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患者冠心病(CHD)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非糖尿病患者826例,按WHO诊断标准,确诊冠心病患者531例,非冠心病患者295例。826例对象按1985-1997年[1]WHO及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诊断标准分为:血糖正常组367例。空腹血糖受损(IFG)组152例、糖耐量受损(IGT)组307例。531例冠心病患者进一步分组为:血糖正常。组208例;IFG1组t02例;IGT1组221例。结果:①IFG、IGT组CHD发生率分别为67.1%和72.0%,较血糖正常组(56.7%)显著增高(P〈0.05~〈0.01)。②IFG1、IGT1组与血糖正常1组比较在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病变范围、病变性质各方面都有显著差异(P〈0.05~〈0.01);③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IGT、IFG、糖化血红蛋白(HbA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收缩压(S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是CHD独立危险因素(OR=-0.302~1.738,P〈0.05~〈0.01)。④IGT、HbAlc、SBP、HDL—C与CHD病变严重程度相关(p=-0.722~0.350,P〈O.05~〈0.01)。结论:IFG、IGT阶段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度增加,且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多见。程度严重、弥漫。  相似文献   

2.
从心血管危险因素看空腹血糖受损切点下调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在不同空腹血糖水平下分析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情况,探讨我国成人空腹血糖受损(IFG)切点下调的合理性.方法对1994年全国25岁以上22.4万人群糖尿病普查中15 564例经口服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的人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将人群按空腹血糖(FPG)0.56 mmol/L间隔分组,BMI≥25 kg/m2、高甘油三酯、高血压及代谢综合征的比率随FPG逐渐上升,FPG 5.0~5.6 mmol/L组超重比率出现明显升高(P=0.001),FPG 5.6~6.1 mmol/L组其余各组分及代谢综合征比率均有明显升高(P<0.001).(2) 餐后2 h血糖<7.8 mmol/L时,FPG 5.6~6.1 mmol/L组与FPG<5.6 mmol/L组比较,BMI≥25 kg/m2、高血压、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分别升高25%,15%,46%;糖尿病家族史阳性率增高.(3) 按照1999年WHO诊断分型标准及2003年ADA专家委员会建议将非糖尿病人群分为正常糖耐量(NGT),单纯IFG,单纯糖耐量受损(IGT)及IFG合并IGT(IFG+IGT)组.IFG诊断切点下调至5.6 mmol/L后,糖调节受损各组仍具有FPG 6.1 mmol/L为切点时临床特点.IFG+IGT组代谢异常较单纯IFG及单纯IGT为重.单纯IFG与单纯IGT组比较IFG组年轻、糖尿病家族史阳性多,相对肥胖,总代谢综合征比率高;IGT组收缩压、甘油三酯、餐后胰岛素水平高,女性比例高.结论 (1)糖尿病前心血管危险因素已开始随空腹血糖水平增高而增加,自FPG 5.6 mmol/L组以上代谢综合征及单组分比率均有显著升高.(2)以FPG≥5.6mmol/L为切点划分的新IFG人群表现为年轻,糖尿病家族史阳性率高,代谢综合征比率高于NGT及单纯IGT人群.FPG可能对年轻者更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少年空腹血糖受损(IFG)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秦皇岛地区一项3937名13-18岁青少年的横断面调查。根据空腹血糖分为空腹血糖正常组和空腹血糖受损组(IFG组)。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TG、TC、HDL-C、LDL-C水平。结果共检出IFG136例(3.5%),男女IFG检出率分别为3.9%和3.1%,两性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77)。IFG组具有2项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危险性是空腹血糖正常组青少年的1.889倍(95%CI1.125-3.171)。IFG组45.6%存在糖尿病家族史。多元逐步回归显示年龄、腰围、胆固醇均为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青少年群体中IFG相当多见,并已开始导致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遗传因素、腹型肥胖及脂代谢异常是IFG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不同糖耐量个体空腹血浆Preptin水平.结果 显示空腹血浆Preptin水平女性高于男性,并且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Preptin水平明显高于糖耐量受损者和正常对照者.空腹血浆Preptin水平与舒张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糖负荷后2 h血糖、HbA<,1C>和HOMA-IR呈明显正相关.提示血浆Preptin水平可能与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5.
