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116例住院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对影响认知功能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脉压指数和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丧偶、饮酒史、糖尿病史、三酰甘油、脉压指数对认知功能有影响;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脉压指数是影响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脉压指数升高增加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受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探讨高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对左室肥厚和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动态脉压将患者分为两组 (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 ) ,动态脉压 <6 0mmHg为A组 ,动态脉压≥ 6 0mmHg为B组。应用 2 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并比较 6 8例年龄≥ 80岁的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脉压以及左室结构和功能的特点。结果 动态脉压≥ 6 0mmHg组较动态脉压 <6 0mmHg组的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明显增加 (P <0 0 1) ,舒张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减慢 ;心房收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及A/E比值加大(P <0 0 5 )。结论 动态脉压高的高龄高血压患者较动态脉压低者更易导致左室肥厚和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压正常的糖尿病(DM)患者动态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3月于宜昌市夷陵医院门诊患者中纳入符合标准的糖尿病(DM)患者121例,根据24 h动态脉压水平分为A组(脉压50 mm Hg,n=42)(1 mm Hg=0.133k Pa)、B组(50 mm Hg≤脉压≤70 mm Hg,n=48)、C组(脉压70 mm Hg,n=31)。结果 以UACR作为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指标,观察各组动态脉压与UACR水平,探讨动态脉压与DM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相关性。三组患者在传统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尿酸(UA)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早期肾功能指标UACR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UACR与年龄、诊室舒张压(DBP)、24 h平均脉压(24 hm PP)、白天平均脉压(dm PP)、夜间平均脉压(nm PP)呈正相关(P0.05),但与诊室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无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24 h平均脉压(24 hm PP)、夜间平均脉压(nm PP)为UACR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血压正常的DM患者,随着脉压差的增大,早期肾功能指标UACR也明显升高,提示动态脉压与早期糖尿病肾病(DN)有关。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脉压与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调查近 5年住我院未治疗高血压病患者 696例(男 3 87例 ,女 3 0 9例 ) ,按平均压 <10 7mmHg和≥ 10 7mmHg分为二组 ,再分别以脉压≤ 60mmHg ,60 10 0mmHg分为 4个亚组。分析各亚组的脉压与体重指数 (BMI)、血糖、血脂、BUN、Cr、UA、CCr、LVMI、EF、FS及心脑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  ( 1)各亚组的高血压病史、吸烟者、饮酒者、BMI、血糖、甘油三酯 (TG)、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 (HDL)及低密度脂蛋白 (LDL)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2 )脉压与BUN、Cr、UA、年龄、SBP、LVMI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75,0 60 ,0 70 ,0 48,0 59,0 56,P均 <0 0 5) ,而与CCr、DBP、FS、EF呈负相关 (r分别为 -0 68,-0 52 ,-0 49,-0 51,P均 <0 0 5)。 ( 3 )左室肥厚、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及脑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患者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有关 (P均 <0 0 5) ,统计学分析脉压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的靶器官损害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等因素有关 ,但脉压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浆抵抗素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了解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浆抵抗素的浓度及其与肥胖、胰岛素敏感性、血糖、血脂的关系。 方法 选择 5 1例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和 4 2例健康老年人 ,分别分为肥胖组和非肥胖组 ,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空腹血浆抵抗素水平 ,同时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脂、胰岛素敏感指数 ,测量受试对象腰围、臀围、腰臀比。 结果 在对照组和糖尿病组中 ,肥胖组空腹血浆抵抗素水平显著高于非肥胖组 (P <0 0 5 ) ;糖尿病非肥胖组空腹血浆抵抗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非肥胖组 (P <0 0 1) ,但与对照肥胖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糖尿病肥胖组空腹血浆抵抗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肥胖组 (P <0 0 5 )。抵抗素与体质指数呈正相关关系 (r =0 2 5 ,P <0 0 5 ) ,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及空腹胰岛素呈负相关关系 (r=- 0 32、- 0 35 ,P <0 0 5 )。而抵抗素与空腹血糖、各项血脂指标、年龄、性别及腰臀比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在肥胖发展为糖尿病的过程中 ,抵抗素可能参与了胰岛素抵抗 ,并有可能成为诊断胰岛素抵抗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及其与左心室肥厚、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 将患者按年龄分为三组,比较不同年龄组的2 4h动态血压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分析其2 4h收缩压、舒张压、2 4h及白昼、夜间的平均脉压、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及左室舒张期充盈率。结果 Ⅰ组2 4h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脉压呈轻度增高,LVMI无明显改变而左室舒张功能却已有下降(P <0 . 0 1) ;Ⅱ组2 4h收缩压与Ⅰ组比较有增高(P <0 . 0 5 ) ,2 4h舒张压、平均脉压与Ⅰ组较接近,LVMI与Ⅰ组比较明显增高,左室舒张功能与Ⅰ组比较明显降低(均P <0 . 0 1) ;Ⅲ组的2 4h收缩压与Ⅰ、Ⅱ组比较增高明显(P <0 .0 1) ,舒张压急剧下降,而脉压却急剧上升,LVMI与Ⅰ、Ⅱ组比较增高更明显,左室舒张功能与Ⅰ、Ⅱ组比较降低亦更明显(均P <0 . 0 1)。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脉压呈加速升高趋势,脉压升高更易导致左室肥厚和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动态脉压较诊所脉压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更强。  相似文献   

7.
