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汗液为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从玄府排出的液体。汗液的分泌与排泄,与外界环境及机体阴阳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温邪侵犯机体后,影响体内气血阴阳的变化,汗液的分泌与排泄就会出现异常。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汗证作了详细的论述,对温病临床辨证有着重要意义,现归纳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汗,五液之一。津液代谢的产物。汗出,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也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之一。通过对汗的正确认识,不仅可以帮助临床进行诊断,而且对辨证施治有重要指导作用。特别是温热病中的汗,对诊断和治疗更有其特殊意义。《温病条辨》对汗出作了详细的论述,笔者进行了初步整理,供同道参考。 1“汗”的辨证意义 1.1 汗为暑病性质之特点:(原文卷首4、6条上焦篇22条)暑为热盛于里,为里热症,因此有汗出;其次暑必夹湿,湿邪要有出路,因此当汗出;第三,由于暑病为热为湿,汗出是人体正气驱邪外出进行自身调节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口渴是温病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内经《素问·刺热篇》曰:“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酸,苦渴数饮身热。”说明热邪耗阴,阴津不足则苦渴数饮以自救。张仲景《伤寒论》较全面地论述了口渴。如热邪伤津的白虎加人参汤证,大承气汤证;膀胱气化不行,气不化  相似文献   

4.
李长秦 《中医药学刊》2003,21(11):1883-1883
久痢多虚,《条辨》以扶正培本为基本治疗原则。但久痢虚在何处,一般以脾肾阳虚所论较多。  相似文献   

5.
李长秦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1):1883-1883
久痢多虚 ,《条辨》以扶正培本为基本治疗原则。但久痢虚在何处 ,一般以脾肾阳虚所论较多。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治久痢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探讨 ,指出其特点有三 :1 .久痢扶正不忘驱邪 ;2 .久痢治疗因人而制宜 ;3 .久痢用药精选巧配。  相似文献   

7.
李长秦 《中医药学刊》2002,20(6):786-786
通过对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治久痢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探讨,指出其特点有三,1,久痢扶正不忘驱邪;2,久痢治疗因人而制宜;3,久痢用药精选巧配。  相似文献   

8.
刘艳  郑志勇 《中医杂志》2006,47(7):543-543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其他疾病的影响,致使脾胃功能受损,气血耗伤而逐渐形成的慢性病证,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委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小儿疳证又称疳疾,疳积,五疳,诸疳等,也是儿科常见病症。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疳疾论》篇中首次将本病治法作了总结。1病机方面吴鞠通指出:父母唯恐小儿饥渴,常给予过量饮食,小儿自己不知饥饱,每遇美食多吃不厌,加之小儿脾胃消化功能尚不健全,导致食滞胃停,脾气因而郁滞,脾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胃不能输布津液,困聚于内,生为水湿,湿聚中焦气机不利,出现腹部胀满;气血受阻,不能输布四末,日久可致肢…  相似文献   

9.
10.
<正> 《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十分重视温病过程中汗液排泄的特点,以之作为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全书有近四十条论及汗的辨治,涉及上、中、下焦三篇,卷四“杂说”中还首列“汗论”,专门阐述汗的生理病理、治疗原则,内容丰富、翔实,读后颇有启发,故笔者不揣浅陋,就《条辨》中有关“辨汗”之论述,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温病条辨·燥气论》结合《吴鞠通医案·中燥门》中几则医案,对燥气的属性和燥病的治疗作了探讨。同时,对吴氏病案中一些不足之处,作了分析,井提出了“活燥首先当辨其为凉燥或温燥,再就是视其正化与对化而分别予以温润散寒或辛凉濡润的方法”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下利”包括泄泻与痢疾两个病证。泄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则泻出如水;痢疾,古称“滞下”,以腹痛、里急后重、下赤白脓血便为特征。吴鞠通《温病条辨》中论下利证治之条文有30余条,对其病因病理颇具发挥,辨证论治甚为祥备,处方用药有法可循、有案可据、极尽变化,于临床颇具指导意义。兹就书中对下利证治所论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神昏是温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之一。根据感邪性质不同和病情的轻重,可有神昏谚语、神志昏蒙、昏愦不语、神志如狂等不同表现。关于神昏的病机及其治疗,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发展过程。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从上、中、下三焦对神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使其理论更加系统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创新,提出了很多独到、新颖的见解。笔者就从病机、治疗两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1 关于神昏的病机 汉代张仲景认为神昏的病机是阳明腑实热结,主张用苦寒攻下的承气场治疗。这之后很多年,这种观点一直占着主导地位。至清代叶天士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至热邪逆传膻中,神昏目瞑,……其势危急”。从而突破了以往神  相似文献   

14.
咳嗽为临床常见病,历代医家立论繁多,后人临证常难得要领,治难得效.后至张景岳提纲挈领地把咳嗽分成外感、内伤立论,将咳嗽的辨治由博返约,对后世影响颇大.清代,随着温热学派的兴起,咳嗽的辨治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归纳.其中独具特色,对后人启迪尤深,至今临床运用广泛的,当属于吴塘的《温病条辨》.吴塘将其独创的"三焦辨证"理论贯穿于咳嗽的辨治过程.在上焦,关键在于肺,肺为娇脏,最易受风热火寒暑(湿)燥邪的侵扰;在中焦,关键在于脾胃,脾乃生痰之源,胃喜润而恶燥,而脾气和胃阴是温热病最易耗伤的,故痰(湿)、燥、虚是本阶段重要的病理基础;在下焦,关键在于肝肾,肝之疏泄可影响中焦之脾水湿不运,肾不主水则饮不能化,而肝肾之阴被灼,阴虚而肺燥,均能引起咳嗽,吴塘的学术思想不仅体现了《内经》中"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理论,还注重证候及症状的鉴别诊断,并且创制了许多至今仍广泛使用的方药,为后世治疗咳嗽梳理了比较清晰的思路.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运用体会试予分析总结,以求温故而知新.  相似文献   

15.
《温病条辨》一书,是温病学派著作中最系统、最完整、集大成的一部代表著作。其书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温病的辨证论治,涉及了多种温病从病因病机、证候表现到治则、治法、方药、禁忌、病后调理等各方面的内容,为后来中医的外感病治疗提供了可资遵循的轨范,至今仍在中医学领域中具有很大影响。惟其对中医学影响很大,才值得我们今天依旧去学习和研讨它,从而把握中医学发展的脉络,为中医学未来的前进寻找航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指出,《温病条辨》之辨“渴”,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通过辨“渴”,可以测知病因、病理,可以了解病位之所在和津液的盛衰情况,可以鉴别疾病的性质以拟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温病条辨》“透邪”特点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陆为民 《四川中医》1996,14(11):3-4
  相似文献   

18.
《内经》辨汗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温病条辨》辨病论治思想。方法:通过研读《温病条辨》原著,查阅《温病条辨》辨病论治思想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其辨病论治思想进行分析整理。结果:《温病条辨》的辨病论治思想内涵主要是首先辨病名,然后分辨病期,最后以脏腑定位为线索,进行审证辨证,其临床意义在于首倡辨病,利于把握温病本质;辨病分期,利于温病异病同治;审证论治,利于温病选方用药。结论:《温病条辨》辨病论治思想体系对当今中医学病证结合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