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GL)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治情况.结果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多发于胃窦、胃体部,低度恶性和早期的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预后较好.结论 重视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手术治疗和术后化疗是治疗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malignant lymphoma,PGL)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半内收治的24例PG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以上腹痛、消化道出血、纳差、消瘦多见。病变主要位于胃窦和胃体,术后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淋巴细胞型11例,T淋巴细胞型3例,BT双淋巴细胞型1例,未分型9例。ⅠE期9例(37.5%),ⅡE期7例(29.2%),ⅢE期6例(25.0%),ⅣE期2例(8.3%)。4例HP感染者术后给予抗HP治疗。在获得最终随访的21例中有13例存活超过5年。结论:PGL根据临床症状、内镜下特点及活检多能确诊。肿瘤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是否存在合并症和HP感染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手术治疗有助于提高远期生存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胃淋巴瘤很少见 ,占胃恶性肿瘤的 2 %~ 5 % ,是仅次于胃癌的第二位高发胃肿瘤。目前对于其生物学特征 ,尤其是早期特征了解甚少。本文对 9例早期胃淋巴瘤进行回顾性分析。一般资料 :我院 1987年~ 1999年 9月病人诊断为早期胃淋巴瘤 ,其中男性 3例 ,女性 6例 ,平均年龄 5 2 .6岁± 12 .4岁。病程 3个月~ 2 0年不等。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早期胃淋巴瘤局限于胃壁的黏膜或黏膜下层 ,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腹痛、腹胀、嗳气、反酸、烧心及呕血、黑便等。内镜表现 :术前内镜检查累及胃窦者 2例 ,胃体 5例 ,胃窦…  相似文献   

4.
王荣  范奇 《世界肿瘤杂志》2005,4(4):286-287
目的 探讨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及内镜表现。方法 回顾性总结本院近十年来31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病人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上腹痛最常见,其次为上消化道出血等。胃镜表现:病变发生2个以上部位多见,其次为胃体、胃窦等,幽门螺杆菌(Hp)阳性检出率90.3%。结论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镜下形态多种多样,其中累及2个以上部位者多见,病变范围较大。胃镜活检加免疫组化病理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Hp感染与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胃淋巴瘤与胃癌中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0月至2021年09月经病理证实的48例胃淋巴瘤患者及6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胃部病灶的位置、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血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和血糖类抗原199(glucose antigen 199,CA199)的结果以及胃外组织侵犯的情况。统计学分析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胃淋巴瘤组与胃癌组患者性别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胃淋巴瘤组患者平均年龄较胃癌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淋巴瘤组病灶发生在贲门的比例明显低于胃癌组,发生在胃底、胃体的比例明显高于胃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淋巴瘤组与胃癌组病灶发生在胃窦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淋巴瘤组SUVmax平均值明显高于胃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Vmax诊断临界值为9.55,约登指数为0.562,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为72.9%,特异性为83.3%。胃淋巴瘤组血CEA及CA199升高比例较胃癌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淋巴瘤组对脾脏、肠道及胰腺侵犯率明显高于胃癌组,肝脏侵犯率低于胃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8F-FDG PET/CT检查在鉴别胃淋巴瘤与胃癌中有重要价值,可辅助临床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原发性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例原发于胃的NK/T细胞淋巴瘤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分析,并随访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胃NK/T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及大体病理无特征性,比较罕见,具有特殊的免疫表型与临床病理特点.结论 胃原发性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胃角溃疡的内镜特征、病理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36例局限于胃角切迹的溃疡病人的首发症状、内镜特征、病理类型及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良性溃疡107例,占78.7%;恶性溃疡29例,占21.3%,其中恶性溃疡中隆起溃疡型16例(55.2%),溃疡型13例(44.8%);(管状)腺癌20例(69.0%),低分化腺癌7例(24.1%),粘液细胞癌2例(6.9%),印戒细胞癌1例(3.4%)。结论胃角溃疡多发于中年男性(60.2%),男女比为3.1:1,良恶性溃疡临床症状上无明显区别,恶性溃疡发生率为21.3%,多为管状腺癌(69.0%),其次为低分化腺癌(24.1%),Hp感染率为55.3%。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内镜与病理特点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黄开红  王连源  陈为宪  林萍  李海刚 《癌症》2001,20(5):519-522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malignant lymphoma,PGML)的临床表现、内镜和病理特点。