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钠通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尚不十分明确,仍有许多疑题待研究.文中研究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钠电流的变化. 方法 SD雄性大鼠,周龄4~6周,采用结扎L5脊神经的方法建立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术后14d时采用酶消化法急性分离模型组损伤侧组(SNL组)以及假手术组(Sham组)L5 DRG神经元,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神经元钠电流. 结果 SNL-L5组 DRG神经元河豚毒素敏感型钠电流(TTX-S INa)密度峰值较Sham组增高(P<0.05),河豚毒素非敏感型钠电流(TTX-R INa)密度峰值较Sham组降低(P<0.05).与Sham组比较,SNL组TTX-S INa的激活曲线向超极化移动了8.5mY(P<0.05),稳态失活曲线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TX-R INa激活向超极化移动7.4mV(P <0.05),稳态失活曲线向去极化方向移动9.6mV(P <0.05). 结论 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损伤DRG神经元2种钠电流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提示损伤神经元不同类型的钠通道在神经病理性痛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18):1365-1370
目的:系统阐明830 nm波长的低强度脉冲激光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30只雄性SPF级Wistar大鼠平均等分至空白对照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NP)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协同激光治疗(DNP+Laser)组。对DNP组和DNP+Laser组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构建糖尿病模型,DNP+Laser组施加激光干预(700 Hz、60 mW),每天刺激3次,每次50 s,连续刺激8周。分别于STZ注射的第0、2、4、6和8周对各组实验动物的足底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进行检测,并通过植入电极测量大鼠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速率。结果:DNP+Laser组足底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在STZ注射的第4、6、8周显著高于DNP组(P<0.05),且DNP+Laser组感觉神经传导速率和运动神经传导速率在第4、6、8周也显著高于DNP组(P<0.05)。结论:低强度激光对于延缓糖尿病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进程具有积极的作用效果,提示低强度脉冲激光疗法有望成为临床糖尿病神经病理疼痛治疗的一种有效的物理因子作用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脊髓背角神经元KATP通道(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所致机械痛觉超敏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体重250~350 g),随机分为两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组(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组)6只,假手术组(sham组)6只.在术前1 d、术后1、5、10、14 d分别测量各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的变化,于第14天行灌注固定,取腰段脊髓切片后行KATP通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腰段脊髓背角神经元KATP通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积分光密度(IOD)值的变化.结果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大鼠自术后第5天起出现明显的机械性异常性疼痛,持续到术后14 d;而假手术组无明显痛觉过敏表现.术后14 d,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组大鼠腰段脊髓背角神经元KATP通道IOD值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KATP通道在脊髓背角神经元表达的改变可能与神经病理性疼痛所致机械痛觉超敏的发生机制相关,KATP通道可能成为治疗这类疼痛的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羌活水提液(Water extract of notopterygium incisum, WN)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疼痛行为实验检测WN灌胃对急性疼痛模型小鼠和慢性缩窄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CCI)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小鼠热痛觉过敏和机械痛觉过敏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qPCR法检测WN灌胃对小鼠DRG神经元TRPV1表达的影响。钙成像法检测WN灌胃后CCI模型小鼠DRG神经元对TRPV1激动剂辣椒素钙内流的影响。结果 WN灌胃后,可显著减轻急性疼痛模型小鼠和CCI模型小鼠的热痛觉过敏和机械痛觉过敏(P0.001)。与模型组比较,WN组DRG神经元TRPV1蛋白及mRNA表达均受到显著抑制(P0.05),DRG神经元对TRPV1激动剂辣椒素的反应显著减弱(P0.001)。