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血管性痴呆的概念受既往知识的限制,其内涵和诊断标准仍较混乱,争论很大,不利于发现早期病例并进行干预治疗,国外学者目研究倾向于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来代替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括所有脑血管源性认知损害而不必有痴呆和显著的记忆缺失,可免目前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3.
对血管性痴呆病人认知功能障碍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凤云  刘琳 《护理研究》2004,18(11):962-964
[目的 ]了解血管性痴呆 (VD)病人的认知功能障碍特点。 [方法 ]采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 (MMSE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数字广度测验 (DS)及Hamilton抑郁量表 (HAMD)对 3 6例VD病人和 3 6例健康老年人 (对照组 )进行了测评 ,并将测评结果加以比较。 [结果 ]VD组病人的MMSE总分及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语言即刻记忆、注意和计算、短程记忆、言语表达、图形描述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ADL及HAMD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而倒背能力评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VD病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能力较差 ,且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是指由血管因素导致的认知功能损害,可单独发生或与Alzheimer病(AD)伴发.对血管性疾病所致认知障碍患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西医目前尚没有有效的手段进行干预,而中医药在防治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方面则凸显优势.该文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名研究、病因病机、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等多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患者及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以期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同期同一医院收集的30例VD患者、30例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和30例正常人,应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简易痴呆筛查量表(brifesereen-ingscalefordementia,BSSD)评定认知功能。结果:VD组MMSE评分(15.67±3.89)分,明显低于脑梗死对照组(27.10±1.49)分和正常对照组(29.63±0.72)分(Z=-6.684,-6.861,P<0.01),脑梗死对照组MMSE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Z=-5.936,P<0.01)。VD组BSSD评分(16.90±4.32)分,明显低于脑梗死对照组(28.40±1.16)分和正常对照组(29.90±0.31)分(Z=-6.690,-6.986,P<0.01),脑梗死对照组BSSD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Z=-5.705,P<0.01)。VD组与脑梗死对照组比较,物体命名和语言复述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项认知功能指标评分VD组均明显低于脑梗死对照组(P<0.05或P<0.01)。V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物体命名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项认知功能指标评分VD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死对照组语言复述、注意、计算和短程记忆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VD患者以记忆减退、语言认知相关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我国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患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VCI,对血管性痴呆的预防和控制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有关VCI防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影响脑梗死患者从认知障碍转化为痴呆的血管性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18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6~24月的随访调查,根据血管性痴呆(VD)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VD组(42例)和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组(VCIND)组(144例)。运用Cox回归模型对影响VCIND发展为VD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年龄、脑白质稀疏和丘脑、额区、基底核区的梗死灶数量均是促使VCIND患者发展为VD患者的危险因素(P=0.027,P0.001,P=0.046,P0.001,P=0.011)。脑白质稀疏评分和丘脑、额区、基底核区梗死灶的数量是相互独立的影响因素(P0.001,P=0.032,P=0.001,P=0.016)。结论:丘脑、额区、基底核区梗死灶数量及其部位分布特点对预测VCIND患者发展为VD患者的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是最为常见的认知功能障碍类型,神经影像学检查对研究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鉴别不同类型的痴呆,及时发现早期或症状前期的痴呆患者,并可随访病情的进展,评价治疗前后患者脑功能改善的情况。因此,影像学检查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血管性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其意义。方法:将9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血管性痴呆组(VaD组)及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非痴呆组(VCIND组),对3组患者分别进行血管性危险因素调查和颅脑MRI检查。结果:在VCI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所占比例最大(76.7%),其次是高血脂(68.3%),吸烟和酗酒分别为60.0%和55.0%,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占46.7%。高血脂、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在VaD和VCIND中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吸烟和酗酒在2组中也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白质疏松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VaD组、VCIND组和对照组,3组间脑白质疏松积分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VCI的血管危险因素中,其中高血压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高血脂、吸烟、酗酒和高血压合并高血脂。VCIND患者如果有高血脂或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则更容易发展为VaD。3组患者白质疏松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VaD组VCIND组对照组。脑白质病变是引起VCI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痴呆)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姜定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9):1153-1154
痴呆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其原因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在增加,导致脑内血液循环障碍,引发脑功能降低以致痴呆发生。如脑卒中后出现记忆力下降、智能减退、行为异常、人格改变等征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综合干预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及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8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治疗组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和行为干预,共进行5周,干预前和干预期满后用MMSE评定认知功能、FMA评定运动功能、BI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组MMSE、FMA、B1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干预较常规治疗护理方法更能促进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痴呆 ( VD)在 6 0岁以上老人中患病率为 3.96 % ,占全部痴呆的 2 /3[1 ]。VD中以多发性梗死性痴呆 ( MID)为最多见。MID每年发病率占人口的 0 .7%~ 1.6 % [2 ] ,是威胁高龄人群生命以及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本文应用达纳康治疗 MID42例 ,并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 ( MMSE)量表 [3 ]和改良巴氏指数 ( MBI) [4] 分别进行评价。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78例 MID患者为 1998年 12月至 2 0 0 0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 ,经头颅 CT或 MRI证实为多发性脑梗死。痴呆诊断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诊断和统计手册》( DSM- -…  相似文献   

13.
尼莫地平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对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106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血管性痴呆患者分为A组54例和B组52例,均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A组同时于脑卒中48 h内给以口服尼莫地平片40 mg,每天3次,共观察3个月.结果:治疗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A组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未出现不良反应;而B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尼莫地平能有效改善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4.
