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开灵注射液治疗不同原因急性高热20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 3月~ 1999年 10月采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急性高热 2 0 0例 ,取得显著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标准  ( 1)临床特征为急性发热 ,腋下体温在 37.5℃以上 ;( 2 )发热时间≤ 3天 ;( 3)中医辨证含外感发热、肺胃热盛或心肺热盛 ,部分为内伤发热的气虚气郁发热及湿郁发热。1.2 一般资料 符合上述标准的急性高热患者2 0 0例。 2 0 0例患者中 ,男性 76例 ,女性 12 4例 ;年龄 15~ 60岁 ;轻度 (病情程度分级 ,以体温高低为分级标准 :属轻度≤ 38.5℃ )、中度 ( 38.6~39.5℃ )、重度 ( >39.5℃ )发热者分别为 32、68、10…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体温38.5℃以下者,对照组给予降温贴、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观察组给予壮医药线背八穴点灸。体温≥38.5℃者2组均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液,或者二种药物交替使用,观察组加用壮医药线背八穴点灸。结果:4小时内退热效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体温37.5~38.4℃与38.5~40.0℃的患儿在治疗0.5小时后体温下降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治疗1、2、3、4小时后,体温38.5~40.0℃的患儿体温下降明显(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显效,且对38.5~40.0℃的患儿体温下降幅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发热的病因较复杂 ,对病因不明者 ,除病情严重外 ,一般尽量不用抗生素、激素及退热药 ,以免造成症状不典型延误治疗。中医有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 2大类 ,现将中医对发热的辨证论治和辨证施护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我科 1999— 2 0 0 2年共收治持续发热患者 4 7例 ,男 18例 ,女 2 9例 ;年龄 19~ 4 3岁 ;病程 3~ 36d ;体温持续 38.5~ 39.2℃。经中医辨证论治和辨证施护 ,患者均康复出院。2 辨证论治和辨证施护2 1 外感发热 是指人体感受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 )之邪所致的一些疾病 ,以发热为常见症状。具有起病急、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们用升降散加减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1 69例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并与口服对照组 42例进行比较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般资料选取以发热为主症 ,体温 >38℃之患儿 1 69例为治疗组 ,患儿年龄 4个月~ 1岁者 1 6例 ,1~ 3岁者 39例 ,3~ 7岁者 5 8例 ,7~ 1 3岁者 5 6例 ;发热38℃~ 38.5℃者 86例 ,38.6℃~ 39℃者 71例 ,>39℃者 1 2例。另设发热患儿 42例为对照组 ,其中4个月~ 1岁者 4例 ,1~ 3岁者 5例 ,3~ 7岁者 1 7例 ,7~ 1 3岁者 1 6例 ;发热 38℃~ 38.5℃者 2 1例 ,38.6℃~ 39℃者 1 9例 ,>39℃者 2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发热是小儿临床常见的症状 ,能否迅速、有效、持久地控制发热 ,往往对疾病的治疗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临床实践中 ,用清解散治疗小儿高热 ,疗效颇佳 ,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凡临床以发热为主症 ,伴有头痛、咽痛、轻咳 ,舌质红 ,舌苔厚腻 ,脉数或指纹紫红者 ,均选为观察对象。全部为门诊病人。年龄 2个月~ 1 3岁 ;病程1~ 1 0天。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 80例 ,男 49例 ,女 31例 ;体温 38.5℃以下者 32例 ,38.5℃以上者 48例 ;原发病为上感者 5 8例 ,扁桃体炎 (含化脓性 )者 1 7例 ,支气管炎者 2例 ,发热原因不明者 3例。…  相似文献   

6.
林国彬 《天津中医药》2010,27(2):129-129
<正>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发热门诊患者30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53例,体温均在38.5~40.3℃之间,平均39.2℃;对照组153例,体温均在38.5~40.1℃之间,  相似文献   