方法:统计30例PGML患者的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的特点并进行分析。结果:30例PGML中临床表现以腹痛、体重下降、发热、腹块、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为主。病变主要位于胃体(73.3%)。内镜下表现为降起型14例(46.7%), 溃 疡型12例(40.0%),浸润型4例(13.3%),内镜活检与术后病理符合率为80.0%。肿瘤起源于B淋巴细胞27例(90.0%),其中19例为胃粘膜淋巴组织相淋巴瘤,T淋巴细胞3例(10.0%)。本病手术切除术较高,对化疗、放疗均较敏感。结论:PGML以腹痛、体重下降、发 热、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以胃体发生率最高。以镜及大体分型的隆起型及溃疡型为 多见,病理特点以B淋巴细胞为主。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收于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特殊,易造成诊,内镜为诊断PGML的有效手段。手术、化疗和放疗等综合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胃癌报道甚多。但胃癌并发恶性淋巴瘤却为数不多.本例为一早期胃腺癌并发弥散性恶性淋巴瘤之病例.患者为一74岁男性白人,因中上腹痛三周而入院.经临床和钡透检查诊为胃窦部表浅性溃疡.胃镜下对溃疡缘活检报告为低分化腺癌.手术后病理检查尚有恶性淋巴瘤。组织学检查证实腺癌与淋巴瘤并存,二者之间之粘膜来找到瘤细胞。据统计,恶性胃肿瘤中95%为腺癌和肉瘤,二者发病率相近.胃肉瘤中多为平滑肌肉瘤或淋巴肉瘤.同时并发胃癌者并不少见。近来日本学者对早期胃癌进行了研究,发聊828例中的72例(占8.7%)为早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胃窗超声造影检查对溃疡型胃癌T分期准确性的因素.方法 收集术后经病理确诊且术前做过胃窗超声造影检查的82例溃疡型胃癌患者资料,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病变部位、大小对溃疡型胃癌T分期的影响.结果 胃窗超声造影检查对胃小弯病变、胃窦病变T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91.3 %(21/23) 、85.7 %(24/28),两者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763、0.68,P< 0.05),对贲门位置病变的T分期准确率为68.0%(17/25),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一致性一般(Kappa值为0.446,P<0.05);因胃大弯病变资料较少,对T分期准确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对癌灶最大径≤5.0 cm病灶组T分期的准确率为92.3%(36/39),对>5.0 cm病灶组T分期的准确率为72.1%(31/4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91,P< 0.05).结论 胃窗超声造影对胃小弯和胃窦溃疡性胃癌以及对≤5.0 cm的溃疡型病灶T分期诊断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基因rs2736098 和 rs273610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 RFLP)检测297例胃癌患者(病例组)和306例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对照组)中TERT基因rs2736098和rs2736100位点的多态性;采用病理学诊断和13C尿素酶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结果 rs2736098位点各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rs2736100位点仅GG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7.0% vs. 16.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携带GG基因型个体罹患胃癌的风险是携带TT基因型个体的1.371倍(OR=1.371,95%CI:1.063~1.775,P=0.005);在Hp阴性者中,GG型罹患胃癌的风险较TT型增加(OR=1.421,95%CI:0.988~2.042,P=0.046);而在Hp阳性者中,未发现rs2736100位点的基因型与罹患胃癌的风险有关。结论 TERT基因rs2736100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相关,而与Hp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2.
李梅  姚乐  惠起源 《现代肿瘤医学》2014,(10):2407-2409
目的:观察Livin和Ki-67在Hp(+/-)良性胃黏膜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所有胃黏膜病变组织均来自内镜活检及手术切除标本,良性胃黏膜病变组织标本144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上述胃黏膜病变组织及胃癌组织中Livin、Ki-67的表达,用甲苯胺蓝染色检测Hp。结果:Livin、Ki-67在Hp根治前后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率呈递增趋势,其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萎缩伴肠化的阳性表达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癌前病变阶段根除Hp可使部分萎缩和肠化减轻,能有效治疗Hp相关性胃炎,也可预防Hp相关性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小胃癌和小胃癌临床、独特的生长模式及病理组织学变迁的特点,利于选择治疗方案。方法对31例微小胃癌和小胃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微小胃癌及小胃癌组占同期早期胃癌病例的10.6%;微小胃癌组、小胃癌组高、中分化型分别为72.7%、55.0%;黏膜内癌分别为81.8%、35.0%;微小胃癌组不伴淋巴结转移,小胃癌组淋巴结转移率为5%;两组脉管浸润均阴性;微小胃癌组、小胃癌组癌肿表层部与浸润部病理组织学同型性分别为90.1%、85.0%;微小胃癌组及小胃癌组浸润部较表层部分化程度趋向低下者9.7%,趋向高分化3.2%。结论微小胃癌组较小胃癌组高、中分化型比例高、浸润浅;小胃癌可出现淋巴结转移;随着肿瘤的发展,微小胃癌及小胃癌自表层部向浸润部发展,病理组织学多趋低分化变迁;绝大部分微小胃癌及半数以上(高、中分化型、无淋巴结转移、无脉管浸润者)的小胃癌,可选择内镜下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Bcl-2,Bax在胃癌组织的表达与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学改良Giemsa染色法联合检测130例胃癌组织与70例慢性胃炎组织中Hp感染情况,免疫组织化学PV9000法,检测130例胃癌组织与70例慢性胃炎组织中Bcl-2,Bax蛋白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Hp(+)组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Hp(-)组(P〈0.01);胃癌组织中Hp感染与Bcl-2蛋白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r=0.288);Hp(+)组Bax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Hp(-)组(P〈0.01);胃癌组织中Hp感染与Bax蛋白表达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0.01,r=-0.536)。