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发病
机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及致残率高。尽管药物及外科手术
技术逐渐进步,但是并没有明显改善存活患者的功能预后。传统的观点认为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
出血死亡及致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针对血管痉挛的治疗也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患者的预后仍然
很差。目前国外许多研究发现,早期脑损伤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的保护作用。方法 69只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溶剂)、SAH组(SAH+溶剂)、SAH+MEL组(SAH+褪黑素)。于SAH模型建立后2 h给予褪黑素(150 mg/kg)或等体积的溶剂。在SAH后24 h分析不同组间大鼠在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脑水肿、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完整性、细胞凋亡、caspase-3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与SAH组比较,褪黑素的治疗显著降低了大鼠的死亡率、细胞凋亡程度以及caspase-3的表达水平,减轻了脑水肿和伊文思蓝的渗出,提高了神经功能评分(P<0.05)。结论褪黑素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和稳定血脑屏障作用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早期脑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黄体酮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EBI)中细胞凋亡、血脑屏障(BBB)稳定性、脑水肿和死亡率方面的保护作用.方法 66只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H+溶剂组、SAH+黄体酮组.于SAH模型制成后1h、6h和12h分别给予黄体酮(16毫克/千克体重)或等体积的溶剂.在SAH后24h分析不同组间大鼠在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脑水肿、细胞凋亡、caspase-3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与SAH+溶剂组比较,黄体酮治疗显著降低了大鼠的死亡率、细胞凋亡程度以及caspase-3水平与MMP-9的表达水平,减轻了脑水肿和伊文思蓝的渗出,提高了神经功能评分.结论 黄体酮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和稳定BBB减轻SAH后EBI.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川芎嗪(TMP)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SAH)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8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TMP低剂量组和TMP高剂量组(均n=20),构建SAH大鼠模型.模型建立后,TMP低剂量组(腹腔注射TMP 5 mg·kg-1,×14 d)和TMP高剂量组(腹腔注射TMP 1...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破坏性脑血管疾病,导致高死亡率和致残率,在临床上,大多数死亡发生在SAH发病后的几个小时以内,并且许多幸存者遗留认知缺陷,永久影响其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早期脑损伤(EBI)指的是从初次出血那刻起到血管痉挛发生之前大脑内发生的一系列改变。最新研究认为,EBI可能才是SAH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它通过各种途径,包括缺血途径、凋亡途径、炎症途径等,导致细胞的死亡,血脑屏障(BBB)的破坏,脑水肿和神经元的直接损伤。未来针对EBI的治疗将为SAH患者提供一个可行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建立一种微创、重复性好的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视交叉前池注血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早期脑损伤(EBI)动物模型.在脑立体定位仪引导下将导管插入视交叉前池,注入300μl自体动脉血建立SAH后EBI模型.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仪(LDF)测定局部脑血流量(rCBF),解剖观察前循环周围血液分布情况,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大部分大鼠在SAH后有神经行为学异常,48 h后逐渐恢复正常.SAH后不同时间点的rCBF均低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颅脑解剖发现前循环蛛网膜下腔有大量的血液和血凝块.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与对照组比较,SAH组神经细胞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核染色质凝聚、趋边.结论 此动物模型稳定可靠,重复性高,适合进行临床前循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病理生理研究.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多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灾难性打击,其高致残率、病死率显著影响了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恢复,加重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其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SAH最常见的病因(85%)。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早期脑损伤(EBI)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脑表面或脑底部血管破裂后,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的血液引起机体强烈的神经炎症反应,表现为小胶质细胞活化,外周免疫细胞募集,微循环障碍,血脑屏障破坏和神经细胞凋亡。本研究总结了目前已知的有关EBI的病理生理机制,同时讨论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EBI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虾青素对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脑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ICR雄性小鼠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四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假手术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溶剂组(DMSO)、蛛网膜下腔出血+虾青素组。通过建立小鼠视交叉注血方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于手术后24 h记录神经功能评分,并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的NOX2蛋白含量、ELISA法检测TNF-a/IL-1β水平,干湿法检测脑组织中含水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AH后小鼠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加重,脑水肿加重,脑组织中的NOX2蛋白及脑组织中凋亡阳性细胞数也显著增多,TNF-a/IL-1β值明显升高;应用虾青素干预以后,小鼠神经功能改善,脑组织凋亡阳性细胞明显减少。同时,虾青素能够降低SAH后小鼠脑组织中NOX2蛋白,TNF-a/IL-1β水平值也明显降低。结论虾青素对s AH后早期脑损伤(EBI)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一种可重复的、与临床相吻合的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脑损伤(EBI)的动物模型,初步探讨NO 在EBI 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60 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采用枕大池穿刺一次注入自体动脉血法建立SAH 模型.