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薇  袁蕙芸 《中国医院》2014,(12):79-80
目的:了解医院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为提升医院志愿服务管理质量与效率提供相关建议。方法:在文献检索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以上海市3家公立医院的志愿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设问卷方式进行调查,运用简单对应分析等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不同职业状态的被调查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及喜爱的激励方式存在差异;志愿者的职业状态与选择医院的动机之间存在对应关系(Chi-Siquare=53.344,P<0.01)。结论:志愿者行为并未排除志愿者行为获得“回报”的可能性,同时医院开展志愿服务具有巨大优势,对志愿者有较大吸引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医院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现状,为今后完善医院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自制调查问卷对110名医务工作者参加志愿服务的情况进行书面调查.结果 收回107份有效问卷中50.5%的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只在单位有要求时参加,95.3%的志愿者所参加志愿服务的组织者为所在单位,86.7%的志愿者接收培训的内容为从事志愿服务基本知识,51.4%的志愿者每次参加志愿服务会签订相关协定,21.5%志愿者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有一定阻力.结论 医疗机构志愿服务的组织形式单一,志愿者培训管理不完善,今后需进一步探索医院志愿者管理制度,以适应医院志愿服务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5.12地震学生志愿者在医院提供志愿服务的情况,探讨学生志愿者参与医院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解决方法方法本研究以学生志愿者为研究对象,以现场调查的方式,结合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华西医院和绵阳市中心医院志愿者管理者,华西临床学院和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志愿者组织管理者,学生志愿者进行了深入访谈.结果 通过SWOT分析,以学生志愿者组织及学生志愿者本身为侧重点,分析目前学生志愿者参与医院志愿服务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结论 学生志愿者作为组织结构相对成熟的志愿者组织,他们为医院提供志愿服务将促进医院志愿者服务模式的建立,同时使学生通过提供志愿者服务得到锻炼和提高.  相似文献   

4.
“志愿服务在医院”的实践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医院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明确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的意义和目的,通过成立医院志愿者协会、制定规章制度、招募和甄选志愿者、建立志愿者培训体系、设立服务岗位和服务时间、召开志愿者协会年会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在医院"实践,满足医院突显的非医疗性服务需求,可望成为医患沟通的平台,弥补医院管理中的不足。建立"志愿服务在医院"的长效机制,形成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适应当前医院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探索建立本土化的医院志愿服务体系。方法以某医院为个案,在实践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医院建立的志愿者招募体系、培训体系、管理体系、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院志愿服务体系。结果医院志愿者招募体系严格规范了志愿者队伍建设;医院志愿者培训体系是志愿者服务质量的有力保证;医院志愿者管理体系是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医院志愿者评估体系促使志愿者队伍持续不断的进行质量改进;志愿者激励机制是志愿者队伍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结论自医院建立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以来,拓展了医院服务领域,营造和谐医患关系;重塑医生职业精神与行业新风;带动全国医疗领域志愿服务工作的快速发展;提升全社会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医学伦理方面探讨医院志愿者流失的原因、如何完善志愿者管理制度、提高志愿者服务的长效性。方法采用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匿名调查,通过电子邮件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268份,回收问卷268份,有效问卷170份,有效率63.4%。结果 38.5%的人员参加志愿服务是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34.5%的志愿者是出于利己动机;为了"帮助有需要的人"而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仅占15.2%。40%的流失志愿者对社会志愿服务的关注度是"一般";非常关注的仅占14.1%;57.4%的流失志愿者认为影响持续参与医院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因是"与生活或工作学习相冲突";7.9%的流失志愿者认为"学识和技能得不到发挥";7.6%的志愿者对志愿服务团队没有归属感。结论从伦理学角度出发,应从融合"利己-利他动机"伦理观、制定医院志愿服务伦理守则、培育医院志愿精神与理念等多个层面采取措施,促进和实现医院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上海市医疗机构对医患纠纷协商解决的机构设置和处理机制,为进一步完善医患纠纷解决办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上海市30家医疗机构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医疗机构处理医患纠纷的内部机构设置及人员状况、2007和2008年度医疗机构通过协商方式解决医患纠纷的数量、医疗机构对协商处理医患纠纷的认知等.