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肺癌临床分析:CT和MRI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在介绍新TNM和肺癌分期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问题和肿瘤侵犯胸膜胸壁以及纵隔的CT、MRI所见,比较了胸部CT和MRI检查在术前肺癌分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CT、MRI对中央型肺癌的诊断评价(附36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CT、MRI对中央型肺癌的对照研究,评价二者对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36例中央型肺癌均经病理证实,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40~80岁。应用GEMAX640CT与GESignaContour0.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CT采用5mm薄层放大技术,CT增强。MRI以10mm层厚行横断T1、T2四回波技术及冠状T1、矢状T1加权成像,STIR脂肪抑制序列。结果:CT可显示肿块大小、形态、密度位置尤其有无钙化点。增强CT可提高肿块与纵隔结构的分辨率,但在合并阻塞性肺炎、肺不张时肿块常显示不清,甚至不能区分肿块与实变之肺组织。MRI多维成像可更准确地显示肿块的具体位置,肿块的信号变化规律,尤其是T2多回波技术可提供肿块及实变肺组织的诸多信息资料,并可分清肿块与纵隔大血管的关系。结论:MRI对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价值优于CT检查。  相似文献   

3.
纵隔淋巴瘤X线诊断(附70例)高瑞仙纵隔淋巴瘤易发生肺门淋巴结浸润和肺内浸润,故其X线诊断易同肺门淋巴结结核、纵隔其他病变和肺癌合并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等混淆。1一般资料本文收集我院1974~1994间经浅表淋巴结活检证实,临床和X线资料完整者70例...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肺癌有无纵隔淋巴结转移明显影响预后。作者对84例正常纵隔淋巴结作了研究。短径10mm以上淋巴结右气管旁1个,右气管前后淋巴结4个,右气管支气管淋巴结5个,主动脉弓下一个,隆突下12个,其中8个淋巴结有钙化。除1个隆突下淋巴结外,其它均未达到15mm。右侧比左侧多。对经手术确诊的原发性肺癌149例作了CT研究,其中Ⅰ期77例(50%以上),Ⅱ期9例,Ⅲ期57例,Ⅳ期6例。正确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者29例,诊断无纵隔淋巴结转移83例,漏诊13例,未能作出诊断24例。敏感性69%,特异性78%,精确性75%。对鳞癌假阳性多,而对腺癌假阴性多,故  相似文献   

