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以我院2015年5月~2016年4月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116例随机分两组。普通疗法组常规进行基础治疗,针灸疗法组在普通疗法组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治疗总有效率;施行治疗前和施行治疗后患者肢体运动情况、生活自理能力情况的差异。结果:针灸疗法组患者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普通疗法组,P0.05施行治疗后针灸疗法组肢体运动情况、生活自理能力情况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正>脑卒中是大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脑功能障碍的总称,因脑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而引发,具有高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1]。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交通事业的不断成熟,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均可在黄金期(发病后6 h内)得到及时救治,虽然死亡率有所降低,但其致残后遗症仍为当前临床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2]。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为其常见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治疗多以康复训练为主,通过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恢复以肢体功能[3]。虽然康复训练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但起效缓慢,且对患者的依从性要求较高,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针灸和推拿是中医特色疗法,治疗SHS临床效果较好[4-6]。本文采用电针联合推拿疗法治疗SHS I期患者48例,观察疗效及对患者疼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中风又称脑卒中,是指因脑血管的突然阻塞或破裂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第二大死因和成人残疾主要原因。数据统计显示75%的中风患者会遗留后遗症[1],其中偏瘫最为常见[2]。中医针灸对于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等特点[3]。本研究笔者将针刺与中药中风贴联合应用于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治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中风所致痉挛性偏瘫是临床常见病,该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和肌张力增高所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肌肉萎缩和运动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针灸治疗本病具有显著疗效,本文将近5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体针疗法1.1针刺夹脊穴王琳晶等[2]随机抽取6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分成2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常规针刺夹脊穴及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及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5.
痉挛是指肌肉或肌群断续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1],表现为肌群的肌张力增高,协调异常的特定模式^[2]。痉挛性瘫是指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肢体瘫痪,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共同运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存在严重妨碍了肢体功能活动的完成。中风后偏瘫肢体肌痉挛是中风患者最常见的残障表现之一,也是治疗中最棘手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现将近10年来针灸及综合疗法治疗痉挛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脑卒中系由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所引起局部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的一种综合征,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由于脑卒中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肢体肌张力增高,伴发的痉挛性瘫痪成为主要的后遗症之一,足趾关节屈曲畸形便是痉挛性偏瘫中的一种常见表现。正常人步行时足跟抬离地面,足趾抬离,足趾关节背伸,而屈曲畸形患者在行走中不能完成足趾关节背伸而形成偏瘫步态。因此改善足趾关节屈曲是纠正偏瘫步态的重要环节。李世君主任医师从事针灸临床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通督推拿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治疗组,2组均采用Ashworth分级法(ASS)、Fugl-Meyer评定法(FMA)对治疗前、后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变(P<0.01).结论:通督推拿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平衡针灸法偏五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治疗组给予平衡针灸法偏五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结果:经治疗1个疗程(30d)后,两组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所改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柔筋汤对脑卒中恢复期痉挛性偏瘫属中医阴虚风动证型的影响,为脑卒中恢复期痉挛性偏瘫提供中药治疗的临床依据。方法随机抽取60例门诊及住院病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采用相关的评价量表作为评价指标来评定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能有效地改善痉挛肢体肌张力及运动功能(有效率83.33%),优于对照组(有效率73.33%),且可有效地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论中药柔筋汤可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痉挛肢体肌张力,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期会继发包括感染在内的各类并发症。脑卒中后最为常见的感染类型是肺部感染[1]。有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期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5.2%[2]。脑卒中继发肺部感染不仅会造成患者呼吸功能障碍,还会影响患者脑卒中康复治疗功能效果[3]。目前临床上针对肺部感染仍多采用抗菌药物治疗;但处于脑卒中康复期的人群大多高龄、免疫力低下,合并糖尿病等,导致抗菌药物疗程偏长,且疗效不甚理想。这成为临床治疗难题。我们采用免疫针灸治疗脑卒中患者继发肺部感染,以期在卒中后继发肺部感染治疗上作出指导,目前已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脉软膏配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患者,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及护理措施,而观察组在患者的痉挛性偏瘫肢体上予白脉软膏配合穴位按摩。比较两组患者在肌力、肌张力及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肢体痉挛恢复、肌力改善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般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脑卒中患者痉挛性偏瘫肢体白脉软膏联合穴位按摩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肌张力,提高偏瘫肢体的肌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为患者的进一步康复打下基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正>脑梗死属又称缺血性卒中,为临床常见的脑卒中类型,以老年人群多发。