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合并肝动静脉瘘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造影证实合并肝动静脉瘘的原发性肝癌病例,收集介入术前后临床资料,总结瘘口栓塞方法、栓塞效果和术后不良反应,分析血生化指标改变.结果 38例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中的31例(81.6%)和4例肝动脉-肝静脉瘘中的2例(50.0%)瘘口栓塞有效;介入及封堵术后无明显肝功能损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合并肝动静脉瘘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联合瘘口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减量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伴有中等量以上腹水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经减量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的伴有腹水的原发性肝癌病例,腹水均在中等量以上.结果 44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1.0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8.8%、34.0%、34.0%.白蛋白≤35 g/L是影响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r =0.090,p=0.01).有23例(52.3%)患者术后1月随访腹水较术前消失或明显减少,21例(47.7%)与术前相当.44例术后无肝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减量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伴有中等量以上腹水的原发性肝癌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分化程度肝癌组织中β-G 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10例正常肝脏及38例不同分化程度肝癌组织中β-G mRNA的表达进行对比研究。结果β-G mRNA在正常肝和肝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表达产物大小一致,为422bp,半定量相对表达含量为正常肝组织(1.71±0.32)与高分化肝癌(2.17±1.0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513,P=0.264;而与中分化肝癌(3.67±1.27)和低分化肝癌(5.63±1.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21,P=0.036和t=11.472,P=0.0067。结论β-G mRNA在不同分化程度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恶性程度的增加而表达量呈递增趋势,提示β-G mRNA可能参与了肝细胞的癌变过程,对β-G mRNA的进一步探讨,可能对肝癌的分子机制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原发性肝癌的85%~90%,是世界上第5位最常见和第3位最易导致患者死亡的恶性肿瘤[1],每年> 60万例患者死于HCC[2]. HCC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上难以发现,确诊时多已是中晚期,临床上约80%的患者失去手术切除机会.对不能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可使部分不能切除的肝癌缩小后再切除,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4].TACE是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肿瘤供血靶动脉,并注入栓塞剂使之闭塞,阻断肿瘤的血供,同时抗肿瘤药物可在肿瘤局部缓慢释放,引起肿瘤组织缺血坏死.TACE使化疗药物在肿瘤组织局部的浓度增加而全身浓度降低,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阻塞动脉血流的同时也阻止化疗药物从肿瘤组织中流出,延长其作用时间,使化疗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5.
肝脏恶性肿瘤的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无法手术治疗,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是介入治疗+肝动脉碘油栓塞术及药物治疗,但常规药物化疗疗效差,患者生存期短。我们收集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癌患者32例,单药亚砷酸(As2O3)治疗后疗效较好。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1年4月26日~2004年4月14日我院收治的经组织学和(或)细胞学确诊的原发肿瘤,经CT、MRI等影像学证实为肝内转移的患者中,符合以下条件的32例作为研究对象:1)对原发性肝癌未取得病理学依据,需符合国内统一规定的临床诊断标准[1];2)年龄在37~71岁;…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附607例报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Liang AM  Mo QG  Yang NW  Zhao YN  Yuan WP 《癌症》2004,23(2):211-214
背景与目的:虽然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大多数为合并有肝硬化的中晚期肝癌患者,手术切除并非适合所有肝癌患者,即使能切除,术后复发率也高达60%以上,因而,肝癌的整体治疗效果较差。本研究探讨肝癌的综合治疗方法,以进一步提高肝癌的整体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以外科为主综合治疗的607例肝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手术切除共423例,行不规则性肝叶切除134例,局部切除95例,肝叶或肝段切除123例,半肝或半肝以上切除共54例,联合脏器切除17例;手术不能切除184例,行肝固有动脉结扎联合肝动脉及门静脉双插管化疗或瘤体内注射无水乙醇或冷冻、射频治疗、微波固化、腹腔化疗等。结果:总的手术切除率69.7%(423/607),手术死亡率1.2%(5/423);全组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42.7%(218/511)、37.5%(123/328)和26.5%(26/98);切除组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57.2%(203/355)、51.3%(118/230)和35.3%(24/68);不能切除组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6%(15/156)、5.1%(5/98)和6.7%(2/30)。结论: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目前可切除肝癌较好的治疗方法。术后个体化综合治疗可提高肝癌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肝癌介入治疗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癌介入治疗的合理模式。方法回顾性总结1000例以不同方式进行介入治疗的肝癌病例资料,通过分析其病理、生化、影像及生存率等临床因素,比较各种治疗方式的价值及优缺点结果经导管节段性肝动脉栓塞化疗(S-TOCE)与常规肝动脉注射碘油抗癌药混悬剂栓塞化疗(C-TOCE)比较,前者对肿瘤的杀伤作用大,对非癌肝组织的损害较C-TOCE轻,生存率优于C-TOCE;经皮无水酒精注射术(PEI)联合栓塞治疗可起到杀死残余癌灶的作用,对非癌肝组织未造成明显损害,生存率较单纯栓塞明显提高。对肝癌的各种并发症采取不同方式的介入治疗,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或提高生存率。结论肝癌的介入治疗应根据肿瘤大小和类型选择/不同的介入治疗方式;对肝癌的各种并发症采取积极的介入治疗是有效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抗癌基因nm23-H1蛋白产物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方法用LSAB免疫组化法对41例原发性肝癌组织PCNA和nm23-H1蛋白产物进行检测.结果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愈低,PCNA表达愈强,Ⅱ级以上的肿瘤表达强度100%.nm23-H1则相反,Ⅰ级66%阳性,Ⅱ级以上为14.6%.结论PCNA的表达强度可作为原发性肝癌的分级指标之一.nm23-H1的表达有助于了解肝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Notch受体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对35例肝癌组织和13例正常肝组织中的Notchl、Notch2和Notch4受体蛋白及基因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Notch分子在肝癌组织中存在强弱不等的表达,Notch1和Notch4表达上调,Notch2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PCR技术检测显示,肝癌患者Notch1和Notch4基因表迭阳性,DNA拷贝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Notch2基因表达阴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Notch分子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基因表达的拷贝数呈正相关,r=0.985,0.664.结论:Notch受体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Notch受体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将为肝癌的基因治疗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肝细胞性肝癌(HCC)术后过继免疫治疗(AIT)对预防复发及提高总生存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检索所有关于HCC术后AIT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合计4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1年复发率:4个试验(n=423)表明,辅助AIT治疗组与单纯手术或射频消融治疗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51,95%CI=0.36~0.71,P=0.000 1)。2)2个试验报道了3年复发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6,95%CI=0.56~1.02,P=0.07)。3)死亡率:报道1年死亡率的2个研究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0,95%CI=0.31~1.61,P=0.41);3年死亡率结果亦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6,95%CI=0.38~1.49,P=0.42)。4)不良反应:3篇研究报道了与辅助AIT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寒战发热、头痛、头晕、恶心或心动过速。尚未见与AIT相关的感染、肝功能衰竭、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死亡的报道。结论:辅助AIT治疗能降低HCC患者术后1年的复发率,但对改善生存率及远期复发率无明显作用。由于本研究纳入病例数较少,无法确定偏倚对结论可靠性的影响程度,因此,有必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及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