结论 WN可能通过调节TRPV1来减轻CCI引起的疼痛,为中药镇痛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CCI)致神经病理性痛后,大鼠背根神经节(DR G)神经元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受体)激活电流的改变及其细胞内第二信使系统的变化。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CCI模型组。用穿孔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模式观察该3组大鼠DRG神经元GABAA受体特异性激动剂蝇蕈醇(muscimol)的激活电流,比较各组激活电流的特点;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该3组大鼠DR G神经元内IP3、cAMP和cGMP的浓度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CCI模型组大鼠DR G神经元在不同浓度muscimol时激活电流均为内向电流且幅值均呈浓度依赖性,各组的EC5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I模型组在不同浓度muscimol时激活电流幅值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相比均显著减小,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在不同浓度muscimol时激活电流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I模型组DRG神经元中cAMP和cGMP的浓度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均显著升高,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CCI模型组大鼠DRG神经元中IP3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的过程中,受损伤侧DRG神经元GABAA受体激活电流显著减小,受损伤侧DRG神经元内cAMP和cGMP的浓度显著升高。GABAA受体功能的减弱导致的突触前抑制作用减弱可能是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这种功能的减弱是细胞内cAMP和cGMP浓度的改变共同参与调节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在糖尿病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64只Wistar大鼠腹腔注射链脲菌素制备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组(D组)和TRPV1抑制剂组(E组),E组大鼠腹腔再注射TRPV1拮抗剂SB366791。分别于第2、4、6、8周末测定每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WT)、左侧坐骨神经传导速度(NCV)、背根神经节(DRG)中TRPV1表达情况。另取32只大鼠做空白对照组(C组)。结果:随糖尿病时间延长,D组MWT和NCV值逐渐降低,TRPV1水平逐渐升高(P<0.05);E组MWT和NCV值逐渐增高,TRPV1水平逐渐降低(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和维持与大鼠背根神经节中TRPV1表达水平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与背根神经节(DRG)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5(ERK5)信号通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坐骨神经结扎(CCI)建立神经病理性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CI大鼠DRG磷酸化ERK5(p-ERK5)表达的变化;鞘内注射ERK5反义寡核苷酸对CCI大鼠DRG p-CREB表达以及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的影响。结果:CCI大鼠同侧DRG p-ERK5标记的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鞘内注ERK5反义寡核苷酸有效抑制DRG ERK5表达的同时,CCI所致的p-CREB表达上调(P<0.05)、机械与热痛觉过敏也明显减轻(P<0.05)。结论:DRG ERK5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信号转导过程,其部分作用是通过激活转录因子CREB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皮质醇和11β羟基固醇脱氢酶1(11βHSD1)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觉过敏中的作用,并揭示姜黄素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Sham)组、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模型(CCI)组、CCI+溶剂(SC)组、CCI+姜黄素100 mg/kg(Cur100)组.于术前2 d和术后1、3、5、7、10、14 d测定鼠爪热痛阈(PTWL)和机械痛阈(PMWT),术后3、7和14 d取血,同时取大鼠术侧L4、L5脊髓背角和背根节,用ELISA法测血清皮质醇浓度,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印迹法分析脊髓背角和背根节11βHSD1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与Sham组相比,CCI组大鼠术后1~14 d PTWL和PMWT明显降低(P<0.05),血清皮质醇浓度明显升高(P<0.05),术侧脊髓背角和背根节内11βHSD1阳性神经元的表达显著增多(P<0.05).Cur100大鼠PMWT和PTWL显著提高(P<0.05),同时组大鼠血清皮质醇浓度显著降低(P<0.05),脊髓背角和背根节11βHSD1阳性神经元细胞的表达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 神经病理性疼痛所致应激引起血清皮质醇浓度升高、脊髓背角和背根节11βHSD1阳性神经元细胞表达增加,姜黄素能减轻CCI大鼠机械性痛觉过敏和热痛觉过敏,降低血清皮质醇浓度及脊髓背角和背根节11βHSD1阳性神经元细胞表达.