植区胫骨纤细、髓腔狭窄, 上下端类骨质生成;术后6周胫骨移植区胫骨纤细、髓腔狭窄情况仍存在, 而上下端类骨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ibia,CPT)不同手术年龄与术后并发症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59例Crawford Ⅳ型CPT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CPT手术时年龄大小,将其分为小于3岁组(A组,34例)和大于3岁组(B组,25例),比较2组患儿胫骨假关节初期愈合率、再骨折发生率,踝外翻、胫骨外翻和下肢不等长这些后遗畸形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31例(91.2%)患儿实现初期愈合.其中,7例(22.6%)发生再骨折;14例(45.2%)发生踝外翻,平均踝外翻11.3度(5~25度);13例(41.9%)发生胫骨外翻,胫骨平均外翻8.5度(5~20度);14例(45.2%)存在下肢不等长,平均下肢不等长2.4 cm(0.5~4.0 cm).B组21例(84.0%)患儿实现初期愈合.其中,7例(33.3%)发生再骨折;8例(38.1%)发生踝外翻,平均踝外翻13.8度(5~30度);12例(57.1%)发生胫骨外翻,胫骨平均外翻9.5度(5~20度);16例(76.2%)存在下肢不等长,平均下肢不等长1.8 cm(1~3 cm).B组下肢不等长发生率比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 1岁以上CPT患儿一旦形成胫骨假关节,如患儿无严重骨质疏松、营养状况较差等不利条件;即可考虑手术治疗,以减少术后下肢不等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外固定架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临床疗效。方法  7例患儿行交叉穿针外固定架固定 ,在对胫骨假关节加压固定同时做胫骨干骺端骨延长。结果  7例假关节均获得骨愈合 ,愈合时间 5~9个月 ,并达到 3~ 7cm骨延长 ,随诊 1~ 5年 ,未发现再骨折 ,疗效满意。结论 外固定架是治疗先天性假关节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并回顾以往文献报告,总结该病的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间9例采用非手术和手术方法治疗的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患儿,均为男性,年龄12岁10个月~16岁3个月,平均年龄14岁7个月;体重50~89 kg,平均66 kg;身高165~180 cm,平均173 cm.均是在运动中跳起或着地时受伤,篮球6例,足球1例,跳高1例,跨栏1例.其中1例有Osgood-Schlatter病,2例受伤前有明显的胫骨结节区疼痛病史.髌韧带撕脱2例,无关节内损伤病例.按照Ogden和Ryu & Debenham改良分型:Ⅰ型1例,Ⅱ型2例,Ⅲ型4例,Ⅳ型2例.非手术治疗3例,手术治疗6例.非手术组均行手法复位管型石膏固定;手术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空心螺钉固定3例,克氏针及螺钉固定2例,可吸收螺钉固定1例,同期行关节探查3例.两组均行石膏固定6周.随访骨折愈合、关节功能及畸形情况.结果 8例患儿获得随访,1例保守治疗的患儿失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6个月,平均27.5个月.根据Mosier等的标准对患儿肢体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均为优.2例有股四头肌萎缩,1例髌下感觉减退,无骨筋膜室综合症、膝反张、感染、关节屈曲障碍、再骨折、肢体不等长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非移位或轻微移位骨折可以保守治疗,但要警惕骨筋膜间室综合症发生.移位性骨折行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同时修复撕裂的髌韧带、骨膜町以达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实现初期愈合后不同腓骨状态与再骨折、踝外翻等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至2011年收治的59例Crawford Ⅳ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根据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ibia,CPT)实现初期愈合后的腓骨状态,将其分为CPT伴腓骨假关节组(A组)、CPT伴腓骨完整组(B组),比较这两组患儿的再骨折、踝外翻、胫骨外翻、肢体不等长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中有14例患儿发生再骨折,再骨折发生率为36.8%,30例患儿发生踝外翻,踝外翻发生率为78.9%,踝外翻Malhotra分级,0级:8例,Ⅰ级:15例,Ⅱ级:3例,Ⅲ级:12例.27例患儿发生胫骨外翻,胫骨外翻发生率为71%,胫骨平均外翻7°(5°~20°).24例患儿存在肢体不等长,肢体不等长发生率为63.2%,平均肢体不等长1.26 cm (0.6~4.4cm).B组中有2例患儿发生再骨折,再骨折发生率为9.5%,11例患儿发生踝外翻,踝外翻发生率为52.4%,踝外翻Malhotra分级,0级:10例,Ⅰ级:6例,Ⅱ级;3例,Ⅲ级:2例.8例患儿发生胫骨外翻,胫骨外翻发生率为42.9%,胫骨平均外翻2.9°(5°~13°).13例患儿存在肢体不等长,肢体不等长发生率为61.9%,平均肢体不等长1.48 cm (0.5~5 cm).A组的再骨折和踝外翻发生率比B组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T患儿实现初期愈合后伴有腓骨假关节者,其再骨折、踝外翻发生率高.CPT的治疗应该重视腓骨假关节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辅助复位, 2.0 mm带孔克氏针建立骨隧道, 不可吸收缝线"8"字缝合固定儿童胫骨髁间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胫骨髁间嵴骨折患儿24例的临床资料。