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两种栓塞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效果.方法 将6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碘油+明胶海绵+丝裂霉素混合栓塞剂栓塞瘘口及肿瘤,再行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对照组采用单纯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瘘口及肿瘤,再行补充化疗栓塞术.对比两组患者动静脉瘘口栓塞程度、瘘口再通情况、肿瘤治疗客观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完全栓塞30例(100%),对照组完全栓塞21例(70%),部分栓塞9例(30%)(χ2=8.37,P=0.02);观察组、对照组再通率分别为10%(3/30)、60%(18/30)(χ2=4.812,P=0.028),观察组肿瘤治疗客观疗效和生存率均优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采取碘油+明胶海绵+丝裂霉素混合栓塞剂对于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介入治疗明显优于单纯明胶海绵颗粒,且患者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的介入栓塞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DSA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伴有肝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瘘口部位、大小及肿瘤染色情况,采用明胶海绵和(或)无水酒精和(或)聚乙烯醇(PVA)封堵瘘口并行碘油化疗栓塞,观察其疗效。[结果]28例完成碘油化疗栓塞(TACE),其中23例一次封堵成功,5例因有多发瘘口,反复栓塞,仍有少量瘘口不能完全封堵。4例因瘘口大,同时有门静脉主干瘘,仅行化疗灌注(TAI)。在后续介入治疗中发现,瘘口封堵成功者,9例瘘口重新开通或有新的瘘口出现,3例再次封堵瘘口后成功。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3.75%、78.13%、37.50%。[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术中有效的封堵瘘口能为肿瘤的碘化油栓塞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可提高介入治疗的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治疗(附26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中对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治疗方法.方法我院2004年1月~5月间收治153例肝癌病人,收集并分析其中AVS 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造影均在动脉期见门静脉或肝静脉提前显影.24例用明胶海绵或弹簧钢圈成功闭瘘并行TACE.结论超选择性明胶海绵辅以弹簧钢圈瘘口栓塞术对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合并症少的治疗方法.能为肿瘤的碘化油栓塞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减量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伴有中等量以上腹水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经减量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的伴有腹水的原发性肝癌病例,腹水均在中等量以上.结果 44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1.0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8.8%、34.0%、34.0%.白蛋白≤35 g/L是影响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r =0.090,p=0.01).有23例(52.3%)患者术后1月随访腹水较术前消失或明显减少,21例(47.7%)与术前相当.44例术后无肝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减量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伴有中等量以上腹水的原发性肝癌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冷循环射频消融术(RFA)治疗原发性肝癌肝动静脉分流的疗效。[方法]伴有肝动静脉分流的原发性肝癌25例,行TACE联合RFA,术后1个月行CT及DSA检查。[结果]13例快速型肝动静脉分流仍然存在,5例中速型肝动静脉瘘分流量减少,7例慢速型肝动静脉瘘消失。[结论]TACE联合RFA治疗肝癌肝动静脉分流,对慢速型肝动静脉分流有治疗作用,对中速型分流有一定帮助,对快速型分流无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肝癌中肝动-静脉瘘的发病率、分型、发生部位以及与肝癌类型、肿瘤血供和门脉高压之间的关系.方法:110例选自我科1989-1999年间收治的经临床和影像资料证实的583例肝癌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术行DSA检查证实为肝动-静脉瘘.其中男102例,女8例,年龄27-70岁,平均48.5岁.原发性肝癌103例,转移性肝癌7例(其中原发结肠癌3例,壶腹癌2例,胰腺癌1例,贲门癌1例);合并腹水58例,上消化道出血31例.行纤维胃镜检查33例,上消化道钡餐检查30例.结果:肝癌中肝动-静脉瘘平均发生率为18.9%.肝动-静脉瘘多发生于多血供、巨块型、原发性肝癌(发生率分别为80.9%、 62.7%、93.6%).