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建立固定中性粒细胞 - ELISA,分析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ANCA)对溃疡性结肠炎 (UC)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固定中性粒细胞 - ELISA法检测 2 5份溃疡性结肠炎血清、2 6份细菌性结肠炎血清、1 5份混合类型腹泻血清和 50份正常对照血清中的 ANCA,对各组血清的吸光度 (A值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UC组 ANCA与其它对照组 ANCA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P<0 .0 0 5)。 UC组 A值超过正常对照组 A值 2 s以上病例达 80 % ,诊断特异性达 89%。结论 :UC血清中存在有诊断价值的 ANCA,固定中性粒细胞 - ELISA可作为血清 ANCA检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了溃疡性结肠炎(UC)及非溃疡性结肠炎(NUC)患者的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结果 ANCA阳性率分别为UC组10.53%,NUC组4.76%,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UC组ANCA阳性率与病情程度、病变范围、病程长短、病理严重程度均无明显关系(P〉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ANCA)是血清中一类直接作用于中性粒细胞胞浆成分的自身抗体。最先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韦格尔肉芽肿 (Wegener肉芽肿 )病人血清中检测到。自 1989年Targan等[1] 报告了ANCA与溃疡性结肠炎 (UC)的关系以来 ,深入研究发现它可作为UC的血清学标志 ,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其相关抗原的研究较多 ,但确切抗原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UC病人血清中ANCA的阳性率及对其可能的相关抗原进行检测 ,以探讨ANCA与UC的关系及可能的临床应用价值。1 材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病例组选自 1999年 9月…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炎性肠病(IBD)患者中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阳性率,及其针对的靶抗原与其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64例溃疡性结肠炎(UC)、30例克隆病(CD)及50例正常者进行ANCA的筛选测定,用ELISA检测ANCA针对的不同靶抗原.结果 42例UC患者中血清ANCA阳性者占65.6%,均为核周型染色,明显高于CD患者ANCA的阳性率(6.7%,P<0.05).UC患者ANCA针对的抗原主要是增加通透性杀菌蛋白(BPI).BPI-ANCA的阳性率随着UC疾病程度的加重而有升高趋势,重度组比轻度组的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ANCA与BPI-ANCA的阳性率与UC的病变部位无明显关系.结论 ANCA对IBD特别是UC的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BPI是UC患者ANCA的主要靶抗原,BPI-ANCA的检测不但有助于UC和CD的鉴别诊断,而且是判定UC疾病活动性的重要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52例UC、28例克罗恩病(CD)、36例肠结核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清ANCA阳性率.结果 52例UC患者中,ANCA阳性33例,敏感性63.5%,特异性96.1%,ANCA阳性率与病情轻重、性别、药物治疗等均无关(p>0.05);28例CD患者中,ANCA阳性2例(呈低滴度阳性),敏感性7.1%,特异性56.2%;36例肠结核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中ANCA均呈阴性.结论 ANCA对UC的诊断特异性强,可作为UC诊断的一项血清学指标,同时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53例UC、60例对照组(其中20例肠结核、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ANCA阳性率.结果 :53例UC患者中,ANCA阳性39例,敏感性73.6% ,特异性98.3% .对照组中20例肠结核患者血清中ANCA均阴性,40例健康体检者有1例ANCA阳性.结论:ANCA对UC的诊断特异性强,检查方便、无痛苦.可作为UC诊断的一项血清学指标,同时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川崎病(KD)患儿的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及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AECA)联合检测在诊断川崎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大连市儿童医院5岁以下的川崎病患儿42例,选择同期住院发热超过5天以上的患儿35例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儿血清的抗内皮细胞抗体及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结果急性期KD组AECA及ANCA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KD组AECA、ANCA阳性率高于亚急性期KD组,急性期KD组AECA、ANCA阳性率均高于恢复期KD组,亚急性期KD组AECA、ANCA阳性率均高于恢复期KD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扩张组AECA及ANC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扩张组(P0.05)。ANCA阳性血清中75%AECA阳性,AECA阳性组ANCA阳性率明显高于AECA阴性组(P0.05),二者有相关性。结论 ANCA、AECA与KD疾病活动相关,可能参与了CAL的发生、发展,且在急性期AECA阳性率与ANCA阳性率呈正相关,因此联合检测ANCA、AECA水平可能有助于早期预测冠状动脉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PMN)膜脂流动性及其胞浆抗体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问接免疫荧光法(HF)及荧光偏振技术测定48例UC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及PMN膜脂流动性,并与50例健康人做对照。结果:UC患者ANCA阳性检出率为41.67%,且随着病情加重其检出率有增高趋势;PMN膜脂流动性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UC患者中ANCA阳性及阴性组间膜脂流动性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部分uc患者的病情发展与ANCA有关,PMN膜脂流动性低下与UC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9.