24例中, 男14例, 女10例;年龄6~15岁。患儿均采用关节镜下骨折复位, 高强度不可吸收缝线前交叉韧带基底部"8"字缝合, 经胫骨近端骨骺2.0 mm带孔克氏针钻孔建立骨隧道并过线, 关节外打结固定骨折块, 术后石膏固定4周, 4周后拆除石膏主动功能锻炼。术后采用Lysholm评分和IKDC2000主观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Lachman试验评估膝关节稳定性, 术后3、6个月复查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 术后2年摄双膝X线片评估是否存在骨骺早闭情况。结果 24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40~115 min[(63.1±20.2) min]。患儿均随访, 随访时间24~36个月[(28.7±3.4)个月]。术后X线片解剖复位, 未见骨折再移位、缝线断裂及感染等并发症, 术后3个月均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94...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ibia,CPT)是儿童骨科最难治疗的疾病之一。该病的主要特征为:出生时即有胫骨的缺损形成假关节,或出生时伴有先天性胫骨前弓畸形因外伤后骨折不愈合或由于认识不足进行单纯截骨矫形术后不愈合形成假关节。CPT患儿治疗的主要目标是获得长期骨愈合、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经联合手术愈合后导致再骨折相关因素,为其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7年4月至2015年8月在本院行先天性胫骨假关节联合手术再骨折患儿,分别对性别、是否合并NF1、踝关节是否固定、手术时年龄、再骨折时腓骨状态、再骨折处横截面积相对比进行无骨折生存分析.随访截止时间为2016年8月,获得再骨折24例(21例患儿,其中3例发生2次再骨折),男15例,女9例;16例合并I型神经纤维瘤;伴有腓骨假关节12例,7例伴有腓骨髓腔狭窄弯曲,4例伴有腓骨髓腔狭窄无弯曲,1例腓骨假关节由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时平均年龄为3.4岁(0.8~7.4岁).平均随访时间为62.4个月(20~101个月);所有假关节愈合后均佩戴长腿保护性支具,均能在支具保护下负重行走.结果 男性组平均无骨折生存时间为25.9个月,女性组平均无骨折生存时间为22.4个月;两组之间无骨折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NF1组平均无骨折生存时间为20.4个月,合并NF1组平均无骨折生存时间为26.8个月;两组之间无骨折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固定组平均无骨折生存时间为12.9个月,未固定组平均无骨折生存时间为23.9个月;两组之间无骨折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年龄≥3岁组平均无骨折生存时间为34.2个月,小于3岁组平均无骨折生存时间为15.4个月,两组之间无骨折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腓骨假关节组平均无骨折生存时间为12.5个月,腓骨假关节远端与胫骨假关节融合或腓骨完整组平均无骨折生存时间为34.9个月,两组之间无骨折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横截面积相对比倒数值小于13.69组平均无骨折生存时间为33.3个月,大于13.69组平均无骨折生存时间为15.9个月,两组之间无骨折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联合手术时年龄应大于3岁,需要固定腓骨假关节,增大假关节愈合处横截面积有望获得较长的骨性愈合时间,从而提高远期愈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8字钢板半骨骺阻滞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愈合后胫骨近端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骨科2012年9月至2018年5月采用8字钢板半骨骺阻滞术治疗的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愈合后胫骨近端外翻患儿临床资料,患儿胫骨假关节手术后均获得一期愈合。收集手术前、取内固定时及末次随访时双下肢全长X线片及胫腓骨X线片,统计分析股骨胫骨角(mechanical tibiofemoral angle,mTFA)、股骨远端外侧角(anatomic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a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anatomical 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aMPTA)及其变化,评估矫正效果及有无反弹。记录内固定留置时间、畸形矫正速率(°/月)。结果共18例(18侧下肢)患儿纳入研究,男女各9例;左侧10例,右侧8例。手术时年龄(4.2±1.4)岁。总随访时间(73.4±18.5)个月,其中内固定取出后随访时间(46.0±16.8)个月。患儿矫正效果均满意,平均矫正速率1.26°/月。1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1例出现螺钉松动。无一例感染、内固定断裂、内固定失效、骺板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前mTFA(14.8±3.6)°、aLDFA(85.7±2.7)°、aMPTA(100.8±3.1)°;取内固定时mTFA(3.7±3.2)°、aLDFA(83.5±2.9)°、aMPTA(85.3±3.5)°;末次随访时mTFA(5.5±3.6)°、aLDFA(82.0±1.8)°、aMPTA(88.7±1.6)°。