肝动-静脉瘘中103例为单纯型,占93.6%,表现为:肝动脉-门静脉瘘97例(88.2%),肝动脉-肝静脉瘘4例,肝动脉-下腔静脉瘘2例.7例复杂型表现为:同时存在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动脉-下腔静脉瘘3例,肝动脉-下腔静脉瘘、肝动脉-肝静脉瘘1例,先肝动脉-门静脉瘘,后肝动脉-下腔静脉瘘1例,先肝动脉-下腔静脉瘘、后肝动脉-门静脉瘘1例,3处肝动脉-门静脉瘘1例.按肝动-静脉瘘发生部位分型:周围型95例(86.4%),中央型15例(13.6%).上消化道钡餐和纤维胃镜对合并腹水和上消道出血病例的检查结果显示:纤维胃镜对食管静脉曲张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结论:肝动-静脉瘘在肝癌中的发生率较高.其中原发性肝癌明显高于转移性肝癌.肝动-静脉瘘多发于巨块型、多血供肝癌,常提示病变的严重程度;肝动-门静脉瘘可能是中晚期肝癌顽固性门脉高压的重要原因之一.肝动-静脉瘘引起的门脉高压中,临床表现腹水为主,出血次之.纤维胃镜对食管静脉曲张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上消化道钡餐检查.DSA应做为合并门脉高压肝癌患者的常规检查.肝动脉栓塞可阻断肝动-静脉瘘,缓解门脉高压所致腹水和上消化道出血,并减少通过静脉分流引起的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 门静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寻找相应的肿瘤治疗及瘘口封堵策略,改善合并动门脉瘘的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769 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中112 例合并肝动脉- 门静脉瘘(hepatica rtery-portal vein shunt,HAPVS)者进行影像学分析,认识其特点,结合动门脉瘘的分型,尽可能越过瘘口至肿瘤供血动脉栓塞肿瘤,再退至瘘口近端行瘘口封堵;对无法跨过瘘口的中、重度瘘,先行封堵瘘口,再栓塞肿瘤或单纯化疗灌注;对轻度周围型直接同步栓塞肿瘤及瘘口;同时处理合并的门脉癌栓及动静脉瘘。结果:肝癌合并动门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为门静脉早显及异常分流,在112 例中、轻度52例、中度34例、重度26例;中央型及中央型合并周围型31例、周围型81例,同时合并肝动- 静脉瘘7 例,门静脉癌栓50例。成功栓塞肝癌病灶101 例(90.1%),成功跨过瘘口栓塞癌灶48例(42.9%);瘘口封堵成功74例(66.1%)。 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周围型、轻中度动门脉瘘较容易封堵瘘口,而中央型、重度动门脉瘘封堵瘘口难度较大。大多数患者得到有效的肿瘤栓塞及瘘口封堵,介入治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癌并不同类型动-静脉瘘的介入放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DSA表现的分型及相应的介入治疗措施.方法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92例,依据DSA表现分为二型,各有轻、中、重三度.对轻度瘘者直接采用碘化油肝动脉栓塞化疗;对中度瘘者首次介入治疗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化疗,约1月后复查,如果瘘消失,则采用碘化油栓塞化疗;对重度瘘者,仅采用肝动脉灌注化疗.结果轻度瘘47例,共行152次碘化油肝动脉栓塞化疗,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是68.1%和27.7%;中度瘘29例,首次介入治疗均行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化疗,1月后27例得到复查,其中18例A-V瘘消失,获得碘化油肝动脉栓塞化疗共42次,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37.9%和6.9%;重度瘘16例,仅各行1次肝动脉灌注化疗,半年后随访无1例生存.结论1.将肝癌并A-V瘘在程度上进行分级有助于选择恰当的介入治疗方法;2.对轻、中度瘘的栓塞化疗是提高此类患者疗效的关键,尤其是对轻度瘘者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季一娟#  巢益群  卞婕 《癌症进展》2016,14(12):1255-1257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HAPVF)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方法选取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4例,其中一般性上消化道出血58例,顽固性出血46例,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伴HAPVF患者行肝动脉栓塞术。结果顽固性出血组患者HAPVF发生率为82.61%(38/46),高于一般性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4例患者中,有48例患者为肝癌合并HAPVF,其中29例为中央型,19例为周围型;肝动脉栓塞术后,所有患者瘘口均封堵成功,术后1~2 d停止出血,1周后粪便隐血阴性,1个月后无消化道出血复发者。结论 HAPVF是肝癌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肝动脉DSA检查可明确诊断HAPVF,瘘口栓塞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肝癌中肝动-静脉瘘的发病率、分型、发生部位以及与肝癌类型、肿瘤血供和门脉高压之间的关系。方法:110例选自我科1989—1999年间收治的经临床和影像资料证实的583例肝癌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术行DSA检查证实为肝动-静脉瘘。其中男102例,女8例,年龄27—70岁,平均48.5岁。原发性肝癌103例,转移性肝癌7例(其中原发结肠癌3例,壶腹癌2例,胰腺癌1例,贲门癌1例);合并腹水58例,上消化道出血31例。