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克罗恩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28例疑有小肠疾病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分析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对小肠疾病,尤其是小肠克罗恩病的检出率、诊断准确性、患者依从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28例中,小肠病变总检出率为71.43%(20/28),小肠克罗恩病检出率为21.43%(6/28),占所有检出病变的30%(6/20).6例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判断为克罗恩病者中,结合病理、治疗效果和临床随访,6例均确诊为克罗恩病,诊断准确率为100%(6/6).结论 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是一项针对小肠疾病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是诊断小肠克罗恩病较为理想的方法 .  相似文献   

2.
小肠出血诊断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和分析小肠出血诊断问题。方法:对52例经动脉造影、核素扫描、小肠钡灌等1项或多项检查及手术证实的小肠出血进行分析、结果:良性病变(82.7%)多于恶性病变(17.3%)。良性病变中以平滑肌瘤及血管病变为主,以便血而无呕血及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为其临床特点。小肠钡灌可提高诊断率,但其应用受急诊检查条件差,插管困难等影响,本组仅作2例,ECT可以做为血管造影的预先检查项目。结论:本组血管造影21例,17例阳性,占81%,对小肠平滑肌瘤和血管病变确诊率高。对剖腹探查及术中肠镜仍未能发现病变者应慎重考虑是否切除肠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脂肪肝与小肠黏膜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1-08/2015-08曾行胶囊内镜且无癌症、小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原发疾病及服用非甾体类药物的患者分为脂肪肝组和无肝病组(对照组),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和小肠黏膜病变资料,将两组患者的发病率、发病类型、病灶分布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纳入研究350例脂肪肝组60例,无肝病组290例,脂肪肝组小肠黏膜病变的发病率及小肠黏膜病变的Lewi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5.0%vs 33.8%,P0.001;121.00分±178.51分vs 61.08分±144.10分,P=0.005)脂肪肝患者小肠上、中、下三分之一肠段绒毛水肿的发生率为(7.1%、15.7%、4.3%P0.001).脂肪肝患者上、中、下三分之一肠段溃疡的发生率为(2.0%、2.6%、3.4%,P=0.498).肝脏无创NAFLD-FS评分与小肠黏膜病变评分呈正相关(r=0.108,P=0.043)胰岛素抵抗指数与小肠黏膜病变评分呈正相关(r=0.162,P=0.034).结论:脂肪肝可引起小肠黏膜病变,甘油三酯有可能是脂肪肝引起小肠黏膜病变的重要影响因素.脂肪肝患者小肠黏膜病变好发于上、中1/3,肝脏损害程度与小肠黏膜病变程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背景:小肠克罗恩病(CD)是影像学检查的难点。近年来,胶囊内镜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小肠CD。目的:探讨胶囊内镜与小肠CT成像(CTE)在小肠CD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0月—2018年4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小肠CD患者,比较胶囊内镜与CTE的病变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结果:胶囊内镜与CTE总体病变检出率无明显差异(96. 4%对85. 7%,P 0. 05),但胶囊内镜对小肠CD的诊断准确性优于CTE(89. 3%对42. 9%,P 0. 05),尤其是对空肠病变的诊断(96. 4%对21. 4%);两者对回肠病变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96. 4%对78. 6%,P0. 05)。CTE在病变定位以及发现肠外病变、结肠病变方面优于胶囊内镜。两者联合应用,对小肠CD的诊断准确性可达100%。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CD的病变检出率与CTE相当,诊断准确性则明显优于CTE,尤其是对于空肠病变。两者联合应用在小肠CD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手术证实86例小肠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和诊断方法。方法:收集我院确诊的小肠出血患者共86例,分析其病因及诊断方法。结果:86例小肠出血的患者中,小肠良性肿瘤、憩室、恶性肿瘤、炎性肠病、血管病变分别有25例(29.1%)、20例(23.3%)、16例(18.6%)、16例(18.6%)、9例(10.4%)。小肠ECT检查诊断小肠活动性出血的阳性率、定位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2.4%、70.6%。