脉压差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 :高血压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人们普遍关心收缩压与舒张压和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 ,而对于脉压尚未进行广泛的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 ,观察了 64例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内中膜厚度的相互关系。结果 :脉压差高的患者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内中膜厚度也高 (P <0 0 5 ,P <0 0 1)。结论 :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厚度相关 ,脉压差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24h血压及脉压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 2 4h动态血压特征及脉压情况。方法 收集 2 0 0 1年以来门诊及病房的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12 1例 ,男 5 3例 ,女 6 8例 ,年龄≥ 6 0岁。所有患者均作 2 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加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诊室、2 4h、白天及夜间的收缩压 (SB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舒张压 (DBP)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所有患者的脉压 (PP)均明显增大 (PP >6 5mmHg) ;不同年龄组之间 2 4h、白天、夜间的PP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 (P <0 .0 5 )。年龄 >70岁组的 2 4h和白天的DBP水平显著低于年龄≤ 70岁组 (P <0 .0 5 )。体重指数 (BMI)≥ 2 5患者组的 2 4h平均SBP、夜间平均SBP及DBP均高于BMI<2 5组 (P <0 .0 5 )。动态血压的夜间SBP和DBP的下降率分别为 4 .6 %和 7.0 % ,昼夜节律减弱。白天和夜间的SBP负荷明显增加 ,而DBP负荷正常。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大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诊室、2 4h、白天及夜间的SBP均有升高 ,SBP负荷和脉压明显增加 ;昼夜节律减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人群动脉弹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高血压病高龄老年患者260例,分为单纯高血压组127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133例,并设同期查体或其他原因住院、不伴高血压及糖尿病的54例高龄老人为正常血压组,测定其身高、体重、血压及生化指标,用自动分析仪检测大动脉弹性指数(C1)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2).比较患者合并不同疾病时动脉弹性情况,对C1、C2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①同正常血压组相比,单纯高血压组的收缩压升高,C1和C2降低(P<0.05),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的体重指数、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尿酸、收缩压升高,C1和C2降低(P<0.05);同单纯高血压组相比,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尿酸升高,C2降低(P<0.05),而C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4).②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龄老年患者的C1与年龄、收缩压、胆固醇负相关(R2=0.507,P<0.05);C2与收缩压、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无糖尿病负相关(R2=0.464,P<0.05).结论:年龄和收缩压与高龄老年患者动脉弹性密切关联,另外C1与胆固醇负相关,C2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有无糖尿病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不同并发症患者脉压及血尿酸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5例,根据脉压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61例〔脉压60 mm Hg(1 mm Hg=0.133 kPa)〕,B组74例(脉压≥60 mm Hg);再根据原发病及并发症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高血压组62例,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组39例,高血压并发糖尿病组34例。测定所有患者的脉压及血尿酸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年龄、血尿酸及疾病谱均小于B组(P0.05)。高血压组血尿酸高于高血压并发糖尿病组,高血压并发糖尿病组低于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组(t值分别为-3.39、-5.37,P=0.000)。高血压组脉压低于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组和高血压并发糖尿病组(t值分别为-2.11、-4.83,P=0.000)。结论脉压与年龄呈正相关,且随着脉压的升高及血尿酸浓度的增加,糖尿病、冠心病等并发症的风险也在增加。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冠心病危险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目的 探讨在药物规则治疗下高血压病患者的脉压对冠心病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916例因胸痛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高血压病患者的脉压与冠心病 (一支或以上冠状动脉管腔内径狭窄≥ 5 0 % )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916例中 ,5 4 7例 (6 0 %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诊断为冠心病。冠心病组在年龄、高血压病程和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 (吸烟、糖尿病 )暴露比例上显著高于无冠心病组。两组的各种血压参数也存在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 ,脉压是冠心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和独立危险因素 ,脉压每增加 5mmHg(1mmHg =0 133kPa) ,冠心病患病的危险性增加 2 9%(95 %可信区间 :2 2 % 37% ,P <0 0 0 0 1) ;在对年龄和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 (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 )校正后显示 ,脉压每增加 5mmHg ,冠心病患病的危险性增加 18% (95 %可信区间 :10 % 2 5 % ,P <0 0 0 0 1)。在多因素逐步回归模型中 ,脉压仍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如下 :P/ (1 P) =EXP[0 0 6 19×年龄 (岁 ) +0 0 334×脉压 (mmHg) +0 0 2 86×病程 (年 ) +0 6 84 2×吸烟+0 5 4 4 7×糖尿病 - 6 0 391]。其他血压参数则与冠心病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在药物规则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中 ,脉压是冠心病患  相似文献   

12.