皮质醇及脊髓背角和背根节的11βHSD1阳性神经元细胞可能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和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延髓头端腹内侧区立体定位注射局部麻醉药罗哌卡因对紫杉醇诱导的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影响,探讨紫杉醇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方法 建立紫杉醇诱导的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在立体定位仪引导下于大鼠延髓头端腹内侧区(rostral ventromedial medulla,RVM)置管,检测RVM区给予罗哌卡因前后模型大鼠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痛觉过敏的改变.结果 构建紫杉醇诱导的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后,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痛觉过敏痛阈进行性下降(P<0.05).RVM区注射罗哌卡因后,模型大鼠的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痛觉过敏痛阈升高(P<0.05),疼痛缓解.结论 紫杉醇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痛大鼠RVM区注射局部麻醉药罗哌卡因后可显著缓解疼痛,说明RVM区在紫杉醇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痛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状态下,不同大小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兴奋性分型的特点,探讨不同大小DRG神经元兴奋性分型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Control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组(SNI组)。运用热和冷刺激实验观察大鼠疼痛行为学变化;运用膜片钳技术记录不同大小DRG神经元兴奋性分型变化。结果 与Control组比较,SNI组大鼠热缩足潜伏期无改变,但冷刺激抬足时间增加(P?<0.05);与Control组比较,SNI组大鼠DRG神经元的1型和2型细胞构成比增加,3型细胞构成比减少(P?<0.05);在Control组内,与大细胞比较,中、小细胞3型细胞的构成比较低,而1型和2型细胞的构成比较高(P?<0.05);在SNI组内,与大细胞比较,中细胞3型细胞构成比较低,1型和2型细胞构成比较高(P?<0.05),而小细胞与大细胞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大小的DRG神经元兴奋性分型的改变是产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gabapentin, GBP)对糖尿病神经病理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表达的影响。方法80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 组)、糖尿病神经病理痛组( DNP组)、生理盐水+DNP组( SC+DNP组)和加巴喷丁+DNP组( GBP+DNP组),每组20只。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神经病理痛大鼠模型;SC+DNP组和GBP+DNP组于STZ注射15天起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GBP 50 mg/kg,1次/d,连续7天;采用行为学测试测定STZ注射前1天及注射后3、7、10、14、21、28天大鼠缩足反射机械刺激阈值(PWMT)和缩足反射热辐射潜伏期(PWTL),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p-STAT3的表达。结果与Control 组比较, DNP组PWMT〔(3.8±0.84) g〕降低、PWTL〔(5.9±0.94) s〕缩短,DRG中p-STAT3蛋白的表达上调(P<0.05);与DNP组比较, SC+DNP组大鼠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后,PWMT〔(4.03±0.5) g〕、PWTL〔(6.2±0.7) s〕和p-STAT3蛋白的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与DNP组和SC+DNP组比较, GBP+DNP组PWMT〔(8.4±0.87) g〕升高,PWTL〔(10±1.2) s〕延长, DRG中p-STAT3蛋白的表达下调(P<0.05)。结论 GBP能减轻大鼠糖尿病神经病理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STAT3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壳寡糖(COSs)对大鼠神经元生长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背根神经节(DRG)和DRG神经元为研究模型,通过神经丝蛋白-H(NF—H)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和LeicaQWin软件检测不同浓度壳寡糖(0.0、0.1、0.2mg/m1)作用5d对DRG和DRG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通过Westernblot检测不同浓度壳寡糖(0.05、0.1、0.2mg/m1)作用DRG神经元12h后,对DRG神经元中NF—H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壳寡糖(0.1、0.2mg/m1)显著促进DRG突起的生长(均P〈0.01);0.2mg/ml剂量的壳寡糖明显促进DRG神经元突起的生长(P〈0.05)。