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S-ALCL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均以联合化疗为主,配合局部病灶野放疗8例。化疗方案主要为 CHOP、EPOCH、Hyper-CVAD,以CHOP方案为主。结果 30例S-ALCL患者中位年龄36岁,男女比例为1.5∶1,有B症状、Ⅲ~Ⅳ期和结外侵犯者分别占60.0 %(18/30)、73.3 %(22/30)和60.0 %(18/30);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者占46.7 %(14/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激酶(ALK)+ 18例(60.0 %),其发病年龄小于ALK- 者(u=3.92,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ALK-及LDH升高是重要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S-ALCL患者发病年龄较轻,预后较好。但ALK-、LDH升高者预后不良。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对于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大剂量治疗可能获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以多发骨破坏为主要表现的ALK+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诊断、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报道2例多发骨破坏为主要表现ALK+AL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多发骨破坏为主要表现的ALK+ALCL发病率极低,以年轻患者多见.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示CD30+、ALK+.2例患者均予以Hyper-CVAD/MA方案化疗,1例死亡,1例完全缓解(CR)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并持续CR.结论以多发骨破坏为主要表现的ALK+ALCL临床少见,其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有一定的特殊性.治疗尚无统一方案,以CHOP方案或Hyper-CVAD/MA方案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布妥昔单抗(BV)联合CHP(环磷酰胺、表柔比星、泼尼松)方案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PC-ALCL)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21年6月收治的1例ALK阳性PC-ALCL患者的诊疗过程,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接受CHOP方案治疗1个疗程, BV联合CHP方案化疗5个疗程, 疗效良好, 创面愈合, 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成年ALK阳性PC-ALCL患者表现出很高的侵袭性, 可考虑早期积极干预。BV联合CHP方案治疗ALK阳性PC-ALCL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原发纵隔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疗效和失败原因.方法 搜集14年间收治的病理让实的原发纵隔B细胞淋巴瘤46例,其中Ⅰ期14例,Ⅱ期23例,Ⅲ期3例,ⅣA期6例.21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开胸探查术19例,纵隔镜活检术2例.37例Ⅰ+Ⅱ期中,8例接受单纯化疗,29例接受化疗+放疗,Ⅲ+Ⅳ期以化疗为主.放疗多采用纵隔加颈部照射野,中位剂量为45.00 Gy(16.95~61.00 Gy).化疗采用CHOP方案27例,三代化疗方案(MACOP-B,ProMACE/CytaBOM,m-BACOD,PmMACE-MOPP)9例,高剂量化疗加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HDCT/APBSCT)10例.化疗+美罗华16例.化疗周期多为6~8个.结果 全组患者首程治疗后达完全缓解19例,部分缓解14例,病变进展11例,未评价2例.全组11例死于肿瘤.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35%.Ⅰ+Ⅱ期和Ⅲ+Ⅳ期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和51%,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3%和0(X2=4.35,P=0.037),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3%、11%(x2=17.77,P=0.000).治疗后达完全缓解者5年总生存率为80%,部分缓解者为50%,病变进展者为0(X2=19.58,P=0.003).19例治疗中病变进展或治疗后复发,腹腔淋巴结受侵和远处结外器官受侵最常见.结论 晚期患者生存率低,需要探讨更为有效的全身治疗方案,放疗可改善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淋巴结、皮肤及骨骼受侵为首发表现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9月收治的1例以淋巴结、皮肤及骨骼受侵为首发表现的ALK+ ALCL患儿的临床资料,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以淋巴结、皮肤及骨骼均受侵犯为首发发现, 结合各项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原发系统性ALK+ ALCL。先后给予CHOP及Course AV1方案各1个疗程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2021年2月出院, 随访无复发。结论 ALK+ ALCL首发症状多样, 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是一种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部分患者初期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容易误诊.确诊的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激酶阳性(ALK+)ALCL患者对化疗(CHOP或ECHOP方法)敏感.而对于功能状态评分差,不能耐受化疗的患者,部分显示了对克唑替尼良好的耐受性和临床疗效.对于复发和难治的ALK+ALCL患者,克唑...