西布曲明与胰岛素抵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美国糖尿病协会报告 ,轻、中、重度肥胖者发展为 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 2倍、5倍和 10倍。因此肥胖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 (T2 DM)的发生发展是目前探讨的热门话题。本研究旨在评价西布曲明能否降低肥胖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 :6 0例本地区中国汉族患者 ,男 19例 ,女 4 1例 ,均为自愿减肥者。入选标准 :年龄 18~ 6 0岁 ,体重指数(BMI)≥ 2 7kg/ m2 (<4 1kg/ m2 ) ,血压≤ 16 0 / 90 mm Hg并排除冠心病、孕妇、肝肾疾患、糖尿病及其他内分泌疾病引起的肥胖。2 .方法 :按完全随机双盲将 6 0例肥胖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年龄≤35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年龄≤35岁96例(A组)和200例年龄35岁AMI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其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等。结果:与年龄35岁AMI患者相比,≤35岁患者在男性、超质量、肥胖、吸烟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例较高(96.5%vs.70.0%;75%vs.45.5%;35.4%vs.17.5%;72.9%vs.49.0%;93.8%vs.79.5%,P0.05),而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较低(P0.05)。≤35岁患者中,12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单支病变发生率高;而年龄35岁AMI患者以3支血管病变为主。结论:≤35岁AMI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和肥胖,大部分为ST段抬高型AMI,病变以单支冠状动脉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及老年医学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65例,按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年龄≥80岁)94例、老年组(60~79岁)90例和60岁组81例,行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血压节律、3个时段(24h、昼间及夜间)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的特点。结果高龄老年组和老年组杓型血压发生率、24h舒张压、昼间舒张压、昼间平均压、夜间舒张压明显低于60岁组,反杓型血压发生率、24h脉压、昼间脉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脉压明显高于60岁组(P0.05,P0.01);高龄老年组杓型血压发生率及24h、昼间、夜间舒张压明显低于老年组[13.83%vs 26.66%,(66.17±7.39)mm Hg(1mm Hg=0.133kPa)vs (70.39±10.96)mm Hg,(66.90±7.55)mm Hg vs (70.88±11.68)mm Hg,(64.10±8.14)mm Hg vs (68.27±11.86)mm Hg,P0.05,P0.01],24h、夜间脉压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P0.01),昼间收缩压变异明显高于老年组和60岁组,24h收缩压变异高于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24h平均压明显低于60岁组(P0.05)。结论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表现出血压节律异常、脉压增大、血压变异性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高血压病的中老年患者中 ,舒张压的降低 ,宽脉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关系甚为密切。作者就此进行了观察分析。1 对象和方法  1999- 0 6~ 2 0 0 1- 10在本院门诊及住院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 ,观察组 60 (男 3 9,女 2 1)例 ,年龄 45~ 79(平均 60 )岁 ,病史≥ 5年 ,舒张压 <60 mm Hg,脉压 >85 mmHg。对照组 60 (男 40 ,女 2 0 )例 ,年龄 43~ 80 (平均 5 9)岁 ,病史≥ 5年 ,舒张压≥ 60 mm Hg,脉压≤ 85 mm Hg,高血压程度均具有可比性。两个组均剔除肥胖、严重肝、肾、肺脏器疾病及继发性高血压。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诊断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脉压指数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82 0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外周肱动脉压力测定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 ,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用冠状动脉病变的血管支数表示。分别以脉压≤ 6 0mmHg(1mmHg =0 .133kPa)、>6 0~ 80mmHg、>80~ 10 0mmHg及 >10 0mmHg和脉压指数≤0 .4 0 0、>0 .4 0 0~ 0 .5 0 0、>0 .5 0 0~ 0 .6 0 0、 >0 .6 0 0 4个组进行分析。结果 :随着脉压和脉压指数的增加 ,冠心病患病率均随之增加 (P <0 .0 5 ) ,年龄呈增大趋势 ,双支和 3支冠状动脉病变患病率显著增高。Logistic回归分析 ,年龄、脉压、脉压指数对冠状动脉病变有最好的预测价值。