雌激素水平与绝经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雌激素(E)水平与绝经后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绝经后VD患者48例,随机分为VD1组和VD2组各24例,分别给予维尼安2mg与安慰剂1片口服,每月2次,治疗4个月;绝经后健康妇女18例为正常组。3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和4个月时测定血浆雌二醇水平(E2)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简易智能量表(MMSE)测定认知功能。结果VD组患者E2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VD1组经过维尼安治疗4个月后,E2水平逐渐上升(P<0.01),LDLC逐渐下降(P<0.05),MMSE评分逐渐提高(P<0.05);E2水平与LDL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性(P<0.01);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E替代治疗有利于改善绝经后VD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5.
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高政  姜潮  刘启贵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9):3704-3706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性认知功能障碍(lacunar infarct cognitive impairment,LIC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98例住院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除评定一般自然状况外,采用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achinski ischemic scale,HI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伴发疾病评分量表对入组患者进行评定,对所有患者进行颅脑CT扫描,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al specificity enolase,NSE)检测。结果:LICI的发生率为38%(37/98)。单因素分析显示EICI的发病主要反映在病灶体积(t=2.792,P=0.007)与NSE值(t=3.062,P=0.003)。LICI组与非LICI组的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后退法)分析显示EICI的发病主要与高血压、脑卒中次数、病灶最前点与额极的距离、病灶体积相关。结论:LICI的发生率较高,LICI的发病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事件相关电位P300作为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客观指征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30例无痴呆的脑梗死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电生理技术检测事件相关电位P300,应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SSD)和瑞文标准智力测验(RSPM)评价认知功能,采用MRI技术测定脑叶和海马体积。结果:①血管性痴呆组P300峰潜伏时(435.57&;#177;89.95)ms较脑梗死组(367.77&;#177;29.14)ms和正常对照组(341.90&;#177;29.27)ms明显延长(F=5.16,P&;lt;0.01)。②血管性痴呆患者P300峰潜伏时与MMSE,BSSD评分呈负相关(r=-0.87,-0.89,t=6.89,7.05,P&;lt;0.01)。③血管性痴呆组额叶和颞叶体积【(15.19&;#177;1.51)%,(4.57&;#177;0.51)%】比正常对照组【(16.72&;#177;1.46)%,(4.92&;#177;0.50)%】显著较小(T=2.85,P&;lt;0.01;T=2.21,P&;lt;0.05)。④血管性痴呆患者P300峰潜伏时与额叶和颞叶体积呈负相关(r=-0.56,-0.62,t=5.53,6.65,P&;lt;0.01)。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P300峰潜伏时的延长反映与认知功能相关脑区的病理改变,客观反映认知功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和分析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的影像学改变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之间的相关性,为VCI的中医药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9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血管性痴呆组(VaD组)及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非痴呆组(VCIND组),对3组患者分别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和颅脑MRI检查。结果:①在VCI患者中医证候中,单一证候较少,多为复合证候。在本次研究中各个证候出现率由大到小为:肾精亏虚、痰浊阻窍、瘀血阻络、肝阳上亢、腑滞浊留、热毒内盛和气血亏虚。②在中医证候和磁共振成像改变的分析中,VCI的中医证候在不同部位的脑损害时的出现率具有显著差异性。③脑损害部位与中医证候积分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腑滞浊留、热毒内盛和肾精亏虚可能分别是基底节梗塞、脑萎缩和双侧半球梗塞的危险因素。结论:在VCI的中医证候中,痰浊阻窍证在头颅MRI上多表现基底节梗塞;瘀血阻络证多表现侧脑室旁梗塞;热毒内盛证多表现左侧脑半球梗塞;肾精亏虚证多表现双侧脑半球梗塞和脑萎缩,而瘀血阻络证则多表现为皮质损害。同时腑滞浊留证、热毒内盛证和肾精亏虚证可能分别是基底节梗塞、脑萎缩和双侧半球梗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病灶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与脑梗死灶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共同的病理基础;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的发生频率以及病灶部位、体积大小、数目多少和伴有脑萎缩等均有密切关系;对防止危险因素及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尤其是脑卒中的复发是防止痴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强化认知功能训练在脑梗死后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6例脑梗死后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患者(ASA分级Ⅰ~Ⅱ级)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及康复指导;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接受护理人员根据患者MMSE量表、Mo CA量表评分制定的强化认知功能训练。采用MMSE量表、Mo CA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及SF-36量表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护理前,2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MMSE、Mo CA、改良Barthel指数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2组患者SF-36量表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个月后,2组患者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认知功能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提高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卡巴拉汀对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卡巴拉汀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 来自门诊和住院的血管性痴呆病人 4 6例 ,均符合NINDS AIREN的诊断标准。治疗组口服卡巴拉汀 (艾斯能 ) 3~ 6mg/日 ,对照组口服脑复康 0 8tid或银杏制剂 80mgtid ,为期 12周。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 (MMSE)、AD评估量表———认知分量表(ADAS Cog)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组完成 18例 ,12周时与治疗前比较病人的MMSE、ADAS Cog ,均有显著性改善 (P <0 0 5 )。无严重副作用发生。对照组 2 3例 ,治疗前后比较MMSE、ADAS Cog ,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卡巴拉汀可以改善血管性痴呆病人的认知功能 ,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