5.
利用平扫和Gd-DTPA(二乙二胺五醋酸钆·马根维显)增强MRI图像对38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TNM分期进行了分析,并与CT和病理分期结果进行了对照。重点评估了T因素分期的四项指标:(1)侵犯胸膜;(2)侵入纵隔;(3)与周围肺组织继发性改变(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的鉴别;(4)胸内淋巴结转移。结果显示:对侵犯胸膜的显示,MRI与CT相似,其敏感性分别为40%和75%,特异性为86%和93%,准确性为74%和89%;对侵犯纵隔的显示,MRI比CT敏感,特异性和准确性相似。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55例肺癌的术前胸部CT 检查,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着重探讨了肺癌的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纵隔及胸壁直接侵犯的CT 诊断的准确性。指出CT 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是可靠的;对肺门淋巴结,由于肺门大血管的影响,有时会造成误诊,而对于直径小于1.0cm 的淋巴结转移.CT 无法诊断;对纵隔及胸壁的侵犯,典型的诊断可靠,不典型时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6例肺-胸膜广泛性淋巴管转移的周围型原发性肺癌。其主要CT征象为:(1)肺小叶间隔的不均匀增厚;(2)支气管血管束结节状增粗;(3)沿支气管血管束和小叶间隔周围分布的直径约2mm的小结节;(4)胸膜多发、并分别与原发癌灶间以线影相联的和与血管束末梢相联的结节影和/或斑片影,以及叶间裂不均匀增厚;(5)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讨论了肺癌肺-胸膜广泛性淋巴管转移的病理机制和CT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18F—FDG PET/CT和CT评价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及分期(N分期)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资料(术前同期行增强CT和^18F—FDG PET/CT检查,术中清扫各站淋巴结),根据其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结合影像学诊断,比较CT和PET/CT对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及确定N分期的准确性。结果 CT和PET/C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63.6%,64.6%,64.3%,47.7%,77.8%与87.9%,87.7%,87.8%,78.4%,9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PET/CT诊断N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54.4%和7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 PET/CT在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方面的临床价值高于CT,能够更准确地确定N分期,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能CT测量纵隔淋巴结碘浓度(IC)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行肺癌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经病理证实的纵隔淋巴结83枚(肺癌转移淋巴结20枚,阴性淋巴结63枚).所有患者术前于对比剂注射后30s行双能CT扫描,测量各患者纵隔淋巴结及主动脉的碘浓度,同时测量纵隔淋巴结短径。淋巴结碘浓度测量结果由主动脉相应数值进行标准化,计算纵隔淋巴结碘浓度的ROC曲线,得到鉴别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NIC,对纵隔淋巴结短径及碘浓度与纵隔淋巴结病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纵隔淋巴结短径及标准化后的碘浓度淋巴结转移组与阴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值均<0.05)。鉴别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NIC浓度为0.13352mg/dL,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符合率分别为75.0%、73.0%、46.9%、90.2%和73.5%。而以纵隔淋巴结短径大于1cm为标准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符合率分别为50.0%、85.9%、83.3%、85.9%和85.5%。结合两种诊断标准,通过平行试验可将敏感度提高到87.5%;而通过序列试验则使诊断的特异度达96.2%。结论:双能CT检测有助于非小细胞性肺癌淋巴结的分期及鉴别诊断;通过淋巴结短径与淋巴结碘浓度两种方法的结合,可极大提高对纵隔淋巴结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6例肺-胸膜广泛性淋巴管转移的周围型原发性肺癌。其主要CT征象为:(1)肺小叶间隔的不均匀增厚;(2)支气管血管束结节状增粗;(3)沿支气管血管束和小叶间隔周围分布的直径约2mm的小结节;(4)胸膜多发、并分别与原发癌灶间以线影相联的和与血管束末梢相联的结节影和/或斑片影,以及叶间裂不均匀增厚;(5)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讨论了肺癌肺-胸膜广泛性淋巴管转移的病理机制和CT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癌淋巴结转移CT表现与细胞核仁组成区的关系,以及CT扫描和AgNOR技术联合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应用CT扫描和AgNOR技术对38例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CT扫描淋巴结短径≥8mm的10例肺癌中淋巴结转移7例,此7例肺癌细胞的AgNOR/核均数为8.97±0.72。且AgNOR颗粒均表现为聚集型。伴淋巴结转移肺癌的AgNOR/核均数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肺癌(P<0.05)。结论:提示以CT扫描淋巴结短径≥8mm,肺癌细胞核内AgNOR颗粒为聚集型,AgNOR/核均数≥8作为标准诊断肺癌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AgNOR技术及CT扫描联合诊断肺癌淋巴结转移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周围型肺癌钙化CT表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肺癌钙化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钙化在肺癌病灶内出现的意义。方法:搜集我院1991年11月至1998年11月7年间周围型肺癌194例,其中男148例,女46例,年龄24~88岁(中位数60岁)。CT发现肺癌钙化24例,发生率为12.4%。用SAS软件对各组钙化情况做相应的统计处理。结果:(1)各病理类型之间肺癌化发生率无差异;(2)大的肺癌比小的肺癌更容易发生化;(3)年龄大的肺癌患者其病灶比年龄小患者的病灶更容易发生钙化;(4)肺或纵隔淋巴结钙化组的肺癌钙化发生率大于肺和纵隔淋巴结非钙化组的钙化发生率;(5)结核好发部位(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肺癌钙化发生率虽略高于非结核好发部位,但两者在统计学上无差异(Mantel-Heanzel x^2检验,x^2=1.870,P=0.171〉0.05)。结论:CT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部电子计算机扫描(CT)检查对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方法选择390例经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除术前采用胸部X线片检查外增加胸部CT检查,所得结果与手术及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胸部CT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为83.8%,特异性为59.1%,敏感性为96.5%,阳性预测率82.2%,阴性预测率为89.7%。结论胸部CT检查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优于胸部X线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癌原发灶的双入口技术灌注成像参数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诊断效能.方法:对6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行320排CT灌注成像(CTPI)检查,运用双入口(dual-input,DI)模式对图像进行后处理,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肺癌原发灶的DI-CTPI参数的关系,并运用ROC曲线分析DI-CTP参数对肺癌合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有淋巴结转移组(27例)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AF)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3,P<0.001);有淋巴结转移组的灌注指数(PI)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8,P=0.001);两组肺动脉血流量(PAF)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参数中,BAF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0.773),以BAF>56.42mL/(min·100mL)作为预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界值时,敏感度为74.1%,特异度为76.5%;PI的AUC为0.739,以PI<41.57%作为预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界值时,敏感度为82.4%,特异度为66.7%.结论:肺癌DI-CTPI参数对术前预测肺癌是否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有重要参考价值,从而可为肺癌的术前分期及治疗方案的制定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CT检查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52例行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均有术前CT肺门纵隔淋巴结描述以及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的结果。结果:CT检查对NSCLC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性为67.4%、特异性为84.4%和诊断符合率为80.8%。结论:CT是评价NSCLC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检查手段,根据淋巴结直径大小能够提供有效的纵隔淋巴结转移信息。  相似文献   