结论 :脉压和脉压指数是最为方便的反映大动脉弹性的参数 ,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脉压指数比脉压在预测心血管事件危险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脉压与细胞内钙 ,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 5 8例高血压患者分别应用动态血压检测仪检测 2 4h动态血压及Fura 2荧光光谱法测定淋巴细胞内胞浆游离钙浓度 ,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收缩 ,舒张功能。根据脉压将病人分为两组 :①脉压大组 (n =32 ) ,平均脉压6 5mmHg ;②脉压小组 (n =2 6 ) ,平均脉压≤ 6 5mmHg。结果 脉压与细胞内胞浆游离钙浓度呈正相关 (P <0 0 0 1)。与EF斜率及E/A比值呈明显负相关 (P <0 0 5及P <0 0 1) ,与收缩功能指标 (EF % )无相关关系。结论 高血压患者脉压大者 ,细胞内钙浓度增高 ,对心脏的损害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脉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糖代谢异常和2型糖尿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但是脉压与糖代谢异常、2型糖尿病的关系未见在我国人群中的研究报道。方法:对2 420例常规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和体重指数(BMI)测定,观察脉压与糖代谢异常和2型糖尿病的关系。为了避免年龄对脉压的影响,我们将所有被检查者以年龄分为3组(40~54岁组、55~69岁组和≥70岁组)。结果:40~54岁者脉压、收缩压、舒张压、BMI和甘油三酯在糖代谢异常和2型糖尿病组明显升高(P<0.01),总胆固醇在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55~69岁者只有脉压在糖代谢异常和2型糖尿病组中明显升高(P<0.05)。年龄≥70岁组中,所有观察指标在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脉压在年龄<70岁的糖代谢异常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升高。脉压升高预示着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 (DM)、原发性高血压 (EH)及DM +EH时 2 4小时动态血压和脉压的变化特点及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方法 :将 2 45例患者分为DM组 (n =72 )、EH组 (n =96)及DM +EH组 (n =77) ,进行动态血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 :DM +EH组全天收缩压、全天脉压、左心室重量显著大于DM组及EH组 (P <0 0 5 )。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 /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 (E/A)值、等容舒张时间 3组间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 ,DM组左心室重量和全天脉压相关 (P <0 0 1) ;EH组左心室重量和全天收缩压相关 (P <0 0 5 ) ;DM +EH组左心室重量和全天收缩压及全天脉压相关 (P <0 0 5 )。 3组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患者的全天收缩压、全天脉压均显著高于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患者 (P均 <0 0 5~ 0 0 1) ,左心室的收缩功能正常患者和异常患者比较 ,2 4小时动态血压和脉压值均无显著差异 (P均 >0 0 5 )。  结论 :DM组、EH组和DM +EH组 3组患者全天收缩压、全天脉压及左心室重量有显著差异 ,左心室重量和血压及脉压的相关性在 3组患者中不完全一致 ,可能与 3组患者体液及压力因素在左心室肥厚中的作用各不相同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诊断伴腹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脂肪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血尿酸水平(s U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淄博院区住院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218例,根据患者腰围分为腹型肥胖组(男性≥90 cm;女性≥85 cm,98例)和非腹型肥胖组(120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实验室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的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HOMA-IR与A-FABP、s UA、HOMA-β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新诊断2型糖尿病伴腹型肥胖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决策树模型用于确定连续变量Logistic分析时的分层分界点。结果:腹型肥胖组体质指数(BMI)、腰围、腰臀比、舒张压及收缩压显著高于非腹型肥胖组(P均0. 05);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A-FABP、s UA、HOMA-IR及HOMA-β显著升高(P均0. 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降低(P 0. 05)。HOMA-IR与A-FABP、s UA和HOMA-β呈显著性正相关(P均0. 01)。TG≥1. 7 mmol/L、A-FABP≥12. 5μg/L、s UA≥280. 0μmol/L、HOMA-IR≥4. 1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伴腹型肥胖预测价值更大(P均0. 05)。结论:新诊断2型糖尿病伴腹型肥胖患者HOMA-IR与A-FABP和s UA水平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