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含培门冬酶方案P-GEMOX与传统CHOP方案一线治疗结外NK/T淋巴瘤的近期疗效、远期生存及安全性,并探讨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 ~2015年45例结外NK/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治疗方案之间的疗效,并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28例早期结外NK/T淋巴瘤患者治疗以放化疗联合为主,ORR为85.7%(24/28),CR为82.1%,其中CHOP方案联合放疗组ORR为80.0%(12/15),CR为73.3%,2年OS率为73.3%,PFS率为66.7%.P-GEMOX方案联合放疗组ORR为92.3%(12/13),CR为92.3%,2年OS率为92.3%,PFS率为92.3%,两组的ORR,OS及PF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例晚期患者治疗以化疗为主,ORR 41.1% (7/17),CR为17.6%,其中CHOP方案治疗组ORR为12.5%(1/8),CR为0%,1年OS率为12.5%,PFS率为0%,P-GEMOX方案治疗组ORR为66.7% (6/9),CR为33.3%,1年OS率为55.6%,PFS率为11.1%,两组的ORR、OS、PF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低ECOG评分(0~1)、分期早、不合并B症状、血清LDH正常、低NKIPI评分(0~1)、EB病毒编码的小RNA(the EBV enco-ded small RNA,EBER)阴性患者有更长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提示: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唯一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患者采用P-GEMOX方案与CHOP方案化疗的疗效相当,晚期患者采用P-GEMOX方案化疗较CHOP方案可明显提高疗效且改善预后.临床分期是影响结外NK/T淋巴瘤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GDL(吉西他滨、地塞米松、洛铂)与R -GDL、R-CHOP和CHOP治疗非生发中心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近期疗效以及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对确诊的非生发中心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09例患者,24例应用R-GDL方案治疗,28例应用GDL方案,25例应用R-CHOP方案,32例应用CHOP方案.前瞻性的随机对照比较R-GDL、GDL、R-CHOP和CHOP方案治疗患者的近期疗效,并评估治疗安全性.结果:R-GDL组完全缓解(CR) 15例,部分缓解(PR)6例,总有效率为87.5% (21/24);GDL组CR 8例,PR 7例,总有效率为53.6%(15/28),R-CHOP组总有效率为64.0%(16/25),CHOP组43.8%(14/32).其中GDL组显著优于CHOP组,P=0.04;加用美罗华组较单纯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6、0.045.GDL组1年的无进展生存率(57.1%)显著优于CHOP组(46.9%),P=0.04;含美罗华组显著优于单纯化疗组,P值分别为0.034、0.002.含洛铂的方案血小板下降明显,需预防性应用升血小板的药物,其肝肾心脏毒性较小,加或不加美罗华不良反应率无明显改变.结论:吉西他滨联合洛铂、地塞米松方案有效率比R-GDL、R-CHOP和CHOP方案治疗非生发中心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略高,但骨髓抑制较重,在化疗的基础上增加美罗华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淋巴瘤细胞性白血病(LL)为淋巴瘤侵犯骨髓后转化来的并发症,通常指骨髓中淋巴瘤细胞≥30%,多见于高度恶性的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常规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方案化疗效果差.本院自1994年2月-2001年1月收治对CHOP方案无效的LL11例,经长春新碱+米托蒽醌+异环磷酰胺+强的松(简称VMCP方案)联合化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CNS)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市人民医院2021年收治的1例原发CNS ALK阳性ALCL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24岁女性, 因头痛、恶心伴低热入院。颅脑磁共振成像(MRI)示胼胝体压部异常信号, 行开颅手术切除, 病理检测结果提示ALK阳性ALCL。术后行大剂量甲氨蝶呤+替莫唑胺化疗2个周期, 头痛加重, 颅脑MRI提示疾病进展, 应用克唑替尼、依托泊苷、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脂质体、地塞米松、塞替派等药物化疗, 效果不佳, 最终死亡。结论原发CNS ALK阳性ALCL少见, 具有进展迅速、侵袭性强等特点, 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血浆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 -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探讨MGMT基因甲基化与含烷化剂方案治疗DLBCL疗效的关系.方法 利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CHOP方案治疗前后DLBCL患者外周血血浆MGMT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结果 30例DLBCL患者血浆MGMT基因甲基化率为63.3% (19/30),血浆MGMT基因甲基化者化疗有效率为100.0% (19/19),非甲基化者化疗有效率为72.7% (8/11),两组化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血浆MGMT基因甲基化者化疗后耐药发生率为10.5% (2/19),非甲基化者耐药发生率为54.5%(6/11),两组化疗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 外周血血浆中MGMT基因甲基化可能是预示DLBCL使用含烷化剂方案化疗疗效和耐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早期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接受利妥昔单抗加CHOP为主方案化疗后放疗的作用价值。方法 2000—2013年收治83例确诊为原发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其中Ⅰ期25例、Ⅱ期58例。全组接受了利妥昔单抗加CHOP为主方案化疗,62例接受了受累野放疗(韦氏环+颈部淋巴结区域),21例未接受放疗。