结果 30家医疗机构均设置了医患纠纷处理部门,共配置工作人员63人,其中15家(50%)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30家医疗机构在2007和2008年度通过协商方式解决的医患纠纷数量分别占88.5%和90.1%.发生纠纷时,有24家(80.0%)医疗机构愿意通过协商解决;25家(83.3%)表示为了维护社会稳定需要而采用协商解决的方式;21家(70.0%)医疗机构选择依双方妥协后意见确定赔偿数额;29家(96.7%)选择书面形式订立协议,21家(70.0%)由医疗机构拟订协议内容.结论 医疗机构设置医患纠纷处理部门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患纠纷协商解决的机构建设,完善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上海市医疗机构协商解决医患纠纷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医患双方对协商解决医患纠纷方式的认知、选择意愿,协商解决方式的利弊等,发现存在的不足,提出完善这一机制的措施和建议,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上海市4个区37家医疗机构和124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37家医疗机构均设置了医患纠纷处理部门,在2007年和2008年度通过协商方式解决的医患纠纷数量分别占89.5%和90.1%;医患双方大多倾向于通过协商方式解决纠纷;30家医疗机构表示为了维护社会稳定需要而采用协商解决的方式;23家医疗机构认为协商处理医患纠纷过程中患方存在无理要求;62.1%的患者选择协商解决医患纠纷,41.1%患者选择理由主要为省时便利;患者方认为协商处理医患纠纷的弊端主要有信息不对称、可能被蒙蔽。结论:当前医疗纠纷解决的主要方式还是协商解决,应加强对医患纠纷协商解决的机构建设,完善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上海市医疗机构对医患纠纷协商解决的机构设置和处理机制,为进一步完善医患纠纷解决办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上海市30家医疗机构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医疗机构处理医患纠纷的内部机构设置及人员状况、2007和2008年度医疗机构通过协商方式解决医患纠纷的数量、医疗机构对协商处理医患纠纷的认知等。结果 30家医疗机构均设置了医患纠纷处理部门,共配置工作人员63人,其中15家(50%)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30家医疗机构在2007和2008年度通过协商方式解决的医患纠纷数量分别占88.5%和90.1%。发生纠纷时,有24家(80.0%)医疗机构愿意通过协商解决;25家(83.3%)表示为了维护社会稳定需要而采用协商解决的方式;21家(70.0%)医疗机构选择依双方妥协后意见确定赔偿数额;29家(96.7%)选择书面形式订立协议,21家(70.0%)由医疗机构拟订协议内容。结论医疗机构设置医患纠纷处理部门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患纠纷协商解决的机构建设,完善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医改新形势下,医院根据患者就医选择、就医需求、就医行为和就医心理等现状,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的活动。规范医院志愿服务管理,采取多种志愿服务形式,为门诊患者提供非医疗服务内容。通过调查患者满意度,反馈患者就医体验。实践证明,医院志愿服务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发现患者就医体验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补充医患沟通不足的重要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医院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建立和完善医院志愿者管理体系提出一些对策。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5所三级甲等综合或专科医院的志愿者、管理者、患者等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志愿者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使志愿者的积极性未能得到有效地调动,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医院志愿者队伍的可持续发展。结论:建立系统仿真模型,构建良好心理契约,运用PDCA循环理论,进一步完善医院志愿者队伍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号召院内医务人员及其他社会爱心人士广泛加入医务社会工作志愿者,建立健全以志愿者为主体、红十字爱心组织和慈善医务义工队等多种服务形式相结合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有效增加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人员.大力拓展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加强志愿者的管理和服务,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使其更了解医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更好的服务他人并保护自己.积极探索出一条充分发挥医院优势资源、满足群众需要的医务社会工作道路,逐步完善我院的医务社会工作和志愿者服务.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加强医疗职业精神建设与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的关联性。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2013年陕西省宝鸡市三甲医院患者对医生医疗职业精神反馈意见的数据,分析医生履行职责情况及为民服务情况与提高服务质量的关联。