与对照组相比,体外培养的DRG神经元加入壳寡糖作用12h后,0.2mg/ml剂量壳寡糖组的NF—H和GAP43表达量明显增加(分别P〈0.05和〈0.01)。结论壳寡糖可有促进体外培养的DRG和DRG神经元突起的生长,并可促进NF—H、GAP43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源性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在针刺促进SD大鼠脊髓神经元轴突出芽中的生物学机制。方法 2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单侧备用根手术组、针刺组、针刺并GDNF抗体封闭组。切除脊髓单侧L1~L3及L5~L6背根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保留L4背根为备用根,制备单侧备用根模型。选择足三里和悬钟、伏兔和三阴交两组穴位进行针刺实验。免疫组化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追踪分别检测GDNF及背根神经节(DRG)源的神经纤维表达变化。结果针刺可显著增加GDNF在受损脊髓中的表达,而抗体封闭可显著逆转该作用。结论针刺可能通过增加内源性GDNF的表达促进损伤脊髓神经元形态和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方对腰神经根压迫损伤大鼠背根节神经细胞凋亡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弥可保组和益气化瘀方组,每组10只。造模各组用自制胶块压迫于大鼠右侧L;神经根背根节处,假手术组仅切开皮肤和椎旁肌。造模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益气化瘀方组大鼠给予益气化瘀方煎剂灌胃,弥可保组大鼠肌肉注射弥可保。于造模10d后取右侧受压神经根,采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检测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分光光度法结合考马斯亮蓝法检测受压迫神经根caspase-3活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神经根组织caspase-3mRNA表达变化。结果:腰神经根受压迫后背根节的神经细胞凋亡明显增加,模型组大鼠神经细胞的凋亡指数高于假手术组(P〈0.01);益气化瘀方和弥可保可减少背根节神经细胞的凋亡,两组大鼠神经细胞的凋亡指数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神经根组织caspase-3活性和mRNA表达明显增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益气化瘀方和弥可保可降低造模后大鼠神经根组织caspase-3活性及其mRNA表达,二者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神经根压迫可导致受压神经根组织caspsae-3的过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增加。益气化瘀方可抑制神经根组织caspase-3的过表达,减轻背根节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神经营养因子-3(NT-3)在成年猫脊髓损伤后电刺激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成年猫25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左侧脊神经根去传入手术组(手术组,保留L6脊神经节)、手术+电刺激组(电刺激组)、手术+电刺激+NT-3抗体封闭组(抗体封闭组),2个月后对相应脊髓节段和保留脊神经节进行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形态学示踪及免疫组化、酶组化染色观察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各组脊神经节感觉性神经元中枢投射轴突终末集中分布在脊髓后角Ⅲ、Ⅳ、Ⅴ板层内侧,但电刺激组终末出芽标记点密度高于手术组,而抗体封闭组终末再生出芽能力相比电刺激组显著降低.结论 电刺激可能通过上调NT-3的表达促进损伤脊髓和感觉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修复,来参与脊髓可塑性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利鲁唑(riluzole)对慢性背根节压迫(chronic compression of dorsal root ganglion,CCD)模型大鼠背根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诱发簇放电(evoked-bursting,EB)的抑制作用及电流机制.方法 33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3)及CCD模型组(n=20),进行离体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结果 CCD术后DRG神经元EB发生率增高,达53%(44/8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G局部给予利鲁唑(1、10、100 μmol/L)浓度依赖性抑制持续性钠电流(persistent sodium current,INaP),100 μmol/L利鲁唑可抑制阈下膜电位振荡幅度及EB放电.结论 利鲁唑通过阻断INaP抑制EB放电而发挥外周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频电针干预早期神经痛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辣椒素受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type 1,TRPV1)磷酸化与痛敏相关神经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与P物质(substance P,SP)的抑制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与电针组,每组8只。