行纤维胃镜检查33例,上消化道钡餐检查30例。结果:肝癌中肝动-静脉瘘平均发生率为18.9%。肝动-静脉瘘多发生于多血供、巨块型、原发性肝癌(发生率分别为80.9%、62.7%、93.6%)。肝动-静脉瘘中103例为单纯型,占93.6%,表现为:肝动脉-门静脉瘘97例(88.2%),肝动脉-肝静脉瘘4例,肝动脉-下腔静脉瘘2例。7例复杂型表现为:同时存在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动脉-下腔静脉瘘3例,肝动脉-下腔静脉瘘、肝动脉-肝静脉瘘1例,先肝动脉-门静脉瘘,后肝动脉-下腔静脉瘘1例,先肝动脉-下腔静脉瘘、后肝动脉-门静脉瘘1例,3处肝动脉-门静脉瘘1例。按肝动-静脉瘘发生部位分型:周围型95例(86.4%),中央型15例(13.6%)。上消化道钡餐和纤维胃镜对合并腹水和上消道出血病例的检查结果显示:纤维胃镜对食管静脉曲张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结论:肝动-静脉瘘在肝癌中的发生率较高。其中原发性肝癌明显高于转移性肝癌。肝动-静脉瘘多发于巨块型、多血供肝癌,常提示病变的严重程度;肝动-门静脉瘘可能是中晚期肝癌顽固性门脉高压的重要原因之一。肝动-静脉瘘引起的门脉高压中,临床表现腹水为主,出血次之。纤维胃镜对食管静脉曲张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上消化道钡餐检查。DSA应做为合并门脉高压肝癌患者的常规检查。肝动脉栓塞可阻断肝动-静脉瘘,缓解门脉高压所致腹水和上消化道出血,并减少通过静脉分流引起的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介入热化疗栓塞对肝癌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热疗组30例,常规介入组30例)治疗前后血清8种细胞因子的变化,并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前血清8种细胞因子(IL-17、IL-10、IFN-γ、IL-8、IL-1β、IL-6、IL-1α、TNF-α)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月介入热疗组IL-17水平降低伴有IL-10水平升高,而常规介入组未出现明显变化,血清IL-17和IL-10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热疗组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常规介入组(73.3%vs56.7%,P<0.05).结论 介入热化疗栓塞能使血清IL-17水平降低、IL-10水平升高,能抑制肿瘤生长,提高免疫力,延长生存时间,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320排CT和CT血管造影(CTA)三维辅助成像技术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分别行肝脏320排CT和16排CT的CTA影像资料,比较两种CT在显示肝内瘤灶、PVTT、动静脉瘘(AVF)和肝动脉起源走行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参照,41例PVTT患者中应用320排CT诊断瘤灶39例,明显优于16排CT诊断的32例;320排CT和16排CT诊断瘤灶的灵敏度分别为97.6%和92.7%,诊断AVF的准确度分别为97.1%和85.4%;两者对肝动脉起源走行和解剖变异的显示基本一致。结论 320排CT和CTA除了具备16排CT的优点外,还能以更高的图像质量完成对肿瘤及肝脏血管的四维成像,诊断原发性肝癌更快速、准确,对介入治疗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肝癌介入治疗后调整肠道菌群对肝功能及内毒素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通过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试验组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服用微生态制剂,而对照组在介入治疗后给予常规处理不加服微生态制剂。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及内毒素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AST、ALT和内毒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AST低于对照组[(99.4±8.8)IU/L vs(185.7±13.6)IU/L,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ALT水平低于对照组[(104.7±8.9)IU/L vs(156.8±15.8)IU/L,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内毒素水平低于对照组[(95.8±4.8)ng/L vs(184.7±14.8)ng/L,P〈0.05)。结论肝癌介入治疗后调整肠道菌群能显著改善肝功能,减少内毒素水平,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尤其是介入治疗前,需详细了解肝脏及肝脏肿瘤的血管准确解剖.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具有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后处理技术成熟等优势,本研究旨在探讨MSCTA在PLC患者肝动脉-门静脉瘘(hepatic artery-portal vein fistula,HAPVF)及肝外供血动脉术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10-01-2015-10-01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肿瘤医院介入科收治的90例PLC患者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临床资料,评价HAPVF和肝动脉-肝静脉瘘(hepatic artery-hepatic vein fistula,HAHVF)发生率及其与肿瘤大小、部位和肝硬变程度的关系;肝外供血动脉与毗邻肿瘤的关系.