空腹血糖受损与糖耐量减低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美国国家糖尿病资料组提出糖耐量减低(IGT)这个概念。1985年WHO将FPG〈7.0mmol/L,2hPG≥7.8mmol/L且〈11.1mmol/L作为IGT的一种临床分型。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提出了IFG,即FPG≥6.1mmol/L且〈7.1mmol/L同时2hPG〈7.8mmol/L的概念。1999年WHO提出的IFG和IGT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与ADA相同,且提出IFG的另一意思是非糖尿病性空腹高血糖状态。2003年ADA将IFG的FPG下调为5.6mmol/L。IFG与IGT都是指患者的血糖介于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之间的一种中间代谢状态,有人将其称之为糖尿病(DM)前期(prediabetes),也称为糖调节受损(IGR),因此IGR包括IFG和IGT两种状态。我们复习相关文献,将IFG和IGT的主要区别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Bolland  MJ  Barber  PA  Doughty  RN  彭晋湘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3):504-505
以往的研究表明:钙能和消化道中的脂肪酸与胆酸结合,从而抑制脂肪吸收,补钙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比值,降低血压,减轻体重,钙的高摄入可能对心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但由于绝经期女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迅速升高,钙对心血管系统的任何作用都可能对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产生影响,此项研究旨在探讨补钙对健康的绝经女性发生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障碍(MCI)风险与血糖代谢异常的相关性,并为MCI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对1074例认知功能正常且无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的老年门诊患者进行了调查。随访5年,根据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估,有121例受试者被诊断出患有MCI。此外,监测受试者每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入组的1074例受试者根据认知功能的不同分为MCI组和非MCI组,与非MCI组相比,MCI组中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的平均值更高(均P<0.05)。在高血糖组中,FBG的临界值为6.2 mmol/L(敏感性=84.1%,特异性=90.9%,曲线下面积=0.875,P<0.001);在低血糖组中,FBG的临界值为4.5 mmol/L(灵敏性=77.4%,特异性=87.3%,曲线下面积=0.823,P<0.001)。HbA1c的临界值为5.5%(敏感性=76.0%,特异性=87.0%,曲线下面积=0.815,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MCI的风险增加与空腹血糖平均值<4.5 mmol/L和≥6.2 mmol/L(RR:1.69,95%CI:1.11~2.59;RR:1.81,95%CI:1.15~2.86)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平均值≥5.5%(RR:2.13,95%CI:1.51~2.99)相关。结论空腹糖耐量受损及空腹血糖偏低是老年人MCI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年龄增加,老年男性体内雄激素的水平也逐步下降,身体内的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目前的研究发现,在机体的老化过程及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雄激素的作用不可忽视。雄激素在男性的生长和发育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而近些年的研究发现,雄激素对于机体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血压的调节以及心、脑、肾等人体重要的靶器官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探讨雄激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糖耐量异常(IGT)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空腹血糖为5.6~6.1 mmol/L的IFG患者337例,检测患者口服75克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等资料,分析患者IGT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的337例IFG患者中46.6%(157/337)伴有IGT。口服葡萄糖耐量异常和正常组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75.0%和63.1%(P0.05);口服葡萄糖耐量异常组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正常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重指数、甘油三酯水平是IFG患者葡萄糖耐量异常的影响因素,相对危险分别为:1.06(95%CI:1.03~1.08);1.11(95%CI:1.05~119);1.58(95%CI:1.23~2.09)。进一步对体重正常者发生糖耐量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除年龄外,甘油三酯水平是空腹血糖受损患者糖耐量异常的影响因素,相对危险为2.10(95%CI:1.29~3.43)。结论空腹血糖受损患者约半数伴有糖耐量异常,体重指数和甘油三酯水平是空腹血糖受损患者糖耐量异常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体质分类,并比较不同体质类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以社区人群抽样调查,采用中医体质分类标准评定和以心血管危险因素判断.