肠系膜DSA检查对小肠病变的发现率、诊断小肠活动性出血的阳性率、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0.9%、59.6%、76.6%、74.5%。肠系检查定位和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41.2%、38.2%。结论:小肠肿瘤是小肠出血的第一位原因,ECT诊断小肠活动性出血阳性率高于DSA,DSA、ECT定位诊断价值大,DSA定性诊断价值高于肠系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小肠疾病采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表现出的小肠肠壁增厚征象,并对其诊断价值作出分析。方法调取经MSCTE检查后发现小肠肠壁增厚的小肠疾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诊断,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对60例患者的影像学结果进行阅片,分析增厚肠壁的受累肠段、受累长度、强化方式、对称情况和肠周异常情况。结果恶性肿瘤多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和不对称性的局限性肠壁增厚,炎性或感染性疾多表现为均匀强化和对称性的节段性肠壁增厚,克罗恩病则多见于良性病变。增厚肠壁分层状强化在炎性或感染性疾病中较为常见,均匀强化和不均匀强化在肿瘤中较为常见,强化减弱在肠缺血中较为常见,增厚肠壁邻近淋巴结增大在小肠恶性肿瘤、克罗恩病与结核中较为常见,邻近肠系膜血管异常在炎性性或感染性疾病中较为常见。结论不同类型小肠疾病肠壁增厚的受累长度、程度、对称性与否、强化方式情况和肠周异常情况的MSCTE征象不同,可将MSCTE检查作为鉴别克罗恩病、炎性性或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诊断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7.
76例小肠出血的病因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肠出血(SIB)约占胃肠道出血的3%~5%,但由于小肠解剖结构特殊,常规内镜及X线检查一般难以发现病变,甚至剖腹探查亦有疏漏,常延误诊断和治疗。本文总结了1986年1月~1998年12月在本院住院并确诊的SIB病例76例,并就其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材料与方法76例患者中,男45例,女31例,年龄13~79岁,平均493岁。出血病程3天~7年,起病至确诊平均22年。主要症状为轻重不等的胃肠道出血,从人便隐血到黑便、暗gi.色血便、鲜血便甚至呕血。主要体征包括贫血、腹部压痛和。或反跳痛、发热、腹泻、腹块、黄值、肠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小肠黏膜的变化,探讨小肠黏膜改变与脑出血部位的关系。方法分析31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与胶囊内镜下小肠黏膜改变的关系,并与10例健康成人对照。结果 31例患者中15例小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点状糜烂或浅溃疡形成;丘脑出血患者16例中,11例有不同程度点片状糜烂或浅溃疡形成,其中1例合并有活动性出血;15例非丘脑出血患者中4例有不同程度的糜烂,10例健康对照者未见明显糜烂、溃疡形成。丘脑出血小肠黏膜病变较非丘脑出血及健康对照者更明显(P<0.05),非丘脑出血及健康对照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肠黏膜改变与自发性脑出血部位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本试验可为脑出血患者早期肠外营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和双气囊小肠内镜(DBE)在小肠克罗恩病(CD)的诊断和判断其活动度的价值。方法选取经临床确诊的32例小肠CD患者,分别进行MSCTE检查和DBE检查并作出诊断和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在诊断小肠CD,判断病变位置、范围、活动度和并发症方面的能力。结果 MSCTE与DBE对小肠CD确诊率相似,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显示并发症的能力,MSCTE明显优于DBE。结论 MSCTE是诊断小肠CD的首选辅助检查,能判断炎症是否处于活动期及发现肠腔外并发症,而且能指导DBE的进镜方式,与DBE联合应用有利于诊断和评价小肠CD患者的炎症活动度,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小肠出血的选择性DSA血管造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肠出血在临床上并不罕见,由于解剖部位及检查手段的限制,常规X线检查难于作出正确判断。我院1987年以来对14例小肠出血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现结合临床、手术及病理所见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4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15岁。全部患者均为显性消化  相似文献   

11.
肠易激综合征与胃排空及小肠通过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与胃排空及小肠通过时间的关系。方法:应用磁示踪法对36例IBS及15例正常人进行胃排空及小肠通过时间的对比观察。研究对象:正常组健康志愿者15例均无消化系疾病及腹部手术史,男8例,女7例,年龄20-46岁,平均年龄30.7岁。IBS组门诊及住院患  相似文献   

12.