7.
<正>女,70岁,主因"发热1个月余"于2009年4月2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5℃,伴有寒战、全身酸痛,于某三甲医院就诊,给予头孢类抗生素静脉输液治疗4 d,体温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8.
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产后发热3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后发热主要表现为发热持续不退,或新产后突然高热寒战,恶露不绝或恶露不下,小腹疼痛、乏力、自汗、纳呆等为主症,严重影响了妇女产后康复.笔者自1994~2000年间,采用甘温除热法治疗本病,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7例中产后感染7例,产后淤血发热13例,产后气血不足发热27例;年龄21~37岁;体温38.5℃~39.0℃. 2 治疗方法 加味补中益气汤:由红参8g(另 ),黄芪30g,白术、归身、柴胡、青蒿(后下)、白薇、山楂、红枣各10g,陈皮、炙甘草各5g.有淤血加川芎、益母草;外感加桔梗;便溏加茯苓、扁豆花.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一般服2~5剂. 3疗效标准 恶寒、头晕乏力、纳呆等症消失,体温降至37℃为痊愈;发热减轻,体温降至37.5 ℃~37.8℃为有效;发热稍减,其它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协定方颗粒剂治疗流感样病例的疗效,探讨应用优势。方法:取2017年12月-2018年2月在我科就诊的普通流感样病例155例为研究对象,按其接受程度分为中医治疗组85例和西医治疗组70例。中医治疗组给予中药协定方颗粒剂治疗,其中体温38.5℃给予流感1号方,体温≥38.5℃给予流感2号方;西医治疗组给予西药磷酸奥司他韦口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3 d内疗效,对比两组患者中体温≥38.5℃患者体温减退时间、咳嗽、咽痛症状改善时间。结果:3 d内疗效方面,中医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67%,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针对体温≥38.5℃患者,流感2号方在体温减退时间、咽痛以及咳嗽症状改善时间方面明显短于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协定方颗粒剂治疗流感样病例3 d内疗效优于西医治疗组。其中伴有中高度发热患者,中药协定方颗粒剂起效时间明显短于西医治疗组。  相似文献   

10.
李茎茎 《光明中医》2015,(1):146-147
<正>近年来不明原因的发热越来越多,临床中如不能据症状选用合适的辨证方法,周全考虑、详细辨证,往往容易出错,让人抱憾不已。1案例朱某某,女,33岁,2012年2月21日初诊。发热5日来诊。患者因发热在市人民医院住院,各项检查均正常。发热昼间38.5℃,夜间2~3点体温高达39~40℃,输液或服退烧药得出汗后体温略下降,但始终高于38.5℃。已经大剂量抗生素输液治疗,效果不明  相似文献   

11.
民间草药熏洗治疗外感发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年来笔者对 2 0例外感风邪、湿滞所致的感冒发热、头痛身困的患者 ,使用当地民间草药熏洗治疗 ,取得显著疗效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2 0例中男性 1 3例 ,女性 7例 ;年龄 1 2~ 75岁 ;体温均 >38.5℃ ,用退热、消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治疗方法水菖蒲 50 0 g,五月艾 50 0 g,假海芋 50 0 g,加水1 50 0 0 ml煮沸 1 5min后 ,取药液加生食盐 1 0 0 g,溶解后 ,乘热先熏头胸部 ,后洗全身。熏洗后保暖休息 ,汗出时用干毛巾擦净。治疗效果所有患者经熏洗后 ,即有周身汗出。其中 1 5例在治疗 2小时后体温降至正常 ,4例体温降至 37.2~ 37.5℃ ,1例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参麦注射液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气虚发热的影响,并观察对患者术后气虚证候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4例胃肠道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52例。2组均根据患者病情并结合影像学检查资料制订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术后常规抗感染、营养、补液治疗。对照组对术后体温在38.5℃以下的发热者予物理降温治疗,38.5℃以上者予注射用赖氨匹林治疗;中医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术后加穴位贴敷联合参麦注射液干预治疗。2组均治疗7 d,观察比较2组术后出现发热例数、发热时体温及发热持续时间,比较2组治疗前后气虚证候积分改善情况,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第1、7 d 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CD~(3+)、CD~(4+)、CD~(4+)/CD~(8+)及免疫球蛋白G(Ig G)、Ig A、Ig M水平变化。结果 2组术后出现发热例数及发热持续时间、发热时体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发热例数少于对照组,发热时体温低于对照组,发热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气虚证候气短、神疲、乏力、自汗及懒言积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且中医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1 d 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CD~(3+)、CD~(4+)、CD~(4+)/CD~(8+)及Ig G、Ig A、Ig M水平较术前均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水平相当(P0.05);2组术后第7 d 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及Ig G、Ig A、Ig M水平较术后第1 d均上升,且中医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胃肠道肿瘤术后气虚发热疗效确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术后气虚证候,预防发热的发生,降低发热温度,缩短发热持续时间,促进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水平恢复,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朱斌  王欣  指导:徐浩 《新中医》2019,51(1):259-261
<正>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1])的病因诊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近10%的FUO病例始终不能明确病因。FUO的定义包含3个要点:(1)发热时间持续≥3周;(2)体温多次≥38.5℃;(3)经≥1周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确诊[2]。由于其发热原因不明,西医缺乏有效针对性治疗方案。笔者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  相似文献   