结论:Hp感染与Bcl-2蛋白表达存在正相关性,与Bax蛋白表达存在负相关性,提示Hp感染与细胞凋亡,二者可能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4(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proteins4,MCMp4)在胃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4种不同胃黏膜病变的标本共140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标本中MCMp4的表达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MCMp4的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以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为序,4种病变中MCMp4的表达率和Hp的感染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胃癌中Hp感染组MCMp4的表达率高于非感染组(P〈0.05),MCMp4的阳性表达率与Hp感染率之间呈正相关(r=0.457,P〈0.05)。结论:MCMp4表达和Hp的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检测这些指标可为胃癌诊断、预后判断和指导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广西百色市胃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为当地胃癌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百色市2008—01—012011—12—31新发确诊的667例胃癌作为观察组,以相同的性别、年龄(±5岁)、居住地作为匹配条件,按1:1配比随机抽取当地的健康人群作对照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获取相关暴露资料,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文化教育、职业、居住村庄、家庭经济状况、居住地水源匮乏(没有自来水/地下水/江河)、吸烟、饮食不规律、常食用煎炸食品、重盐口味、体力活动状况、发病前心理压抑、胃溃疡及幽门螺杆菌(Heicobactorpylori,Hp)感染等因子与当地胃癌发病相关,P〈0.05。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子应用逐步向前法多因素分析发现,Hp感染、重盐口味、水资源匮乏、饮食不规律、吸烟和胃溃疡史是胃癌的危险因素。结论:百色市居民胃癌发病与HP感染、胃溃疡史、水源匮乏、吸烟、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的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胃癌检出率为1.4%(332/23545),男女之比为2.8:1。BorrmannⅢ型胃癌最常见,发病部位以胃窦为主,占46.7%。组织学类型以高分化腺癌占大多数。病理特点在各年龄组及不同性别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地区胃癌以中老年为主,年龄、性别与胃癌的内镜分型、组织学类型及癌细胞分化程度有关,对不同类型的病人应根据其内镜及病理特点提高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王路祎  孙振柱 《世界肿瘤杂志》2010,9(1):25-29,F000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新疆地区原发性胃淋巴瘤(PGL)的关系。方法观察49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的组织形态,并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对其进行CD20,CD79a,CD3,CD45RO标记。分别采用幽门螺杆菌抗体(抗HP)和亚甲蓝对胃淋巴瘤组织切片进行HP染色。并选择42例慢性活动性胃炎做对照。结果49例胃淋巴瘤依据组织形态分为MALT淋巴瘤22例,非MALT淋巴瘤27例,抗liP阳性率分别为40%和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甲蓝染色阳性率分别为30%和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与性别、年龄、民族无明显相关性(P〉0.05),两种染色方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新疆原发性胃MALT淋巴瘤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新疆地区原发性胃淋巴瘤中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偏低,免疫组化法和亚甲蓝染色法检测HP感染无差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Survivin mRNA水平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qPCR技术检测胃炎及化疗前胃癌各50例患者外周血中Survivin mRNA表达,并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与Giemsa 染色2种方法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 胃炎患者外周血中未检测到Survivin mRNA表达;胃癌组患者Survivin表达检测率为84.0%(42/50),外周血Survivin mRNA表达水平的中位数为0.46。Survivin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而与TNM分期有关(P<0.0001)。胃癌患者Hp感染率为80.0%(40/50),显著高于胃炎患者的58.0%(2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的胃癌患者外周血Survivin mRNA表达水平为0.578±0.507,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的0.194±0.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胃癌患者Survivin mRNA表达与Hp感染呈正相关(r=0.464, P<0.05)。结论 Hp感染及Survivin与胃癌发生可能有关,Survivin可能参与了Hp感染性胃癌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7月间收治的120例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其中发生胃排空障碍的25例患者作为病例组,未发生胃排空障碍的9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胰漏、手术方式、术后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术前总胆红素、术后血红蛋白、腹腔感染、术后输血量、术后空腹血糖、术后生长抑素例数及术前减黄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胰漏、手术方式、腹腔感染、术后空腹高血糖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后胰漏、手术方式、腹腔感染、术后空腹高血糖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