16.
肺癌的X线胸片和胸部CT检查对比分析胸外科王桂洪,臧德安,张文主题词:肺肿瘤;放射造影术;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经验交流对肺癌病变的估计和临床分期对手术病例的选择至关重要,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病人手术疗效差。然而术前对纵隔的估计尚有一定的困难。本院自198...  相似文献   

17.
肺内良性肿块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内良性病变的磁共振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29例经病理证实的良性病变,结合CT分析其MRI表现及诊断价值。MRI成像采用DISONICS0.35T超导成像系统,行横断面T1、T2加权及冠状面T1加权成像。结果:除1例腺瘤及1例炎性肉芽肿术前MRI误诊为肺癌外,其余病例之MRI诊断基本与最后诊断相符,其中结核球、球形干酪肺炎、阿米巴脓肿、动静脉瘘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错构瘤、炎性假瘤、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及非特异性肉芽肿等结合形态学及CT表现也大都可以作出正确诊断。结论:MRI通过CT的帮助,对大多数肺内良性病变可作出定位及定性诊断,但需要更多病例的积累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前CT检查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52例行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全部患者均有术前CT肺门纵隔淋巴结描述以及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的结果。结果:CT检查对NSCLC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性为67.4%、特异性为84.4%和诊断符合率为80.8%。结论:CT是评价NSCLC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检查手段,根据淋巴结直径大小能够提供有效的纵隔淋巴结转移信息。  相似文献   

19.
肺癌的MRI     
作者对47例肺癌MRI诊断价值与CT作了对比研究,其中鳞癌18例;腺癌11例,小细胞癌7例,中乃至大细胞癌6例及未分化癌5例。作者见到47例肺癌临床分期上MRI与CT相仿,对肿瘤进展范围的诊断优于CT,对肺癌诊断上CT与MRI价值相同。T_1加权象上肺癌呈中等信号强度,肺实质呈低信号,纵隔脂肪组织为高信号,三者间易于区别。对肺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CT与MRI具有相同诊断价值。MRI上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呈中等信号强度,与高信号强度的纵隔脂肪组织易于鉴别。对肺  相似文献   

20.
肺癌脑转移瘤的CT诊断曲丽英,尚乃舰,刘晓洁脑转移瘤是常见的脑肿瘤之一,占全部脑肿瘤的13.5%~37.5%[1]。其中1/3~1/2是来源于肺癌。现将我院收集的病理证实的肺癌脑转移瘤55例的CT表现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55例中男性48例,女性7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