3个时间节点的mTFA、aLDFA、aMPT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对比显示取内固定时和手术前mTF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取内固定时和末次随访时mTF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内固定时和手术前aLDF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取内固定时和末次随访时aLDF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内固定时和手术前、末次随访时的aMP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取内固定时aMPTA恢复正常,但末次随访时aMPTA有增大趋势,其中4例出现反弹。结论采用8字钢板半骨骺阻滞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愈合后胫骨近端外翻畸形,矫正速率快,损伤小,矫形效果满意,但畸形有反弹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我科收治的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患儿23例,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8~17岁(平均14.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12 d(平均6.0 d).所有患儿均在关节镜下复位骨折块后使用带线锚钉进行固定.术后随访复查X线片、MR、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25~33个月(平均29.1个月).术后,MRI示锚钉固定位置稳定,未及骨骺线.X线示所有患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8.7周).末次随访时,19例患儿X线片示骨骺线可见,未见骨骺损伤.4例患儿X线片示骨骺线模糊,提示骨骺已闭,但是未见骨端形态明显异常.所有患儿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满意,未见内外翻畸形,未见双下肢不等长畸形,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均呈阴性.术前Lysholm评分为(53.5±11.4)分,末次随访时为(92.4±6.7)分(P<0.05);术前ⅡKDC评分为(54.1±8.8)分,末次随访时为(93.1±6.4)分(P<0.05).结论 关节镜下使用带线锚钉固定儿童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且不易损伤骨骺,是治疗该类型骨折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和胫骨骨折患儿骨与骨膜标本中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表达水平,明确OPG及RANKL在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骨与骨膜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其可能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由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7例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PT组)和10例胫骨骨折患儿(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ABC法检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和对照组骨及骨膜中OPG、RANKL的表达,并分析其差异性。结果本研究发现OPG在CPT组(0. 08±0. 03)骨膜中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0. 11±0. 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805,P 0. 01); RANKL在CPT组(0. 24±0. 07)骨膜中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0. 15±0. 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 707,P 0. 01); CPT组(2. 37±0. 29)病变胫骨骨膜中RANKL/OPG比值高于对照组(1. 09±0. 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 792,P 0. 01)。OPG在CPT组(0. 17±0. 09)胫骨中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0. 26±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895,P 0. 01); RANKL在CPT组胫骨中的表达量(0. 68±0. 13)高于对照组(0. 33±0. 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94,P 0. 01); RANKL/OPG比值在CPT组(5. 12±0. 60)胫骨中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1. 12±0. 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84,P 0.05)。