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守臣  张旭东 《中医杂志》1997,38(8):470-471
笔者临床30年来,在治疗妇科病的实践中,应用《傅青主女科》辨证论治,疗效卓然,仅举4例,报告如下:1 带下孙某,34岁。下腹胀满、白带清稀、腰酸腿软、肢冷、便溏。常太息。曾服消炎药无效而邀余诊治。诊其脉象虚细濡弱,舌胖嫩、苔白。辨证为: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属脾虚湿浊。法当大补脾胃之气,兼舒  相似文献   

2.
<傅青主女科>论理识证不拘前人,制方用药独具特色.现就其<傅青主女科>带下篇中之治肝思想分析如下. 1 傅氏治肝之理法 傅氏认为,"脾气之虚,肝气之郁",再加以"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则成诸般带下.若"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而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而反变成白滑之物",则成白带;若"肝之性既违,则肝之气必逆,气欲上升而湿欲下降,……而走于带脉,遂从阴器而出",则成青带;若"肝经之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而致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而肝不藏血,亦渗于带脉之内",则成赤带.  相似文献   

3.
例一脾虚湿困黄××女59岁工人门诊号73-12623自诉:十余年来,大便时溏时泄,稍进油腻或生冷瓜果,即腹泻次数增多,每天多达十余次,从无腹痛。久经中西医治疗,迄今未愈。纳差,脘腹胀满,形体畏寒,面浮跗肿,神疲消瘦。脉濡细,舌淡苦白。拟诊为脾虚湿困,运化失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治拟温中健脾,分利水湿。治疗:取脾之募、脏之会章门,足三阴  相似文献   

4.
傅氏认为,带下为病,俱是湿证。带下病有白带下、青带下、黄带下、黑带下、赤带下。本文主要介绍治疗脾虚湿浊下注引起的白带下的完带汤及其方歌、功效、主治、方解、验案等。完带汤主治"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之白带下,根据完带汤"重补脾土,佐以疏木"的特点,异病同治,临证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5.
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与否,与带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傅青主女科·带下》云:“带脉通于肾而肾气通于肝,妇人忧思伤脾又加郁怒伤肝,于是肝经之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致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若肝之疏泄失常,升发无  相似文献   

6.
完带汤析义     
完带汤,始见于《傅青主女科》,乃傅氏女科第一方。傅氏以此方治疗白带下,后世以此方为治疗带下病之代表方,并于临床广泛应用,疗效显著。然此方之特点,药味之功效,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就此试分析之。带下病,正如傅青主所说:“夫带下俱是湿症”。这是带下病的主要病因,此湿乃脾虚所致。因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脾虚不运,水谷之精微无以化生血液,反聚而为湿,流注于下焦,伤及任脉、带脉,而致带下。然脾属土,肝属木。脾虚之时,正是肝木克犯之机,而肝气不舒,又可加重脾气不运,故傅氏说:“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  相似文献   

7.
室女阴吹症临床较为少见,我们采用中药熏洗配合口服灭滴灵治愈1例,现录于下。吴××,女,21岁,农工。1981年冬兴修水利时负重,感下腹部坠胀,带下色白,质稀,量不多,前阴如矢气,走路时尤甚,头昏乏力。他医以补气升提法久治不效,于1982年7月14日来诊。证见形体消瘦,面气不华。舌淡脉弱。追问带下有泡沫,遂考虑  相似文献   

8.
带下论治一得带下,指妇女阴中流出之粘液,因其绵绵如带,故名。《素问·骨空论》曰:“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带下之成因,薛立斋在《女科撮要》中指出“或因六淫七情;或因醉饱房劳、或因膏粱厚味;或服燥剂所伤;或亏损阳气下陷;或湿痰下注蕴积而成,故言带也。”对于带下的治疗,《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带下病之要责之于脾肾,邪气主要责之湿邪,以脾气主升,肾气闭藏,脾阳虚则不能运化水湿,以水湿内留而下注;肾气虚则不能固摄精气而下泄,故脾肾气虚下陷,其带下必清稀,然而由于湿郁化…  相似文献   

9.
傅青主系明末清初之著名医家,以擅长妇科著称,又善用荆芥治经、带、胎、产等证。在其代表作《傅青主女科》一书中,荆芥出现于24首方剂中。其用荆芥伍方治病之妙意,归纳起来有下以几点:1.抑木止带兼开肾郁:带下有五色之分,而白带为患,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方用完带汤,方中荆芥味辛,入肝经开提肝木之气,则肝血不燥,何至下克脾土。脾土运化有权,则能化营血为经水,白带可愈。余治黄带,赤带之方中,加用荆芥一味,收效更佳。另外,肝为肾之子,肝  相似文献   

10.
完带汤出自《傅青主女科》 ,傅氏云 :“此方脾、胃、肝三经同治之法 ,寓补于散之中 ,寄消于升之内 ,升提肝木之气 ,则肝血不燥 ,何至下克脾土 ;补益脾土之元 ,则脾气不湿 ,何难分消水气。”笔者临床多年 ,用完带汤治疗虚证带下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 1997~ 1999年间的临床病例 70例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70例均为临床门诊病人。年龄最小的 15岁 ,最大的 4 3岁。临床主要证候为带下量多 ,色白或淡黄 ,质粘稠如鸡蛋清样 ,无臭气 ,伴面色萎黄 ,神疲乏力 ,纳少便溏或有腰酸 ,舌淡苔白或腻 ,脉缓弱。已婚妇女做妇科检查见外阴 (- ) ,阴道粘膜…  相似文献   

