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全经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全经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化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分(VAS)和水肿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FMA、VAS及水肿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MA、VAS及水肿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经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穴透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疗效。方法:将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经穴透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8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评分均升高(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疗法相比,经穴透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缓解肩手综合征患者患肢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刘海飞  宋丰军  李灵浙  夏小云 《新中医》2020,52(21):103-106
目的:观察阳经经筋排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 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阳经经筋排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2 组均治疗1 个月。评价2 组治疗效果,观察2 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手掌厚度、Fugl-Meyer 评定量表(FMA) 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水平的变化情况,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7%,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旋前、旋后范围均增大(P<0.05),观察组上述各项肩关节活动度指标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手掌厚度、FMA 评分及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后,2 组血清IL-6、hs-CRP 及TNF-α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2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阳经经筋排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效果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上肢运动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恢刺经筋结点法联合本体感受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5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随机法分为恢刺组、PNF康复组和综合组。每日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6 d,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评定3组患者患肢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 3组患者VAS评分、S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患者FMA评分、ADL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且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恢刺经筋结点法联合PNF康复技术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的肩部疼痛,改善患肢肩部功能及肩手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及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SHS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肢体康复训练以及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头穴透刺治疗,两组均每日1次,共治疗14次。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肩手综合征评分、疼痛评分、运动功能评价及临床疗效的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SHSS、VAS评分明显降低,FMA评分增高(均P0.05),且观察组SHSS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SHS患者为88.8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33%(P0.05)。结论:头穴透刺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稳定,能够明显改善SHS患者偏瘫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6.
王歆婷  刘海飞  黄海琼  方芳 《新中医》2022,54(7):195-199
目的:观察阳经经筋排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及对上肢运动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采取阳经经筋排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上肢运动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80.00%)(P<0.05)。治疗前,2组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水肿程度、Barthel指数评分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治疗前,VAS评分、水肿程度及IL-6、TNF-α、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水肿程度及IL-6、TNF-α、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肩三针合谷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肩三针合谷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ADL)、简式Fugl-Meyer(FMA)量表,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上肢损伤程度、疼痛症状、运动功能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治愈8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治愈6例,总有效率为86.6%,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肩部疼痛评分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DL评定方面,两组患者ADL评分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FMA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三针合谷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针刺加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单纯进行康复训练.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FMA评分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6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采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本院2014年7月-2016年10月收治的6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并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平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患者实施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上肢FMA与VAS评分。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87%VS 71.87%)(P0.05);两组治疗前上肢FMA与VAS评分的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FMA与VAS评分均有一定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采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使患肢活动受限情况明显改善,减轻疼痛,促使患者运动功能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八邪透刺配合系统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89例,对照组予系统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八邪透刺法治疗,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上肢肿胀、疼痛及患肢损伤程度评分、上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相关生活能力评分、SF-36生存质量评分,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上肢肿胀程度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评分、上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D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简化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SF-36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对照组为77.5%,低于研究组的9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邪透刺配合系统康复训练能够减轻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减轻患肢损伤,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系统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温针灸配合推拿手法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运动功能及患肢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8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同时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温针灸配合推拿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手的肿胀程度,运用上肢功能评定量表(Fugel?Meyer,FMA)的患肢疼痛程度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检测两组患者腋静脉、肘静脉、肱静脉的最大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治疗后的肿胀程度明显减轻(P0.治疗后的FMA评分显著升高,VAS评分显著降低(P0. 05),治疗后,研究组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治疗后腋静脉、肘静脉、肱静脉的PSV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腋静脉、肘静脉、肱静脉的PSV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针灸配合推拿手法可提高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减轻疼痛程度,改善患肢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眼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一般处理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眼针治疗。10 d为1个疗程,治疗5 d休息2 d,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Fugl-Meyer上肢评分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Fugl-Meyer上肢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上肢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24%(37/41),高于对照组的73.17%(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能更好地改善患肢疼痛及运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针配合穴位敷贴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118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电针+穴位敷贴治疗)和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各59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36%(P0.05)。治疗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手肿胀程度和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手肿胀程度和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和手肿胀程度均少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配合穴位敷贴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加味金黄散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3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行加味金黄散配合常规康复训练,3w为1疗程;两组在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手部肿胀测量法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3w后偏瘫侧肩手综合征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治疗期间无明显副作用。结论:加味金黄散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具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毫火针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康复训练,观察组予康复训练+毫火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水肿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肩手综合征评分(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ore,SHSS)。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高于对照组的84%(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对照组肩关节活动度、水肿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水肿评分均改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下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 Meyer motor function scale,FMA)评分均上升,SHSS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FMA上升幅度及SHSS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毫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有利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透刺结合推拿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确诊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在脑卒中入院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透刺、推拿治疗;对照组在脑卒中入院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与观察组相同的推拿治疗.6次为一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4%,对照组总有效率69.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x2=4.497,P<0.05,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Fugl-Meyer评价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刺配合推拿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研究,并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筋结点恢刺法配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0例(采用PNF康复技术治疗)、恢刺组30例(采用经筋结点恢刺法治疗)、综合组30例(在经筋结点恢刺后采用PNF康复技术治疗),共治疗6星期,治疗前后评估AFS评分、FMA上肢功能活动评分、SS-QOL评分及统计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综合组在治疗1星期后AFS评分与康复组或恢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星期后,综合组治疗后FMA评分、SS-QOL评分与康复组或恢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星期后综合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与康复组或恢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结点恢刺法配合PNF康复技术可有效改善偏瘫肩痛的疗效,降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温针穴位注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温针、穴位注射及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配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案,每组35例。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水肿分级评分、Fugl—Meyer评分(FMA)对疼痛、水肿、上肢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治疗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温针穴位注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康复训练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康复训练组和康复训练组,针药结合康复训练组45例采用电针、中药结合康复训练的综合方案治疗,对照组45例给予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治疗8周、随访6个月时手肿胀程度、上肢疼痛VAS评分、简化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2组治疗4周、治疗8周、随访6个月时手肿胀程度、上肢疼痛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简化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药结合康复训练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更好,可明显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自拟芪枝汤在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102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芪枝汤治疗,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前FMA、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BI评分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BI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2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芪枝汤在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