14.
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 ,传统用安乃近滴鼻退热有一定效果。我院自 1991年起用地塞米松滴鼻 ,退热效果优于安乃近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选择 12 0例发热患儿 ,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 6 0例 ,男 38例 ,女 2 2例 ;年龄 2 7d~ 8岁 ;体温 38.5~4 0 5℃ ;其中  相似文献   

15.
女,70岁,主因"发热1个月余".患者1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5℃,伴有寒战、全身酸痛,于某三甲医院就诊,给予头孢类抗生素静脉输液治疗4 d,体温有所下降.此后仍夜间发热,体温波动在37~38℃,晨起体温正常,伴有多汗,咳嗽,咳痰.发病以来,精神差.  相似文献   

16.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热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发热现象,探讨出血与发热的关系及治疗。方法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合并发热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除部分与原发病、合并感染等有关外,大都与出血有关,发热发生率、热程、体温与出血程度相关,与出血原因无明显关系;热型多为不规则热;平均为5.6 d;体温一般不超过38.5℃;对于此类发热若体温不超过38.5℃可严密观察不作特殊处理,体温超过38.5℃可予物理降温。结论排除原发病、感染等所致发热后,发热对于判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程度、出血继续或停止以及转归与预后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1 典型病例 例1:张某,女,25岁,1992年6月3日初诊。诉产后8天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西医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药后热退,但发热如故。刻见:反复发热已6天、体温波动在38℃左右,伴头昏无力,汗出,气短懒  相似文献   

18.
紫雪丹敷脐治疗小儿高热20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采用紫雪丹敷脐治疗小儿高热症20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6月龄~1岁的50例,2岁~7岁的120例,8岁~13岁的30例;体温均在38.5℃以上;发热1天内就诊170例,2天内15例,3天内10例,4~7天内5例,外感风热型100例,风寒型50例,外感夹食滞型50例,有里热症者30例。治疗方法用紫雪丹半瓶填于患儿脐中,以胶布或伤湿止痛膏紧贴固定,只填药一次。结果体温在1天内降至正常,观察2天不再上升者180例;体温在1天内降至37.5℃以下,2天后正常者18例;体温持续1天不降者2例。病例李某,男,2岁半。1987年3月24日诊。1天前流浊涕,喷嚏,头痛,咳嗽,发烧,体温39.5℃。而红唇绀,口渴饮水,舌红苔薄微黄。指纹青紫达气关。此为风热外感。以紫雪丹半瓶填于脐,4小时后热退身凉,  相似文献   

19.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患者 ,符合卫生部《中药(新药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感冒诊断标准 ,随机分组。治疗组 16 0例 ,男 92例 ,女 6 8例 ;小儿 5 9例 ,成人 72例 ,老年 2 9例 ;体温 37.5~ 38.5℃ 5 3例 ,38.5~ 39.0℃ 6 5例 ,39.0~39.9℃ 4 2例。对照组 86例 ,男 4 9例 ,女 37例 ;小儿 2 9例 ,成人 4 0例 ,老人 17例 ;体温 37.5~ 38.5℃ 2 7例 ,38.5~39.0℃ 34例 ,39.0~ 4 0 .0℃ 2 5例。两组病程均为 1d。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扶阳清解饮 ,处方组成 :荆芥、防风各 9 g,薄荷 9g,柴胡 12 g,葛根 15 g,羌活 9g,金银花 15 g,牛蒡子 9…  相似文献   

20.
小柴胡加石膏汤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7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3年来,我们采用小柴胡加石膏汤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患者37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共收治37例,其中男30例,女7例,男女比4.3∶1;年龄5~12岁;病程1~3d;临床表现以腮腺肿胀疼痛、发热为主。发热者32例,体温37.5℃~38.5℃者9例,38.6℃~39.5℃者18例,39.6℃以上者5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