小肠腔内超声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小肠腔内超声(ISIU)检查对小肠疾病诊断的价值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5年2月间11例因不明原因慢性腹泻、隐性出血及腹痛怀疑小肠疾病的患者行双气囊小肠镜(DBE)检查,发现局部病灶或病变肠段后,经DBE活检孔道插入特制超声小探头进行ISIU探查,取得正常肠壁以及局部病灶或病变肠段ISIU影像图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11例患者中,DBE发现阳性病灶并行ISIU检查9例,其中成功完成ISIU探查者8例,平均用时20min.提示侵犯浆膜层的恶性肿瘤2例(术后病理证实),表现为小肠绒毛层消失,其余小肠壁层次破坏,代之以不均低回声区域;小肠间质瘤1例(起源于肌层,术后病理证实),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均匀低回声区域内伴有部分高回声;肠壁黏膜层来源息肉1例(活检证实),影像特征为均匀高回声区域;早期克罗恩病2例,表现为小肠绒毛层消失,其余肠壁层次模糊伴全层小肠壁增厚;淋巴管瘤1例,表现为内伴管样结构的均匀中低回声区域;对于DBE发现的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ISIU影像不能明确诊断.另有1例DBE发现增殖性病灶的患者,由于病灶位置较深,位于空回肠交界部,经口DBE中超声小探头不能经由内镜活检孔道送出导致探查失败.所有ISIU探查均未发现相关的并发症.结论ISIU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尤其对小肠黏膜下肿瘤的性质鉴别、早期克罗恩病的诊断及肿瘤侵犯深度的判断存在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功能失调对肠运动的影响尚未阐明,为进一步了解两者间的关系,作者观察了老年人不同甲状腺激素状态对小肠通过时间的影响。对象与方法受试者为15例老年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女11例,男4例),年龄60~94岁(中位年龄78岁),正在接受长期甲状腺素替代治疗,每日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小肠造影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内镜和病理,回顾性分析73例CD住院患者的小肠造影表现。结果 73例患者中,男41例,女32例,年龄15~78岁,中位年龄31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65例、腹胀30例、腹泻35例、消化道出血18例、发热17例、体质量减轻42例;10例伴口腔溃疡或有口腔溃疡病史,20例有肛周病变或肛瘘形成病史。小肠造影显示,52例(71.23%)病变呈节段性分布;49例(67.12%)病变位于肠壁一侧呈偏心性分布;54例(73.97%)有肠管狭窄;47例(64.38%)表现为纵行溃疡和/或多发溃疡纵行排列;11例(15.07%)有"卵石征";7例(9.59%)有瘘管显示。结论小肠造影显示,肠管病变呈"节段性、偏心性和纵行性"分布,是CD的诊断要点。"卵石征"和瘘管或窦道的显示,则更加支持CD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慢性小肠性腹泻为吸收不良综合征重要症状之一,引起本综合征的病因较多,可概括为三类:(1)原发性小肠粘膜病变,如热带和非热带口炎性腹泻,国外较多见;(2)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如慢性胰腺炎,糖尿病,肠寄生虫感染以及肝胆疾病等;(3)小肠免疫缺陷病如无丙种球蛋白血症(Agammaglobulinemia)等本文32例之临床表现,化验检查以及小肠粘膜活检等,均具有共同的特点。本征在武汉地区并非少见,在未查清其真正病因之前,为了有别于上述各类疾病,暂命名为“慢性非特异性小肠炎”。病例 32例中,男9例,女23例,女性多见,年龄在24至56岁之间,病史中有可疑病因者9例,占28%,其  相似文献   

16.