结果职业责任感、医患诚信度、医生给予病人帮助、医疗收费、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与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有关联。结论医院重视人文素质培养,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院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并分析医学实习生对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信任度和满意度的评价。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7所三级甲等医院的565名医学实习生进行医疗服务质量的信任度、满意度和行为的问卷调查,使用量表定量分析,并与已获得的462名患者对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共获得有效问卷456份,有效率为91.2%。调查显示:不同生源和性别的医学实习生,信任度和满意度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实习生与患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评价不同(P<0.05),医学实习生的信任度得分高于满意度(P<0.05),患者的信任度得分低于满意度(P<0.05),医学实习生与患者间的一般性信任和人际信任的评价差值较满意度评价差值大。医学实习生不同行为结果中的一般性信任、人际信任和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患者,医学实习生更倾向于推荐医师、遵照医嘱服药、不寻求第二诊断以及不考虑更换医师(P<0.05)。结论性别和生源不影响医学实习生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价。医学实习生比患者更信任医师;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时,应从信任度和满意度两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医疗服务质量理论作为基础,从患者的视角了解在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理体验,以及在就医过程中影响患者就医选择的主要因素,为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提供心理学借鉴。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3所市级医院483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根据调研数据分析,阐明患者形成对医院的总体印象过程中的关键性影响因素。结论:在患者的就医过程中,通过注重来自医师的心理支持和对于病情的详细说明,加强医院内标识的明了性,以及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等环节,可以促进患者对医院正面印象的形成,建立更为顺畅的医患沟通关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大型医院门诊量的增长,患者构成和就诊需求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非医疗性服务的需求明显上升。医院搭建志愿者服务平台,以门诊服务流程化管理为中心,以就诊环节衔接和候诊服务为重点,以患者流量为依据,设置志愿者服务岗位和服务时间,做好岗前培训,明确岗位职责和服务规范。通过志愿者服务,推进了门诊服务流程化管理,满足了门诊患者非医疗性服务的需求,增进了医患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7.
信息化战争对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现有的保障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战备训练对提升其保障能力的意义尤为重要:战备训练是提升卫勤保障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正规化管理水平的强力手段,是牵引卫生装备发展的有力杠杆,是推动卫勤理论创新的实践源泉,是检验卫勤方案设计的试验平台,是培育锤炼战斗精神的必然举措。本文从上述6个方面进行剖析,以有效解决战备训练的瓶颈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的战备训练,提高战备训练的效果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孙斌 《中国医院》2010,14(11):31-33
目的:通过对全国部分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三生"门诊安排情况进行调查,探讨综合医院如何加强对"三生"门诊质量的监管。方法:采取问卷为主辅助电话及实地探访,针对北京、上海等大型三级甲等医院进行调查。结果:调查涉及全国80所三级甲等医院,以上海、北京的医院为主。发现不允许进修医师出门诊占22.67%,不允许本科实习生、研究生出门诊占17.33%,进修医师两证齐全的情况下允许独立行医的占5.33%,在有本院医师带教的情况下进修医师允许行医的占77.33%、本科实习生占42.67%、研究生占81.33%。结论:目前综合性医院对"三生"从事门诊诊疗活动控制相对宽松,需要加强监管,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新疆9家三级综合性医院在医院评审过程中患者安全目标专项结果分析,了解9家医院患者安全目标所达到的级别、取得的真实成效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为进一步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与持续化改进提供依据,同时可以有效形成医疗服务的质量保证与改进机制,促进医疗机构持续改进。方法:参照统一评审标准,统一培训各组评审专家,对新疆9家三级综合性医院在医院评审过程中患者安全目标专项结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实际平均得分与A级、B级、C级标准得分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1〉0.05,P2〉0.05,P3〉0.05),9所三级综合医院在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平均水平方面达到B级别。结论:通过9所三级综合医院在医院评审中专项检查结果分析可以得出,患者安全目标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缺陷与问题,医院需进一步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