结果 实验组枕大池和蛛网膜下腔内发现大量的血凝块和血液.实验组光镜下可观察到蛛网膜下腔大量红细胞,神经元细胞水肿,电镜下可见胶质细胞空泡样改变,神经元细胞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溶酶体增多.实验组血浆NO 浓度于造模后12 h 与对照组和空白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性(P<0.01);造模后4 h、24 h、48 h、72 h:实验组与对照组和空白组比较无差异性.对照组和空白组造模后无时相性变化.结论 枕大池一次注血法是一可靠的自发性SAH 模型,适宜于研究SAH 后早期脑损伤,NO 在EBI 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MMP-9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海马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关系,初步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参与早期脑损伤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08只,分假手术组和SAH组。采用经额蛛网膜下腔插管至Willis环建立SAH模型,在SAH后6、12、24、48、72h时间点,应用明胶酶谱法和RT-PCR方法检测大鼠海马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活性及mRNA表达变化;同时应用甲酰胺浸泡法检测大鼠脑内伊文氏蓝(Evan's blue)含量。结果大鼠SAH后12h海马基质金属蛋白酶9活性及mRNA含量明显升高,24h达到高峰,并于48h开始下降,72h降至最低,但仍高于假手术组水平。与假手术组相比,蛛血后24h大鼠脑内伊文氏蓝含量最高,显著高于12、48、72h组,SAH后6h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SAH后早期脑损伤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活性与血脑屏障损伤呈正相关,提示基质金属蛋白酶9可能参与SAH后早期脑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虾青素对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脑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ICR雄性小鼠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四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假手术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溶剂组(DMSO)、蛛网膜下腔出血+虾青素组。通过建立小鼠视交叉注血方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于手术后24 h记录神经功能评分,并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的NOX2蛋白含量、ELISA法检测TNF-a/IL-1β水平,干湿法检测脑组织中含水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SAH后小鼠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加重,脑水肿加重,脑组织中的NOX2蛋白及脑组织中凋亡阳性细胞数也显著增多,TNF-a/IL-1β值明显升高;应用虾青素干预以后,小鼠神经功能改善,脑组织凋亡阳性细胞明显减少。同时,虾青素能够降低SAH后小鼠脑组织中NOX2蛋白,TNF-a/IL-1β水平值也明显降低。结论 虾青素对sAH后早期脑损伤(EBI)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是影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aSAH后EBI产生机制尚不明确,神经炎症可能为其主要驱动因素,其作用机制包括:红细胞降解产物和激活的小胶质细胞诱导神经炎症...  相似文献   

15.
尼莫地平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用血管内穿刺法制作大鼠SAH模型。对SAH组和尼莫地平处理组观察24h内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脑组织水、电解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SAH后rCBF迅速降低,1h达最低值,24h内持续于低水平状态。SAH后6h、24h脑组织含水率和Na^ 含量明显增加,K^ 含量减低;脑组织Ca^2 含量在SAH后1h开始显著增加。尼莫地平对上述的指标均有改善作用。结论 尼莫地平可减轻实验性SAH后脑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早期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hioredoxin-interacting protein,TXNIP)表达变化,检测干预前后TXNIP及下游凋亡因子表达,探讨TXNIP参与SAH后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的可能机制。方法血管内穿刺法建立SAH模型。97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17只)、SAH组(32只)、Control si RNA组(12只)、TXNIP si RNA组(12只)、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照组(12只)、RES干预组(12只)。Western blot检测SAH后各时间点及干预前后TXNIP、p-ASK-1、Caspase-3表达变化,荧光共聚焦检测TXNIP在神经元定位,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与TXNIP共定位,同时进行脑水肿评估(6只/组)和行为学评分(12只/组)。结果采用TXNIP si RNA和TXNIP抑制剂RES干预后死亡率、行为学评分及脑水肿(F=7.964,P0.05)得到改善。荧光共聚焦显示TXNIP在大鼠脑神经元广泛表达,且主要位于胞浆。荧光TUNEL提示TXNIP与皮层区及海马区凋亡细胞共定位。Western blot发现与Sham组(0.476±0.043,n=3)比较,TXNIP在SAH后12h(0.729±0.548)表达逐渐增高,72h(1.509±0.071)仍处于较高水平,同时伴随下游凋亡因子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06,P0.05)。采用TXNIP si RNA和TXNIP抑制剂RES干预后,TXNIP表达下调(F=900.849,P0.05,n=3),下游凋亡因子出现下降(p-ASK1,F=32.897,P0.05;Caspase-3,F=89.120,P0.05)。结论大鼠SAH后早期TXNIP表达增加,通过其促凋亡机制参与EBI发生,下调TXNIP能减轻大鼠SAH后EBI,这可能为临床SAH早期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SAH) 患者早期脑损伤的作用与机制。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出血后发生脑损伤的机制主要包括早期脑损伤和迟发性脑缺血,最终会导致预后不良。目前,治疗并减轻脑损伤的措施有限。在此,笔者回顾了SAH动物模型及SAH后脑损伤的病理机制,并总结了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在脑损伤及预后不良中的作用,以期为SAH的药物研发及临床治疗方案制订提供思路。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3): 51-59]  相似文献   

19.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目前,临床上仍缺乏能明显改善病人预后的治疗手段,因为SAH的损伤机制较为复杂,包括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迟发性脑损伤(delayed brain injury,DBI)、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和全身炎症反应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淋巴引流途径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大鼠分为对照组、SAH组、SAH+脑淋巴引流阻滞(CLB)组.监测血气、血压和颅内压,3 d后观察脑实质局部脑血流量(rCBF),检测大脑皮层细胞凋亡、caspase-3 mRNA和caspase-3表达.结果 SAH组颅内压急剧升高,SAH+CLB组颅内压升高更显著;SAH后rCBF降低,CLB加重rCBF下降;SAH后大脑皮层有较多凋亡细胞,SAH+CLB组细胞凋亡更严重;SAH组大脑皮层caspase-3 mRNA和caspase-3表达增加,SAH+CLB组caspase-3 mRNA和caspase-3表达进一步增强.结论 脑淋巴引流途径阻滞可加重SAH继发性脑损伤,该途径在SAH时可能起到内源性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