结论 RANKL/OPG失衡可能是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出现胫骨不愈合和骨吸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he tibia,CPT)经联合手术治疗后不愈合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4月至2014年3月湖南省儿童医院骨科收治并采取联合手术方式治疗的先天性胫骨假关节107例患儿资料,随访时采用改良的RUST (radiographic...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oarthrosis of the tibia, CPT)是一种儿童骨科的罕见疾病, 临床特点为:胫骨节段性发育异常或前弓畸形, 骨折后骨不愈合, 最终形成假关节。CPT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 其主要目标是获得并维持长期骨愈合及并发症处理。该疾病的自然病程较长且复杂, 以往有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型, 以探索能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根据不同类型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以及判断预后是指导CPT治疗的前提。本文就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分型方法与治疗策略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改良钢丝缝合固定儿童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2010年在关节镜下用改良钢丝缝合固定18例胫骨止点撕脱骨块患儿,18例meyers-mckeever分型Ⅲ型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儿,在关节镜下复位,在胫骨结节旁,骨骺线上方用2.0mm克氏针向胫骨骨折面内、外缘中部各钻一骨道.用自制缝针从内向外穿过韧带骨块结合部前中1/3及中后1/3处各穿1根双股1号聚乙烯缝线,用钩针分别经过两骨道至ACL缝线处,用钩针将ACL内、外两端缝线拖至胫骨结节处.再将其中一根缝线做牵引线,牵引双股0.6 mm钢丝从胫骨结节处经由骨洞穿人、穿过ACL与骨块结合部、经由另一骨洞穿出至胫骨结节.将骨块复位,钢丝和缝线分别打结双重、三维固定骨块.术后无需外固定,可早期活动.结果 所有患儿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8个月).患儿关节活动度皆正常,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Lachman试验皆阴性,术后X线片示骨折复位良好,骨块无移位及翘起.术后8~10周骨折均愈合,Lysholm评分平均为98.3分.结论 采用该方法镜下缝合固定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手术简便,对骨骺无损伤,固定牢靠,患肢无需外固定,可以早期活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延长骨的不同X线形态及其在延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推断出延长骨的骨痂类型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40例均为1990-2001年间在我院行Ilizarov技术肢体延长术患儿的X线片,根据骨痂的横径和低密度区或带的出现分类。结果:在延长结束期截骨部位影响骨痂的横径,在治疗结束前发现全部X线片均表现为不良骨痂形态的都是有干部位截骨,在术后5周和延长结束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成角畸形,在治疗末期骨痂的横径和低密度带的出现与并发症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在外固定解除前延长骨痂带有不完全的骨小梁结构和低密度区发生骨折的危险很高。骨痂带有轴向偏移、低密度区、不充分的横径在延长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延长骨良好的愈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治疗骨骺未成熟患儿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并评估该方法对骺板的影响.方法 对2003年1月~2005年9月收治的25例骨骺未成熟患儿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Meyers-McKeever-Zaricznyj骨折分型:Ⅱ型7例,Ⅲ型16例,Ⅳ型2例.均采用关节镜下跨骺板8字缝线法固定.术后予股四头肌、腘绳肌等长收缩锻炼,主动伸屈关节,髌骨内推锻炼.采用通讯随访和门诊随访两种方法,依据膝关节IKDC,Lysholm,Tegner评分评价疗效.门诊随访患儿通过双膝正侧位X线片,对比测量双小腿长度有无差异、胫骨近端骺板愈合是否有异常,以评价该手术是否会造成生长抑制.结果 随访12~44个月(平均28个月),其中12例获门诊随访,10例获通信随访,3例失访.最后随访时,所有22例患儿恢复患侧活动度.门诊随访者Lysholm评分平均为(98.58±2.23)分,Tegner运动能力评价平均为(6.75±0.45)分,IKDC主观评价平均为(95.25±6.34)分,客观评价10例A、2例B.KT-1000检查10例正常(双侧差异<3 mm),1例接近正常(双侧差异为3 mm),1例异常(双侧差异5 mm).随访结束双侧下肢长度无差别无畸形,双膝X线片对比未见骨骺过早闭合征象.通信随访者Lysholm评分平均为(98.5±2.41)分,IKDC主观评价平均为(96.00±2.75)分.Tegner运动能力评价平均为(6.90±0.32)分.随访结束双侧下肢长度无差别无畸形.结论 关节镜下跨骺板8字缝线固定法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适宜早期功能锻炼、术后恢复快、避免二次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可以一并处理关节内合并损伤.并且不会造成生长板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