X线小肠钡灌是小肠影像学检查的传统方法,能清晰显示小肠Crohn病的腔内病变和黏膜改变。随着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CT和MRI对小肠疾病的影像研究和临床应用日益增多,在评价肠壁增厚、肠周改变、肠系膜异常、淋巴结肿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将小肠插管灌注法与优化的CT、MRI扫描技术相结合的CT、MRI小肠灌肠检查,在小肠克罗恩病诊断中显示出很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Zhi FC  Yue H  Bai Y  Xu ZM  Jiang B  Xiao B  Zhou DY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5):383-385
目的探讨小肠溃疡性病变的临床、内镜、病理等特点。方法临床怀疑小肠疾病者155例。按术者操作内镜并送镜,助手辅助进外套管的方法。结果155例患者中,125例发现病变,阳性率80.6%。检出的主要疾病为小肠溃疡(含克罗恩病)、慢性炎症、美克尔憩室、间质瘤、血管畸形、小肠癌等。其中92例怀疑小肠出血者,检查阳性84例(91.3%);39例腹痛患者中,阳性24例(61.5%);腹泻、腹胀、消瘦23例,阳性16例(69.6%)。病变位于胃及十二指肠9例,小肠病变115例,大肠病变1例,全消化道未发现病变30例。在155例接受双气囊内镜(DBE)检查的患者中,检出小肠溃疡性病变43例;病灶数为单个12例,多个(2个及以上)31例;病变位于空肠的18例,回肠20例,空肠和回肠都有病变的5例。DBE结合组织学检查对美克尔憩室、间质瘤、癌、血管病变、肠黏连的诊断与手术后诊断是完全相符的;而对溃疡性病变(主要是克罗恩病)的诊断与手术后诊断却相差较大,符合率57.1%(4/7)。发生小肠穿孔和急性肠梗阻并发症各1例。结论DBE目前是诊断小肠疾病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在发现病变方面,但对溃疡性病变的定性即使结合活检也未必是特异的,及时行外科处理对某些溃疡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小肠腔内超声(ISIU)对小肠正常组织的影像学表现及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经胶囊内镜、胃镜、结肠镜及双气囊小肠镜检查中筛选出的50例患者,行小肠腔内超声检查,观察其正常组织结构及病变小肠的超声内镜学表现.发现小肠病变者加行经腹超声(US)及螺旋CT(SCT)检查,研究ISIU对小肠正常组织及部分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50例入选患者中,完成ISIU检查共47例,其中发现小肠病变10例.所发现病变中,ISIU诊断出全部病例,US、SCT分别诊断出1例和3例.经ISIU观察正常小肠肠壁图像可分6层,但空肠与回肠在ISIU下表现不完全相同,各有其特点.结论 ISIU可提供高分辨率的正常小肠壁结构的各层次图像,并可对病变的来源及内部回声进行清晰的观察,从而有助于提高小肠疾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小肠造影(MSCTE)对诊断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98例疑为小肠病变的患者行MSCTE检查,观察受试者对MSCTE的耐受性以及有无并发症,观察分析不同病变的MSCTE表现,并以手术病理结果或小肠捕管造影、内镜和(或)活检病理的综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来判断MSCTE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所有受试者均顺利完成MSCTE,未发现并发症。其中2例为小肠捕管造影失败而改行MSCTE。MSCTE诊断小肠病变总的灵敏度为96.5%(83/86),MSCTE结果与最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0.8%(89/98)。结论MSCTE是一种简便易行、能多方位、全景式显示小肠的方法,对多种小肠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小肠型克罗恩病(CD)的临床特征,提高早期诊断水平,减少漏诊及误诊。[方法]纳入CD患者131例,比较小肠型CD与结肠型CD的临床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小肠型CD患者共45例,病程较长(平均病史33.8个月)。小肠型CD的胃肠道症状以腹痛多见(77.8%),其次为腹泻(48.9%)、消化道出血(37.8%)、腹胀(31.1%)等;全身表现为贫血、体质量下降、发热、乏力、纳差等;肠道外症状表现为口腔溃疡、肛周病变、皮疹、关节痛等。小肠型CD患者梗阻症状明显多于结肠型CD患者(P0.05)。7例有非干酪性肉芽肿等特征性病理改变。[结论]小肠型CD临床表现多样化,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内镜及病理表现综合判断,小肠镜和小肠造影检查是诊断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