模型组采用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的方法制作大鼠神经痛模型。电针组采用2 Hz电针治疗,选取患侧"足三里"、"昆仑"穴,连续3d。检测D1、D3大鼠术侧后足缩腿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D3 L5 DRG p-TRPV1、CGRP、SP水平。[结果]SNL模型大鼠早期即出现自发性疼痛,PWT显著下降(P〈0.001),L5 DRG p-TRPV1水平升高(P〈0.001),CGRP水平升高(P〈0.05),SP水平下降(P〈0.05)。SNL假手术组大鼠PWT没有显著变化。2 Hz电针能提高SNL模型大鼠的PWT(P〈0.001),降低L5 DRG p-TRPV1水平(P〈0.05)与CGRP水平(P〈0.01),对SP水平没有显著影响。[结论]早期神经痛与DRG p-TRPV1、CGRP水平升高有关。低频电针能下调DRG p-TRPV1与CGRP水平,改善早期神经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糖尿病病理性神经痛(DNP)大鼠脊髓磷脂酶Cε1(PLCE1)表达变化及RhoA抑制剂C3胞外酶对其活性影响,阐明PLCE1在DNP发生中的作用。  方法  24只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 = 6):正常对照组(C组),单纯RhoA抑制剂组(E组),1型糖尿病DNP模型组(DNP组)和RhoA抑制剂干预组(EG组);静脉注射1%链脲佐菌素(STZ 65 mg/kg)用于建立1型糖尿病DNP大鼠模型。对E组和EG组大鼠进行每天1次为期1周的RhoA抑制剂C3胞外酶(10 pg/10 μL)鞘内注射治疗;C组和DNP组在相应时间点鞘内给予同等容积的溶剂;应用葡萄糖测定仪测定空腹血糖浓度(mmol/L);采用von Frey细丝法和冷热板测痛仪测定大鼠后爪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TWL)作为痛阈观察指标;Western-blot检测脊髓活化RhoA蛋白(RhoA-GTP)、总RhoA蛋白和PLCE1蛋白表达,用脊髓PLCE1蛋白表达水平和RhoA-GTP/总RhoA比值分别评价PLCE1和RhoA活性。ELISA检测脊髓TNF-α和IL-6含量以评价炎症反应。  结果  单纯应用RhoA抑制剂C3胞外酶对非DNP大鼠各项检测指标无明显影响;1型糖尿病DNP大鼠脊髓组织RhoA和PLCE1活性均显著增加(P < 0.05),TNF-α和IL-6含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WL及MWT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C3胞外酶治疗在显著抑制1型糖尿病DNP大鼠脊髓组织RhoA 表达(P < 0.05)的同时,伴有脊髓PLCE1活性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炎症因子TNF-α和IL-6生成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并显著缓解1型糖尿病DNP大鼠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  结论  PLCE1在1型糖尿病大鼠DNP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活性受RhoA调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腹腔注射阿霉素诱导制备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大鼠模型,探讨其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体质量为240~290 g的8周龄、SPF级近交系雄性SD大鼠85只,分为2组:DCM组(n=65)、正常对照组(n=20)。DCM组采用腹腔注射阿霉素的方法构建DCM模型;正常对照组则注射等容积的生理盐水。给药第10周对两组大鼠行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结果:心脏超声检查显示DCM组大鼠心腔扩大,室壁活动度弥漫性减弱,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注射阿霉素诱导DCM大鼠心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对完全福氏佐剂(completefreund’sadjuvant,CFA)致慢性疼痛大鼠患侧腰背根神经节(dorsalrootganglion,DRG)牛肾上腺髓质22肽(BAM22)与其感觉神经元特异性受体(SNSR)、MOR与DOR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200+20g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电针组,每组10只,模型对照组、电针组右足CFA造模。电针组从造模24h开始治疗,患侧“足三里”穴,2/100Hz,30min,1次/d,治疗10d,其余2组不予治疗。采用辐射热法检测大鼠缩爪潜伏期观察大鼠患侧热痛敏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患侧背根神经节BAM22多肽的含量,定量PCR(quantitativepotymerasechainreaction,qPCR)法检测患侧背根神经节SNSR、MOR与DORmRNA的表达。[结果]经过10d的治疗,电针组的痛阈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提高(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电针干预后,患侧背根神经节的BAM22阳性细胞率比模型对照组有显著的提高(P〈0.01)。定量PCR结果显示,电针极大地促进了SNSR(P〈0.01)、MOR(P〈0.01)与DORmRNA(P〈0.01)在患侧DRG中的表达。[结论]电针对CFA大鼠慢性疼痛有良好的干预作用,推测该作用与电针增强患侧腰背根神经节BAM22多肽表达,增强其非阿片受体SNSR与其阿片受体MoR与DoRmRNA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