Kaplan-Meier法计算OS、PFS、LRC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5年样本数18例,5年OS、PFS和LRC率分别为89%、84%和9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LDH升高、ECOG≥2分和IPI≥2分是OS的预后不良因素。年龄>60岁、肿瘤≥5 cm、ECOG≥2分和IPI≥2分是PFS和LRC的影响因素。在利妥昔单抗治疗基础上加入巩固性放疗比未放疗者提高了5年PFS、LRC,分别为94%比58%(P=0.003)、100%比61%(P=0.000),OS有增加趋势(94%比71%,P=0.063)。结论 早期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利妥昔单抗加CHOP为主方化疗后巩固性放疗显著改善了PFS、LRC率,并可能改善OS率,需大样本和前瞻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15年问85例ⅠE、ⅡE期鼻腔NK/T淋巴瘤放疗及CHOP为主化疗的疗效.单纯化疗(单化组)20例,放疗后±化疗(放化组)17例(单纯放疗11例),化疗后放疗(化放组)48例.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并Logrank法检验,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5年生存率为40%,单化纽、放化组和化放组的分别为13%、54%和47%,放化纽和化放组均优于单化组(P=0.030和0.049).ⅠE局限组与超腔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7%与28%(χ2=8.87,P=0.003),ⅡE期的为23%,与ⅠE超腔组相似(χ2=0.19,P=0.664).近期疗效达到完全缓解与未完全缓解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8%与12%(χ2=30.68,P=0.000).放疗剂量≤50 Gy与>50 Gy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56%和86%(χ2=6.11,P=0.0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9%与84%(χ2=0.36,P=0.551).首程化疗的68例中≤2、3~4、≥5个疗程者分别为18、20、30例,完全缓解率分别为0%、20%、33%(χ2=7.65,P=0.022).首程先化疗且≥3个疗程的50例和先放疗≥40 Gy的17例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28%和88%(χ2=18.75,P=0.000).结节型和溃疡型的完全缓解率放疗均优于化疗(100%:38%,2X=7.92,P=0.005和100%:11%,χ2=14.40,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和近期疗效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首程应选择50 Gy放疗为宜.对于ⅠE期超腔与ⅡE期应酌情联合化疗,但CHOP方案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4.
王丽发 《癌症进展》2018,16(5):647-649,662
目的 探讨复方斑蝥胶囊联合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复方斑蝥胶囊联合CHOP组(n=37)和CHOP组(n=36),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复方斑蝥胶囊联合CHOP组中,完全缓解(CR)21例,部分缓解(PR)10例,总有效率为83.8%(31/37);CHOP组中,CR 15例,PR 7例,总有效率为61.1%(22/36),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3~5分、Ki-67≥80%及β2微球蛋白升高的患者,复方斑蝥胶囊联合CHOP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7%、90.5%和90.0%,均高于CHOP组的55.0%、61.9%和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1年总生存率、1年无进展生存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斑蝥胶囊联合CHOP方案治疗DLBCL的临床有效率高于CHOP方案,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1例初治原发系统型AL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并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患者总生存(OS)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31例患者中男性19例, 女性12例, 中位年龄47岁(16~74岁)。有B症状18例(58.1%), 血小板计数升高16例(51.6%), Ann Arbor分期Ⅲ~Ⅳ期22例(71.0%)。随访结束时, 31例患者中生存22例, 死亡9例。5年OS率70.9%, 中位OS时间未达到。采用CHOPE方案化疗患者5年OS率高于CHOP和其他方案化疗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不同血小板计数、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化疗方案和有无B症状患者5年O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HR=2.194, 95%CI 1.078-4.465, P=0.030)。结论原发系统型ALCL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化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化疗疗效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经病理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DLBCL,并接受CHOP或R-CHOP方案化疗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NLR中位数将患者分为低NLR组(NLR≤2.32)和高NLR组(NLR> 2.32),分析两组患者化疗后完全缓解(CR)及总体生存(OS)情况.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 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低NLR组化疗后CR率为71.4%(20/28),高NLR组为39.1%(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低NLR组1、2、3年总体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4%、90.4%和72.3%,高NLR组分别为63.9%、52.7%和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前外周血NLR> 2.32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16).