11.
完带汤方出自《傅青主女科》,原治妇人脾虚带下症,笔者用于脾虚湿浊内盛之多种病证,亦获效验,兹举3例如下。例一:混浊阳萎李××,男,38岁,1989年4月2日诊。患阳萎2年余,经多方治疗,服补肾壮阳之品,如桂附、参茸等药物无数,仍萎而不举,且  相似文献   

12.
<正> 王××,女,18岁,未婚,峰峰矿区工人。1993年4月7日初诊。 患者带下色黑而腥臭2月余。伴外阴瘙痒,胸闷胁胀,食少,小便黄、大便秘,月经素少。查:体瘦,舌红苔黄,脉弦数。此血少肝郁,肝经郁火内炽所致。肝经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可致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带脉通于肾,而肾气通于肝”,肝不藏血,亦可渗于带脉之内。湿热之气同血俱下,加之木火煎熬变而为黑则成黑带。治当养血舒肝、清热扶脾。先拟  相似文献   

13.
例一、崔××,女,34岁。工人。1982年9月6日诊:主述脘腹疼痛,疼时腹泻。精神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而缓。辨证:肝木盛乘脾土,脾不运化而成泄泻。治则:舒肝补脾。方药:白术(炒)20克,白芍(炒)20克,陈皮20克,防风20克,元胡20克。三付水煎服。药后泻止腹不痛。例二、陈××,女,43岁,工人。  相似文献   

14.
漏下治验     
张××,女,21岁,工人。1984年10月19日诊。14岁月经初潮,一向正常。近二月来经水淋沥不止,针药无效。经色紫黑而粘,腰酸带下色黄,食少腹胀便溏,气短乏力,微咳声低,舌淡苔薄,脉细弱。证为脾肾气虚,冲任  相似文献   

15.
带证一得     
刘××,女,30岁。半月来带下量多,曾在某附院就诊,效不显,乃于1986年9月10日求治于余。见面黄食少,倦怠懒言,自觉气坠,口淡略苦,带下量多略腥臭,阴痒,月经基本正常,尿黄少。舌淡苔白微黄,脉细弱。此乃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从民间得此方治带下,经多年来治疗40例,均获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龙眼根二层皮30克炒盐,牛肉半斤,加水炖服,一日一次,一般连服2-4次见效。例一、李××,女,40岁。1984年3月2日就诊。患者带下如注,伴头晕腰酸,食欲不振已四月余。经妇科检查诊为“慢性瓮腔炎”,刻诊:面色萎黄,脉细尺弱,舌淡胖嫩,苔白腻,带下频多,质稀如豆浆,四肢乏力,按上方月服用3次,带止,  相似文献   

17.
治疗方法:取曲骨穴,深刺2.5~3寸,直刺或稍斜向会阴部,针感至阴道为佳。每10分钟捻针1次,用平补平泻法,3天针1次。如寒湿证用艾卷回旋灸半小时.王××,女,24岁。主诉:半年来带下甚多,色白味腥,自觉精神欠佳、纳呆,小腹怕冷。曾经某医院诊为盆腔炎,子宫附件炎。用青链霉素等西药治疗无效而来求诊。查舌淡苔薄白,脉来细缓。中医辨证,脾肾两虚,带脉失纳。治则健脾化湿、调理冲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歙县著名老中医黄从周先生,早年毕业于苏州国医研究院,是南宋自黄孝通业医以来,新安黄氏女科廿四世传人。黄氏一生谦虚谨慎,好学不倦,精研古今医籍,博采各家学说,尤膺东垣、丹溪、景岳、傅山、武之望历代诸贤。临床近五十载,在妇科各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名著皖南。现就其治疗带下病的经验,扼要介绍如下。一、脾虚湿盛型,主以健脾渗湿法本型患者多因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损伤脾气,运化失司,不能使水谷上输以生血,反聚而为湿,流于下焦,而为带下。正如《傅青主女科》所说:“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营血而为经水,反变为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  相似文献   

19.
<正> 1 温督固带疗白崩 沈某,女,47岁,初诊于1990年6月21日。患者带下时多时少伴月经失调2年余,虽经中西医治疗,往往取效于一时,今日上午因劳动负重,10时许突然带下如注,行而不断,其夫急邀余往诊。刻下:带下如崩,稀薄似水,色白而无异味,背畏寒,项微强,腰脊酸痛,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唇青肢凉,舌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四诊合参,乃白崩证,良由督脉阳亏、带脉不固、封藏失司所致。谨防陷脱之变,宗《女科切要》内补丸化裁治之。处方:炙黄  相似文献   

20.
<正> 《傅青主女科》(简称《女科》),立论持平,用方灵妙,遣方用药多以调脾胃、补气血为先。兹就学习运用该书理论、方药的治验数案、谈谈个人体会。一、健脾升阳,除湿止带“夫带下俱是湿症”。脾主湿而升清,病则湿浊下流为带下,治宜大补脾胃之气,使脾健而湿浊能化。张某,25岁,1982年10月3日初诊。每于经净后3天开始少腹隐痛,白带量多,如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