脑梗死后偏瘫是其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偏身感觉及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1]。该病患者因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致使神经元凋亡坏死而产生神经功能缺损,进而致使患者肢体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2]。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结合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肢体综合康复治疗[运动疗法(PT)、作业疗法(OT)、针灸治疗],治疗组在综合康复治疗同时结合使用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根据患者就诊时间段选取相应的开穴进行治疗,共治疗2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改良的Ashworth、Berg平衡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NIHSS神经功能评分、改良的Ashworth评分、Berg平衡功能: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治疗2个月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在治疗1个月和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综合康复治疗的同时结合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平衡功能,增加肌张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反射性抑制模式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2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 6例、对照1组7 6例和对照2组7 4例。观察组予温针灸联合反射性抑制模式治疗,对照1组予温针灸治疗,对照2组予反射性抑制模式治疗。每天1次,每周5次,2周为1疗程,3组均连续治疗2疗程。比较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等级、Berg平衡评分(BBS)、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改良Ashworth等级均较对照1组、对照2组下降(P0.0 5);3组BBS、BI、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BBS、BI、FMA评分均较对照1组、对照2组升高更明显(P0.05),观察组NIHSS评分均较对照1组、对照2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反射性抑制模式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能显著降低患侧肢体的肌张力,促进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改善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名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火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40例。火针组以火针点刺患侧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池等穴,常规针刺组常规针刺患侧肩髃、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等穴,每日治疗1次,每2d治疗1次,共治疗30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痉挛侧上下肢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下肢肌张力均减轻,肢体运动功能均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火针组上肢肌张力低于常规针刺组,肢体运动功能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P0.01),两组下肢肌张力及肢体运动功能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比较,火针组总有效率为87.5%(35/40),而常规针刺组为65.0%(26/40),火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火针疗法在降低中风后患者偏瘫侧肢体肌张力和改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方面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尤其是改善上肢肌张力和肢体运动方面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6.
<正>下肢骨折是骨伤科常见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干骨折等,手术治疗是临床常用且有效的治疗骨折手段,但是肢体功能的恢复通常需要漫长的时间,由于长时间的肢体固定,可能导致肢体肌力下降、组织粘连、关节挛缩,影响肢体功能,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其中膝关节功能障碍最为常见。早期康复治疗对缓解肢体肿胀、促进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1-2]。个体化康复训练是使患者由被动康复转变为自主训练的一种临床治疗理念,是医者依据患者的体质、骨折具体情况,制订的由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和患者本人协同完成的一种临床治疗模式[3]。个体化康复训练对于下肢骨折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达成业界共识[4]。中药熏洗属于中医临床常用外治法,临床应用可减轻肢体肿胀、膝关节僵直、促进肢体功能恢复[5-7]。本文观察了中药熏洗联合早期个体化康复训练对下肢骨折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痉挛性瘫痪是脑卒中后患者一个最重要的损害,主要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引起的牵张反射亢进所致,表现为偏瘫侧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和下肢伸肌张力增高.痉挛可以导致肌肉短缩、姿势异常、疼痛和关节挛缩.由于挛缩会限制受累关节的活动,引起疼痛,所以会妨碍康复并限制患者恢复的潜力.痉挛的患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针刺治疗、中药治疗和康复治疗[1],同时,良好的中医护理方案对病人痉挛的缓解和肌张力的恢复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报道一例缺血性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中医综合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生活质量,痉挛的治疗对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起着关键的作用。现笔者对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方法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诊断为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接受温针灸治疗)和对照组(接受电针治疗)。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肢和下肢Fugl-meyer评分。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上肢和下肢Fugl-meyer评分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上肢和下肢Fugl-meyer评分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温针灸能够改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药熏敷联合中频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肌张力的影响,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5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一般治疗,针灸、作业疗法、运动疗法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敷联合中频电刺激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肌张力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降低脑卒中偏瘫肢体肌张力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4%和94.4%,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熏敷联合中频电刺激在降低脑卒中偏瘫肢体肌张力方面有协同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