刘勇  周洲 《大家健康》2013,(11):42-43
目的探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乙肝转氨酶升高患者中检测阳性率。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酶联免疫吸附法针对临床上乙肝并转氨酶升高的213例患者ANCA用MPO、PR3检测,其中肝硬化39例,肝癌31例,乙肝DNA>103者84例。结果本组患者中ANCA阳性31例,阳性率为14.5%,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胞质型(C-ANCA)。结论乙肝并转氨酶升高患者ANCA阳性率相对较高。提示ANCA与乙肝活动期关系密切,HBV感染或引发机体自身免疫紊乱,产生自身抗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乙肝转氨酶升高患者中检测阳性率。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酶联免疫吸附法针对临床上乙肝并转氨酶升高的213例患者ANCA用MPO、PR3检测,其中肝硬化39例,肝癌31例,乙肝DNA103者84例。结果本组患者中ANCA阳性31例,阳性率为14.5%,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胞质型(C-ANCA)。结论乙肝并转氨酶升高患者ANCA阳性率相对较高。提示ANCA与乙肝活动期关系密切,HBV感染或引发机体自身免疫紊乱,产生自身抗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表达情况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初发型、活动期UC住院患者89例为入选对象,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p-ANCA;同时对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等指标进行统计。结果UC患者p-ANCA总体阳性率为30.34%,其中远端直肠炎11.43%,左半结肠炎24.24%,全结肠炎74.43%,轻度4.76%,中度38.71%,重度81.25%。重度UC患者PLT计数较中度和轻度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中度和轻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PLT、CRP、ESR三组之间皆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UC患者p-ANCA(+)Logistic回归协变量血小板计数、ESR和CRP的OR值分别1.173、2.40和0.51(P>0.05),无相关性。结论UC患者p-ANCA(+)表达率很低,不适宜临床筛查,但病情严重及病变部位广泛病人表达显著升高,p-ANCA(+)可能是U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判断病情,指导临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诊断溃疡性结肠炎(UC)的价值.方法 电子检索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与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主,进行文献检索,再根据已发表文献中的参考文献追溯进行手工检索,发表时间截止至2007年11月.按确定的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用Cochrane协作网诊断与筛查小组推荐的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法,以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及似然比(LR)等指标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总计10篇文献的10项研究中381例UC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经荟萃分析,ANCA诊断UC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52.2%和99.0%;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0%和68.7%;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分别为52.2和0.5.结论 ANCA是与UC显著正相关的一个免疫学指标,ANCA阳性有利于UC的诊断,是诊断UC的一个辅助手段,但不能敏感地筛查患者.  相似文献   

13.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溃疡性结肠炎 (U 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免疫组化 SP法检测 U C组 (n=32 )、感染性结肠炎 (IC)组 (n=30 )和正常对照组 (n=12 )三组患者结肠粘膜 TGFβ1表达 ,原位杂交检测 TGFβ1m RNA。结果  UC组与 IC组结肠粘膜 TGFβ1及 TGFβ1m RN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 ,但与对照组比较表达均有显著性增高 (P<0 .0 0 1)。TGFβ1表达与 U C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 (r=0 .4 6 2 ,P=0 .0 0 2 )。结论  UC可能存在 TGFβ1信号传导异常。 TGFβ1可能是反映 U C疾病活动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对医嘱的顺从性状况,以及行为干预对医嘱顺从性及其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病人188例,均经门诊相关检查确诊且无严重并发症的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在对其给予行为干预后,观察患者医嘱顺从性的改变及其对疾病转归的影响。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对医嘱顺从率为43.6%,对医嘱顺从者的控制良好率为92.7%,复发率为6.6%。而不顺从者的控制良好率仅为54.7%,复发率为34.5%。医嘱的顺从性对疗效影响显著(P<0.01);行为干预后患者的顺从性及疗效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医嘱的顺从性对疗效有显著影响;有效的行为干预对提高医嘱的顺从率、改善疗效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黏膜HBD-2、NF—κB、IL-6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溃疡性结肠炎(UC组)和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组)各40例,另选择正常对照组20例.取结肠黏膜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HBD-2、NF—κB、IL-6和IL-23染色。结果UC组HBD-2、NF—κB、IL-6和IL-23阳性率及表达均显著高于腹泻型IBS组和对照组(P〈0.05),UC组不同病情程度之间HBD-2、NF—κB、IL-6和IL-23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D-2、NF—κB、IL-6和IL-23表达均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P〈0.05),而腹泻型IBSIL-6和IL-23阳性率及表达与轻度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患者黏膜HBD-2、NF—κB、IL-6和IL-23表达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HBD-2、NF—κB、IL-6和IL-23在UC结肠黏膜中高表达,参与UC的发生发展过程,而IL-6和IL-23在IBS结肠黏膜中高表达,IBS黏膜炎症改变与轻度UC相似,IBS与UC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柳氮磺吡啶(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UC患者大肠黏膜CX3CR1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该院就诊的轻中度活动期UC患者5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另设健康组15例,观察组予以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SASP治疗,对照组予以SASP治疗,健康组为空白对照。观察所有UC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的改良Mayo评分结果,并观察健康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同一病变部位大肠黏膜CX3CR1的表达情况。结果 UC患者治疗前大肠黏膜CX3CR1总阳性率为88.37%,健康组大肠黏膜CX3CR1总阳性率为20.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89,P<0.01);治疗后2周,观察组大肠黏膜CX3CR1的表达和改良 Mayo 评分结果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Z=-2.085,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SASP治疗UC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SASP ,参芪扶正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大肠黏膜CX3CR1的表达而参与了UC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关系.方法:对54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26例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和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血细胞记数仪测定血小板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P-选择素(CD62p).结果:①血小板计数:活动期UC患者血小板计数[(212.2±97.6)×109/L]明显高于缓解期[(168.7±67.8)×109/L]和对照组[(166.8±81.4)×109/L](P<0.01);缓解期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②P-选择素水平:与对照组(3.9±1.2%)和缓解期(8.6±2.1%)患者组比较,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P-选择素(13.3±3.4)%显著升高(P<0.01),缓解期患者P.选择素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③在活动期UC患者中,对于不同的病情程度,血小板计数与P-选择素水平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体内存在血小板活化;p-选择素和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对评价病情活动性与严重程度均有良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