结果 被调查的高血压病患者623例,按中医体质分类标准分为腻滞质345例(55.4%),燥红质138例(22.2%),倦晄质36例(5.8%),正常质104例(16.7%).按照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层,中危和高危人群占97.7%,在这些中危和高危的患者中腻滞质患者明显多于其他体质类型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腻滞质高血压患者年龄偏大、吸烟和血脂异常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体质类型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03、0.016).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是以腻滞质和燥红质两种体质类型为主要特征,中医临床的辨证分型是从两种体质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体质类型决定了证型;腻滞质的高血压患者比其他体质类型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更高,进行早期干预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葡萄糖耐量减低(IGT)与空腹血糖升高(IFG)是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位于正常糖耐量(NGT)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阶段,属糖尿病前期范畴,并且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了解此阶段的相关临床特征对于防治糖尿病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与心血管危险控制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糖尿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第五大死因。据我国 1996年的统计资料显示 ,2 5~ 6 4岁的人群中经年龄调整后的患病率为 3.2 1%。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患病率更高 ,达 5 %以上 ,而且还在继续上升。如果将糖耐量异常统计在内 ,则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 6 0 0 0万以上 ,居世界第 2位。我国糖尿病患者中 95 %为 2型。糖尿病的许多潜在危险因素不仅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相一致 ,如高血压、肥胖、吸烟、血脂异常等 ,而且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 (或 )血脂异常 ,则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最大 ,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和外周血管并发症为非糖尿病人群的 2…  相似文献   

14.
心血管危险因素及疾病与动脉弹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通过损害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心、脑、肾等器官并发症产生心脑血管疾病及事件。反映动脉弹性的主要指标及检测方法有多种 ,早期检测动脉的结构及功能异常对于预测血管的亚临床及临床疾病非常重要。1 临床上检测动脉弹性指标的方法1 1 脉搏波传导速度 (pulsewavevelocity ,PWV) [1 ,2 ] :PWV主要反映一段血管壁功能 ,可以在不同的动脉段进行 ,如颈动脉—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股动脉—胫动脉等。常代表大动脉的结构及功能。PWV大 ,表示动脉硬度高、顺应性差。反之 ,则血管硬度低、顺应性佳 ,并常伴有脉压的增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体重指数和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的关系,探讨体重指数是否引起该病危险因素加大。方法从2015年3月-2015年7月时间范围内,选取事业单位员工作为调查分析对象,并对其开展健康体检。员工共有3000人,全部对其开展体检,主要针对于体重指数方面,在体检完成之后,根据员工体重指数不同,将其分为体重偏轻、体重正常、体重偏重以及体重过于肥胖等不同类型。结果根据体重指数划分,体重正常(55.7%)人数最多,要高于体重偏重(32.3%)、体重偏轻(6.5%)和体重肥胖(5.5%)。在3000名接受体检人员中,血脂异常(51.2%)、高血压(30.8%)患者人数较多,另有一定糖尿病患者(2.7%)。根据性别来看,男性患者高于女性患者。对于高血压而言,体重偏轻(26.7%)、体重正常(27.1%)、体重偏重(40.2%)以及体重过于肥胖(67.3%)明显呈现不较大区别,体重指数加大患病率也越高。对于血脂异常而言,体重偏轻(13.8%)、体重正常(37.3%)、体重偏重(73.6%)以及体重过于肥胖(87.8%)同样呈上述规律。对于糖尿病而言,体重偏轻(0.5%)、体重正常(1.3%)、体重偏重(3.2%)以及体重过于肥胖(7.9%)同样呈现明显差异。结论根据上述统计分析,体重指数越高,越容易产生心血管疾病,无论是血脂异常还是高血压,甚至于糖尿病都会明显加大患病几率,且男性患病率普遍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及与心血管事件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否具有丛集性存在趋势。