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A评估PLC血管异常的准确性.结果 90例PLC患者中,共发现HAPVF 48例,发生率为53.3%,其中A组0例,B组5例(10.4%),C组17例(35.4%),D组26例(54.2%);中心型28例(58.3%),周围型20例(41.7%);Child-Pugh A级34例(70.8%),Child-Pugh B级12例(25%),Child-Pugh C级2例(4.2%).HAHVF 4例,发生率为4.4%.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及肝硬变程度是HAPV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SCTA共检出HAPVF 45例,中央型28例,准确率为100.0%(28/28);周围型17例,准确率85.0%(17/20);总体准确率为93.8%(45/48),与DSA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97,P>0.05.19例患者存在24条肝外供血动脉,均发生于C组和D组,周围型和中心型分别为 87.5%和12.5%,MSCTA发现22条,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87,P>0.05.结论 MSCTA技术可准确显示HAPVF及肝外供血动脉,肿瘤大小及肝硬化分级是肝动-静脉瘘的独立危险因素.肝外供血动脉多发生于块状型、巨块型且位于多肝脏边缘区域的肝癌.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减量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伴有梗阻性黄疸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首选减量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的伴有梗阻性黄疸的原发性肝癌病例。患者均为单个肿瘤。结果 24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9.0月,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33.3%、22.2%、16.6%。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及AFP水平是生存时间影响因素(P〈0.05),总胆红素水平不是影响生存的因素(P〉0.05)。24例患者术前总胆红素水平平均为70.5μmol/L,术后1月33.2μmol/L,较术前明显下降(P=0.006)。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首选减量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伴有梗阻性黄疸的原发性肝癌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放疗联合肝动脉介入治疗肝肿瘤的疗效、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5年2月至2008年2月,对42例肝癌住院患者实施了放射性粒子^125I组织间放疗联合肝动脉介入治疗。其中肝细胞癌38例,胆管癌4例。病例均经CT、超声、MRI检查或病理穿刺活检证实。全部病灶在接受肝动脉介入治疗2周内,在CT、超声导向下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碘油栓塞区内及其周围,随之继续介入治疗1~2次。结果2个月后增强CT复查,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27例,无变化(NC)9例,进展(PD)3例,总有效率为71.4%。结论肝动脉介入治疗后联合CT导向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肿瘤,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效果较二者单一治疗有所提高,是治疗肝脏肿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癌非手术治疗后的超声造影特征,探讨其在术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对非手术治疗后138例肝癌患者180个病灶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分析其造影表现并评价疗效。结果:CEUS对残存肿瘤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8.4%和98.9%。在不同非手术治疗中,γ-刀、TACE、RF、PEI、PMCT、TACE+RF/PEI治疗肝癌的完全灭活率分别为61.5%、11.5%、83.3%、72.7%、60%、88.5%;其中3cm-5cm肝癌,TACE+RF/PEI疗效显著,可达92%;3cm以下肝癌RF、PEI疗效可靠,分别为96.8%、92.3%。结论:超声造影可作为一种可靠有效方法,能较准确地评估肝癌非手术疗法治疗后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320排CT三维血管成像(CTA)对原发性肝癌(PLC)的诊断价值.方法:103例介入治疗前行全肝320排CT三期扫描及CTA重建的PLC患者,以DSA为参照,分析CTA对肝内瘤灶、动静脉瘘(AVF)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对其中31例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比较其CTA与DSA的检出率.结果:CTA和DSA对肝内瘤灶的诊断及其血供评价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TA诊断AV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准确性为97.1%;31例PVTT患者中CTA发现29例优于DSA的22例(P<0.05).结论:320排CT及其CTA重建可对介入治疗前的PLC作出快速而准确的诊断与评价,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