结论 化疗前外周血NLR偏高提示患者疗效不佳,预后不良,是影响DLBCL患者生存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分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特点,以及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初治DLBCL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R)加CHOP方案(35例),CHOP方案(60例)化疗前后以及健康人(33名)外周血的淋巴细胞表型.结果 DLBCL患者总T细胞、CD+4细胞计数,CD4/CD8比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CD+8细胞计数则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Ⅲ~Ⅳ期患者尤为突出(P<0.01);Ⅰ~Ⅳ期患者NK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但Ⅲ~Ⅳ期较Ⅰ~Ⅱ期患者有所降低(P<0.05);Ⅰ~Ⅳ期DLBCL患者外周血B细胞计数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CHOP组患者与CHOP组患者化疗后总T细胞、CD+4细胞、CD+8细胞、NK细胞计数,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化疗后前者B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后者(P<0.01).结论 DLBCL患者存在细胞免疫调节异常,并与临床分期、病情进展密切相关.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为DLBCL诊断、病情评价提供了简易可行的免疫学指标.利妥昔单抗对患者T细胞及NK细胞无明显影响,可引起B细胞显著降低,但机会性感染发生率并未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中枢神经系统(CNS)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例原发CNS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ALCL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以头痛、发热为主要症状就诊外院,颅脑磁共振成像提示右侧小脑肿块,术前无CNS以外淋巴瘤浸润证据,行小脑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ALK阳性ALCL,未及时化疗。术后第27天转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化疗前评估肿瘤已扩散至骨髓、睾丸、椎骨等部位,外周血NPM-ALK融合基因阳性。2个疗程化疗后达完全缓解,但最终死于化疗相关并发症。结论:原发CNS的ALK阳性ALCL病例罕见,易误诊,病情进展快,总体预后不良;及时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以确诊,早期行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Wu HJ  Zhang QY  Chen DF  Guan XJ  Zhang BL  Ma J 《癌症》2005,24(12):1498-1502
背景与目的:CHOP方案是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标准方案。美罗华是一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有效。本研究中比较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和单用CHOP方案治疗初治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同期非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将72例初治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分为联合组和CHOP组。联合组34例,采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加阿霉素加长春新碱加强的松)加美罗华(375mg/m2,于每周期化疗前2天静脉滴注1次)治疗;CHOP组38例,单用CHOP方案化疗。两组均每3周为一个循环周期,6个周期后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完全缓解23例,部分缓解7例,总有效率为93.8%(30/32);CHOP组完全缓解19例,部分缓解8例,总有效率为75.0%(27/36),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组和CHOP组1年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1.2%和52.8%,总生存率为93.8%和75.0%,联合组均显著优于CHOP组(P<0.05)。联合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等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以及骨髓抑制等化疗相关的血液学不良反应,其中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轻微,患者均可耐受,而骨髓抑制情况与CHOP组类似。结论: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能够提高CHOP方案治疗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而毒性反应类似,可作为该病的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HOP方案治疗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入组18例经病理确诊的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患者,均接受CHOP方案化疗.结果 全部18例患者中,10例CR(55.6%),1例PR(5.6%),7例PD(38.9%).治疗期间大部分患者出现Ⅲ、Ⅳ度骨髓抑制,经对症处理恢复正常,未影响下一步治疗.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全组2 a无进展生存率38.9%,其中IPI≤1分者71.4%,IPI≥2分者18.1%.结论 CHOP方案治疗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有一定疗效,特别是对IPI≤1分者疗效显著,但对IPI≥2分者效果不理想,需进一步探讨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