方法对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进行横断面研究,并按照血尿酸水平进行分组,研究各组之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及高尿酸血症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血尿酸正常组与高血尿酸各组之间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组与2组、3组比较、2组与3组比较,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尿酸升高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存在具有明显相关性(OR=0.61、0.47、0.82;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与心血管事件独立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具有丛集性存在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肥胖儿童缺乏维生素D和心血管以及代谢紊乱有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本院就诊的98例肥胖儿童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间段100例正常儿童设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维生素D成缺乏组与正常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分析肥胖儿童缺乏维生素D和心血管以及代谢紊乱有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BMI、HOMA-IR、TC、TG、LDL-C、HDL-C、CIMT及25-羟维生素D3水平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中维生素D缺乏组和正常组HOMA-IR、TC、TG、LDL-C、HDL-C、CIMT及25-羟维生素D3水平差异显著(P<0.05)。肥胖儿童维生素D水平和HOMA-IR、TC、TG、LDL-C、CIMT之间呈负相关关系(P<0.05),和HDL-C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肥胖儿童缺乏维生素D和CIMT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并和HOMA-IR、TC、TG、LDL-C代谢紊乱危险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不同糖耐量人群血清nesfatin-1水平变化,及其与体重指数(BMI)、血糖、胰岛素敏感性等的关系.方法 115例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糖耐量组(NGT组,33例)、糖耐量减低组(IGT组,30例)和新诊2型糖尿病组(T2DM组,52例)3组.根据BMI将T2DM组分为糖尿病肥胖组(T2DM-OB组,22例)和糖尿病正常体重组(T2DM-NW组,3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nesfatin-1水平.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 h PG)、白细胞介素-6(IL-6)、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T2DM-OB组给予吡格列酮治疗,使仅BMI高于T2DM-NW组(P<0.05)后再次检测血清nesfatin-1水平.计算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BMI、腰臀比(WHR)等.结果(1)T2DM组和IGT组血清nesfatin-1水平显著高于NGT组[(1 780±660) ng/L,(1 620±590) ng/Lvs.(1 390±610) ng/L,P<0.05].(2)T2DM-OB组血清nesfatin-1水平显著高于T2DM-NW组[(1 897±670) ng/L vs.(1 690±650)ng/L,P<0.05],经吡格列酮治疗后T2DM-OB组nesfatin-1水平仍高于T2DM-NW组[(1 791±634) ng/L vs.(1 690 ±650)ng/L,P<0.05].(3)Nesfatin-1水平与TG、FPG、2hPG、HbA1c、IL-6、HOMA-IR、BMI呈正相关(r=0.582,0.568,0.587,0.552,0.546,0.523,0.56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OMA-IR、FPG、BMI与血清nesfatin-1水平独立相关.结论 随着糖耐量受损程度的加重及肥胖的发生,nesfatin-1水平逐渐升高,nesfatin-1可能在肥胖及糖耐量受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性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2〕。本研究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为预防和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秦皇岛市13~15岁人群不同空腹血糖(FPG)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情况.方法测量1665名13~15岁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腰嗣、臀同、血压、FPG、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具有超重、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中2项或以上者为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结果 (1)人群按FPG分为<4.4(n=176),4.4~4.9(n=740),5.0~5.5(n=650),5.6~6.0(n=91)和≥6.1 mmol/L(n=8)5组.可见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检出率随FPG升高逐步上升,分别为7.4%,5.9%,8.8%,15.4%和37.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校正性别、年龄后,5.6~6.0 mmol/L组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检出率已明显升高,为FPG<4.4 mmol/L组的2.365倍(95%CI:1.005~5.564,P=0.049).(2)以FPG 5.6 mmol/L为切点分为FPG正常组(FPG<5.6 mmol/L,n=1566)及空腹血糖受损(IFG)组(FPG 5.6~7.0 mmol/L,n=99),IFG组体重指数[(21.4±4.2)kg/m2 υs. (20.3 4±3.9)ks/m2]、腰围[(70.4 4-10.7)cm υs.(67.0±9.6)am]、收缩压(109.4±13.8)mm Hg υs.(106.4±12.9)mm Hg,1 mm Hg=0.133 kPa J均高于FPG正常组,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FPG超过5.6 mmol/L的13~15岁青少年已存在心血管危险凶素聚集,应该蕈视对青少年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